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萧山区是郊区吗
杭州萧山区不是郊区,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2月,绍兴县安昌区所属东湾、夹灶、塘北等11个乡划归萧山县,萧山县进化区的莲东、莲西、夏履3个乡划归绍兴县。
萧山县河上区的安山、桃源、径游3个乡和尖山乡的谢家、新河口2村划归诸暨(1957年3月又划归萧山);诸暨县岳驻乡的小山头、方山前、兰头角、岳驻4村和莫家的半个村划归萧山县。
自然资源:
建筑石料主要为建筑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开采区域相对集中在坎山、临浦、义桥、所前、戴村等地,是萧山矿业的一大支柱。
石英砂分布于蜀山、闻堰一带,延绵约10公里左右。矿石质量好,资源潜在量大,仅蜀山矿区预测资源储量就达1100万吨以上。
瓷石主要分布在浦阳十三房,资源储量在500万吨左右。十三房瓷石主要用作日用瓷和中档瓷原料,从1997年起,已有部分瓷石出口日本。
叶腊石位于河上西山,矿石为紫红色块状,质地细腻,质量较优,是石雕底座的上乘原料,可用于雕刻部分的资源储量在100万吨左右,质差部分可用作水泥配料。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萧山区
B. 萧山有那几个乡镇
12个镇,分别是:楼塔、河上、戴村、进化、浦阳、临浦、所前、义桥、衙前、瓜沥、益农、党湾。
1、楼塔:文化古镇,隶属于杭州市萧山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处于诸暨、富阳、萧山三市(区)交界处。辖12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6万人。
2、河上:位于萧山区南部距离萧山城区26公里,距离省级小城市瓜沥城区40公里,地处萧山、诸暨、富阳三市区交界地带,唐代开始就形成集市。
全镇区域面积63.69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3.2万,是萧山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咽喉,03省道线贯穿河上全镇,东西向的连接线既将新老03省道连接成H型,又与杭金衢高速公路相通,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3、戴村:位于杭州市南郊,萧山区西南部,东靠临浦镇,南连河上镇,西与富阳区以山为界,北与义桥镇接壤,是萧山南部的中心。
4、进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东南部,东南与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接壤,西临浦阳江与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相邻,北接临浦镇、所前镇。西北距市区17公里。03省道东复线、浙赣铁路复线、杭金衢高速穿境而过。
5、浦阳:浦阳镇位于萧山区南端,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该镇距萧山市区23公里,东与进化镇毗邻,南与诸暨市次坞镇接壤,西与戴村镇、河上镇以山为界,北与临浦镇隔河相望。2000年,浦阳镇被评为杭州市小康示范镇。2000-2002年连续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经济发展优胜镇。
6、临浦:临浦镇为萧山区南部的重镇,镇人民政府驻地戴家桥社区。东依进化镇和所前镇,南和浦阳镇接壤,西连义桥镇和戴村镇,北与城厢镇和所前镇部分相连。
浙赣铁路、杭金公路穿镇而过,浦阳江自东向西横贯境内,北距萧山市区17公里,距离省级小城市瓜沥城区30公里。1997年被命名为杭州市小康乡镇、萧山市十强镇乡、萧山市文明镇。
7、所前:所前镇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缪家村,东与绍兴以山界相邻,北邻萧山城区,西靠临浦镇,南连进化镇,北距萧山市区9公里。属三面环山的低山丘陵地区。交通便利。该镇是茶果产区,拥有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特色农产品及民俗文化较丰富。
8、义桥:义桥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与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合处,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北濒富春江与杭州市西湖区隔江相望,东与闻堰镇、蜀山街道、临浦镇接壤,南与戴村镇为邻,西依云峰山与富阳区相连,为三市区交界之地。
义桥镇是渔浦文化的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浙西唐诗之路的节点、钱塘江诗词之路的交汇口,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镇。2018年被授予“浙江诗词之乡”称号。
9、衙前:衙前镇位于萧山区瓜沥新城西端。(瓜沥新城:瓜沥新城是航坞山经济区和萧绍边界区域的区域政治、经济、商贸和居住中心),距萧山城区1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坎赭锁重门,屏藩叠嶂;东西分两浙,吴越通衢”,前人这样记载。
104国道萧山衙前东岳庙旧址、萧绍运河、杭甬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公里,交通便捷。
10、瓜沥:瓜沥镇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位于萧山东部、钱塘江南岸。东南接绍兴市柯桥区,西连萧山区新街镇和衙前镇,北靠靖江街道、南阳街道和党湾镇,西北距杭州城区25公里。
11、益农:益农镇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东端,东临绍兴市上虞区,南邻绍兴市柯桥区,西靠党湾镇,北依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距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盛产“萧山萝卜干”、“绍兴霉干菜”。
12、党湾:益农镇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东端,东临绍兴市上虞区,南邻绍兴市柯桥区,西靠党湾镇,北依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距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盛产“萧山萝卜干”、“绍兴霉干菜”。
(2)杭州萧山扩展阅读: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1月1日撤县设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设区。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名”、“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萧山-行政区划与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瓜沥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楼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河上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戴村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进化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浦阳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临浦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所前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义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衙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益农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益农镇
C. 上萧山和下萧山到底有什么区别
萧山分为三块地方,分别是上山(俗称上萧山)、里畈(城区周围以及现在的滨江区)、沙地(俗称下萧山)。上山包括楼塔,河上,戴村,义桥,临浦,进化,浦阳,所前(部分),闻堰等镇;里畈包括城区的新塘街道,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和部分所前镇部分新街镇以及现在划归于滨江区的浦沿街道,长河街道,西兴街道;沙地包括宁围,新街(部分),衙前,瓜沥,坎山,靖江,南阳,河庄,义蓬,党山,党湾,益农,新湾,前进,临江。里畈话为真正的萧山方言,沙地话属于绍兴话,上山话和里畈话也还是有区别,比如“书”字,萧山话发音为“si”,
沙地话发音为“xu”,“他们”二字萧山话叫“日喇”,沙地话叫“野”,还有“干”字,“芋艿”,“你们”等等。
萧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萧山拧分三大类:
1.沙地拧;
2.塘里拧,通常被(沙地拧)称作“里畈拧”;
3.南片拧。
(现在通常把2、3两类直接称为里畈拧,不作区分)
塘里拧则世代居住于海塘以内的安全地带,他们有祖辈留下的产业,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且聚族而居,有祠堂,有传统,重情谊,讲究辈份和秩序,塘里拧大多认为“金窠银窠,不如自己的草窠”,喜欢稳定的生活。
南片拧生活在萧山南部,靠近山区,也是世代聚族而居,姓氏集中,南片拧有很强烈的团体归属感和互助精神,同声同气,民风淳朴,而且有古时尚勇好胜的风范,重义气,敢作敢当。
在历史上,沙地拧、塘里拧、南片拧并不能亲如一家人。塘里拧看不起沙地拧,沙地拧又不喜欢塘里拧。但是,萧山围垦改变了这一切。
萧山围垦规模浩大,全世界罕见,高峰时出动十几万人参与会战。全萧山的适龄男子,几乎全部冲上了围垦战场,在天寒地冻的严冬腊月,离开自己的家室,冒着彻骨寒风,徒步数十里、一两百里路,去钱塘江边,战天斗地。他们住草棚草舍,悃烂污泥地;吃咸水饭,喝咸水茶,用霉干菜、霉豆腐、萝卜干下饭;用铁耙、土笪的简单工具,与凶悍无情的钱江涌潮搏斗,创造了美丽富饶的萧山围垦。
通过萧山围垦建设,沙地拧、塘里拧、南片拧,团结到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结下了战友般的坚固情谊,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兄弟合作关系,很多人结下了亲家关系。这样,塘里拧和南片拧,就真正融合成为现在的里畈拧。沙地拧与里畈拧的距离也逐渐被拉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沙地拧和里畈拧不断被拉近。就这样,沙地拧和里畈拧就融合成为了真正的萧山拧。
D. 杭州到萧山
1、在清泰立交桥(步行过去有点远的)下面有公交车,可以到萧山火车站……,然后你就可以在萧山坐公交车,打的都可以…………
2、现在萧山火车站你应该可以直接坐火车到,不必到杭州城战,买杭州南站(萧山火车站)就可以到萧山~~~~~~~
E. 萧山属于杭州吗
不是主城区,离机场比较近,一般在机场附近的都不会是市中心吧,但那边也挺繁华的,物价比杭州市区的要低哦,设施也还行吧,从萧山到杭州市中心,开车不堵的话也就40-50分钟左右吧,公交就不知道多长时间了呵呵~~
F. 萧山区与杭州市的关系
西汉初至公元2年间,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萧山,以萧山为名至今。1949年5月5日,萧山解放,为省直属县。1949年6月,划归绍兴专区。1952年,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1959年改属杭州市。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杭州市萧山区宣告成立。
G. 上萧山和下萧山到底有啥区别
萧山分为三块地方,分别是上山(俗称上萧山)、里畈(城区周围以及现在的滨江区)、沙地(俗称下萧山)。上山包括楼塔,河上,戴村,义桥,临浦,进化,浦阳,所前(部分),闻堰等镇;里畈包括城区的新塘街道,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和部分所前镇部分新街镇以及现在划归于滨江区的浦沿街道,长河街道,西兴街道;沙地包括宁围,新街(部分),衙前,瓜沥,坎山,靖江,南阳,河庄,义蓬,党山,党湾,益农,新湾,前进,临江。里畈话为真正的萧山方言,沙地话属于绍兴话,上山话和里畈话也还是有区别,比如“书”字,萧山话发音为“si”, 沙地话发音为“xu”,“他们”二字萧山话叫“日喇”,沙地话叫“野”,还有“干”字,“芋艿”,“你们”等等。 萧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萧山拧分三大类: 1.沙地拧; 2.塘里拧,通常被(沙地拧)称作“里畈拧”; 3.南片拧。 (现在通常把2、3两类直接称为里畈拧,不作区分) 塘里拧则世代居住于海塘以内的安全地带,他们有祖辈留下的产业,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且聚族而居,有祠堂,有传统,重情谊,讲究辈份和秩序,塘里拧大多认为“金窠银窠,不如自己的草窠”,喜欢稳定的生活。 南片拧生活在萧山南部,靠近山区,也是世代聚族而居,姓氏集中,南片拧有很强烈的团体归属感和互助精神,同声同气,民风淳朴,而且有古时尚勇好胜的风范,重义气,敢作敢当。 在历史上,沙地拧、塘里拧、南片拧并不能亲如一家人。塘里拧看不起沙地拧,沙地拧又不喜欢塘里拧。但是,萧山围垦改变了这一切。 萧山围垦规模浩大,全世界罕见,高峰时出动十几万人参与会战。全萧山的适龄男子,几乎全部冲上了围垦战场,在天寒地冻的严冬腊月,离开自己的家室,冒着彻骨寒风,徒步数十里、一两百里路,去钱塘江边,战天斗地。他们住草棚草舍,悃烂污泥地;吃咸水饭,喝咸水茶,用霉干菜、霉豆腐、萝卜干下饭;用铁耙、土笪的简单工具,与凶悍无情的钱江涌潮搏斗,创造了美丽富饶的萧山围垦。 通过萧山围垦建设,沙地拧、塘里拧、南片拧,团结到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结下了战友般的坚固情谊,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兄弟合作关系,很多人结下了亲家关系。这样,塘里拧和南片拧,就真正融合成为现在的里畈拧。沙地拧与里畈拧的距离也逐渐被拉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沙地拧和里畈拧不断被拉近。就这样,沙地拧和里畈拧就融合成为了真正的萧山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