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B. 国内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LZ:以下是2008年的
6.28 贵州瓮安事件(不法分子与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镇政府大楼)
7月19日,云南省孟连县发生暴力冲突事件,公安机关在对该县公信乡、勐马镇部分农村地区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过程中,依法对勐马镇5名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时,遭到500多名胶农用长刀、钢管、棍棒等工具围攻殴打。。冲突中,41名民警、3名干部和17名胶农在冲突中受伤,2名胶农死亡。
10月8日广东三江镇,该镇数百名示威者与武警和警察发生冲突,多人被打和遭到拘留。示威者是当地村民,他们抗议当地政府非法出售堤坝附近的树木。”
11月17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位于武都区新市街的陇南市委上访,随后,群众越聚越多。当晚20时前后,事态开始升级,一批闹事者打砸抢烧市委大楼,69名武警、2名民警和3名记者被打伤。闹事者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
今年11月份,重庆、甘肃、广东等地,又接连发生多起群体性出租车罢运、冲击党政及公安机关的事件。
C. 如何给群体性突发事件分级
一、重大群体性事件
1.金融(含证券、期货)挤兑事件;
2.冲击、围攻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打砸抢烧乡镇以上党政机关的事件;
3.阻断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或者阻挠、妨碍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施工,造成24小时以上停运、停工事件;
4.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聚众闹事、罢工(市、课)等,或者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和有可能进京的非法集会和集体上访事件;
5.高校内发生参与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聚集,或者有可能走出校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事件;
6.参与人数众多,或者造成较大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和暴狱事件;
7.涉及辖区外宗教组织背景的大型非法宗教活动,或者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群体性事件;
8.因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水域等权属争议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发的,造成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
9.因市场商品短缺及物价大幅波动造成的抢购和市场混乱事件;
10.其他严重危害经济安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事件。
二、较大群体性事件
1.冲击、围攻乡镇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的事件;
2.阻断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或者阻挠、妨碍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施工,造成停运、停工事件;
3.参与人数较多,有一定影响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聚众闹事、罢工(市、课)等,或者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和有可能围攻省委、省政府的非法集会和集体上访事件;
4.参与人数较多,或者造成一定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和暴狱事件;
5.涉及辖区外宗教组织背景的较大非法宗教活动,或者对民族团结造成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6.因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水域等权属争议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发的,造成较大后果的群体性事件;
7.对经济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D. 群体性事件有哪几类 产生的原因
1.群体性事件有哪几类
1、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2、环境污染问题;3、城镇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福利问题;4、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引发矛盾;5、交通管理、交通事故问题; 6、劳资纠纷问题;7、政府、执法部门处理事件不当问题;8、复转军人安置问题;9、教育改革问题;10、企业改制问题。
2.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
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其中,大多数由物质利益矛盾引发,且是由直接、相关的物质利益矛盾引发,定州6.11事件就属于这种情况;少量的是由涉及公平、民主权益保障以及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因素引发,如安徽池州、山东阳信事件等。
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冲突正在成为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矛盾冲突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干部。
利益矛盾冲突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最重要条件。
群体心态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导火线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第三个重要条件。
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E. 请问南京今天(20180122)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是什么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
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F.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突发的原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调整,导致部分群体心态失衡,这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新旧体制矛盾交织凸现,体制机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直接或间接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受到冲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部分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守旧思想较重的人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出现了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这一失衡直接导致思想方式的失衡和行为规范的失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一些人对分配不公,对不正当致富,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一是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意见不统一,相互拆台,或者在办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时,决策随意,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工作不具体、不到位,出现矛盾时处理不及时,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加之防范工作不到位,给个别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有的村干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处理政策问题时方法失当,缺乏民主,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误认为囊中有鬼,失去群众信任, 或让个别群众借机“搭车”,使一些立场不坚定又不明真相的群众就容易被人利用、煽动,从而激化了矛盾。三是有的村党员干部正义感不强,怕得罪人或受气,不敢站出来讲公道话,助长了别有用心者的气焰,有的甚至就是闹事的支持者、组织者、策划者。
(三)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导致群众利益受损,这是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征用中,补偿金偏低、征地手续不齐全、补偿费用不到位、补偿分配不合理、失地后农民生活无着落;城镇房屋拆迁中,补偿标准低、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不一致;因土地的升值而产生的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耕地、林地及林木权属和边界纠纷没有得到及时调处或调处不力而升级。如正化村十组与同村九组村民米吉香的林地边界纠纷,正化村八组与六组的林地权属纠纷等;部分非公企业中,企业任意压低、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不缴或少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赔偿不到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时,相关部门往往重经济轻环境,致使一些地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等等,当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
(四)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其自身的法律素质之间的差异,导致维权行为失控,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不少群众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有的甚至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片面强调政策、法律法规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一些群众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不知道或不愿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快闹快解决”的错误心理,误以为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法律程序或者其他方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五)职能部门不负责任,把关不严,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不负责任,作风不够深入,使群众办事难,利益受损,或职能部门为了让业主单位早日发挥投资效益,时有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未齐全的情况下也让业主单位先行施工,而忽视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抓住了不“依法施工”的把柄,造成了工作被动,导致矛盾激化。
G. 群体性事件主要类型
群体性事件主要类型有:群体性、组织性、仿效性、破坏性等。具体是
1、群体性
指每一起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一身份的一群人制造和参与的。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4、破坏性
当前群体性事件常常对国家的法制秩序、治安秩序、交通秩序产生冲击和破坏,影响社会安宁,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特别是一些群众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思想,越来越多采取各种极端行为发泄不满情绪,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从一些突出的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分析,应该说绝大多数集体上访甚至闹事都有一定的理由,即有其合理的部分,而真正无理取闹是极个别的,因此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7)群体性事件扩展阅读:
预防工作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对社会和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政法机关要在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
根据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力争把群众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造成危害。在做群众工作中,树立群众观念,讲究工作方法,防止随意抓人,切忌公安干警言行不当,而激化矛盾。
H.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包括哪些
(1)复杂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越来越多,参 与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2)多发性。虽然各级党委、
政府普遍重视预防群体性事件,但群体性事件目前仍呈 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3)组织性。从近几年群体性事 件的发展情况看,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这应 归结于其组织性越来越强,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
酝酿过程,常常有事件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
(4)利益 性。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 且大多数有一定的理由,极易引起社会同情,如农民负 担过重、职工下岗、离退休人员无生活来源等。共同的
利益目标把大多数人维系在一起,又极易吸纳相同利益 者,使群体逐步扩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5)非 政治性。尽管有些群体性事件表现激烈,但当事人的请 求大多是与自身物质、经济利益有关,他们并不具有反
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目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不及时处理,被敌对势力煽动、利用,也极易演化成政治 性矛盾。(6)违法性。当前群体性事件激烈程度加剧,
恶性事件上升,多数伴随着违法行为,极易造成严重后 果。
(7)反复性。从群体自身来看,以聚众闹事的方法 来达到某种目的,事实上确实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与落实,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
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从而造成群 众长期缠诉闹事,处置难度加大。(8)难处理性。
群体 性事件大多是由于矛盾长期没有得到化解而形成的,解
决这些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处理解决难度较大。
I. 群体性事件事例
从维~基网络上查,很详细,很黑但是都是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