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慢疑分别代表的意思是:贪指的是贪爱、贪恋,贪婪。嗔指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会心生愤怒,起嗔心,然后就会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慢指的是待人傲慢,总看不起别人。疑就是怀疑,不相信别人。
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一、贪
贪指的是贪爱、贪恋,贪婪。过于贪恋物质的享受,抛不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欲太大的人,会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贪的习气,只是程度不同,小到贪吃、贪睡、贪喝、贪玩,大到贪财、贪权、贪名、贪色,都是贪之毒的表现。贪是人的本性,要抛掉很难。就算是修习佛法的人,甚至可能会贪恋佛法,贪恋成佛。
二、嗔
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会心生愤怒,起嗔心,然后就会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嗔心一生,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佛教中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一旦起了嗔恨心,就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行为。
冲动就是嗔心在作祟,一个人受了冤屈,忍不住,就用非法的手段去报复别人,伤害别人,结果有理变没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嗔心就像一把大火,会毁了所有的功德。
三、痴
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世上有很多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人。愚痴之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都不如自己聪明,总是以自己的观点评价事物,评判他人。
因为没有一个理性、客观的看事物的态度,愚痴之人固化在自己的思维定势中,总觉得别人不可理喻。别人不理解自己,就生嗔心,自己总处在一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境况中。
四、慢
慢指的是待人傲慢,总看不起别人。慢于愚痴,由于不自知,更不知别人,所以造成一个人目中无人,夜郎自大。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别人比自己强的,也会表现出轻慢不屑的态度,不服气。
五,疑
疑就是怀疑,不相信别人。有些人只信自己,连老子、孔子这样的圣贤的话都不信,看什么都持一种怀疑的眼光。
还有一些人,连自己都不信,做事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是这样一种态度,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有疑这样习性的人,就会障碍本性,闭塞视听,做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㈡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
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现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恋爱中、失恋中的人,当与自己的情人分开后,心要么完完全全活在过去,要么完完全全活在未来的期待中,几乎没有处在现在时刻。
慢:所谓慢,就是傲慢,骄傲的意思。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产生傲慢或者骄傲的情绪。这是每个人貌似利于生存的情绪。
疑:是怀疑正知正见,怀疑自己的大我,怀疑这些灵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怀疑一切本源的东西都属于疑的部分。
资料扩展
五盖简介
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五盖类型
贪欲盖(ra^ga-a^varan!a)︰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惛沉睡眠盖(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疑盖(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
资料参考:网络-贪嗔痴慢疑
㈢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呢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㈣ 如何理解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
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五、疑:
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4)贪嗔痴慢疑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
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盖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
㈤ 佛教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㈥ 贪嗔痴慢疑意思
贪是贪心、贪婪,得到了嫌少还想得到,贪而无厌,不满足。
瞋是发怒、憎恨、嫉妒。凡遇违逆,所期望之事落空,心里怀恨、发怒就是瞋心。别人得到了,自己没有得到,瞋恨心就更大了,嫉妒羡慕。
痴就是愚痴。善恶、邪正都颠倒了。阿罗汉证得正觉,他们才真正能辨别邪正。没有证果前都是迷惑颠倒,都是愚痴凡夫。这样的话许多人不同意,他们不以为自己很聪明,怎么能叫愚痴呢?佛说世间人的聪明智慧叫世智辨聪,并不是真正智慧。世智辨聪是八难之一,换句话说,世间越是聪明的人,越落难了。
慢是傲慢。分为胜慢和卑慢。超过别人太多了,眼睛就长头顶上了,瞧不起人,就是胜慢。卑是卑贱,贫穷到极处,下贱到极处,还是有傲慢。如乞丐,看到有钱人从面前走过,吐一口唾沫“呸!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钱而已!”。不如人还不服,就是卑慢。
疑是对圣教怀疑。真的有地狱吗?做恶事真有恶报吗?是不是佛为了劝人行善骗人的?真有极乐世界吗?念佛能往生吗?一大堆问题不相信啊!不相信就不能依教奉行了。还有一些人虽然相信佛讲的,但是对佛讲的甚深经典,不敢承当!以为这是菩萨学的,我们凡夫怎么能学,怎么能成就?疑是学佛人最大的障碍,有了怀疑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贪瞋痴慢疑是根本烦恼,无量烦恼从此发生。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开智慧!智慧开了,烦恼就断了;烦恼断了,智慧就生了,就成佛了!
㈦ 佛教贪嗔痴慢疑代表什么
贪嗔痴慢疑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五种心会使人造作恶业,像毒药会妨碍人的修行,故称为五毒心。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则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大法,若五毒心尚存,则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欲修佛道必先除五毒心。
(7)贪嗔痴慢疑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其实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适可而止,并非别人让我们饮多少我们就饮多少,都会担心饮多了会醉,会失态,会干傻事儿,这种能自我约束的行为,遵纪守法等等就是一种持戒的表现。因此学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们滴酒不沾就正确。
我们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产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戒律绝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种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补丁”,它是有了漏洞才会有“补丁”,我相信释迦牟尼佛若是现在驻世的话,订制的戒律肯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
㈧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分别什么意思呢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我们除了吃饭和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受生活,同时又像办法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2、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
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或者目中无人,称为慢。比如做了官发了财后,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5、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从佛教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反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2)、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第一,认为“我”是永恒的,即是执著“常”;第二,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不顾精神传承,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
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3)、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4)、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5)、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它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
(8)贪嗔痴慢疑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贪嗔痴慢疑类型:
1、贪欲盖: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2、嗔恚盖︰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3、惛沉睡眠盖︰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4、掉举恶作盖︰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5、疑盖︰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
㈨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在佛法中,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
1、贪
“贪”往往是与财、利联系在一起的。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也告诉众生,不可生贪念,所谓“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凡夫俗子为了达到各种贪婪的愿望,必然会胡思乱想,生出各种祸端,同时为了财、利而不择手段,用歪门邪道去争取。现代社会争取个人财富和创业是值得提倡的,但如何遵守商道、践行诚信、杜绝贪念却是大多商人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嗔
“嗔”是无名业火,一旦动怒,人最容易头脑发热。生气、厌恶、憎恨,甚至脾气大,都属于嗔念。
在现代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当你愤怒时,不要做任何决定。在普通生活中,怒火中烧构成了许多危险产生的隐患,佛曰: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因此,必须要戒怒戒嗔。
3、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是非不分则是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在芸芸众生不乏浑浑噩噩之徒,人生一世中,不知所为也不知心之所踪,在世界上虚度一生,草木一秋,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够给社会带来的贡献。如果能树立远大的志向,目标明确、坚持不懈,也就不为“痴”了。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自我崇拜。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为人处世要态度谦和。因为你有傲慢之心,无形之中给别人带来抵触和反感之心,你不能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因此别人不愿意帮助你。你的位置越高,往往可以听到别人给你意见的机会就越少。因此,傲慢之心不可有。当我们有这种念头的时候如水面泛出波纹,那么,考验我们的就是在最潜意识的心理行为中能否克制这种傲慢之念。
5、疑
“疑”,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佛法可以去怀疑,但怀疑是怀疑,怀疑的同时你可以把这份怀疑放在一边,并愿意实际去验证,这种怀疑是允许的。但心中升起了怀疑,并且坚信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因此放弃了实证,就成了“怀疑”与“执着”的综合体,这就是思惑中的“疑”。
㈩ 贪嗔痴慢是什么意思
1,贪嗔痴慢是指人为人处世中的一些问题,即贪欲,怒气,愚痴,傲慢等。贪嗔痴慢是佛教中的五毒心的其中四种,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2,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因为人们贪著五欲,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3,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4,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5,慢: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的意思。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6,疑:意思是指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10)贪嗔痴慢疑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佛教称为五毒心,五毒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说,这五种心态,也会搅乱我们的人生价值观。贪欲会让人欲望膨胀,以至于犯错;嗔怒会让我们对待身边人的态度无法端正,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痴迷会让我们忘我,从而忘记本心;傲慢会让我们自以为是,目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