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浓硝酸的浓度是多少
市售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8%。
硝酸是一种化合物,化学式为HNO3,分子量为63.01。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是混合物,市售浓硝酸的质量分数约为68%,密度约为1.4g/cm³,沸点为83℃,易挥发,可以任意比例溶于水,混溶时与硫酸相似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需要不断搅拌,并且只能是把浓硝酸加入水中,而不能反过来。
(1)浓硝酸扩展阅读:
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区别:
1、在冷的硝酸中加入铁或铝,若无明显现象,则是浓硝酸,若铁或铝的表面产生气泡则是稀硝酸。
2、直接看,冒白雾的是浓硝酸,没有白雾是稀硝酸,这里是利用硝酸的挥发性(浓盐酸也有挥发性)
注:由于一氧化氮氧化的很快,该方法需要做好密封。
㈡ 浓硝酸怎么制成的
硝酸是重要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染料、炸药、医药、塑料、氮肥、化学试剂以及用于冶金、有机合成。86%以上浓硝酸称发烟硝酸。硝酸与氨作用生成硝酸铵,它也是一种化肥,含氮量比硫酸铵高,对于各种土壤都有较高的肥效。炸药和硝酸有密切的关系。最早出现的炸药是黑火药,它的成分中含有硝酸钠(或硝酸钾)
工业上制取浓硝酸(HNO3浓度高于96%)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在有脱水剂的情况下,用稀硝酸蒸馏制取的间接法,习惯上称“间硝";
二是由氮氧化物、氧及水直接合成浓硝酸,称为’直硝’;
三是包括:氧化、超共沸酸(75%—80%HNO3)生产和精馏的直接法。
㈢ 浓硝酸性质
分子式为HNO3,纯HNO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市售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8%,密度约为1.4g/cm³,沸点为83℃,易挥发,可以任意比例溶于水,混溶时与硫酸相似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需要不断搅拌,并且只能是把浓HNO3加入水中而不能反过来。浓度在(86%~97.5%)98%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因这种酸更易挥发,遇潮湿空气形成白雾,有腐蚀性,并且有毒,要注意戴聚乙烯塑料手套以及特别的口罩。
1.硝酸是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2.浓、稀硝酸都有强的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3.硝酸属于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98%以上为发烟硝酸).
4.硝酸不太稳定,光照或受热时会分解.
5.硝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不但腐蚀肌肤,也腐蚀橡胶等.大鼠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49ppm·4h
人经口最低致死量(LCL0):430mg/kg
蒸气对眼睛、呼吸道等的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蒸气浓度高时可引起肺水肿。对牙齿具有腐蚀性。皮肤沾上可引起灼伤,腐蚀而留下疤痕,浓硝酸腐蚀可达到相当深部。如进入咽部,对口腔以下的消化道可产生强烈的腐蚀性烧伤,严重时发生休克致死。人在低于30mg/m左右时未见明显损害。吸入可引起肺炎。[1]
水生生物毒性:LC50 100~300mg/L·48h(海星)。
LC50 180mg/L·48h(海蟹)。
8mol/L以上的硝酸一般称为浓硝酸。
储存方法
浓硝酸在光照下会分解出二氧化氮而呈黄色,所以常将浓硝酸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且放置于阴暗处。
㈣ 浓硝酸浓度是多少
浓度12mol/L以上。
浓硫酸特点为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浓硝酸特点为氧化性、吸水性和没有脱水性。两者混合,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生成硫酸氢根离子和水合硝酰离子,不反应变成混酸, HNO3+H2SO4===(可逆)===[H2NO3]+ + [HSO4]- 一个是硫酸氢根,另一个是硝酸合质子,物理变化,浓硫酸吸收浓硝酸中的水分,出现HNO3气体。
(4)浓硝酸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试剂瓶的材料一般是透光性弱的棕色玻璃,而不能用无色玻璃。
瓶塞的材料一般是玻璃或耐氧化性酸腐蚀的塑料,而不能用橡胶。
把包装的浓硝酸放置:于避光、低温处。
㈤ 浓硝酸的性质
HNO3
物性:纯HNO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市售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5%,密度约为1.4g/cm3,沸点为83℃,易挥发,可以任意比例溶于水。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因这种酸更易挥发,遇潮湿空气形成白色烟雾,有腐蚀性。
化性:
⑴具有酸的通性
⑵不稳定性
HNO3=(光或加热)2H2O+O2↑+4NO2↑
浓硝酸因溶解有分解产生的NO2而呈黄色,常将浓硝酸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且放置于冷暗处。
⑶强氧化性
a.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不产生H2)
Cu+4HNO3(浓)=2H2O+Cu(NO3)2+2NO2↑
3Cu+8HNO3(稀)=4H2O+3Cu(NO3)2+2NO↑
b. 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加热△)2H2O+CO2↑+4NO2↑
S+6HNO3(浓)=(加热△)2H2O+H2SO4+6NO2↑
P+5HNO3(浓)=(加热△)H2O+H3PO4+5NO2↑
在反应中,非金属被氧化成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对应的含氧酸。
c.使铝铁钝化: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Al等钝化。
用途: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
制备:
⑴实验室制法
NaNO3+H2SO4=(加热△)NaHSO4+HNO3
⑵ 工业上制法
4NH3+5O2=(Pt△)6H2O+4NO(此处Pt为催化剂)
2NO+O2=2NO2(工业上制时要不停通入氧气)
3NO2+H2O=2HNO3+NO(NO循化氧化吸收)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稳定性和危险性
危险性: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发生激烈反应,爆炸。强酸性,与碱发生激烈反应,腐蚀大多数金属(铝及其合金除外),生成氮氧化物,与许多常用有机物发生非常激烈反应,引起火灾和爆炸危险。
㈥ 浓硝酸与稀硝酸的区别
最本质的区别还是浓度的不同。区分浓硝酸和稀硝酸1、加入铜,若产生的气体颜色是红棕色的,则是浓硝酸,否则是稀硝酸*2、直接看,冒白雾的是浓硝酸,没有白雾是稀硝酸,这里是利用硝酸的挥发性(浓盐酸也有挥发性)*注:由于一氧化氮氧化的很快,该方法需要做好密封。事实上最直观的方法还是测定浓度。稀硝酸化学性质:1.强酸性:HNO3=H++NO3-;硝酸是一元强酸,具有酸的通性。2.不稳定性:4HNO3=加热=4NO2↑+O2↑+2H2O注意:①浓度越大,越易分解;②硝酸应保存在玻璃塞(HNO3腐蚀橡胶)棕色细口瓶中,放于阴凉处。3.强氧化性:①与金属反应:除Pt、Au外的金属均能与HNO3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实验室制NO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室制NO,常温下缓慢反应,加热反应较剧烈)注意:a.常温下,浓HNO3使Fe 、Al等金属钝化;b.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H2。3Cu(s)+ 8HNO3(aq)——→ 3Cu(NO3)2(aq)+ 2NO(g)+ 4H2O(l)Fe(s)+ 4HNO3(aq)——→ Fe(NO3)3(aq)+ NO(g)+ 2H2O(l)3Zn(s)+ 8HNO3(aq)——→ 3Zn(NO3)2(aq)+ 2NO(g)+ 4H2O(l)4Zn(s)+ 10HNO3(aq)——→ 4Zn(NO3)2(aq)+ N2O(g)+ 5H2O(l)4Zn(s)+ 10HNO3(aq)——→ 4Zn(NO3)2(aq)+ NH4NO3(aq)+ 3H2O(l)②与非金属反应:能氧化C、S、P等非金属。C+4HNO3(浓)——→CO2↑+4NO2↑+ 2H2OS+6HNO3 (浓)——→H2SO4+6NO2↑+2H2O③与H2S、 HBr、 HI 、SO2、KI、 Na2SO3等物质反应。6KI(aq)+ 8HNO3(aq)——→ 6KNO3(aq)+ 3I2(s)+ 2NO(g)+ 4H2O(l)3 H2S +2 HNO3(稀)=3 S↓+2NO +4 H2O3 Na2S +8 HNO3(稀)=6 NaNO3 +2 NO↑ +3 S↓ +4 H2O3 Na2SO3 +2 HNO3(稀)=3 Na2SO4 +2 NO↑ + H2O说明:a.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b.一般情况下:浓HNO3 NO2(还原产物)稀HNO3 NO(还原产物)c.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王水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溶解Pt、Au等金属。浓硝酸化学性质:不稳定性4HNO3=光或加热=2H2O + O2↑ + 4NO2↑浓硝酸在光照下会分解出二氧化氮而呈黄色,所以常将浓硝酸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且放置于阴暗处。强氧化性1.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Cu + 4HNO3(浓)=Cu(NO3)2+ 2NO2↑+2H2O3Cu+ 8HNO3(稀)= 3Cu(NO3)2+2NO↑+4H2O2. 与非金属反应C + 4HNO3(浓)= △=2H2O + CO2↑ + 4NO2↑S + 6HNO3(浓)=△=2H2O + H2SO4 + 6NO2↑P + 5HNO3(浓)=△=H2O + H3PO4 + 5NO2↑在反应中,非金属被氧化成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对应的含氧酸。3.使铝、铁钝化冷的浓硝酸能使铁铝钝化。热浓硝酸的不会使其钝化。用途: 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危险性和强酸性危险性: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发生激烈反应,爆炸。强酸性,与碱发生激烈反应,腐蚀大多数金属(铝及其合金除外),生成氮氧化物,与许多常用有机物发生非常激烈反应,引起火灾和爆炸危险。浓硝酸见光分解4HNO3=4NO2↑+O2↑+2H2O分解产生的NO2溶解在浓硝酸中,会使溶液呈现黄色。要除去黄色,可以通入适量空气,使4NO2+2H2O+O2=4HNO3,黄色褪去。
㈦ 浓硝酸的性质有哪些
1、不稳定性
浓硝酸在光照下会分解出二氧化氮而呈黄色,所以常将浓硝酸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且放置于阴暗处。
2、强氧化性
在反应中,非金属被氧化成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对应的含氧酸。
3、使铝、铁钝化
冷的浓硝酸能使铁铝钝化。热浓硝酸的不会使其钝化。
4、危险性和强酸性
危险性: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发生激烈反应,爆炸。强酸性,与碱发生激烈反应,腐蚀大多数金属(铝及其合金除外),生成氮氧化物,与许多常用有机物发生非常激烈反应,引起火灾和爆炸危险。
(7)浓硝酸扩展阅读:
一、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区别
1、在冷的硝酸中加入铁或铝,若无明显现象,则是浓硝酸,若铁或铝的表面产生气泡则是稀硝酸。
2、直接看,冒白雾的是浓硝酸,没有白雾是稀硝酸,这里是利用硝酸的挥发性(浓盐酸也有挥发性)
*注:由于一氧化氮氧化的很快,该方法需要做好密封。
二、相关毒性
1、硝酸是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2、浓稀硝酸都有强的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3.硝酸属于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98%以上为发烟硝酸)。
4.硝酸不太稳定,光照或受热时会分解。
5.硝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不但腐蚀肌肤,也腐蚀橡胶等,大鼠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49ppm·4h。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浓硝酸
㈧ 浓硝酸的危害
危险性: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发生激烈反应,爆炸。强酸性,与碱发生激烈反应,腐蚀大多数金属(铝及其合金除外),生成氮氧化物,与许多常用有机物发生非常激烈反应,引起火灾和爆炸危险。
与硝酸蒸气接触有很大危险性。硝酸溶液及硝酸蒸气对皮肤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浓硝酸烟雾可释放出五氧化二氮(硝酐)遇水蒸气形成酸雾,可迅速分解而形成二氧化氮,浓硝酸加热时产生硝酸蒸气,也可分解产生二氧化氮。
(8)浓硝酸扩展阅读
切勿吸入烟雾、蒸气、喷雾;如沾及眼睛或皮肤,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并尽快就医诊治;所有受污染的衣物必须立即脱掉;穿戴适当的防护衣物、防护手套及面具;贮存浓硝酸时,应与还原性物质隔开。
硝酸为强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稀硝酸都有强的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硝酸属于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浓度在98%的硝酸叫发烟硝酸。硝酸不太稳定,光照或受热时会分解。硝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不但腐蚀肌肤,也腐蚀橡胶等。
蒸气对眼睛、呼吸道等的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对牙齿具有腐蚀性。皮肤沾上可引起灼伤,腐蚀而留下疤痕,浓硝酸腐蚀可达到相当深部。
㈨ 浓硝酸有什么用途
第三节 硝酸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主要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介绍硝酸的不稳定性之后,教材解释了为什么浓硝酸有时呈黄色,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使知识学以致用。
本节教学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建议如下:
1.可以与硫酸、盐酸进行比较,介绍硝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硝酸的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以先复习浓硫酸的氧化性,然后通过硝酸的实验,并与浓硫酸的反应比较,使学生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3.通过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归纳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归纳出:(1)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2)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3)金属与硝酸反应时主要是HNO3中+5价的N被还原成低价的N;一般来说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
4.关于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教材只介绍了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中不宜强化其他反应及扩展。
5�做有关硝酸的实验时,应强调安全,并结合硝酸的氧化性,让学生认识到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三、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1-7〕
做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可用“气室”法进行投影演示。方法是:在直径12 cm的培养皿中加一些水(水层高约0.5 cm),将其放在预热好的投影仪载物台上,把直径6 cm的培养皿放在加水的培养皿中;向直径6 cm的培养皿中加一薄层浓硝酸,然后再放入一小块铜片,立即用直径10 cm的培养皿盖在上面以形成“气室”(如图1-6)。
可以看到,铜片与浓硝酸剧烈反应,铜片周围的溶液很快变成蓝色,同时产生气泡并推动铜片较快地移动,这时逐渐看到“气室”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最后直径6 cm培养皿中的溶液全部变成蓝色。
图 1-6硝酸与铜反应的投影实验
四、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二:1. B 2. D 3. D 4. A 5. C
习题四:14 mol/L, 2.7 mol/L
五、资料
1.硝酸的浓度和氧化能力
当硝酸跟金属反应时,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取决于酸的浓度和还原剂的强弱。对于同一种还原剂来说,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中,;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中,。
上述反应中当硝酸的浓度为8 mol/L以上时,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O2。这是因为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低价氮的化合物,在强的氧化气氛中不能存在,继续被氧化成高价的氮的化合物——NO2。 当硝酸较稀时,它的氧化性也较弱,氮的低价氧化物能够存在。所以主要产物是NO。
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最初可能生成NO,但由于硝酸浓度很大,使平衡强烈地向左移动,主要产物为NO2;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由于硝酸浓度小,平衡向右移动,主要产物为NO。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浓、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来解释浓、稀硝酸氧化能力的强弱。
2.硝酸跟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硝酸与金属的反应是相当复杂的。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中,包括许多平行反应,因此,可以得到多种还原产物,而且在还原产物之间还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某些金属(如镁、锌)与小于2 mol/L的硝酸反应时,还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
硝酸的还原产物,除取决于硝酸的浓度、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外,还与反应温度和反应中间产物(HNO2、NO2)的催化作用有关,反应虽复杂,但硝酸跟金属的反应是有规律的。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铜、汞、银等,跟浓硝酸反应时,主要得到NO2,跟稀硝酸反应时,主要得到NO。
(2)在常温下Fe、Co、Ni、Al等金属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金属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这些金属与稀硝酸作用主要生成N2O(有的认为是NO),这是由于它们的还原性较强,能将硝酸还原成较低价的N2O。如与更稀的硝酸反应则生成氨(钴在同样条件下则生成氮气)。
(3)镁、锌等金属跟不同浓度的硝酸作用能得到氮的不同低价态的还原产物。例如:当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为9%~33%(密度为1.05 g/cm3~1.20 g/cm3)时,反应按下式进行:
4Zn+10HNO3=4Zn(NO3)2+5H2O+N2O↑
若硝酸更稀,反应会生成氨,氨跟过量的硝酸进一步反应生成硝酸铵。
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
(4)Au、Pt、Ir、Rh等重金属跟浓、稀硝酸都不反应,因为它们特别稳定,不易被氧化。
(5)Sn、Sb、W、V等金属跟浓硝酸作用,生成金属氧化物,而不是硝酸盐(因为这些金属氧化物不溶于硝酸,反应不再继续发生)。
3.金属的钝化
(1)钝化现象
如果在室温时试验铁片在硝酸中的反应速率以及与硝酸浓度的关系,我们将会发现铁的反应速率最初是随硝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反应速率迅速减小,继续增大硝酸的浓度时,它的反应速率更小,最后不再起反应,即铁变得“稳定”了,或者像一般所说的,铁发生“钝化”了。
不仅铁,其他一些金属也可以发生钝化。例如,Cr、Ni、Co、Mo、Al、Ta、Nb和W等,其中最容易钝化的金属是Cr、Mo、Al、Ni、Fe。
不仅硝酸,其他强氧化剂如浓硫酸、氯酸、碘酸、重铬酸钾、高锰酸钾等,都可以引起金属的钝化。
在个别情况下,少数金属能在非氧化剂介质中钝化。例如,镁在HF中钝化,钼和铌在HCl中钝化。
一般地说,钝化后的金属,在改变外界钝化条件后,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保持钝化状态。例如,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后,不仅在稀硝酸中保持稳定,而且在水、水蒸气及其他介质中也能保持稳定。钝化后的铁不能从硝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有许多因素能够破坏钝化状态,或者阻止金属钝态的生成。将溶液加热或加入活性离子,如Cl-、Br-、 I-等和还原性气体如氢(特别是在加热时)都能使钝态金属活性化。
使金属钝化的方法,除了把金属浸在浓酸里使它钝化外,还可以把金属作为电极(阳极),通过电流使它发生氧化。当电流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金属就能被钝化。
(2)钝化的机理
现在大都认为,金属的钝化是由于金属和介质作用,生成一层极薄的肉眼看不见的保护膜的结果。这层薄膜通常是氧和金属的化合物。例如,在有些情况下,铁氧化后生成结构较复杂的氧化物,其组成为Fe8O11。钝化后的铁跟没有钝化的铁有不同的光电发射能力。经过测定,铁在浓硝酸中的金属氧化膜的厚度是3 nm~4 nm。这种薄膜将金属表面和介质完全隔绝,从而使金属变得稳定。
(3)钝化的实际应用
钝化能使金属变得稳定。从本质上讲,这是由于金属表面上覆盖了一层氧化膜,因而提高了金属的抗蚀性能。
为了提高金属的防护性能,可采用化学方法或电化学方法,使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人工氧化膜。这种方法就是通常说的氧化处理或发蓝。它在机械制造、仪器制造、武器、飞机及各种金属日用品中,作为一种防护装饰性覆盖层而广泛地被采用。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我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隋末唐初有个医学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一书中,写了使硫磺伏火的方法:取用硝石、硫磺各二两研细,再加上三个炭化皂角子,这样就能烧起焰火。这大概就是我国最早配制火药的方子了。许多事实都证明,在唐朝(公元618—907年),我们的祖先已发明火药了。
火药常用于采矿、水利工程、修筑铁路、公路,也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及军事工业,还用来制造我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焰火和鞭炮。
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最初是在宋初。冯义升、岳义方等人用火药制成了火药箭,并加上引线,点燃引线后,用弓射向敌阵,以燃烧攻击敌方,这属小型的火药武器。大型的火药武器当时叫火炮,是将火药包做成便于发射的形状,点燃引线后,由抛射机抛向敌方,其威力比火药箭强。
火药用做武器,最早的确实记载见于宋初曾公亮等编写的一本军事书《武经总要》(公元1044年),不仅写了火药箭的制法,还记下了当时的三种火药配方。
北宋末年,人们创造了“霹雳炮”。公元1126年,金兵进攻开封时,李刚就下令用霹雳炮击退金兵。随后又出现铁火炮。到元代已出现用铜和铁铸的筒式大炮,当时是威力最大的火药武器,被尊称为“铜将军”。现保存在历史博物馆的最早的“铜将军”是公元1332年造的,它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炮。
早在唐朝,我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国家通过海上贸易,往来频繁,硝石随同医药及炼丹术由我国传到外国。当时,埃及人把硝石叫做“中国雪”,波斯人把硝石称为“中国盐”,但他们仅知道用硝石来炼丹、治病和做玻璃。直至公元1225—1248年,我国的火药才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国家。欧洲人在13世纪后期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了火药。随后,火药武器也经阿拉伯国家而传入欧洲。
5.硝酸工业制法的发展
硝酸的工业制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早在17世纪就使用的硝石法。它是利用钠硝石跟浓硫酸共热而得硝酸。
NaNO3+H2SO4(浓)NaHSO4+HNO3↑
由于硝酸较易挥发,所以,反应产生的是硝酸蒸气,经冷凝后即为液体。反应生成的酸式硫酸盐,在高温条件下可进一步与钠硝石反应,生成硫酸正盐和硝酸。但硝酸在高温时会分解,所以硝石法一般控制在第一步反应。此法产量低,消耗硫酸多,又受到硝石产量的限制,已逐步被淘汰。
第二种是电弧法。它是利用电弧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而成NO。
N2(g)+O2(g)2NO(g)
这是可逆反应,而且这两种单质互相化合时是吸热的,因此高温对于NO的生成有利。不过,即使在3 000 ℃,平衡混合物中也仅含有5%的一氧化氮。
工业上用强大的电源产生的电弧做加热器,温度可达4 000 ℃左右。当空气流迅速通过电弧时,空气受到强热,于是就生成少量的一氧化氮。立刻将混合气体冷却到1 200 ℃以下,以后再进一步冷却,混合气体中的NO与O2化合而成NO2,最后用水吸收而成硝酸。因为电弧法耗费大量的电能,同时NO的产率低,当氨氧化法问世后,它也逐渐被淘汰了。
第三种是氨的催化氧化法。按生产流程和操作条件不同,可分为常压法、加压法和综合法。这种方法成本低,产率高,消耗电能少。
常压法是在常压下进行的,加压法是在加压(600 kPa~900 kPa)下进行的。综合法是既有常压过程,又有加压过程,氨的氧化在常压下进行,一氧化氮的氧化和二氧化氮的吸收在加压(600 kPa~900 kPa)下进行。
常压法生产的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较小,一般为47%~50%。它的生产设备所需的不锈钢数量较多,但操作方便,铂催化剂损失小,消耗电能较小。加压法生产的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较大,一般为58%~60%,可以节省吸收塔数目,因而所需不锈钢数量较少,但操作复杂,消耗电能较大,铂催化剂损失也较大。综合法则兼有二者的优点。
6.合成硝酸
(1)氨和氧的反应与O2作用时,NH3被氧化成N2、N2O、NO,都是极完全的反应。由于催化剂(Pt-Rh)的选择性,使主要产物为NO。NH3和O2在Pt-Rh网上停留时间为10-4 s,有98%~99%的NH3转化为NO。若用Fe2O3或CoO或CoO(85%)和Al2O5(15%)作催化剂,NO的产率依次为89.9%、95.0%、96.0%。
4NH3+5O2=4NO+6H2O(g)
4NH3+3O2=2N2+6H2O(g)
氧化反应中NH3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5,实际原料气中含NH3量为10%~11%(体积分数),其中NH3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7~1.9)。(NH3和O2反应生成HNO3所需NH3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所缺的O2,在NO2和H2O反应时加入)
7.硝酸盐热分解
温度不很高时,硝酸盐热分解的产物主要有三种类型:按电极电位顺序,镁以前金属硝酸盐分解为亚硝酸盐和氧,镁和铜之间金属硝酸盐分解为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铜以后金属硝酸盐分解为金属、二氧化氮和氧。
1.硝酸锂(锂比镁活泼)热分解生成氧化锂
2LiNO3=Li2O+2NO2+O2
钠、钾硝酸盐在高温(1 100 ℃)下分解为氧化物
2MNO3=M2O+N2+O2(M=Na、K)
NaNO3、KNO3分解温度分别为>255 ℃、>340 ℃,NaNO2、KNO2分解温度分别为>320 ℃、>350 ℃。
2.硝酸亚铁热分解生成氧化铁
2Fe(NO3)2=Fe2O3+4NO2+O2
与此类似的是Mn(NO3)2、Sn(NO3)2、Pb(NO3)2,热分解生成的氧化物依次为:Mn3O4、SnO2、Pb3O4。
(资料6、7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严宣申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