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冈仁波齐的介绍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本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 中国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1。
② 有谁知道关于岗仁波齐神山的故事
据《冈底斯山海志》中的描述,冈底斯为雪山之王,高不可攀,耸立云霄,其山脉里雪峰林立,是一片冰封雪冻的圣洁世界。以神山为中心,东边为万宝山,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踏脚之地,西边为度母山,南为珠穆朗玛五神峰中的智慧女神峰纳木那尼,北为护战神大山。岗仁波齐则象国王的座床,四周的群峰象顺从的臣民低头环绕。在其白雪皑皑的主峰之顶有胜乐无量宫,山腰有五百罗汉散居在洞穴之中虔心修行,山腰之下又有无数的慧空行母在此修行、照管宫殿和侍候上界诸佛。 早于佛教出现,与佛教有着血缘关系的古香那教认为,这里是该教第一位获得解脱的尊者苦修得道的圣地,他们称此山为阿斯塔巴达,意为“获得解脱的圣地”,苯教发源于冈底斯山地区,苯教徒认为天为八幅伞盖,地为八瓣莲花,冈底斯山就是伞柄和莲花之根,是世界的中心。相传苯教的360位无上神灵就居住在此山中修行,印度人将岗仁波齐神山称作“凯拉斯”(kalmh),这一叫法也是英语中岗仁波齐的名称。印度教认为这里是大梵天的驻锡地,岗仁波齐在梵语中又有“湿婆天堂”之意,而湿婆是印度教中最为殊胜和神圣的大神,他与配偶喜马拉雅之女乌玛在这里进行着永恒的修定;藏传佛教认为它是密宗胜乐之无量宫,包括其周围 雪山、湖泊、河流都是胜乐无量宫的组成部,其中蕴藏着深奥的宗教涵义。如此众多的宗教将岗仁波齐认定为神圣和无比尊贵的神山,这使得岗仁波齐成为亚洲最为著名的宗教圣地和殊胜之所。 神山岗仁波齐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塑三尊佛像分别供奉于神界、鲁界和人界。罗刹王贡布崩迎请人间的释尊佛像供奉,但没有供奉此佛的法座,于是想用神变将冈底斯神山背回去。这时释迦牟尼和五百罗仅立即飞往冈底斯神山,立于神山南面一个叫“五百罗汉聚盆”(也称“上坛域”)的巨大岩石上,同时还在神山的四角各留下了脚印,称为“冈底斯不动地钉”,使罗刹王无法将冈底斯神山背走,如今在网底斯山背后那块巨石和神山四角都能看到清晰的脚印痕迹。 “上路弘忌”时期的印度著名高僧阿底峡曾经路过此山, 在山脚下正彷徨不知其时时,忽然听到山上敲钟擂鼓梵音四起,他断定山上的五百罗汉正在从宫殿中走出,由此阿底峡推断出了时间。从此以后,凡是到了冈底斯神山脚下的人,无不期盼自己也能听到山上传来檀木板敲击之声,那代表着自己是一个有福之人。 苯教法师纳若苯琼自以为本领高强,向米拉日巴挑战,提出在十五黄道吉日之时看谁能先到神山山顶,先到者为神山之主。十五日晨,纳若苯琼手摇单钹,腰插皮鼓向山颠狂奔,而米拉日巴则安坐修行洞中与弟子们讲经说法。日上三竿之时,米拉日巳才出洞静观,见纳若苯琼正在拼命绕山而上,于是回洞对众弟子说道:“此人乃无能之辈“。又过了一会儿,米拉日巴方出洞扇动架架扶摇而上。待纳若苯琼精疲力竭奔到山顶,米拉日巴早已在此安坐修行许久了。纳若苯琼羞愧难当,两脚一软,连人带鼓滚下山去。岗仁波齐峰顶侧那道深深的纵贯而下的冰槽,传说就是当年纳若苯琼从山上滚下来时留下来的痕迹,而岗仁波齐山脚巨石上的窝痕印迹,是纳若苯琼连人带鼓砸出来的。 转山朝圣者们世代相传:围绕岗仁波齐转山一圈,可以洗净一生罪孽:转上十圈者,可以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而转山百圈者,便可以成佛升天。因为这些神奇传说和充满魅力的解脱之法的诱惑,许多藏族人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来到岗仁波齐的脚下,哪怕远隔千山万水,哪怕卒于朝拜之路。 由于米拉日巴在岗仁波齐斗法战胜苯教徒的故事发生在藏历的马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他得道解脱也是在马年,因此每隔十二年的藏历马年成为了四方信徒们的盛世。每逢此时,神山脚下的转山神道上云集着来自各个教派、各个国度和各个地区的虔诚信徒,虽然他们在转山神道上转山的方向不同(佛教徒是以岗仁波齐为中心顺时针转山,而苯教徒则相反),但却一致认为在马年转山一圈,其功德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十三圈所积的功德
③ 岗仁波齐峰的岗仁波齐传说
吐蕃第二代皇帝木赤赞布时期的本教圣地
《慈母经》记载:“此子穆赤赞普王,授道后即悟奥义,修行后即获成就,入定后即证悟真谛。”之后,由大食等赡部洲的译师做翻译,从象雄迎请了一百零八位贤哲,在吐蕃建立了三十七处本教集会点。
在《本教源流*善劫项饰》中记载:“迎请一百零八位译师和大师,大食语等由赡部洲的译师翻译,创立了三十七处本教道场。”
这三十七处道场是:
琼隆银城的冈底斯山、香积山之东、玛旁湖之旁岩化山谷、三角红山、杰卡哇曲和悬崖鼠洞、百之泉水之源、冈念、达果、穆里、缓环湖及当日山之湖赤巍山脚下、芒喀佳昌洞、热萨、雍瑞、晶隆岩洞、直仓塔嘎尔、萨吉嘉热达、达那江普、藏堆、桑桑孜、孜毕日、果仓娘若达谢和娘若香孜、娘若卓木达蔡、亚徐唐拉、亚砻拉日孜、桑耶扎玛尔和贞吉贡番域、盏普贡、那木措湖、董雪冈布蔡、贡域支那、贡域斯魔唐、嘉贡美如、松郎吉晋雪、希里恰嘎尔的道场。
④ 拉萨到冈仁波齐多少公里
1209.4公里
冈仁波齐峰(Kangrinboqe),山顶高度海拔6656米,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也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是中国的名山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南侧断层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玛旁雍错及拉昂错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盖,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
资料来源:网络地图
⑤ 冈仁波齐有人攀登过吗
没有人攀登过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世界上四大宗教的圣山,印度教,佛教,苯教,古耆那教,他是佛教的须弥山,它是印度教湿婆的道场。是世界的中心,在西藏他是最神圣的地方。凡人是不能到达的。凡人的攀登会惊动神明。每年来自全世界的n多人去朝拜转山。冈仁波齐那里气候多变,山势呈圆锥状,6000米以上常年积雪。冈仁波齐直到今天仍然神圣不可冒犯。迄今为止,它还是一座因为宗教的原因禁止攀登的山峰。
据我所知,在今天这个地球上,有两座雪山是禁止攀登的,除了冈仁波齐,还有云南德钦境内的梅里雪山,而梅里雪山的禁登,则是近年的事情。
⑥ 冈仁波齐峰为什么不能登顶
主要原因:
1 宗教问题,因为冈仁波齐峰被认为是四大教的发源地。所以在藏民的心里她是神山,非常神圣的,攀登她就是对她的不敬。
2 难度太大,垂直度太高和终年积雪不说,因为海拔比较高,风力也比较大,山上的岩石早就风化了,根本就不能站人!
拓展资料
人文历史
冈仁波齐峰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Mt.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在冈仁波齐峰可以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峰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
传说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雍仲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
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希特勒曾亲自下令,让以纳粹“冲锋队”成员海因里希·哈勒为首的5名党卫军分子和纳粹分子秘密前往西藏,去寻找一个名为沙姆巴拉的神秘地方,而沙姆巴拉推测就是在冈仁波齐。
据传说,那里隐藏着地球轴心,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教主义者,希姆莱顽固地坚信,如果把世界轴心转到相反的方向,就可以使时光倒流,让纳粹德国回到不可一世的1939年,还可以改正所犯的一切错误,重新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
而根据有关沙姆巴拉的传说,地球轴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根本无法靠近。正因为如此,沙姆巴拉在神话中才被认为是控制全世界的中心。谁接触过它,谁就不仅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还将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获得生物保护场。
不仅如此,还有传说称,沙姆巴拉的能量可令人长生不死。对此深信不疑的希姆莱甚至计划在找到传说中的世界轴心后,向西藏空投几千名空降兵,以组建一支不可战胜的“不死军团”。
⑦ 关于冈仁波齐神山的传说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冈仁波齐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