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出处:《论语·述而篇》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文本解读
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人们待人处世、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❷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什么词
论语里面的
❸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什么意思具体点
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三人行】指的是: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必有我师焉】指的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❹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后一句是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后一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语·述而》。
原文:
1、子不语怪、力、乱、神。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1、孔子不谈论怪异,施暴逞强、以力服人,叛乱,鬼神。
2、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3、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4、孔子说:“你们大家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5、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扩展阅读: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❺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上一句
没有上一句,这就是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❻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什么意思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❼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一书。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是值得我效仿的人。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扩展阅读: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制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将不太会成功,或三个人、团体必然出现矛盾。
❽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三,虚数,极言很多。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师,值得效仿的人。
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8)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扩展阅读:
辨析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
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制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将不太会成功,或三个人、团体必然出现矛盾。
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说的,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一个人一定有什么地方比我优秀,那么他是可以做为我的老师,向他学习。
(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此则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
思想主题: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❿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什么意思
三个人在一起做事,一定会在某些事上可以做我的老师的。
行、行走、行事。
必、一定,
师、老师、师傅。值 得我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