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赵无极的创作历程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成长于南通,学画于杭州,从艺于重庆和上海;1948年定居巴黎,1964年入籍法国。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
自1954年起,他的绘画转入抽象,浮动于虚无的空间和变幻的色彩之中。以后,符号逐渐解散、消失,画面为自由的笔触和大片的颜色所代替。 50年代后其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赵无极绘画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
1959年后,他的作品进一步摆脱具像性、描写性和情节性,更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他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在无拘无束中尽情挥洒。赵无极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作品始终洋溢着东方气息,讲究气韵。 进入九十年代,赵无极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一方面,更显物象影响,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岗峦林木之形;另一方面,却又化入象外之象,进一步体现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2002年12月,赵无极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赵无极曾获法国荣誉勋位团第三级勋章、国家勋位团第三级勋章、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巴黎市荣誉奖章、日本帝国艺术大奖等。
⑵ 世界十大抽象派画家
抽象派是兴起于二十世纪的一种绘画风格,泛指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
抽象作风是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库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1911~12,华盛顿国家画廊)、《垂直线语系习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鱼》(1925,油彩加水彩,纸裱在卡纸板上,48.5×68.5cm,汉堡美术馆)、《干道与支道》(1929,油画,布,83×76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死与火》(1940,油画,83×67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
⑶ 赵无极的艺术年鉴
1941年赵无极留校任教,在重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1942年在重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青年画家联展,受知识分子和青年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
194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移居法国。
1949年5月,克勒兹画廊举办赵无极在巴黎的首次个人画展。
1950年赵无极首次参加“五月沙龙”,从此连年参加,直至1978年。
1953-1954年他在法国和其它国家(伯尔尼、日内瓦、罗马、米兰、慕尼墨、纽约……)多次举办展览,他的版画作品美国获得更大的成功,辛辛那提博物馆举办其版画回顾展。
1961年赵无极在纽约的库兹画廊和东京的东京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70赵无极被萨尔茨堡国际夏令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学院为他举办画展。日内瓦克拉美画廊、沙勒罗伊美术馆和法兰西画廊为其举办画展。
1990-1992年日内瓦扬·克鲁治画廊展出赵无极油画和水墨画新作。
1993年赵无极晋升荣誉勋位第三级,获巴黎市维尔美勋章,在香港获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8年在马德里国际代艺术博览会中,泰萨·赫洛德画廊为赵无极举办个人画展。赵无极大型回顾展在法国昂热展出;在美术馆展出油画作品,在舍美利埃宫展出水墨作品,在潘塞博物馆展出版画和书籍。上海博物馆以其3个特别展览厅举办赵无极绘画大型回顾展,展出画家105幅油画作品。
⑷ 赵无极的画我真的看不懂啊!他的画要怎么去看去欣赏
艺术从欣赏角度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具象和抽象。所有画家作品一开始都属于具象的,就是画的像似,但到画家的水平提高之后,就不再追求具象、像似的外形了,会最求精神意念上抽象的感觉。也就是说具象艺术就是模仿自然物体的外形,模仿自然罢了,画家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而已,比如写生。
等到画家真正模仿绘画的水平提高以后,就会根据自己对自然、人生、哲学、人文等等综合思想整合,抛开具象的影响通过思想创作出抽象的作品。艺术理解和造诣水平一般的人是不能达到顶峰的,当然能欣赏抽象艺术的观众寥寥无几。赵无极属于后者,就像梵高、张大千到了晚年采用泼墨绘画一样,吴冠中后期也是这样,都是抽象艺术的高手。而徐悲鸿由于英年早逝所以具象作品画的好,但后期抽象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要欣赏高水平的艺术绘画就要首先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和绘画水平,艺术的顶峰是没有尽头的,永远没有定点,如果非要找到艺术的顶点的话,那只能是艺术家个人的生命的终点。如果艺术家能活到一千岁,那就就会出现神术艺术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⑸ 求赵无极代表作品《红》的图片。谢谢。
⑹ 如何欣赏和评价赵无极的作品
抽象画嘛,亦玄亦虚,皇帝的新装。逗弄有钱人玩的
⑺ 赵无极的作品与收藏
在法58年的创作中,赵无极先生的作品风格独创、想像丰富,他以西方表现力极强的油画形式展现了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他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程抱一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艺术创作:“他开始了激动人心的长期探索,并吸取了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精彩。”
⑻ 如何理解赵无极的作品
赵无极
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⑼ 急须:周文中和赵无极的简介
周文中:华裔美国作曲家。原籍江苏常州,生于山东烟台。1946年赴美国,入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4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音乐学和作曲。1954年取得音乐硕士学位。1958年入美国籍,先后任伊利诺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客座教授,70年代任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在该大学建立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并担任主任。作品有管弦乐曲《花月正春风》、《唐人得意小品两首》、《山水画》、《渔歌》、《卦喻》、《花落知多少》等,钢琴曲《阳关三叠》等,小号、铜管与打击乐合奏《尼姑的独白》,清唱剧《思凡》。
⑽ 赵无极的具体资料
赵无极(1921-),旅法画家。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一书香世家。其家族渊源久远,族谱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赵无极自小即天资聪颖、对文学、中外历史极感兴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和叔父,对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他的父亲常不厌其烦地从美学及技巧的观点向子女解释一幅作品的伪劣,他的叔父则经常从巴黎带回一些仿制名画的明信片送给赵无极。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对绘画艺术倍感兴趣与好奇,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发起成为画家的抱负。
1935年14岁时,他入杭州美专就读,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儿到画油画,其中也学习国画临摹、画法理论及西洋艺术等课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们所谓的“ 具象”时期。
1941年,赵无极举行首次个展,但他不满意明清以降的传统中国画。他盼望有一种更令他满意的训练。于是他在1948年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如拉吉、哈同、布兰姆等人,与当时的巴黎塞尔努奇美术馆长艾利塞夫熟悉,与诗人米修结为莫逆,而他与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结识。
他的绘画在巴黎获得全面开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画廊举办首次个展。他一面作画、一面思索,西方绘画发亦已达到一个必须突破的关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继续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在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观念中得到认识,将他的绘画带到另一个阶段。之后,他的画以色彩和空间分配,领着观者进入一个似无形又有形的无限世界。 赵无极从塞尚、毕卡索过渡到克利,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 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
一直到今天,年届80多的赵无极仍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与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