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征高句丽的介绍
三征高句丽,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的战争。1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2,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3由于高句丽顽强抵抗隋军,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②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详细过程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告知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
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大军。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③ 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丽
是皇上都有野心,杨广也一样,杨广是个骄奢淫逸的这么一个皇帝,离开自己的宫中,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别馆,搜罗奇花异草,让宫外到处都是,而且出游要带很多人,他会下令让方圆五百里的百姓给自己贡献食物,挥霍浪费非常严重,很多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他在在那吃喝玩乐呢。
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丽,因为他也想当个好皇帝,他也想隋朝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富强,疆域辽阔,虽然杨广是个暴君,民不聊生,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开辟了疆土,加强了南北及西域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惜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最后他失败了,隋朝在他手中覆灭了。
④ 杨广三征高句丽原因是什么

可以看出杨广和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差不多,都想为后世子孙剪除威胁,让后人太太平平生活。
⑤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历史是
隋炀帝准备征讨高丽,幽州总管元弘嗣立刻征调造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赶造战舰三万艘。官吏限期督办,工匠立在水中日夜施工,时间久了,工匠身体被水泡肿,化脓生疮,不能及时治疗。其中肉烂生蛆,被折磨至死约十有三四。
与此同时,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弓弩手三万人3岭南排枪手三万人,向涿郡“奔赴如流水”。河南、淮南、江南赶造了五万乘戎车,向北疾驶。山东民夫六十万,手推独轮车,运粮北上。江淮以南民夫、船工,从黎阳到洛口把仓库存粮也装船北运。运河里运粮船队帆樯千里,大路上几十万民夫疲于奔命,道路被堵塞了,渡口被堵塞了,烈日下,累饿而“死者相抚,臭秽盈路”,惨不忍睹。
⑥ 隋炀帝为什么拼命三征高句丽
在隋炀帝看来,高句丽人就是不肯服从于以隋朝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它是在和隋争夺东北亚的主导权。为了重整国际秩序,隋炀帝连续三次征伐高句丽。
其中气势最为浩大的是第一次,当时,隋炀帝意在震慑,出动了113万大军。结果,队伍庞大,行动迟缓,后勤负担沉重,最终自己把自己拖垮,惨败而归。
第二次征战,隋炀帝仍在打“心理仗”,在军队中设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丽请降,就得停止进攻。这一点,被高句丽人充分利用,时降时战,隋军被戏耍得元气大伤,仍是失败而还。
最后一次征讨高句丽时,隋内乱加剧,隋炀帝中途取消了进攻高句丽的计划。但民心已乱,烽烟四起,隋王朝很快走向了灭亡。
(6)三征高句丽扩展阅读: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调集了三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高句丽。可是,在此次大战中,由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隋的三十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
隋文帝无力再战,不过,高句丽也是奄奄一息,仅余半条命。国王高元在赶紧上表自称“辽东粪土高元”,向隋文帝称臣。
隋文帝心虽不愿,却也无力再打,只好把未完成的历史使命下一任帝王-隋炀帝。高元虽然自称“粪土”,其实不甘于向隋称臣,其积极奔走,与突厥、契丹、靺鞨交好,仍想与隋朝对抗。
高元的表现,隋炀帝当然不能容忍。不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国际秩序就会因此而改写。所以,在隋文帝之后,隋炀帝仍把打击高句丽当成大事、要事来抓。
⑦ 三征高句丽的三次征讨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
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
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八月,隋炀帝从怀远镇班师返回。邯郸贼帅杨公卿率领其党八千人劫掠了隋炀帝车驾后的第八队,得到了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⑧ 隋炀第三征高句丽赢了几次
可以说都没又赢,第一次征高句丽,隋军虽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
第一次:
杨广即位后,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
高句丽坚守各座城池,隋军无法攻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战舰绵延数百里,走海路进攻。 [ 来护儿选拔精甲四万,到达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惨败,士卒逃回的不过数千人。 开战前,杨广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杨广没拿下辽东城。 三十万五千隋朝陆军渡辽攻高句丽,也遭到惨败,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也丢失殆尽。
第二次:
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
第三次: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
⑨ 关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三次都御驾亲征
612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肯朝见为由,一征高丽,御驾亲征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二征高句丽,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开到辽东城
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