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被胁迫杀人
扩展阅读
买股票时有哪些技巧 2025-08-23 13:19:40

被胁迫杀人

发布时间: 2021-09-22 23:01:45

① 被人威胁去杀人 该怎么判决

据《刑法》第28条 规定,被威胁去犯罪的属于“胁从犯”,“胁从犯”的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具体依犯罪程度的轻重而定,像如果是被威胁而杀了人,那么将会判有期徒刑,不会判死刑。但是这里所定义的“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但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地、而尚有选择的自由。而如果像楼主所描述的被人拿枪指着要求去杀人的话,这时其本人已完全丧失了意志自由,只是那个威胁者手中的工具,所以这种情况下被胁迫杀人将不会负刑事责任,就是无罪,因为本人已丧失自由

② 在受胁迫的情况下杀人,会怎么判刑

杀害他人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胁迫犯罪的,是胁从犯,应当按照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

【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被胁迫杀人扩展阅读:

在刑事犯罪中,犯罪行为的具体量刑依据具体犯罪行为的情节程度进行量刑,其中分为情节较轻和情节严重:

(一)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的,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常见的情形有:

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

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

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

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

(二)情节较轻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

(2)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

③ 在受胁迫的情况下杀人,会怎么判刑

这应该看当时的情况,如果对方威胁到你的生命的情况下,顶多会被判为防卫过当

④ 被他人胁迫参与杀人怎么定罪量刑

刑法中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⑤ 从中国法律角度讲,如果因为被胁迫而杀人,应该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在行为人身体完全受强制且完全丧失意志自由时为的行为,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故成立犯罪阻却事由,不认定为犯罪。
否则,应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胁从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⑥ 被胁迫杀人判几年

无法给出准确答案,需要司法机关依据具体情节作出认定和量刑。百被胁迫的情形其中包括胁从犯。如果属于胁从犯,从度轻处罚。
《刑法》对胁从犯的处罚规定:
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问加犯罪的,应当按照答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处罚: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版,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权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⑦ 一个被另一个威胁强迫杀害另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构成犯罪吗

1、问题所描述的情形,如果受到“胁迫”一方,真的是因生命受到威胁,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实施故意杀人或其他犯罪行为,属于刑法28条规定的“胁从犯”,对于胁从犯,依法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2、如果“胁从犯”仅仅是面临语言威胁,尚未出现任何实质性的可能危及自身声明的严重威胁的情形下,就实施犯罪,应难以被认定为“胁从犯”
3、刑法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因此,对于胁从犯的法定处理原则,应当首先认定其是否构成受到胁迫,如果认定为胁从犯的情形下,应充分考虑其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就是刑法28条规定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对于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是十分大的,犯罪后果亦极其严重,鉴于其严重的犯罪后果,即便属于胁从犯,亦应予以相应的减轻处罚,而不应适应免于处罚。否则就无法体现刑法“罪”与“罚”相适应的原则。
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8条

⑧ 被胁迫杀害2人 判多少年

中国快律为你解答:
对于防卫过当的量刑,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减轻处罚,什么情况下免除处罚,刑法没有明文规定。
根据司法实践,对防卫过当行为裁量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情况:
(1)防卫行为的起因;
(2)防卫所保护利益的性质;
(3)防卫过当所明显超过限度的程度及造成危害的轻重;
(4)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形式及当时的处境;
(5)造成防卫过当的原因。
对防卫过当的犯罪人,在处理时应当正确适用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款,依法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审判实践看,对防卫过当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分别按照刑法典第235条和233条规定的相应量刑幅度减轻处罚;如果具备缓刑条件,可以使用缓刑;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的,分别按照刑法典第234条和第232条规定的相应量刑幅度应当减轻处罚;如果具备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如果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应当免除处罚。
应当指出,对于防卫行为虽然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害,但客观事实能够证明防卫人主观上确实不具有故意,也不具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属于意外事件,不应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对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因为防卫过当的防卫人主观上是出于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动机,其主观恶性小,其客观上是在进行防卫的前提下造成的损害结果,所以只应对造成的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防卫过当的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较通常犯罪的危害性小,刑法对防卫过当的处罚原则,体现了罪行相适应的原则,从审判实践看,防卫不法侵害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是极为复杂的,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和情节进行具体的分析,确定是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一般来说,对防卫过当致人轻伤的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如果具备缓刑的,可以适用缓刑,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究竟是减轻还是免除处罚以及如何减轻处罚则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防卫目的,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防卫过当,比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防卫过当处罚应更轻。
(2)过当程度,比较行为的危险程度与防卫必要的最低限度,即考虑采用其他轻微防卫手段的容易程度,防卫过当所造成的损害差距越轻微,处罚相应轻微,严重过当,处罚相对较重。
(3)罪过形式,按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间接故意等罪过形式的先后,减轻乃至免除处罚的幅度应是依法递减。
(4)权益的均衡性及其性质,比较所要侵害的权益与所要保护的权益,是否明显有失均衡,为保护重大权益而防卫过当,比为保护较小权益而防卫过当,处罚应当更轻。
(5)考虑侵害者不正当程度,例如,防卫以采用重大侵害方式,所侵害的利益超出应保护的利益的正当防卫,只有其他手段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才可能认可其必然性。

⑨ 被人胁迫而杀人的应负什么责任

乙是受到甲的胁迫而去犯的罪,所以叫胁从犯.只要乙在归案后老实交代全部事实,经查证完全属实,他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甲,他是主犯,要承担很大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