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阿拉伯之冬
扩展阅读
买股票为什么会陪 2025-08-27 08:44:01
美国员工股票怎么看 2025-08-27 08:20:53

阿拉伯之冬

发布时间: 2021-09-18 01:26:31

Ⅰ 论述:阿拉伯之春缘何变成了阿拉伯之冬

去年春天穆巴拉克倒台时,全世界民主人士一派欢欣鼓舞,以为民主就此降临阿拉伯大地。放眼海内外,似乎只有本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发文(见附录:“穆巴拉克给中国当政者敲响警钟”)严重质疑,并且断言所谓“阿拉伯之春”绝不会有好结果,断言中东的选项不是民主与专制,而是要么亲西方的专制、要么反西方的专制。如此“反民主”的乌鸦嘴,不知在海内外被扣上了多少难听的罪名!我的一位老朋友为了这篇文章,在电话里和我激烈争论一个多小时,认定我此文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压力下写的!

现在,西方舆论普遍承认,“阿拉伯之春”已经变成了“阿拉伯之冬”,我的预见几乎丝毫不爽地兑现了。今年5月,西方媒体就已经开始称埃及大选为“噩梦”;最讽刺的是,民主选举上台的新总统穆尔西继把持了议会和制宪委员会之后,干脆无视现行宪法规定,下令罢免总检察长,并且不顾反对派的抗议下令举行全民公决,强行通过新宪法——他信心十足,拥护他的穆斯林兄弟会选民是绝对多数,“少数服从多数”的全民公决一定会让按照穆斯林兄弟会的意图制定的新宪法顺利通过。

如果没有法治、宪政的稳固确立,“少数服从多数”可能变成什么东西,还有什么疑问吗?

穆尔西明目张胆攫取独裁权力的企图引发了反对派数十万人的大规模示威抗议和全国骚乱,反对派包围并洗劫总统府,放火烧毁穆斯林兄弟会总部,在双方的暴力冲突中已经有3人死亡,近350人受伤。穆尔西见势不妙,做出和解姿态,呼吁和反对派对话,但自由派反对派领袖巴拉迪毫不买账,严词斥责穆尔西,说“跟独裁者没有对话的空间,他实行了最暴虐、最可恶的措施,然后却说让我们撇开分歧”。匪夷所思的是,美国国务院却不支持巴拉迪的立场,继续抹稀泥,呼吁双方举行“没有先决条件的对话”,实际上等于偏袒穆尔西。

倒是德国人看得更准。德国《世界报》11月26日发表文章说,“身为总统的穆尔西正在攫取完全不受限制的权力”,“自由的幻想春天过后,用暴力发泄不满、发生内战,或内战已经发生但结果尚无定论的漫长严冬早已随之而来。没有人相信明天会比昨天和今天更好。”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我们中国的众多激进民粹民主派们,既不研究民主化理论(民主化理论当然包括对各国民主化案例的研究,“阿拉伯之春”就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案例),对民主理论的基本文献几乎毫无所知,又不善于分析思考,不去区分好民主和坏民主,更不深思如何把民主化的世界性经验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作适当的变通,只是抱定几条干巴巴的民主教义当做绝对正义的大旗狂舞,只会用黑白、正邪二分的道德谴责替代理性冷静的科学分析,对于深入自身骨髓的“党文化”思维定势毫无反省,如果我说他们是反对大共产党的小共产党,还有什么不对的吗?

民主化理论领域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叫作“政治文化研究”,是专门探究和民主制度相适配的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大体相当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模模糊糊的表述“人民的民主素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尔蒙德和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笔者手边藏书中还有几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译著也非常精彩,值得大力推荐:利普赛特(S.M.Lipset)的《政治人》和《一致与冲突》,普特南(R.D.Putnam)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选编的《民主的再思考》。作为政治学经典,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当然更是在必读之列。我自2004年始,就在各种场合介绍这些民主化必读书,可悲的是,直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民主斗士”对此一无所知!不读书也就罢了,又不深入民众,不去做起码的科学调查,只是一厢情愿地一再重复不知从哪里得来的“人民群众民主素质足够高,只要推翻专制民主就能实现”的主观幻想——老实说,这样的“斗士”,斗志越高,危害越大!我相信,大多数“民主斗士”都是出于一片好意,他们奉献牺牲、冒险犯难的精神值得尊敬,但是,好心并不是必定有好结果,请务必记住下面这句话:“通往地狱之路,是由善良愿望铺成的”!可不是吗,你要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那你斗志愈坚,死得愈快。

我还没有问我那位老朋友对“阿拉伯之冬”作何感想。但我估计,他的回答会很现成:民主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曲折而已。但我会多问一句:这“暂时”要“暂”到何时?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活在“暂时”,对于“暂时”之后,唯一能确定的是“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已死去”。我还会再问一句:老兄,您这如果不是另一种未来共产主义人间天堂的信仰,又能是什么呢?

Ⅱ 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为何会演变成了“阿拉伯之冬”

春天穆巴拉克倒台时,全世界民主人士一派欢欣鼓舞,以为民主就此降临阿拉伯大地。结果民主选举上台的穆尔西,明目张胆企图引发大规模示威抗议和全国骚乱。

Ⅲ 阿拉伯之春缘何变成了阿拉伯之冬论文1500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Ⅳ 阿拉伯之冬 什么意思

始于埃及和利比亚的反美浪潮17日在中东势头有所减弱,却蔓延至亚洲多个国家,不仅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反美根基很深的国家发生了暴力示威,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发生大规模反美抗议甚至激烈冲突。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呼吁连续进行一星期的抗议,更是让美国舆论担心伊斯兰世界的紧张会被进一步抬升。

“美国为‘阿拉伯之冬’做准备”,俄罗斯《生意人报》17日以此为题称,美国政府认为,当前在阿拉伯国家出现的反美浪潮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作为对反美浪潮可能长期化的应对,五角大楼据报将向18个国家增派海军陆战队。

“为什么穆斯林如此恨美国?”对于这个美国媒体不断发出的疑问,海湾新闻网给出的回答是:那部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所激起的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对美国政策数十年不满的彻底爆发。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评论称,即使骚乱平息,它背后的憎恨情绪也不会消失,因此,即便尼罗河上不出现第二个伊朗,西方也没什么可以感到安慰的。

Ⅳ 阿拉伯之春席卷整个中东,为何唯独哈梅内伊能够屹立不倒

因为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的领袖有着非常高的权力,所以可以屹立不倒。可以很好的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正在伊朗国家民众思想国度统一,非常抵制西方国家哈梅内伊有着非常高的权力作为伊朗的国家领袖。


对于伊朗来说,自己有着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样重要回忆的国家,伊朗可以很大程度上团结一致。这是美国,在这么多年来都非常严厉的制裁伊朗,但是伊朗仍然凭借自己在顽强努力的发展。

Ⅵ 沙特阿拉伯冬天冷吗听说很热,那那里的人怎么都是白人英国跟辽宁...

地理书上写的很清楚,阿拉伯属于白色人种;这边也不全是白人,印巴人、非洲后裔也很多,属于黑不溜秋的那种;至于辽宁为什么没有白人,这个涉及到人种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等;就像都在寒冷环境中北极熊和企鹅一样。

Ⅶ 400字总结阿拉伯之春为什么变成阿拉伯之冬

你不觉得这种问题应该重赏么?

Ⅷ 中东地区发生的“阿拉伯之春”有什么历史原因

在中东地区推行“西式民主” 这个我也不大清楚 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几经而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就是西方世界(也包括中东人民)希望阿拉伯世界实现,

Ⅸ 在阿拉伯之春后,阿拉伯世界的秩序是变好了还是更差了

没有进步,反而带来了罕见的退步。这次的阿拉伯之春,让中东更加的乱和动荡,确实是一次不好的变革。

其实阿拉伯之春的背后,有美国等国的影子。阿拉伯之春并不是一个先进的革命,它有着很大的缺陷,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它的发动者并不是中东本土人民,而是美国等大国。明明伊拉克等国在阿拉伯之春之前,发展得很好的,但是现在这么一搞,到底是谁获益一眼就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