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起诉与诉讼是一个意思吗
起诉是原告整理材料到法院去告状,这是起诉。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受理,属于立案。起诉是对原告而言的、立案是对法院而言的。原告到法院去告状、就叫起诉、原告的符合规定、法院受理了、就叫立案。
『贰』 诉讼分哪几种什么叫诉讼
诉讼地位,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当事人双方在诉讼中的地位平等,享有相同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诉讼中的当事人都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面一律平等。
『叁』 诉讼什么意思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诉,是指告诉、申诉、控告意思和行为。讼,是法律行为,讼是指要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
第一审程序: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依法进行下列工作: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对公诉案件的审判,一般都应依法由审判员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并依法确定1人为审判长。在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时,还应确定书记员人选。
2、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对于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或者在必要的时候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3、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3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庭审判,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
4、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
5、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法庭辩论应当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公诉人发言;
2、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3、被告人自行辩护;
4、辩护人辩护;
5、控辩双方进行辩论。
(3)诉讼扩展阅读:
二审程序是对一审程序的救济程序。若是不服一审裁判结果,可以上诉。这里需要注意区别,一审法院下的判决书还是裁定书?判决书与裁定书的书写格式、写法和署名,与判决书基本相同。
判决书与裁定书的区别:
1、上诉期不同,判决书的上诉期是15天,裁定书的上诉期是10天。时间的起算时间为收到之日起算。
2、裁定书上诉不用缴纳诉讼费,而判决书上诉需要预交诉讼费。
3、在一个案件中,发生法律效力并被执行的判决只有一个,而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可以有若干个。
4、判决一般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而裁定解决程序问题。
5、判决必须用书面形式表现出来,而裁定既可用书面形式,又可用口头形式。口头裁定作出后,记入笔录即可。
『肆』 诉讼是什么意思
最初的含义是发展和向前推进的意思,用在法律上,也就是指一个案件的发展过程。又特指法院主持下按照法定程序审理案件的过程。
诉,是指告诉、申诉、控告意思和行为。
讼,是法律行为,讼是指要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就是“打官司”。
诉讼的种类
诉讼,是一种法律行动,分为行政、民事和刑事三类。行政诉讼即为俗称“民告官”的诉讼,适用大量民事诉讼的法律。民事诉讼里,原诉人是受害者当事人,因为有未可解决的争议,所以诉诸法律。刑事诉讼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当局控告疑犯。
中国大陆的诉讼程序一般实行两审终审制度,分为一审和二审,但部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如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诉讼
『伍』 诉讼流程是什么
您好:
一、起诉
就是提起诉讼,俗称“打官司”。当你的权利受到侵犯或与他人发生纠纷后,需要通过人民法院处理的,你必须先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会主动受理。
起诉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四个条件,即: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厉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起诉时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且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同时要提交起码的证据材料。
二、审查、受理
起诉之后,人民法院将在七日内对当事人的起诉依法进行审查。认为起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法院就会受理,同时向起诉人发出《案件受理通知书》,并且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交纳案件受理费。认为的当事人的起诉材料和手续不够齐全,法院会通知其补办手续;审查后认为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法院会向起诉人作出《不予受理裁定书》。当事人对裁定书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后法定的期限内上诉。
三、开庭前的准备
案件受理后到法庭开庭之前,作为当事人有权向法院进一步提供有关证据材料,以证明你的主张。如果因客观原因调查取证有困难的,有权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取证。对案件中的有关问题需要鉴定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进行鉴定。
在此期间,原告可以变更、增加原来的诉讼请求。被告有权提出反诉,原告可以撤回起诉。同时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也有权要求法院主持调解。法官也可以依职权对案件进行调解。如果达成协议的,法院将会向双方当事人出具《调解书》。
为了保证您的权利及时得到实现,原告有权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财产。当然在起诉之前也有权申请财产保全。
四、开庭
开庭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中心环节,所以当事人必须到庭。原告如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中途无故退庭,法院会对案件做撤诉处理;被告如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法院有权作出缺席审理。
开庭的基本顺序包括:核对双方当事人,原告宣读《起诉状》,进行法庭调查,当事人也可以提交给法庭各种证据材料,之后进行法庭辩论,最后合议庭对案件如何处理进行评议。评议有明确结果的,法庭将当庭宣判 。当庭宣判有困难的 ,法庭也可以定期宣判。按照法律规定,当庭宣判的,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送判决书。审议期间,法庭认为有法定情形的,也有权决定延期审理。
五、上诉
按照法律规定,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判不服的,有权在收到判决书后十五日内,或收到裁定书后十日内通过原审人民法院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上级法院对该案再次进行审理。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上诉必须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提出,逾期将丧失上诉的权利。
六、二审
当事人对案件的上诉,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上级法院必定对该案再次进行审理。二审的程序和一审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二审期间,当事人不得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提供新的证据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法官也可以主持调解。如果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没有新的异议的,法官可以不开庭审理。一审的裁判当事人有权上诉,二审的裁判是生效裁判,当事人不得再上诉,裁判书送达之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七、执行
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败诉方必须自觉地履行已生效的判决书和调解书所确定的义务。败诉方未在法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的,权利方有权在法定的期限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执行只能向作出一审裁判的人民法院提出,并提交《申请书》和生效的裁判文书。法院受理之后即进入执行程序。在执行期间,法院根据情况有权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拍卖、变卖、搜查等强制措施,以确保权利人权利的实现。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或抗拒执行的,法院有权对其实施罚款、拘留等措施,情节严重的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八、申请再审
当事人确有新的事实和证据证明人民法院已作出的生效裁判错误的,有权在裁判文书生效后二年内提起再审申请,或者通过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再审时应当提出新的证据。人民法院将对该案重新进行全面复查。复查期间原生效的裁判仍须继续执行,除非符合法定情形,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经法院复查,认为原案件处理正确地,当事人的申请将被人民法院书面驳回。当事人仍不服的,只能向上级法院申请。审查认为原案件处理有可能错误的,法院将裁定对该案进行再审,并重新作出判决。
『陆』 诉讼怎样解释
诉讼,通俗说就是打官司。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或与他人发生权益纷争以及发生犯罪行为时,由公民个人或公诉机关向法院提请审判,法院依法审理并予以裁判的活动。
由于内容和形式不同,可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等。
『柒』 诉讼的含义及三种分类
1、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其它组织依法告诉(起诉),申诉、控告或司法机关依职责依追究他人法律责任,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诉,是指告诉、申诉、控告的意思和行为。
讼,是法律行为,讼是指要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就是“打官事”。诉不是指辩论和辩护,它是诉的表现形式。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属于讼。
2、诉讼分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诉讼的基本类型之一。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总和
刑事诉讼:我国的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7)诉讼扩展阅读:
公民对下列三类案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已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捌』 什么是起诉
根据当事人的相关情况并收集被告人的违法证据,用书面起诉书到法院立案庭提起诉讼,既是起诉。
『玖』 诉讼是什么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或与他人发生权益纷争以及发生犯罪行为时,由公民个人或公诉机关向法院提请审判,法院依法审理并予以裁判的活动。由于内容和形式不同,可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等。
『拾』 什么是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是指司法机关和案件的当事人,在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为处理案件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有三个基本阶段,即起诉、审判、执行。刑事诉讼还包括侦查。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当事人则基于诉讼法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进行活动。
诉讼是一种法定的司法程序,是在有关国家司法机关的主持或主要作用下,由有关诉讼参加人或参与人参加,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或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种活动。诉讼具有国家性、法律性、程序性、强制性等特征。诉讼必须有有关国家司法机关的主持或主要作用,否则便不为诉讼。在我国,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大类。
刑事诉讼就是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的主持或主要作用下,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害人以及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等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参加,依照法定的程序,采用法定的方法和手段,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种活动。刑事诉讼是一种国家行为,具有很强的法律性、程序性和强制性。除公安、检察、法院和法律确认的国家机关之外,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任何人非经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审判都不得被认为有罪,任何人非经检察机关批准或决定或由法院决定都不得被逮捕。刑事诉讼的结果是产生犯罪人,犯罪就要受到国家最严厉的制裁——处以刑罚。因此,刑事诉讼是非常严肃的一种国家活动,关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个人切身的重大利益。所以,除去法定的公、检、法机关,任何其他机关、组织或个人都不能主导或主持刑事诉讼,并且这些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慎之又慎,严格依法办事,否则就会对造成当事人损害的行为给予刑事赔偿甚至负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就是在法院的主持下,由原告和被告以及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加人参加,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经济等权益争议和纠纷的一种活动。民事诉讼从大的方面讲包括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两方面的内容,但这两类案件的解决程序却是一样的,都依照的是民事诉讼法,都为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也同样具有国家性、程序性、法律性、强制性等特征。要解决民事、经济权益争议,进行民事诉讼,必须有法院主持,除此之外便不为民事诉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在社会生活中极易产生,“打官司”并非不好或伤和气,恰恰相反,它是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一种法定方式,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纠纷扩大或激化,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行政诉讼就是在法院主持下,由原告和作为被告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加人参加,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行政侵权纠纷的一种活动。行政诉讼也同样具有国家性、法律性、程序性、强制性等基本特证。在行政诉讼中,有一条原则是被告衡定的原则,即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必须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而作为当事人的原告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被告不是行政机关,就不为行政诉讼。再则,行政诉讼所解决的行政侵权纠纷,必须是原告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成为原告起诉的对象,如行政法规。
由上述可知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作为程序法的诉讼法,是保证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实体法得以实现其基本内容的重要的和根本的保证。因此,诉讼在国家的法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使具体的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本来作用,使法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和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