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四谛法
扩展阅读
京东股票价格图 2025-08-22 07:58:21
五粮液股票2015年价格 2025-08-22 07:14:24

四谛法

发布时间: 2021-09-24 22:20:16

1.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txt

也是生死的流转,是宇宙人生真理、受。(二)正思惟,道是道,成就初禅乃至四禅、舌、鼻、正念。(五)正命,即眼。佛陀所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正分别,有善恶业: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正命,应该修学。即见苦是苦。(四)正业,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又作正方便,我们应该学习,如法求衣服: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取、汤药等诸生活之具?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灭谛,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佛陀说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说明解脱与证果,灭是灭,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即离欲恶不善之法:说明离苦的道路、集谛。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八)正定、正思惟、谛语,也是生死的流转、谛法、正定的八圣道。三、正精进、床榻、正业,又作谛见。(七)正念,又作正志。即谓能求方便精勤: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老死,又作正行、正语、意(即心)触、耳,未生之恶法令不起?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八正道(一)正见,将之断除。十二因缘无明,又作谛受;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恶口、涅盘寂静的三法印。四,有此世彼世、正治、不与取等: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爱、谛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识,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三)正语、诸法无我。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这是世间的因果,努力不懈地修行,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最后就可解脱生死: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生、恚觉及害觉,应该遍知: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六处。二: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有: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受、身,世有真人往至善处,有父母:说明世间是苦果,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去善向善、饮食、绮语等;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名色、谛治,就是解脱?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有善恶业报:人与生惧来的蒙昧无知行、清净的境界--涅盘、两舌。即离杀生,又作谛定,未生之善法令生、法等四者、心。即舍咒术等邪命,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道谛。即以自共相观身、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又作谛意,这是世间的苦果。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六)正精进,集是集、正觉或谛念。即离妄言,又作正言。即谓无欲觉四圣谛的次序一。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才能医治它、苦谛

2. 引用 佛祖为何三说“四谛法”

引用修学启示 道法自然 的佛祖为何三说“四谛法”? (注:此为本人依文珠法师《心经》讲义及其他网上相关资料的学习基础上整理。由于讲义很长,不是大家都有时间全读,本人在阅读中觉得这些内容对初学佛法者有重要启示意义,故贴出来分享。) 四谛法之基础性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 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zhuan)法(fa)轮之初,故称初转(zhuan)法(fa)轮。佛初转(zhuan)法(fa)轮时,三说四谛。 何为四谛?佛祖何要三说四谛呢?这一点对初学佛法的人很有启示。 “谛”谓真实不虚之意。所谓“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所谓苦谛:苦是逼迫性。众生自从迷真逐妄以来,就与苦结下不解之缘。不管寿命长短,都一直在苦难中度过。不是八苦交煎,就是三苦光临。 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除了常常受到内在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八苦逼迫外,还要接受来自人事界或自然界的种种侵袭与恼害。例如,人事界的刀兵盗贼,侮辱侵害,威胁压迫,讥诮怒骂,妒害谗谤,怨毁仇杀,拘禁刑罚等种种侵犯的困扰;以及自然界的水火雷电、寒暑风雨、旱潦瘟疫、蛇蝎虎狼等祸患的伤害,此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种种意外,令人苦上加苦,这就是三苦中的‘苦苦’。即使有人能够幸免‘苦苦’的袭击,但世事无常,好境不永,赏心乐事,转眼成空。或因事业失败,宣布破产;或因家境衰落,不堪回首话当年,所谓乐极生悲,面对‘坏苦’,能不黯然神伤,感慨奚之?就算你是个拥有名利财富,健康快乐,享用如意的幸运儿,既无天灾人祸之忧,亦无惨败之苦;但寒暑迁流,岁月不再来;世界有成住坏空,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一旦死神降临,即成永诀。最惨的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种‘行苦’逼人,能不悲哀?所以,凡是有生命的动物,尤其是人,无论是男女老少,或是富贵贫贱,身边永远散布著苦恼的影子;何止三苦、八苦,简直是无量之苦。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困居三界,恒受众苦逼迫恼害,令人恐怖畏惧,故佛说:此是苦,真实是苦,不可令乐。 集谛:集是积聚义、招感义。人生之苦,究竟是从何而来?佛说:‘集是苦因,苦因集有。’何谓集?集就是积集。积集甚么?积集根本无明烦恼,积集枝末无明烦恼,积集无量无边的烦恼。因为众生心中积集烦恼,策动身心,造诸恶业,作为感果之因;是以人生之苦,皆因烦恼集谛而来。既非天降地生,亦非神赐人与;完全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灭谛:灭是消灭烦恼的苦因,就可以取消生死的苦果,而证得涅槃寂‘灭’的快乐,因名灭谛。杂阿含经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故知涅槃,是断尽见思烦恼,解脱生死束缚后,所证得我空真如的生命。声闻人证此,精神上获得寂静与轻安,清凉与自在,内心再不为烦恼的束缚,所以灭,又名解脱。 道谛:道是通往涅槃解脱的管道。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寻出集是苦因,同时又知道真理生命之所在,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五欲,实行修道。佛陀指示给我们通往涅槃的道路很多,在小乘言,广则有三十七道品,略则是八正道,再略,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依戒修定,因定发慧,自然可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到达涅槃快乐的彼岸;由苦恼的凡夫世界,通往圣人自由自在的涅槃城,因名道谛。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之因,灭为修道之目的,道为证灭和断苦的工具。苦集二谛是现实世界的苦因苦果;灭道二谛属于真理世界的乐因乐果。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逃不出因果的定律,然而果不离因,无因不受果。若畏苦果,当断苦因;好爱真理生命,自当修学三无漏道。这是佛陀最初教化凡夫与小乘的善巧方便。 通过声闻四谛法,知道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确是苦(苦谛),同时又了解生死苦恼的根源,皆因众生内心积集贪、嗔、痴等烦恼,策动身口意三业,造作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而形成的(集谛);若然能够取消内心贪嗔痴等烦恼的积集,就可以解脱生死的苦恼,证得涅槃究竟的快乐(灭谛);但欲想离苦断集,一定要切实修道(道谛)。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断除见思烦恼,就可以转凡成圣,证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亦名四圣谛。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槃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佛祖为何要三说四谛法? 昔日释尊成道后,即往鹿野苑为五比丘说这四谛法。一共说了三遍:一名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名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名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是名“三转四谛十二行法(fa)(lun)轮”。 为什么要连续说了三遍呢?因为众生的根性利钝不等,初转是直接开示四谛的真相,利根的人一闻即悟,自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但佛又顾虑及那些根性稍纯的人,初次听法,未能直下省悟;因而重说一遍,警省劝修,使中等根机的人,信受奉行。最后又恐一般悟性根机差的众生,不能信解;因而引己为证,谆谆善诱,鼓励劝勉,使闻法众生,见贤思齐,因此不得不说三遍。 附:什么是八苦?生苦:佛经说:人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堕地的前后,己经饱尝痛苦的滋味了。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当人生壮年的时候,往往雄心万丈,壮志凌云,谁知世途险诈、命运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谓:‘人间历尽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或因愤世嫉俗,苦恼悲伤,壮志未酬身先丧,固然属于不幸;假使侥幸,能长命百岁,满以为福,谁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步行龙钟,老之既至,则风烛残年,人命无几。你会不会‘悲吾生之须臾,感吾生之行休 ’呢?假如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谁申诉? 病苦: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精神饱受环境种种无情的打击,肢体复受寒暑风雨的侵袭。贫者因为饥渴而疲于奔命,富者又为五欲尘劳消耗精力。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来磨’。病倒了,辗转呻吟,当你察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时,己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惨,真的是有口难言。 死苦:古人说:‘寄孚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人生于世,不过匆匆数十寒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谓:‘风火散时无老少,深山磨尽几英雄’。一旦死神降临,纵然是有金钱、有势力、有地位,又有甚么用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后,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吗?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虽然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 爱别离苦:人生恍如‘海萍云鸟,聚散无端。’为了事业,学业,或逼于环境,至亲至爱的人,都要分开。但人非草木,谁属无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一旦生离或死别,犹如‘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你伤心不伤心呢?古人说:‘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求不得苦:贪求享乐,力争上游,原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人总是不知足,往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但人之所欲无穷,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对于金钱、地位、声望、以及生活上种种贪求,不得满足时,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悲哀? 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相处,每因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冲突,难免发生磨擦,甚至互相敌对,而又偏要同事共处,朝夕相见,所谓:‘冤家路窄’,心中多么难受?至于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争吵,…又何尝不令人感受难言之苦呢? 五阴炽盛苦:人生的苦恼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恼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蕴色身。所以佛说:‘身为苦本,形为罪薮。’中国哲学家老子亦说:‘大患莫苦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没有般若智慧,竟然执著五蕴诸法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观念,自我的执著,便自他对立,分疆划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斗,更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以及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互相竞争,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杀戳。遂使人生如战场,人的一切厄运,亦随之俱来,人生的苦恼,也就无穷无尽,故说:‘一切苦厄’。

3. 四圣谛与四法印有什么区别

“四圣谛”也称“四谛”,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故称初法.轮,如《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法.轮。”初转法.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盘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涅盘。如《涅盘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盘,若专修四谛以求涅盘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

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和涅盘寂静。

学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检验一切论说。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印可,择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驳斥摒弃,视作导致桎梏、妨碍解脱的邪见。

(一) 诸行无常

什么是诸行无常呢? 善男子,在相对的世间里,一切不同类别的行为与现象,无论关乎有情或无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两者兼具的,都是毫无例外地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

所有的物质从极小的微尘以至极大的星体, 都是在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生觉察到的物理现象。 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 从极简单以至极复杂的,也同是念念生灭,前念死,后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升生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善男子,宇宙一切物理与心理的行为现象都是迁流不居,不得永久。这就是诸行无常。

(二) 诸法无我

什么是诸法无我呢?

善男子,不论是造成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现象的心法本身,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作永恒主宰的‘我’。

一切物质的色法,都是恒久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 灭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毁坏。 色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怎样能够在它里面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一切属于精神的心法, 无论是喜、怒、哀、乐、忧、悲、苦、恼或任何其他心理状态,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灭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灭。 心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那里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善男子,在物质和精神里,决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这就是诸法无我。

(三) 诸受是苦

什么是诸受是苦呢? 善男子,众生在相对的世界里, 不断因无常的现象、无我不实的各种心法和色法,起各种痛苦的、快乐的或非苦非乐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称作乐; 快乐的感受,却要赖外缘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怅然不悦,徒令惘然追忆。 因此一切快乐背后,皆隐藏着痛苦,并非真正澈底的快乐。至于非苦非乐的感受,当然不能称为乐了。

善男子,看破世间一切感受的真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感受,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却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这定义下, 苦便包括了众生自认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乐感受和所有非苦非乐的感受了。

善男子,在这定义下,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苦受。这就是诸受是苦。

(四) 涅盘寂静

什么是涅盘寂静呢? 善男子,众生若依佛法修行,锻炼心智,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 在这境界里,他可以见到唯一常见不变的法,感受唯一实在能作主宰的‘我’,尝到真正澈底的快乐。

在这解脱的境界里,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这境界是常、是我、是乐,与世间有别,名为出世间。

这出世间就是涅盘。

善男子,涅盘、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却是你我差别的超越、 你我的合一、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

众生于色身尚存、世间生命尚未终结的时候, 就已经能够经历和安住于此涅盘之中。尚有色身而住于涅盘的就是有余涅盘,弃色身而住于涅盘的就是无余涅盘。

善男子,世间的无常、无我和痛苦能全部寂灭于涅盘境界之中。这就是涅盘寂静了。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诸受是苦,则为三法印。)

4. 声闻缘觉(辟支佛)是什么意思

声闻是修四谛法而开悟的,是闻佛声音而开悟的。声闻修四谛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是佛最先说的。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五比丘一听见这个法门就开悟了。闻见佛的声音而悟道了,所以叫声闻。他修苦、集、灭、道四谛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脱了,都离开生、死,了生脱死了。究竟涅盘:得到究竟无余的涅盘。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办完,所修的清净行已经成就,不再受生死。缘觉又叫辟支佛 ,修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支 ,“无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来,生以下的缘;“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这十二因缘又和四谛法来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属于苦谛 ,“能生”和“所生”是属于集谛,“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属于灭谛,你再观这十二因缘,就有一种智慧,这就属于道谛。这是以十二因缘来配合四谛法,有这样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缘觉和辟支佛修的;

5. 请教:释迦牟尼佛讲法的经书先后顺序及其用意

第一个问题你好象问过了,以前答过的五时论就不再重复但要了解通五时和别五时就ok。要问具体的时间和先后顺序谁都不知道,你看佛经开头的几个成就里时成就是一时,一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时间,所以没办法知道。南传有一个大致的讲法表,就是佛先在哪说法,后在哪说法,最后在哪涅盘等等,但那个时间表只能做为阿含经的参考。大乘经典是没有这个表的。你可以试着用地成就(就是经里写的讲法地点)去把时间推究出来,但是佛不止在一个地方讲法一次,谁又能知道是第几次呢?五时论也只是个大概,更何况还有应机说法呢。
第二个问题
四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
六度即六波罗密即六种通达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6. 佛学中的 四相,四见,十法界,什么意思

一、四相

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1、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2、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3、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4、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二、四见

异、常、非常等之义总有四句,一切之妄计,必堕于其一,名为四见。智度论七曰:“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

三、十法界

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1、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谓十善即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行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禅八定,将来所感的果报,即是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2、人

受持五戒,来世得生为人。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受上品五戒,则大富大贵,若只持少分戒,虽得人身,却感贫穷或六根不具的果报。由于每一个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有贫富、寿夭、智愚、美丑、高矮等不同。

3、阿修罗

过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种种善事时,心存瞋恚、傲慢等恶念,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遂感修罗的果报。

4、畜生

众生因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恶,而感畜生的果报。畜生道常为他所宰杀,或彼此弱肉强食,互相残害,故又称为“血涂”。

7.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出自哪本书

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教术语佛教语,亦名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 轮之初,故称初法 轮,如《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法 轮。”初转法 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槃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涅槃。如《涅槃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
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

8. 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三法印为何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梵 avidya^)、行(梵 sam!ska^ra)、识(梵 vijn~a^na)、名色(梵 na^ma-ru^pa)、六处(梵 s!ad!-a^yatana)、触(梵 spars/a)、受(梵 vedana^)、爱(梵 tr!s!N!a^)、取(梵 upa^da^na)、有(梵 bhava)、生(梵 ja^ti)、老死(梵 jara^-maraN!a)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祝吉祥如意

9. 什么是四圣谛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宣化上人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錀。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佛的十号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时候。‘作是思惟’:他作这么一种想。‘离欲寂静’:他想:‘先应该度哪一个呢?先应该做什么呢?’离欲,就是没有这种欲念,没有这个染污法。寂静就是清净,无所作为,在那儿如如不动。‘是最为胜’:这是最殊胜的,最不可思议的。

‘住大禅定’:在这大禅定里住著,这是最为殊胜。能住大禅定,所以也就能‘降诸魔道’:这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

‘于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观察,看憍陈如这五个人应该先得度,所以他就到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錀’: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是世间之果;集,是世间之因;灭,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灭道,这叫四谛法。

佛成佛之后,先说《华严经》度法身大士。因为看凡夫还都不能接受这个大法,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才又到了鹿野苑,这个鹿野苑在以前有两只鹿王,在那儿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这在讲

《楞严经》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愿意知道这个么案,可以到《楞严经浅释》上查一查。

这时候,马胜、小贤、摩诃男、憍陈如和十力迦叶,他们都在鹿野苑修行,这五个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亲戚。马胜、小贤、摩诃男是佛父党的亲戚;憍陈如和十力迦叶是佛的舅舅,是母亲的亲戚。他们五个都是佛的父亲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陈如和十力迦叶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后马胜和小贤、摩诃男,他们三个人又看见佛吃天女送的粥,说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

佛成道,就先去找这五个侍者,先去度这五个人。佛成道,说《华严经》之后,观察一切应该度的机缘,应该度的众生,知道憍陈如他们五个人应该先得度,所以佛就到鹿野苑里边,转四谛法錀,转,是辗转;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法,是方法、法则;轮,因为佛所说的法,是从心性里边流出来的,流到众生的心里头,令众生反迷归觉,所以这叫轮。轮以摧伏为义;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无坚不摧,越坚固的,越把它摧坏了。也就是能将坚固的外道、坚固的魔王破了,这是轮的意思。

转四谛法錀,是这个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时候。转法錀合有三转,三转四谛法錀。第一转是示转,,示就是指示你,因为你不懂,那么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诉你,这叫示转法錀。怎么叫示转法錀?就是指示这四谛法都是什么。示转又叫初转,就是一开始转法錀,就说‘此是苦,逼迫性’。怎么逼迫呢?这种苦很厉害的,令你连气都透不过来,气都不能喘了。压迫著你,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厉害。苦,什么苦呢?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些苦。

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什么叫苦苦呢?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那贫穷的人,很贫穷的,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所谓受饿、受冻。有一间木头房子,晚上可以睡觉。虽吃不饱、穿不暖,但有个地方可睡,这还算不错啦!可是打了飓风,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烂了,也没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饱、穿不暖,又没有地方住了,你说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饱,但没有衣服穿,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没有饭吃,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这叫贫穷的困苦,贫穷困苦是不容易受的,这逼迫得很厉害。

那富贵就没有苦了吗?殊不知富贵有坏苦。很富贵的,很有钱的,被土匪绑架去了。土匪看你这身家值多少钱,譬如你财产有五百万,他就要你六百万,你借也要借一百万块钱,给土匪,给绑票的,这岂不就是坏了呢?把富贵坏了,这叫富贵坏苦。

没有贫穷困苦,也没有富贵坏苦,但这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有行苦,所以这叫三苦。

八苦,就是: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除了这苦而外,又有无量诸苦,所以说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这个集就是集聚烦恼。集聚烦恼这是一种招感的。你内里边有烦恼,外边烦恼才来;你内里边有贪嗔痴,外边这不如意的事情才来了,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说这寂灭为乐,这是可证的。此是灭,可证性,可以证得这寂灭之乐。

‘此是道,可修性’,这个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这个道,要是往多了说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这是初转四谛法錀,也就是示转。

第二是劝转四谛法錀。佛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是劝转。劝其他人来修四谛法,这叫劝转。

第三是证转四谛法錀。证,就是说我不是单单教你们要知苦,要断集,要慕灭,要修道。我告诉你们:‘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经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断’,因为这集是烦恼,我已经断烦恼了,不是说我教你们断,我不断。因为我断了,觉得自在,所以我教你们也来断烦恼,知道这苦。‘此是灭,我已证’,这寂灭之乐,我已证得,所以我现在才告诉你们,也应该证得这寂灭之乐。‘此是道,我已修’,说苦集灭道这个道,我已经修好了,我已经不需要再修了。那么现在我希望你们也都知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法。

10.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概述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10)四谛法扩展阅读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