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王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祯(生卒年月不详)是元朝人,原籍山东东平,在安徽和江西当过县尹,对南北各地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② 为什么说王祯也是发明家他当时有什么发明
王祯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我国在唐朝就开始采用雕版印书,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异常费事的工作。为了改进印书技术,在十一世纪的时候,杰出的发明家毕A曾经发明了胶泥活字排印法。但是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所以宋、元时代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用雕版印刷。王祯在编写《农书》的时候,很想让自己的书早日出版,因此就创造了木活字。
③ 王祯发明了什么
王祯(公元1271~1330年),字伯善,中国山东东平人。元代农业科学家。
王祯曾先后在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和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担任过县尹。他在任期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从没有搜刮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不少俸禄办学、建庙、修桥,另外他还经常救助穷苦有病的百姓,着实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好事,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和爱戴。
王祯不仅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而且还是一位精通农业科学、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他与汉代的氾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一起同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农学家。
王祯于公元1313年写成了他的农学巨著《王祯农书》,这部大型农书是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实际写成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二、农器图谱,罗列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分别附图说明,图达300多幅,这些图谱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是空前的,它开创了我国农器图谱的先声;三、名谱,包括农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论。书中还提出了水的综合利用,把灌溉和航运、水利利用,水产等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还设计了兴修水利的条件和远景规划的蓝图。《王祯农书》是我国一部承前启后的农学专著。
《王祯农书》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一部农业网络全书。
另外要提到的是,王祯在任旌德县尹时,曾创制了一套木活字,共3万多字。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成了他自己纂修的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600部。
王祯还规定了排木活字的规格,发明了轮盘拣字盘。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排字者的劳动,提高了排字的效率。他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的全部过程系统地记载下来,题名为《造活字印书法》,附刊于他的《农书》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书的文献。木活字印刷发明后,比原来的活字印刷法更为方便,于是各地逐渐流行。
④ 王祯是哪个朝代的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曾任宣州旌德县县尹、信州永丰县县尹等职务。他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王祯农书》一书中。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作出完整系统论述的著作。书中王祯对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水利在内的农业科学作了综合性的总结,并阐述了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利用等技术知识,并将农作物分为谷、缫丝图蔬、果、杂等6个大类,这已经具备了农作物分类学的初步萌芽。书中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工具,并绘有图谱306幅。正是靠着这些图谱,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业机械器具才得以保存下来。王祯的《农书》显然是中国古代农器图谱的公认“鼻祖”,而这也正是王祯机械制造大家的标志与象征之一。王祯还是个农业机械的发明家,他创新发明的“水轮三事”和“水转连磨”显示出了很高的机械设计水平。
⑤ 王祯的出身哪里
王祯是我国元代的农学家,山东东平人。他和西汉的氾胜之,北魏的贾思勰都是山东人,因此被人称为山东古代三大农学家。
⑥ 王祯是谁
王祯,字伯善,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生卒年代不详。因为史书很少记载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现在只知道,他从元贞元年(1295年)起做过6年的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尹,并于1300年调任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尹。他任职时注意劝导百姓务农,并立志写一部尽量完备的农书,历时十几年,该农书终于在1313年定稿出版。
王祯为了撰写《农书》,不仅广泛地研读了许多古代农业文献,还吸收了当时南北各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农书》是一部继往开来的农学著作。
与《农桑辑要》局限于北方不同,王祯的《农书》兼及大江南北,它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做系统研究的书,也是集北魏《齐民要术》以来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经验之大成的一部农学名著,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⑦ 王祯的资料
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介绍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王祯农书》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工作态度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农书》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廉洁奉公的县官
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农学家之一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
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⑧ 王祯是以什么文明于世的
在中国农业史上,王祯是以他的《农书》而名闻于世的。这部书,后世通称王祯《农书》,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南宋时有陈旉《农书》,明末有沈氏《农书》,这样称呼,便于区别,避免混淆。
⑨ 王祯的生平和成就都有哪些
王祯(公元1271~1330年),字伯善,中国山东东平人。元代农业科学家。王祯曾先后在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和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担任过县尹。他在任期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从没有搜刮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不少俸禄办学、建庙、修桥,另外他还经常救助穷苦有病的百姓,着实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好事,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和爱戴。王祯不仅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而且还是一位精通农业科学、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他与汉代的氾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一起同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农学家。王祯于公元1313年写成了他的农学巨著《王祯农书》,这部大型农书是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实际写成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二、农器图谱,罗列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分别附图说明,图达300多幅,这些图谱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是空前的,它开创了我国农器图谱的先声;三、名谱,包括农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论。书中还提出了水的综合利用,把灌溉和航运、水利利用,水产等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还设计了兴修水利的条件和远景规划的蓝图。《王祯农书》是我国一部承前启后的农学专著。《王祯农书》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一部农业网络全书。另外要提到的是,王祯在任旌德县尹时,曾创制了一套木活字,共3万多字。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成了他自己纂修的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600部。王祯还规定了排木活字的规格,发明了轮盘拣字盘。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排字者的劳动,提高了排字的效率。他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的全部过程系统地记载下来,题名为《造活字印书法》,附刊于他的《农书》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书的文献。木活字印刷发明后,比原来的活字印刷法更为方便,于是各地逐渐流行。
⑩ 请简述王祯的生平
王祯是我国元朝时候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是山东东平人。关于记载王祯生平活动的史料很少,因此我们对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经历都不十分清楚。根据史书记载,仅仅知道他做过两任县官,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旌德县(今安徽省境内)的县尹(县长),在职六年。后来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做了多久,没有记载。
王祯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一些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六年的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来没有搜括过民财。他捐出自己的薪俸,办学校,修桥梁,办理很多公共事业。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他的这些行为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
王祯在县尹任内,经常鼓励人民种好庄稼。他在《农书》里,对那些只知道鱼肉老百姓不认真办事的地方官进行了揭露。他说,这些人尽做坏事,妨害农时,并且无限制地盘剥人民,自己尽情享乐;他们下乡劝农(鼓励农民努力生产),也是预先通知各社各乡,约集聚会,要老百姓为他们供应差役;有的地方官还乘机敲诈,谎报劝农的功劳。王祯对这些人异常痛恨,他愤怒地斥责这些人:“名为爱民,其实是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