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衣壮姑娘 歌词
歌曲名:黑衣壮姑娘
歌手:城市俊杰
专辑:黑衣壮姑娘
:《黑衣壮姑娘》歌词
词曲:马国华
编曲:陈辉权
主唱:城市俊杰(彭伟、晓伟、嘴记、章毅)
黑衣壮姑娘唱山歌
歌声飞出满山坡
远方的朋友来作客
人不醉酒也醉歌
美丽善良的黑衣壮姑娘
你那美妙的歌声
情那么情意多
山歌年年唱(那么)唱不尽
唱出黑衣壮姑娘那爱的心窝
心窝!
http://music..com/song/26595464
2. 黑衣壮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黑衣壮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受居住条件的制约,饮食习俗凸显个性, 一、饮食结构和类型
3. 黑衣壮服饰的黑衣壮足衣
足衣及其习俗。过去,黑衣壮的妇女一般穿翘头绣花布鞋,男子则穿黑布鞋。现多穿解放鞋,还有穿运动鞋、皮鞋。
在黑衣壮地区,女孩子长到12、13岁,做母亲的便要手把手地教她做布鞋了。做鞋时,先将旧的衣服或布撕成片状,用玉米糊一层一层地粘在鞋样上合成板块,晾干,然后撕下,用搅锤经煮熟的糯米粽成糊,一张张粘上,约一厘米厚,正面用白土布包裹使鞋底轮廓既圆滑又白净,然后再用纱线来纳缝的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依鞋样成,鞋面用黑布包围,用纱、线将围边一针针地缝纳结实,鞋面、鞋底纳好后,把预先缝好的鞋面沿鞋底边用粗纱密密麻麻地缝上去,这样,一双布鞋就算做好了。
袜子旧时用土布做,现在一般从街上买来。
4. 黑衣壮服饰的黑衣壮佩饰
发式 黑衣壮女子在成年前头发发式可顺其自然,但成年后,就按要求去改装发式。成年以后的发式一般要梳理成绾髻,把头发梳成一束,结成髻,置脑后。用白头巾沿发际将头发垫上,头髻插着班簪、头笼、头叉、头花等。头笼和头叉交叉插上,起着固定作用,后再插上六朵头花,并用玉环珠一条(有黑、红、兰紫色)绕着六朵头花,头龙为银做,头刻有龙样,还有其他花纹,班簪也是银做,刻有玫瑰花纹图案,或其他花纹图案。如脏,则用洗衣粉或木炭来擦冼,头花共有6朵,为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带,而已落夫家的妇女则只带头叉子。盖上头巾后,6朵花及头叉、头龙、班簪仍露出外面,以显示美。
耳饰 解放前,本地女婴满三日,即在耳垂处用锥刺扎穿孔,并用红线穿孔作结。成年后以拴挂耳环、耳坠,或玉珠等饰物。耳环、耳坠一般用银制作,玉珠则买的居多。如今那些妇女所戴的耳环,大多数是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首饰之类)。
颈饰 本地妇女所戴项饰主要有项链、项圈等,多系银质。项圈有大小两种,同时戴上,大的项圈两端双面都雕刻有草叶、花纹的图案,小的项圈刻有动物(如猫头)的图案。银项圈上扣着两串银链,垂掉胸前,项链有的用银质自制,有的在市上买,有的用石珠、石管等做。 ·
手镯 本地妇女喜爱戴手镯,手镯有圆圈形的,也有圆筒形的,一边手戴两个,共四个。以银制成,在制作银手镯时,妇女们喜爱在手镯上有规则地雕刻各种动植物的图案,或燕子,或太阳,或草木,或花纹,做工精细。现在一些妇女则喜戴手表。
5. 黑衣壮族在那里
黑衣壮是壮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壮族,它是壮族族群小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受到了世人的青睐。黑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现多数聚居在那坡县境内生态环境脆弱的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其居住的房屋为古老的石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如那坡的马独屯就是依山傍林,沿山坡建成的阶梯式排房。黑衣壮多数分布在那坡的82个村的377个屯中,现有9900余户,总人口约51800余人。占当地壮族总数的33%。 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以上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壮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黑衣壮多数居住在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以种植玉米、小麦、红薯、豆类为主,居住木瓦结构的房屋。尽管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他们勤劳、节俭, 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以上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壮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黑衣壮多数居住在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以种植玉米、小麦、红薯、豆类为主,居住木瓦结构的房屋。尽管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他们勤劳、节俭,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安定。 历史 黑衣壮唐代,广西曾经爆发过由黄乾耀领导的农民起义;宋代爆发了由侬智高领导的农民起义并建立了“南天国”。这些起义在当时有力的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统治者作出种种让步。然而,起义终于失败,统治者对起义军和他们的家族大肆绞杀,众多壮族人为逃生举家躲入深山老林,世世代代在封闭的环境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从另外的角度说,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壮传统文化和习俗沿袭至今,完好保留下来。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黑衣壮也开始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了。
6. 黑衣壮在广西哪个县
那坡县,靖西市都有
7. 黑衣壮的黑衣壮发展
黑衣壮是一个非常古朴非常纯正的民族支系。他们恪守族规,只与族内人通婚。直至现在,哪怕是已在外打天下,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个黑衣壮伴侣来同甘共苦。尽管有如此严格的族内婚制,尽管婚姻半径仅限于那坡的51800人,他们却聪颖地知道近亲结婚的坏处,禁止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七代内通婚,其严格程度,比我们的婚姻法更甚。所以,黑衣壮人一直得以保持纯正和活力,男的健壮,女的健美,并不乏俊男美女。
而在黑衣壮人自己眼中,族内人个个都是至美,于是,为博得娇美的黑衣姑娘的青睐,黑衣壮小伙放开嘹亮的歌喉,纵情高歌,在抑扬顿挫、行云流水之中,姑娘们心旌动摇,纷纷和声,考验小伙子的真心程度和聪明才智。你来我往之中,婉转回旋,唱得山谷生色、生命添彩,成就一对对恩爱夫妻,造就一个个山歌高手。而其他人也不错过唱山歌的舒畅,阿公阿婆唱生活,内蕴的哲理警动后生;阿爹阿姆唱生产,丰富的经验令人折服。唱山歌不论场合,田间地头、树下林中,有情乃发。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如今,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壮,正尝试着用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敲开山外的大门,走进多彩的大千世界。山外的人们,也想走进黑衣壮这个神秘的部落,去领略他们绝世的风采。在民歌节开幕式上,人们已欣赏到他们演唱的开台歌《山歌年年唱春光》。
8. 黑衣壮的黑衣壮配饰
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黑衣壮妇女婚嫁时必备之物,说明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历史上,在壮族传统的稻作区,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鱼,然后再投胎变成人。许多小女孩也佩戴双鱼对吻银项圈,说明黑衣壮鱼崇拜文化的遗风已经演变成他们族群自身的传统了。
黑衣壮女子的佩饰中最漂亮的是头花。妇女在成年后要绾髻,插上班簪、头笼、头叉、头花后用玉环珠缠绕头花;头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妇女只戴头叉。
黑衣壮妇女的佩饰较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来自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数妇女喜欢将自己的门牙镶成金色,以表示她们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现在,黑衣壮许多年轻人平时穿戴得比较随便,从原来的“全黑”过渡到“上蓝下黑白头巾”的所谓第二代服饰了。但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有外人来做客时,他们的穿戴仍旧非常认真,服装和佩饰一丝不苟。特别是女孩子们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9. 黑衣壮的黑衣壮文化
黑衣壮至今严格执行族内婚制,但绝对禁止近亲结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传统遗制,为了保持族群纯“黑”的纯正传统。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族内婚长期存在的原因。迄今为止,黑衣壮青年男女多喜欢在本屯本村找对象。青年男女虽然可以通过歌圩等场合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经过媒聘、定命、纳币等一系列礼仪。
婚礼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礼在夜间进行,新娘出家门时,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门。新娘出门后,不得回头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则,被视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过门入洞房后,对送入洞房的饭菜,只能象征性的吃一点点。至午夜鸡叫头遍时,新娘必须悄悄的和伴娘返回娘家(无论路途多远)。此后,每个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帮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此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怀孕将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来,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处。
10. 黑衣壮的黑衣壮村屯旅游
政府方面早在2002年,就倾力打造了吞力屯黑衣壮民俗旅游村,让村民们依托黑衣壮的民族特色来发展经济,在发展中保护民族特色。另外,自治区文化厅投资80万元,支持建设达文黑衣壮生态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于2008年9月落成开馆。这个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是实物多,除了750张图片外,还收集到反映黑衣壮社会生活、民居、生产、服饰、习俗、歌舞等方面内容的200余件文物,基本上囊括了黑衣壮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黑衣壮的民族特色基本缩浓在了这个博物馆中,以让他们少受岁月的创伤,得到更好的保护。
黑衣壮居住在环境艰苦的大石山区 。
因为没有真正开发成旅游景点,村屯里没有招待外人的客栈。但可以到任何一个家庭去居住,只要你诚心实意,男女老少都会欢迎你。一进到黑衣壮的家庭,他们自酿的玉米酒你却不可不喝,而且得喝够双碗。晚间睡觉很凉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装了“天然空调”。
住在大石山间,雨后清晨起床,可以看到大片壮观的云海。如果再有赶早的马帮经过,应该是摄影发烧友的“美餐”。
在黑衣壮聚居区旅游,享受的是一种状态。当地人打磨、染布、织布、节庆、唱歌、婚嫁等,都可以令都市人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