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中国人口
扩展阅读
香港罢医 2025-09-11 15:43:27

中国人口

发布时间: 2021-09-08 15:52:35

⑴ 中国的人口有多少人

⑵ 目前全国总共有多少人口

根据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的人数,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

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561236人。

全国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各民族人口构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但据2005年的抽样,新生儿中,汉族仅有88%,预示着新生儿成长后汉族人口比例将仅为88%。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5.2%,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生儿中,少数民族比例为14%,汉族人口占86%,也就是未来少数民族占中国人口的14%。汉族比例将会大降到86%。

2010年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以上内容参考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⑶ 中国的具体人口是多少

你等到明年才能知道详细数据。
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 。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已上报户口)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⑷ 中国人口

我国的人口压力比预测的要小,据预测人口的峰值将出现在2020年14亿左右。这是2010年3月1日从《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首发式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论坛上得到的消息。
专家认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压力比过去预测的要小,根据人口增长预测,未来人口峰值很可能在14亿左右,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应是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但退休养老问题将日益严重。如果提高出生率,至少20年后才能对降低退休人口赡养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就业前人口赡养率将有一定幅度上升。

专家指出,以上预测是基于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如果不断提高退休年龄,则可有效地降低退休人口赡养率。专家还认为,我国有条件在将来采取更为宽松的人口政策。所谓宽松的人口政策是指政府可以对人口的增长减少干预。

美国人口咨询局2006年的世界人口统计表明,在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中,中国以13.1亿排在第一位,然而,有意思的是,它又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只增长1亿多一点,即达14.4亿,排在印度之后名列世界第二。而在联合国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中,则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为13.9亿。这两个预测颇耐人寻味。

目前中国人口还在增长,普遍估计再过20年也就是到2026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如果到2050年,中国人口是14.4亿或更低的13.9亿,那将意味着,从现在起至2050年,中国人口将不再一味只是增长,而会经历一个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

这一估计当然是基于当前中国人的生育水平。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人口能不能增长,是由其总和出生率决定的。总和出生率只有达到2.1~2.2,也即适龄女性在一生当中平均生至少两个孩子,才能维持世代更替需要,使人口总数不发生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及其他各种统计资料来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如今明显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有关部门公布是1.8,即使按这一数据,也低于美国的2.0,更低于印度的2.3。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如果不算争议较多的“漏报”部分2420万,我国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只有1.22,与世代更替水平所需要的2.1-2.2相去甚远,这让人口学界、主管计划生育的部门乃至大众都感到意外。

然而,国内外的许多人口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都认为这一数字有很大真实性。种种客观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内地妇女总和生育率已低于1.3,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处在同样水平。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数据为6.0,那时中国也处于生育高峰。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就已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中国各大城市适龄男女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率低的现象,其实早已不是秘密,而是人所皆知的事实。不过,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想到,就是农村人口的生育观念,在最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已发生急剧变更。熟悉农村生活情况的人都会知道,这几年来,乡村小学和中学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撤销的撤销,合并的合并。这是中国农村新出生人口在急速下降的明证。而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地区,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而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情况,反而不多见了。

以上情况也使得中国已快速由人口再生产的第二种类型,进入第三种人口类型。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后,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中国今天13亿人口中,近6亿生活于城市,7亿生活于农村。在现今城市化率还不足50%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就已完全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无论人口政策如何调整,今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也将不再可能回头,人口出生率也将依旧持续下降。

正如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所说,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将生育率从高降到低是可能的,而将长期以来已经较低的生育率提高则不太可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的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

这无疑在提醒人们,未来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人口增长。按照目前的人口出生率,再过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人口就将开始负增长。其负增长的程度又将如何?如果2000年人口普查所发现的中国人口1.22的生育率准确无误,那么,即使不考虑还可能产生的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按这个数字,到2050年,中国人口甚至将比美国和联合国的估计,还要低上1亿还不止。它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其实现在已有一些端倪。举例来说,前年以来,广东与江浙沿海的许多工厂中,已不再有充足的劳动大军前来应聘,这种现象,原以为只是地区性的,但到去年和今年,人们才发现,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这一问题。

30年前,与中国经济改革几乎同时出台的另一项基本国策,便是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代表的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近30年来,几乎所有城市的夫妇与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夫妇都遵循了这一政策。至今已有1.4亿的独生子女,亦即造成了1.4亿只有一个子女的夫妇或家庭。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历史性增长已为举世共睹的奇迹。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历史性转变却不尽为国人与世人所知。

中国人口历史性转变的主要标志便是近20年来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已持续地并已大幅度地低于人口维持再生产的更替水平。而人口生育水平降至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之下,又恰恰是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广泛纳入全球化经济轨道同步发生的。在“一孩政策”开始执行的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生育水平徘徊反复,并没有明显下降。这就说明我国近年来形成的低生育率,甚至部分地区的超低生育率是源于全球化经济压力以及全球化文化影响,而不是我国特有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挑战。低生育率已成为国际社会新的主要担心之一。许多国家政府都已经积极制定或修改社会政策以阻止生育率进一步下滑,但至今几乎无一奏效。政府可以说服、帮助甚至强迫人们减少生育。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古往今来,几乎还没有政府能成功地强制人们多生孩子的先例。作为全球社会的一员,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人对生育的考虑和打算和他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和借鉴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正如近半个世纪前初次倡议计划生育所遇到的抵触与接受上的迟缓,导致后来人口急剧增长一样,对中国人口形势进入低生育率时代这一根本转变的漠视或滞后认识,将使我们重蹈历史旧辙,承受人口减少的后果。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意味着人口总数不可避免地减少。当平均生育水平高于更替水平一倍时(总和生育率为4~5),人口规模每30年左右翻一番。同样,当平均生育水平远远低于更替水平时(总和生育率为1.0),人口规模每30年左右缩小一半。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已有10个左右省市的生育率降到了这个水平。目前我国总人口规模仍在慢速扩大,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所造成的人口增长惯性所致。而一旦人口开始减少,负增长的惯性也将导致人口减少势不可挡。

中国人口总数减少,简单地看可能不一定是坏事。然而人口减少恰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人口减少不可能是所有年龄组人口均匀减少,而是从最年轻的年龄组开始,一批出生人数比一批少。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相对比例越来越大。这便是加速式人口老化。其次,人口减少一旦开始,就将持续几十年甚至更久,无法马上逆转。人口再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周期特别长。物质产品生产政策变动的结果一年甚至几周或几个月便可见。而人口再生产政策变动的影响可能得几十年才能明了。今天的老年人都出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今天的劳动力则出生于20多年前。

与30年前中国人口高速增长对中国就业、消费、积蓄、资源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样,近年来全国总体生育水平连年低于更替水平,部分地区仅为更替水平的一半,也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目前,我国有高达1亿多作为经济发展主力的流动人口,同时也有大于日本总人口数的1.4亿的60岁以上的老人。而这两个人口群的规模正在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一方面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流动人口群体将不断缩小,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规模在日趋扩大。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2亿,2030年达到3亿。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而由于过去近20年中已形成的并不断加剧的低生育率,真正的劳动力减少才刚刚开始。仅5年之后,也即从2013年开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20~24岁)的规模将开始持久性大幅度下降。10年之内,也即至2023年,达到这个年龄组的人口规模比2013年时的要小25%以上。而这个年龄组的劳动力人口正是接受了最新教育、最具创造力的人群。这个人群规模大幅度缩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般性劳动力规模缩小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需求结构也有直接的作用。人口老化会造成对某些消费品如服装、化妆用品、文体娱乐开支的减少,同时扩大对医疗保健用品和服务需求。人口老化也会迫使人们为未来作准备,包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而这些新增的储蓄,一方面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孕育着新的风险。

在人类经历了20世纪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之后,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挑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期性人口减少以及人口老化。中国社会由于生育水平在近20年前就已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人口负增长的惯性已成定局。换言之,尽管表面上中国人口总量还在增大,而未来中国人口规模持续缩小、人口不断加剧老化的大势已经造成。这一人口的根本转变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潜在危机已经是事实,不可漠视和观望。认识把握中国人口低生育率的新形势,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减小由于盲目观望等待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代价。

至于房价与人口,日本人有中国人多吗?没有,而且它的人口【称他们是人?科学界还有待讨论】增长近乎停滞,一度负增长,可日本东京的房价确是世界数一数二的贵,最贵的银座地区每平米1亿日元。因此房价高低并不单单只是人口多少的问题。房价上涨是一个令国家头疼的现状,几次宏观调控都没有压制上涨的势头,不可说这不是事实,其实,影响房价上涨的原因就像影响股票走势的因素一样是极其复杂的,它包含了国家政策,国民平均收入,资源的短缺,社会的型态,房屋的供求,开发商对高利润的追求,房地产企业的结构,等等。

首先,房价上涨是全国性的,但是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城市与农村存在侧重点不同的影响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也存在着侧重点不一的影响因素,以下就以大城市为例谈谈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

第一:国民人均收入的上涨.

这是必然会影响房价上涨的一个因素.就厦门市而言,有些地段的房价从三四年前的3000元/平米一直涨到7000元/平米.就拿06年第一季度的房价来说吧.06年第一季度,厦门市房价平均上涨了8.4%,但是人均收入也增加了16.5%,房价的增值比人均收入增值是要小的.表面上看来,房价又涨了,但是,市民的购买能力却没减弱.收入涨了,物价自然会涨,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原理.

第二;利率的增长.

一般来说,利率的增长应该会对相关行业造成压制的形式,但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股票和银行依然是开发商所青睐的.所以,不少开发商,把贷款利息计入开发成本中,这样就导致了房价的增长.简单说来就是,国家宏观把利率调高,目的是为了,使房地产开发商减少贷款建设的情况,从而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但是这时候开发商却把贷款的高额利息变成高额的房价,这样就变相的把风险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使得,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消费者,因为是消费者承担了,利息.同时也迫使房价的陡增,而且是国家越调高利率,房价就增得越高.

第三:房地产中介公司从中抬高价格.

就拿深圳房地产业来说,影响深圳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中介公司把房价抬高了,而且是联合性的抬高了.还有房地产经营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因为这些公司的职责就是受开发商的委托,代理销售房屋,既然只是代理销售的话,除了可以直接拿到开发商给的工资外还可以 通过自己抬高房价的手段来达到谋取暴利的目的.在深圳,往往一个信托公司或经营公司拿到开发商的楼盘,就会以低价购把楼盘买下来,然后灌上代开发商销售的名义,私自台高房价,等到清盘后除了低价购买楼盘的成本被收回来以外,还可以赚取巨额的差价.这些差价其实也就是来自老百姓的钱.

第四:消费者的购房心态---买涨,不买跌.

购房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就跟购买股票的人一样---买涨,不买跌. 这就导致了,房价越高,就越有人买,而且是争着买.如果房价一直涨的话,买的人就会越多,而且是迫不及待的要买,因为,大家都会觉得现在不买房,等到以后房价就会更高了,就更难买了.一旦.房价降低了,房地产业就将面临着瘫痪,同样的道理,因为大家也都会觉得现在房价一直在低,所以现在不要购买,到等到房价低到谷底的时候再投资购买.开发商也不傻,同样也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人越多价越高,而价越高 ,人就会越多,这样争先恐后的购买心态也促使了房价一直跌不下来,

第五:官商联手价格垄断: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就跟烟草业一样是一个暴利行业,教授跟我说过,一条大中华烟的生产成本撑死了不会超过30快,但是却可以买出几千快的价格,这就是暴利的所在.房地产也一样,高暴利能带来高税收,自然除了正当的税收能给地方带来发展外,还可能产生腐败.官商勾结的事情也比比皆是,前段时间不是常报道有反腐的成果么.政府官员与商人勾结,抬高房价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价格的垄断,

导致房价一高不降.

第六:资源向大城市积聚:

世界的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但由于大城市的发达,它比农村或中小城市需要更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等,于是便出现了各资源都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中积聚,从建材来说吧,建筑材料是生产成本的一种,资源稀缺导致了建筑材料的价格变高,自然,成本高了价格自然也会高,所以,资源的不合理流动也导致了,房价的上涨.

除了以上六点因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多会导致一整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可以购买一套房子,所以高价能承受,自然房产商就会提高价格.又如,部分媒体的抄作,等等,

总之,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很多,并非是国家一个宏观调控就能抑制下来的,这个问题需要法律的完善,需要房地产监督部门的有力监督管理,需要国家对开发商的资金来源进行变向的控制,需要调整房地产企业的结构,也需要国家把开发商的资历调节得高一些,还需要政府部门把地价合理的出售,等等等等,总之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合力配合和相互监督管理.

至于国家的发展状况,呵呵,只要不发生大的变故,内部的,或者外部的,平平稳稳的发展下去,乐观的估计到2026年我们将回到汉朝时代,既国内生产总值再次占世界的25%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所以中国现在一直在卧薪尝胆,虽然当下很憋火,但请相信,到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就是到了一血前耻的时候!

看得出你目光挺远大的,13岁就开始规划人生了,真难得可贵,请相信吧,到你长大时中国已国富民强,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的路就让实践去探索检验吧!

⑸ 现在中国人口是多少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⑹ 中国人口有多少

1、官方统计: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亿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4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5376万人;城镇人口74916万人,乡村人口61866万人。
2、今年的人口增长加上漏报出生,再减去虚报出生(虚报女孩出生降低性别比),中国目前真实人数约14-14.5亿。性别比也会比官方的统计数据会更严重。
3、中国目前人口面临的问题不是人口多少,而是人口结构问题: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性别结构(男女性别严重失调)。
4、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必须尽快调整生育政策,首先是加快步伐全面放开二孩。

⑺ 中国实际人口是多少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按年平均增长率为0.57%计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 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算,现在中国人口现在有1386205524人。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 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⑻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多少人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为11521万。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225.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40%,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43.38万人,出生率12.54‰;死亡人口50.99万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长人口92.38万人,自然增长率8.08‰。

广东省内有10.17万归侨、3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等侨乡地区以及23个华侨农场。

(8)中国人口扩展阅读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最少的省份:西藏藏族自治区

截至2018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43.82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07万人,占总人口的31.14%;乡村人口236.75万人,占总人口的68.86%。人口出生率为15.22‰,死亡率为4.58‰,自然增长率为10.64‰。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20.2189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⑼ 2017中国人口有多少个人口呢

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008万人。

中国香港2017总人口:740.98万人;

中国澳门2017总人口:65万3100人;

台湾省人口:2316.21万人。

2016年人口出生率为12.43‰;

人口死亡率为7.1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

(9)中国人口扩展阅读

中国人口结构面临六大问题

1、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2、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3、人口老年化

4、人口机械迁移带来社会问题

5、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边缘化危险

6、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⑽ 中国人口多少

2018年中国人口总人数约为:13.9008亿,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中国少数民族的数量为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