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造石油是什么制造的
人造石油,有这种东西吗,不同油田的石油都是不相同,属于很多物质的混合物,不可能有人会造这种东西,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你说的可能是从煤层,或者页岩层采集的一些类似石油的物质,然后经过加工变成跟石油差不多的东西吧
❷ 中国人造石油之父
中国人造石油之父是赵宗燠。
中科院院士、中走进21世纪,“石油”这两个字越来越牵动世人的神国人造石油之父走进21世纪,“石油”这两个字越来越牵动世人的神经。政治家和军事家们,为了各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日夜不停地谋划他们的石油发展战略。
人们已经预见到,不久的将来,石油将无可挽救地走向枯竭。于是,超级大国不惜发动残酷战争,以千千万万人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去攫取和控制石油资源。而我国,除了以政治的、经济的方式参与有序竞争,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力求降低能耗,特别是研究开发接替能源。
我们的办法之一就是搞人造石油──从煤炭中提炼石油及其产品。今天,当我们重新开启这个思路并扶托煤炼油工程再度上马之时,不能不想起我国的人造石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宗燠先生。
(2)人造石油扩展阅读:
早年在人造石油方面研究成功多种合成液体燃料方法。20世纪50年代在恢复石油六厂生产中,完成了第迪炉气化、合成气深度净化、合成石油铁催化剂制备等一系列工作。
其后,在组织水煤气中压流态化合成试验、煤的气化和低温干馏、油页岩沸腾床燃烧新工艺试验等方面均有建树,为能源转换及其生产建设作出了贡献。
70年代后致力于解决“三废”和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改革城市燃料结构,提出开发“第五能源”(节能)建议,推动能源有效利用。
❸ 石油是否能人工合成
可以。
合成石油,一般又称作人造石油,是由氢和一氧化碳经化学合成而得的类似石油的产品。合成石油的制造技术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先从煤里提炼人造石油供应战争需要。
合成石油是由氢和一氧化碳经化学合成而得的类似石油的产品。即由水煤气或用天然气转化而成的氢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180~260℃)、压力(0.1~2.53MPa)及催化剂(钴或铁)的存在下合成而得。主要成分为各种直链烃。
(3)人造石油扩展阅读
石油的分类方法主耍有以下几种。
1、按含蜡量分类
一般是在石油中取出一馏分,其粘度值为 53mm2/s(50℃),然后测其凝点。当凝点低于-6℃时,称为低蜡石油;当凝点在-15℃~-20℃时,称为含蜡石油;当凝点大于21℃时,称为多蜡石油。
2、按含胶质分类
以重油(沸点高于300℃的馏分)中胶质含量来分。含胶质量小于17%,称为低胶质石油;含胶质量在18%一35%,称为含胶质石油;含胶质量大于35%,称为多胶质石油。
❹ 人类能制造出石油吗
可以。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
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希望采纳
❺ 能不能人造石油
能,但是还不能工业化,目前只是"实验室"阶段.碳化钙跟水反应可以得到乙炔,乙炔是有机物,通过一系列的有机化学反应就可以得到石油中的各个组分.
❻ 石油为什么是不可再生的人可以制造石油吗
之所以说石油不会枯竭,是可再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在一些干枯的油井通过一段时间的气质之后,又会产生石油,所以科学家认为这是地球在地底深处通过一些碳氢化合物转变成石油的所以石油是不会枯竭的。
能量来源于地震微震中射入的能量,雷爆天气闪电射入地下能量。能量转换定律,加工地下物质,地球外壳下层可蜕变物质,被震、雷射入能量,打破地球内部,内部物质发生变化,就孕育着石油、有机能源。❼ 人造石油是什么意思
人造石油
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工业中化工产品(如塑料等)的重要原料。但地球上石油的含量毕竟有限,科学家们预测,到21世纪末,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可能会被开采殆尽。因此,寻找石油替代品已是大势所趋,这就提出了生产“人造石油”来替代原始石油的问题。
英文名
synthetic crude oil
沸点
89
密度
0.85
外观
淡黄色
闪点
46
制备
用固体(如油页岩,煤,油砂等可燃矿物),液体(如焦油)或气体(如一氧化碳,氢)燃料加工得到的类似于天然石油的液体燃料。主要成分为各种烃类,并含有氧、氮、硫等非烃化合物。
主要采用①煤、油页岩或油砂的低温干馏法,②煤间接液化法,③煤直接液化法等。人造石油的性质与天然原油相近破坏加氢法。由煤、煤焦油、石油重质馏分或页岩油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起反应而成粗制品,再经加工而制成各种轻质石油产品。可使60%~80%的原料变成汽油。还有合成法:由氢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合成石油,含直链烃较多,可分馏为各种液体燃料和石蜡等。 故其进一步加工及利用与天然原油相似。
❽ 中国人造石油之父是谁
中国人造石油之父,是赵宗燠。
赵宗燠(1904年11月28日-1989年10月10日),爱国科学家,著名燃料化工学家、能源和环境保护专家。1949年底恢复了原料气制造设备DDR炉的运行。同时,他指导了与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的合作,研制出生产合成油的常压钴催化剂、钍催化剂、镁催化剂及合成生产装置,解决了造气、合成等关键技术问题。而后与大连石油研究所再次合作,研究开发出性能更好的用于合成油生产的溶铁催化剂,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获此殊荣的重要成果之一。1950年,合成油生产装置全部试运成功,生产出合格的合成油产品。
到1954年该厂复建全面完成,合成油年产量达到3万吨,大大超过原设计能力,几乎与当时全国最大的玉门油矿的产量相当。
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❾ 人造石油是怎样发展来的
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工业中化工产品(如塑料等)的重要原料。但地球上石油的储量毕竟有限,科学家们预测,到21世纪末,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可能会被开采殆尽。因此,寻找石油代用品已是大势所趋。这就提出了生产“人造石油”来替代原始石油的问题。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要生产出石油代用品来,其中的成分就必须以碳和氢为主。大家知道,煤作为一种燃料,也是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其中也含有氢,但氢的含量却远远低于石油。由于煤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比石油大得多,因此有些科学家设想,将煤加上氢,使其中氢的含量增加。当煤中的碳氢比例接近石油时,煤炭也就被液化成为人造石油了。这一设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在实践中也已经完全能够做到。通常的办法是在煤中加氢之后再加上高压,这叫直接液化石油。还有一种办法是先将煤气化产生合成气体(主要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再进一步将合成气体液化成液体燃料或化工产品,这叫间接液化。
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用间接液化技术生产出烃类燃料、有机合成原料(如乙烯、丁烯及蜡类等)和富氢化合物、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而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都采用直接液化技术。比如我国已建成有世界水平的液化实验室,并准备在山东衮州煤矿用煤进行液化生产人造石油的实际应用。
生产人造石油还有另一条途径,这就是“种植”石油。提出石油可以种植,也许有人以为是“天方夜谭”。这不奇怪。
阿凡提“种金子”的故事差不多家喻户晓,但是金子实际上是种不出来的。生产石油靠钻井。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等,都是靠钻井,把地下的石油抽出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有人就敢于幻想:既然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桐油、豆油可以在地里“种”出来,为什么石油就不能“种”出来呢?
美国化学家卡达文是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相信石油可以“种”出来。1987年他就说,人完全可以像生产花生油之类的油一样,从有机植物中直接生产出可以当作燃料的石油来。并且,他到处寻找能生产石油的植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许多能“挤”出石油来的植物。一天,他发现一种小灌木的树干里含有大量像乳汁一样的东西,只要把树皮划破,乳汁就流了出来,就像橡胶树能流出橡胶汁一样。他把这种乳汁拿去化验,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和石油一样的碳氢化合物。他把这种小灌木称为“牛奶树”,有人也叫它绿玉树。总之,这是一种可以“种”出石油来的树种。后来,人们又发现一种续随子树也能流出乳汁来,这种树高约一米,一年可收获一次,而且既耐严寒又耐干旱。还有一种灌木叫三角大戟,树皮很柔软,划破树皮后也能流出含石油成分的乳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