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闻联播又出错了
共商国是
“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中的“是”即为则也,常也,法也,是国家长治的大政。“共,同也”(《说文解字》),即齐心协力的意思。这样看来,共商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的意思。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⑵ 新闻联播播报员说错了咋办
说错了就扣钱啊,没有办法,因为是直播。
⑶ 新闻联播出错怎样惩罚
⑷ 近年来央视新闻节目出过那些错误
在8日晚直播的《新闻联播》中,其中一条新闻的画面正在播放,但还未播完画面立刻切换到了主播李梓萌身上。李梓萌调整了一下表情,又开始对下一条新闻进行播报。不料上一条新闻的画外音仍在持续,于是两个新闻便形成了几秒钟的“混音”。在直播中出现画面切换错误,或者说出现“混音”的情况,观众可以理解。《新闻联播》从录播到直播是一大进步,使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一步。但直播又是一把双刃剑,出现差池也是难免的。过去,《新闻联播》出现这样那样的口误并非罕见。而这一次出现了画面切换的失误,从程度上来看,稍显大了一些。好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于当晚9时许进行了解释和道歉,“今晚《新闻联播》因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特此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对于观众来说,纠结的心绪多少得到了一些缓解。近年来央视新闻节目出过哪些错误?补妆门2008年3月19日央视的《晚间新闻》中,当画面切到一条国际新闻后不久,就出现了主持人贺红梅低头补妆的画面,该画面在新闻中播出了大概两秒钟。哈欠门2008年4月17日,央视女主播文静在早间新闻栏目《朝闻天下》中,竟然在镜头前大打哈欠,显出一脸疲态。直到搭档赵普把串联词说完,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立刻端正了坐姿。白字门2008年4月26日的《新闻联播》中,央视主播郭志坚将一条新闻中四处圈(juàn)养全部念成了圈(quān)养,被网友称为“白字门”事件。字幕门2008年10月1日《新闻联播》中一条《别样节日别样情,多种活动同祝福》中的一段新闻记录了祖国各个地方的人们欢度国庆的新闻,在播放到河北邯郸市民欢庆的镜头时,其视频中的字幕显示的是“北邯郸”。打嗝门2008年11月3日,张宏民在《新闻联播》播音过程中打嗝的视频被网友发上网。
⑸ 刚新闻联播似乎读错字了
你好,首先我要纠正一下你的错误,
馄饨(汉语拼音: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轻声;)
一般说来口语叫hún tun 轻声。
《新闻联播》4只熊猫拜年
中国青年网2月6日报道 曾经有许多网友疑惑,《新闻联播》结束时,两位主播在交流什么呢?5日的《新闻联播》给了全国观众们一个惊喜:结束时的画面不再是两位播音员,取而代之的是熊猫小F4的可爱画面,它们是喜欢泡澡的“奥莉奥”、最爱挂树上的“淼淼”、爱骑木马的“成双”和淘气的“成对儿”。这画面被评为《新闻联播》史上最萌的结尾。
这样的改变很好。
望采纳,谢谢!
⑹ 新闻联播播音员说错、口误、开小差会怎么样
说错就会马上改正
口误也一样马上改正+
开小差??不会吧!那是看幕后人员的指示而已!
如果你说会不会扣钱之类的,你还是打电话去新闻联播去问问。
⑺ 新闻联播会不会出错
一般情况下不会的。出错就是重大失误。
⑻ 新闻联播出现严重的错误
人有错总是难免的`关键改正了就好`
新闻联播我每天都看`
你的问题时时关心
国事天天关心
家事事不关心
天下事偶尔关心
⑼ 新闻联播播放有错误怎么留言
《新闻联播》如果播放有错误的话,你可以在网上进行留言,网上的话是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