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塞罕坝第一个上坝的人是谁
《最美的青春》人物原型,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值得我们尊敬:
《最美的青春》以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的热血青春为原型,匠心呈现一幅绿色画卷。
为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结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刘文仕精心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全麸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人们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外,没有电,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
《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坝造林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冯程(刘智扬饰)、覃雪梅(何雨虹饰)为代表的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组成开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与自然抗争的故事。
林业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了河北省塞罕坝上工作,和覃雪梅等人成为第一代荒漠种树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始终不忘坚持的梦想,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大家共同创造了荒原变临海的伟大壮举。
㈡ 绿野狂人是塞罕坝的记录吗塞罕坝抵挡沙尘暴
电影《绿野狂人》伴随着曲艺导演逐渐成熟的想法诞生了,他用镜头去记录这片绿野的来之不易,用故事去告诉世人塞罕坝人是真正的狂人,对于塞罕坝精神,曲艺导演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践行者。
从曲艺导演口中我们听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六女上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1964年,陈彦娴和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那时的她们还不到20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而且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家里人对她们的想法都表示不解。但这六个女孩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高考,为的就是到坝上植树造林。
㈢ 历经三代,边陲沙地,塞罕坝人是如何种出树林的
塞罕坝人为了种树,日夜坚守在塞罕坝,渴了就喝沟河水,饿了就吃黑莜面,白天忙着种树,晚上累了就睡在草窝边。三代人任劳任怨,有人从年纪轻轻的壮年干到白发苍苍,只要直得起腰,扛得动锄头,都坚守在种树的第一线,不辞辛劳,从不抱怨。三代人,历经五十六年的坚守,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挺得过来的,塞罕坝人真的值得敬佩。
现在再看塞罕坝,原先的边陲沙地,现在已经是树木遍地,当地的气候、环境也是改善了不少,这三代人的努力也是为后人造福了。
㈣ 塞罕坝的历史由来
1、皇家狩猎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2、退化为荒丘
塞罕坝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
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4)塞罕坝第一个上坝的人扩展阅读: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满语"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围的一种方式。
据《满汉大辞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隐藏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鹿鸣求偶声,以此引诱鹿以及猛兽为觅食而聚拢,给猎人创造好时机,伺机狩猎捕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㈤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塞罕坝第一代人名单有谁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塞罕坝第一代人名单有王尚海、刘文仕、冯程、覃雪梅等人,《最美的青春》讲述了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组成开荒队伍的故事。
月1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期待,实时收视市占率全国第一,网友纷纷为该剧点赞评论,反响热烈。
新媒体上网友纷纷跟帖说“去过塞罕坝的人,都会因塞罕坝人战胜自然的事迹而震撼和感动,他们不愧为时代楷模。“一定要一集不落的都追完,作为承德的年轻人,更应该感知承德的骄傲。”“熟识的承德、熟识的塞罕坝,一切都那么亲切,电视剧看着很有韵味,拍得很棒!”
㈥ 塞罕坝冯程的原型是什么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的冯程在现实中并没有原型人物,电视剧中的人物都是编剧虚构出来的,整部电视剧是以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为灵感进行创作的。
《最美的青春》中的冯程。是怀揣着梦想来到塞罕坝,有故土情怀的大学生,可女友的离开让他几乎崩溃。他倔强执拗,敢为人先、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和乐于奉献。是河北省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响应祖国号召共同开荒造林,率先率先上塞罕坝,做拓荒先行者造林人。在塞罕坝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青春,也留下了奉献的故事。
(6)塞罕坝第一个上坝的人扩展阅读:
《最美的青春》里的塞罕坝,是真实存在的,在1962年的时候,为了遏止沙漠逐渐逼近北京,并且对京津地区的水源进行涵养,国家决定在河北的北部建立一座大型的机械林场。因此国家紧急召集了一批相关专业的人才,这只队伍的平均年龄都还不到24岁,但就是他们,在塞罕坝创建了了不起的奇迹。
他们无惧严寒酷暑和极其恶劣的条件,认真努力工作,挥洒着他们的汗水,过程十分艰难,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面对当时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设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当他们看见地上一片稚嫩的绿色时,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激动,还有很多人直接哭了出来,场面十分令人感动。
㈦ 《最美的青春》塞罕坝第一代人名单有哪些
陈彦娴。
陈彦娴在林场工作了一辈子,当年这条路弯道多,两旁都是沙丘,走在路上,如同穿梭在沙子堆成的胡同里。如今,这里早已是郁郁葱葱。
“树又长高了,快认不出了。”车窗外,树木飞驰,陈彦娴情不自禁唱起当年的歌谣:“六二年那么呼儿嘿,进林场那么呼儿嘿,知识青年怀着热情,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
1964年,20岁的陈彦娴在河北承德市读高中,邻居刘文仕正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响应国家号召,种树去!”那年夏天,听闻林场刚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陈彦娴和同宿舍姐妹们给场长写了一封“求职信”。
过了一个月,收到录用回信,姑娘们背起铺盖卷,坐上大卡车奔赴林场。颠簸了两天两夜,一下车,眼前一片荒凉,连场部都没几间像样房子。“当时住的是仓库、窝棚,喝的是沟塘子水,吃的是土豆和咸菜。”陈彦娴回忆。
姑娘们上坝后,被分到林场苗圃工作,一开始在苗圃浇大粪。“粪桶沉且不说,不仅要忍受难闻的气味,还必须跟上大伙儿的节奏,转着圈儿地倒。”一天下来,姑娘们累得腰酸腿痛、浑身无力。
冬天,坝上气温常常零下40多摄氏度,大风伴着雪花,刮得人喘不上气。林场职工们上山清理残木,为来年造林作准备。大雪没过膝盖,大伙儿背着一根大麻绳,要走六七里地才到山上。男职工负责采伐残木,姑娘们则用绳子将木头绑好拖下山。雪深,没有路,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拖动。
“我们好胜心强,比赛着来,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还多,汗水把棉袄都湿透了。”苦干一个多月,从林场领导到普通职工,都对陈彦娴她们刮目相看。
1977年,林场57万亩林地遭遇“雨凇”灾害;1980年遭遇大旱,12万多亩树木旱死,陈彦娴他们重新造林,“那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就是要坚持下去,把树种好管好。”
车停在山上的瞭望台,陈彦娴拿起手机拍照。退休后,她的一大乐趣便是回林场转转,看树木长高,就如同看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
有人问陈彦娴,如果能重来,还愿不愿意选择在塞罕坝扎根:
其实,这个问题她早就用行动回答过。1976年,陈彦娴的母亲在承德市区给她找好了接收单位,还径自来坝上叫女儿回去。陈彦娴选择留在了塞罕坝,她舍不得这片正在茁壮成长的树林。
“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这百万亩林海,我们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一生为之自豪!”陈彦娴面带微笑。
㈧ 塞罕坝的历史沿革
1、皇家狩猎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
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2、退化为荒丘
塞罕坝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
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8)塞罕坝第一个上坝的人扩展阅读: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满语"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围的一种方式。
据《满汉大辞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隐藏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鹿鸣求偶声,以此引诱鹿以及猛兽为觅食而聚拢,给猎人创造好时机,伺机狩猎捕杀。
景点介绍:
1、塞罕塔
塞罕塔位于海拔1800公尺的东坝梁顶,建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塔高25米,火箭式塔体直插云天。游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难辨东南西北。
史志记载康熙皇帝围猎至此,顿感心旷神怡,脱口赞道“真仙境也”。塔下就是康熙亲封“塞罕灵验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风景点,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北三公里处,环抱于青山绿树之中,原是七个小湖,远远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水域深,水面广,野生鲫鱼游于其中。
3、康熙点将台
康熙点将台,又名亮兵台。位于森林公园阴河景区,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顶部是狭长平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
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如今,点将台四周方圆十几公里均为落叶松人工林。
登台四顾,绿海波涌,凉风习习。颇能领略当年康熙大帝点将阅兵的恢宏气势,三百年前的清军将士如今换成了整齐划一的落叶松。
4、滦河源头
界河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语,意为弯曲狭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见底,象一条银色的玉带,飘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
引滦入津工程完工后,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认定这里是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滦河源头”。
5、泰丰湖
泰丰湖,水面面积300亩。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打猎来到这里,当时他骑马站在东面的山上向这里一望,见这明净的湖面弯弯曲曲好像一个玉如意,于是把这里命名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
这里的北边就是当年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十二座联营,所以乾隆皇帝到木兰围场打猎时曾经多次在这如意湖旁安过营寨。影视剧《新月格格》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6、金莲映日
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原在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上,康乾时代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景以消失。塞罕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金莲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金莲映日奇观得以重现。
风味小吃:
1、白蘑
塞罕坝上的白蘑品种繁多,有大如蒲扇的“天合板”,有小如榆钱的龙耳蘑,有菌香浓郁的鸡爪蘑,有清雅味纯的小草蘑。
有状如伞盖的常态蘑,也有形如团丸的异形蘑。坝上白蘑既可做卤,亦可做馅;既可调汤,又可配菜,为塞外一绝。
2、蕨菜
蕨菜雅名如意菜,与坝上白蘑齐名,都是塞罕坝菜谱里的上品。每年端午节前后,在蕨菜的幼芽还如同一个晶莹嫩绿的碧玉如意的时候将其采回,用热水及时烫过,或腌渍,或晒干,可长期保存,凉拌、煮汤或炒食均有不同的美味。
3、银丝面猫耳面
这两种面食分别用塞罕坝特产的荞面和莜麦面做成,前者以银为色、以丝为形,低糖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用当地的水煮面,会有滑、脆、润、爽的口感,为清宫御用食品之一。
猫耳面是用和好的莜麦面在秫秸盖顶上搓制成的,形状酷似猫的耳朵,因而得名。猫耳面粘而不腻、油滑利口。
是塞罕坝人最为偏爱的面食。此外,荞麦和莜麦还可以烙成饼、蒸成窝子、搓成鱼子、制成炒面,或与其它麦类合成混合面食。
㈨ 塞罕坝是个什么地方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退化为荒丘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
㈩ 塞罕坝人物的事迹有哪些
“六女上坝”之陈彦娴,说起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今年73岁的陈彦娴。作为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参加了塞罕坝展览馆重新布展后的开馆仪式。
参观展览馆时,在用照片、书信和文字讲述当年“六女上坝”故事的展示墙前,老人驻足许久,陷入深思。作为“六女上坝”的发起者,53年后的今天,陈彦娴仍对往事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塞罕坝精神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