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诸葛亮,“六出”、“东和”、“收二川”、“北拒”、“排八阵”分别具体指什么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东和:指诸葛亮东面跟孙吴讲和。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北拒:指诸葛亮北面与曹魏对抗。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1)东和扩展阅读:
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听闻刘备攻打成都,且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 留关羽留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溯长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至江州,打败并生擒了巴郡太守严颜。 刘璋被迫出城投降。
成都攻下后,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当时法正统御外军、于内为谋士,治理蜀地睚眦必报,擅自杀死了诋毁自己的多人。
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严刑峻法,有怨气的人很多。法正对诸葛亮援引汉高祖进关中后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宽容治理。而诸葛亮却认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认为如今形势与秦末不同,刘璋昏聩无能,自从他主政蜀地以来,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没有。蜀地的大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渐被大族的专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实行严刑峻法,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政治形势。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关中诸军阀后南侵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不下,刘备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杨洪以汉中是益州咽喉,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② 《三国演义》中的东和是什么意思
东和误国孙权
③ 诸葛亮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排八阵。北据指的是什么、
在南阳武侯祠中,作者不详的纪念诸葛亮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土木卜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中,北据指的是北面与曹魏对抗。
这幅对联的具体释义如下:
1、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2、排八阵:
摆设八卦阵。
3、六出:
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4、七擒:
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5、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诸葛亮六出祁山中自知大限已到,希望逆天改命,遂点长明灯,如果七七四十九天长明灯不灭,就能续命十年,就可报答继续北伐,匡扶汉家家江山。
6、一心只为酬三顾:
是对以上事件的总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
7、取西蜀:
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
8、定南蛮:
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
9、东和北拒:
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10、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
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11、水面偏能用火攻:
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3)东和扩展阅读: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环境配置优美。
其建筑布局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富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
与此平行的还有北路三顾祠院,南路卧龙书院。祠园地势开阔,从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往返。
武侯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是记载南阳武侯祠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李梦初碑》、《赵到碑》等三通汉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其它的如岳飞书《出师表》碑等,或以书法取胜,或以文辞见长。武侯祠殿堂上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很多在书法上有相当深的造诣;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
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珍贵的艺术宝库。
④ 三国演义的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指什么
三国演义的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指:六出祁山、东和东吴、收东川和西川、七擒孟获、排八阵图。具体如下:
1、六出:传说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2、东和:使刘备与孙尚香政治联系,和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联手击败曹操。
3、收二川:占领东川、西川。
4、七擒: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5、北据: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6、排八阵:指的是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它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4)东和扩展阅读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诸葛亮
⑤ 成语东和( )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东和什么北拒什么收二川什么
一、东和孙权:东边继续和东吴孙权保持同盟。
二、北拒曹操:北边抗击魏国曹操。
三、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详细介绍:
一、东和孙权: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二、北拒曹操: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三、收二川:
1、西川(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在此时劝刘备图取益州。
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
建安十七年(212年),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备依庞统提出的计谋,召白水军的杨怀到来并将其斩杀,吞并其部队。派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进攻刘璋,占领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 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分军平定各县。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派建宁督邮李恢说降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遂领益州牧,启用蜀中诸多人才。
2、东川(汉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兵进攻汉中,派遣吴兰、雷铜等夺取武都,被曹洪所杀。刘备率军占领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前来争取定军山,被黄忠所杀。而后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听说后说:“曹操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操到汉中之后,刘备敛众拒险,黄忠、赵云又在汉水截取曹军粮草,曹军奔走逃亡的越来越多,不得已退军。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6)东和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⑦ 三国东和是指哪个故事
在庞统死后刘备身边无人进退无助时,诸葛亮在出发辅佐刘备前,对留守的关羽强调,守荆州最关键的八个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刚而自矜,拒婚与吴且单刀赴会,断了东和之路,怒斥糜芳傅士仁招致叛乱。最终也因刘封不救(被以“螟蛉之子”劝阻)使关羽败走麦城。
⑧ 东莞东和东莞站分别是什么地方
东莞东在常平
地址:东莞市常平镇霞坑管理区元霞路东迅货
拓展资料:
东莞东火车站地处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麦元社区,北距北京西站2311公里,南距深圳站61公里,西距广州站90公里,86公里,东距惠州站50公里,斜对面500米便是莞惠城轨常平东站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惠州车务段管辖。
东莞东站新站房主体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候车室达到9390平方米,比原来增加近一倍,最高容纳人数可达1万人。东莞东站作为广东省内重要的铁路大站,年发送旅客量高达数百万人。东莞东站是广深铁路、广九铁路、京九铁路3个方向铁路的交汇处
东莞站(Dongguan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二等站,是广九铁路和广深铁路的中间站之一。
1997年,广九铁路的常平站改名为“东莞站”;2013年,原东莞站更名回“常平站”;2014年1月8日,位于石龙镇与茶山镇交界处的新建铁路车站正式投入使用,站名定为“东莞站”。
⑨ 其中六出,七擒,东和,北拒,收二川,排八阵具体指什么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
东和: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
北拒:北面与曹魏对抗。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9)东和扩展阅读:
背景:
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亦接纳此建议,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巂郡,讨伐高定。
东路又派马忠由僰道出发,进攻牂柯郡,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攻向建宁。哪些将领随丞相南征?丞相带领多少人马?史书上没有记载。此时,雍闿与高定发生摩擦,最后为高定所杀,孟获趁机收编了雍闿部众,继续率领南中人与蜀汉交战。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⑩ 东和这个名字的含义
东方和平,东风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