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东有多少书法名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省会员名单1980-1999 山东省 丁兴才 丁捍东 于明泉 于太昌 于春建 于春桂 于振才 于建波 于书亭 于胜涛 于占德 马 明 马 博 马建钧 马英庆 巴忠鼎 尹日泰 牛盛海 乌 峰 韦忠泰 王 军 王众音 王颜山 王义诚 王志远 王行宏 王建强 王树春 王清元 王其耀 王运昆 王光胜 王世祥 王庆德 王法颜 王伯昌 王建平 王树先 王步强 王长水 王锡庆 宁兰智 田庆山 龙 岩 龙敦聚 叶崧光 刘 峥 刘 杰 刘 光 刘 霖 刘文海 刘建峰 刘述伶 刘铭伟 刘崇文 刘德璞 刘玉鼎 刘克文 刘显超 刘鸿田 刘繁昌 刘锡山 刘聿鑫 刘世奎 刘家相 刘大海 刘舫溪 刘晓刚 刘永强 刘文泉 刘锡铜 刘恒章 刘庆平 刘大明 刘承闿 刘志耘 关天相 安廷山 纪 君 曲 彬 吕金光 吕文厚 吕建德 齐爱君 孙 治 孙振民 孙有勋 孙墨龙 孙坚奋 孙元富 孙东正 江仁元 江继甚 朱学达 朱学德 邢增庆 许 光 任全书 乔明和 毕和生 张 君 张 正 张 伟 张 弩 张连之 张百行 张铭元 张建智 张秀岭 张其凤 张鲁家 张德政 张乃森 张炳南 张本友 张树林 张立涛 张建铭 张振国 张剑萍 张肇瑞 张非子 张国英 张镜远 张承宗 张世易 张开贤 张仲亭 张士栋 张逊三 张茂荣 张锡城 张业法 李 越 李 元 李春雷 李建国 李茂芳 李毓遴 李贵钦 李哲先 李福崇 李福增 李连崧 李向东 李储恩 李学斌 李万柱 冷继读 邵 岩 邵世慧 邵敬讷 陈建民 陈 铸 陈寿荣 陈威光 陈本勇 陈梗桥 陈衍绪 宋 歌 宋殿香 宋文建 宋道永 何冠麟 何江林 何爱民 何心振 杜显震 邹振亚 吴 耀 吴勇军 苏昭明 苏东河 杨宝敏 杨从强 杨在茂 杨崇进 杨学峰 肖振峰 陆明君 汪海权 武 斌 武晓临 苗枫林 单国防 范正红 范国强 林光旭 林建敏 林凤云 林书香 郑训佐 郑小宇 郑培亮 孟繁成 孟庆柏 孟鸿声 孟庆星 岳经一 岳国锋 柳志光 柳中朝 修士良 侯玉麟 侯西成 侯宇爽 侯承义 姜绍华 姜玉松 姜伯超 荆向海 俞黎华 种炳铮 姚东升 姚山晨 胡元田 赵 引 赵 明 赵长刚 赵世清 赵凤砚 赵汝君 赵卫东 赵学伦 赵德成 赵立新 赵庆元 施邦华 娄以忠 段玉鹏 贺中祥 徐 明 徐 伟 徐 超 徐叶翎 徐国轩 徐永田 秦 英 秦 玉 秦吉良 栾明贤 耿 飞 耿 彬 耿玉亮 袁玉森 袁承光 袁相富 顾亚龙 郭 强 郭 立 郭子宣 郭庆祥 郭洪亮 高 岱 高 靖 高东岳 高景林 高庆荣 高宝庆 高小岩 贾 鹏 贾敦超 陶厚先 黄 斌 黄廷惠 梁 修 梁有新 戚立江 韩延燕 韩冬冰 傅合远 傅小泉 董 玮 董文旭 董志强 蒋正和 蒋开征 蒋华亭 谢孔宾 谢金伯 温元华 褚衍举 蒯 宪 赖 非 裴墨石 綦宏伟 翟卫民 蔡金山 蔡金山 蔡省庐 潘卫东 潘英琪 潘景年 潘汉箎 颜世举 燕守谷 魏启后 魏永年 戴 军 戴金梁 山之南 葛进战 王 磊 王玉玺 王世举 王梦凡 卞葆彤 丛荣启 孙仁铭 关天骏 刘宗汉 许 明 任 真 辛显令 庄步金 李予昂 张维健 张叔愚 陈左黄 杜颂琴 孟庄泰 姜乐平 赵 元 高 东 高吉杰 董凤基 鲁 特 孙乃全 刘 毅 李英令 苏剑君 杜西维 赵子富 于胜生 毛智华 方建光 仇 东 尹 芾 王 瑞 王 岩 王 雷 王飞虎 王琪璋 王奎强 王始钧 王杰昌 王培伟 王春生 王学杰 王汉起 王维志 王龙田 王承典 白 爽 宁全之 田泰珠 毕玉奇 毕红文 巩作义 巩海涛 许洪国 许好成 任艳梅 任宝忠 朱 民 朱春生 朱秀利 刘 元 刘 石 刘 建 刘 咏 刘宗超 刘从强 刘希龙 刘从智 刘升语 孙长业 孙建军 孙光磊 孙成振 孙晋海 吕伟光 庄泽智 阴元炬 李 波 李 樯 李溪源 李远见 李国柱 李熙孔 吴 苓 何晋云 陈 靖 陈锡山 陈增胜 陈彦豪 陈师超 杨 雯 杨 静 杨中良 杨乃瑞 杨秋平 张 峰 张 伟 张 伟 张星斗 张国永 张同君 张青春 张法舜 张瑞民 张志庆 张杰三 张仁德 张卫华 张国华 张灿森 宋秉民 邹方臣 林 玲 林中全 苗向阳 柳红海 姚素华 赵 准 赵向森 赵雪松 宫秀芬郝守波 娄尚坤 娄立新 姜悦新 侯军强 郭 强 郭继常 郭清山 徐 林 徐华东 徐俊峰 徐广征 殷永泉 殷延国 曹仕强 康义军 高 石 隋守训 谢 瑞 谢长伟 嵇小军 鲁大东 褚衍志 褚衍兴 翟永华 翟建平 管杯君
Ⅱ 乾隆皇帝题跋毁了多少珍贵藏品
近日,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一篇“炮轰”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文章当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风流、热爱收藏著称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个“破坏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蜡的“御诗”、以累累印章和御题占满传世画作,将其弄得伤痕累累,都是这位皇帝经常做的事。皇宫内所藏的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景泰蓝、竹木牙角,无不被他起劲儿地折腾过。乾隆皇帝那数不清的题跋长诗,是珍贵的历史遗存,还是传世典藏身上的“牛皮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收藏家,乾隆究竟是以他的旷世收藏惠泽后世,还是至今仍以他不健康的收藏观影响着我们的收藏“潜意识”?今天,我们请来几位专家谈谈他们各自的看法。著名收藏家郭庆祥:中国画题跋泛滥成灾乾隆皇帝开了“坏头”我们今天说中国画讲究所谓的“流传有序”,重视题跋,其实是个“坏习惯”,而这个“坏头”正是乾隆开的。至今影响深远,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写长跋,就算画个白菜,也要在旁边解释一番这个白菜是怎么回事,都和这个“坏习惯”一脉相承——这是绘画没有本事的人才会做的事。作为视觉艺术,绘画应该通过色彩、构图给予人美感,而不是靠大家互相吹捧,更不是靠文字来解释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意思,有多好。绘画又不是文学作品。画家本身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是重要的,但这个东西应该蕴含在画当中,最终还是用画“说话”。我们可以对比西方的绘画大师,你看有谁在自己的画面上搞这些东西?人家连名字都不在画面上签。乾隆对传世书画做的事情就是一种破坏,没有第二种解释。问题是,乾隆为何要搞这个“破坏”?这不仅仅是炫耀,我觉得他是在寻开心。他觉得自己是皇上,所以可以随心所欲。最要命的一点是:他不懂绘画知识,不懂鉴赏,但是又不懂装懂。一部《石渠宝笈》中记载的历代书画中有多少赝品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为什么明明是一些不入流的画家的作品,但只要乾隆喜欢,有他的“御笔亲题”,身价就被抬高了。比如“四王”,再比如《清明上河图》——如同图纸一样的匠气十足的作品,只因是“乾隆御览之宝”,便被抬到了非常不恰当的位置。当然我们后人也有问题。乾隆不懂行,我们不买账不就完了吗?可现在很多所谓搞收藏的人,不知道乾隆是个外行,也跟着一起不懂装懂。拍卖市场上,但凡和乾隆扯上关系,刻着他的章,有他的“御笔亲题”,都能身价倍增。长此以往,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继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审美观和审美教育。总之,中国画当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石渠宝笈》说的不算,乾隆的“御笔亲题”也没有权威性。我呼吁,针对这个问题,最好是来一次公开的大讨论。学者、画家、评论家都参与进来,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什么好,都讨论一下。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职业画家、独立艺评人奚耀艺:御题印章密密麻麻 传世名作都给“闷”死了《富春山居图》仿本《子明卷》,乾隆当时以为是真迹。于是他在画面的空白之处又是赋诗题字,又是盖御览大印,对一幅颇具文人气息的山水画“宠幸”有加。他的书法水准暂且不论,单就那满满的红印黑墨,已使得《子明卷》了无生气而满纸沧桑。后来,当《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无用师卷》出现在乾隆面前时,他认为是“赝鼎无疑”,虽然自己不去“宠幸”了,但命手下大臣在真迹醒目位置的天水交际处长题乾隆御识。虽然《富春山居图》真迹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犹如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造了一间不伦不类的建筑,让人看了心堵。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的绘画“六法”,第一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气韵生动。笔墨和空白的画面虚实统一关系,是历代画家追求气韵生动的创作美学准则之一。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画面视觉上的最大本质区别,是对画面空白的处理。中国历代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画面均留有大量空白,这不仅是画意的需要,更是人们崇尚空灵思想精神的需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的就是中国造型艺术的构图美学。不着笔墨的画面空白可寓意天,可寓意水,可寓意云,调整了画面空间的气息,是画“透气”的地方。而乾隆把这些空白都用印章敲满了,没有了流动的气韵,这就是死画一张,失却了风采。分析原因,我认为乾隆对汉族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他妄自尊大又肆意妄为,随意处置认为是他自己的任何东西,确确实实破坏了他人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他几乎把宫藏的作品题了个遍。曾被他“凌辱”过的古代书画作品有晋王珣所书《伯远帖》、唐人摹本《王羲之姨母帖卷》等等,不胜枚举。后人在他过手的书画作品中,已看不到清雅、萧逸、淡泊的文人格调,留下的只是呼吸淤堵、暮气沉沉的笔墨痕迹,难以让人获得真正的艺术欣赏,也难以让人获得审美的愉悦。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明朝开始就有名家题跋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特色说题跋是从乾隆开始开创的风气,我不敢苟同。事实上从明朝开始,包括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都既是书画家,也是大鉴藏家,今天存世的许多前代名迹上都有他们的题跋。这些题跋目前已成为研究这些大画家艺术理论、鉴定方法、鉴定水准很重要的资料。相形之下,乾隆的题字确实比较多、盖的章也比较多。但在今天,这些东西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原作品的附加值,成了一件好事。我们必须得承认的一个现象是:在今天的拍卖行,只要有乾隆盖印的,即便这个画得不是很好,也是价值不菲。留白对于传统中国画确实非常重要。所以历史上大多数的情况,可能会在手卷的最后专门留个地方来题跋,不太会写在画心的位置。如果说乾隆做的有点稍稍过分的话,就是他喜欢在画心题跋。但是就我目前见过的书画作品来看,说乾隆的题跋对这个作品造成了多么严重的破坏,我没有看到过。另外需强调的是:中国画和西画完全不是一种表达体系。西画的画家通常只会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简单签个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幅油画上写着一长串的英文或者法文字母,那会是非常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的事。但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它特别讲究一个诗、书、画、印相结合,这是一个与西画完全不同的文化风貌。也正是因为诗、书、画、印共同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在这个方面,硬是将中国画和西画做对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广文:古玉上刻御诗是破坏行为现存清代宫廷玉器中,刻有乾隆题诗的古玉有很多。乾隆那个年代对古玉的识别和鉴定非常困难。乾隆根据《周礼》的记载,把新石器时代的古玉普遍认作是西周的,目前台北故宫所藏的一批新石器时期的玉圭就是例子,不仅年代搞错了,而且乾隆认为它不是圭,是尺。这些认识都以诗的形式被刻在了玉圭身上。乾隆作为一个皇帝,“理所当然”地觉得宫里的藏品都是他个人财产,想怎么样都可以。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如此。从明代开始,很多的收藏家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自己的藏品进行品评。不过大部分人是在作品的附件上进行一些解读,或者将藏品放到匣子里,然后在匣子上刻诗——不过这样也有隐患,会出现藏品和附件分离的现象。乾隆的选择是将自己的考古探索和心得直接刻在古玉上。我分析他这么做的心理,一是他有独自占有这些东西的想法,二是希望自己的品评和作品共存亡。这样的做法客观上无疑对文物造成了破坏。但现在有个现象:凡是带有乾隆刻诗的,有宫廷收藏印记的文物,往往在市场上卖得很好。也正因此,乾隆对古玉的破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现在拍卖行里,有人为了卖个好价钱,就把乾隆的诗刻在各种假文物或者真文物上。这已经成为玉器收藏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了。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乾隆在对文物的收藏、整理和保护方面,确实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清代的宫廷收藏比较成系统,和乾隆喜欢“乱涂乱画”的习惯有一定关联。同时,作为一位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乾隆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使我们对文物本身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也对当时的收藏文化和社会风气都有所了解。更多
Ⅲ 10个文化名人事迹简介`
1郑海翔(笔名芳洲),男,52岁,潍坊市作协主席,市文联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胡培玉,男,52岁,作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共创作了1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被全国重点期刊转载以及出版社结集。1996年在《山东文学》发表小说《对门》,同年被《小小说选刊》选载。2000年在《山东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罢官》,后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2007年《乡镇干部》(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3郭建华,男,60岁,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20多次在省以上获奖,出版个人专著3部,100多万字,电视、电影30多集(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4韩忠亮,男,63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理事、市作家协会顾问、研究馆员,原潍坊市文联副主席。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发表文学文艺作品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拜年》、《散香》,长篇小说《曹操》、《貂禅》等,电影剧本《神凤威龙》被拍成电影。相声《百花丛中》、《相马》获全省曲艺调演创作奖,故事《书记盖房》曾获《故事会》新故事奖第一名并改编成电视剧。
5刘满奎,女,44岁,潍坊市图书馆文献查阅室主任,副研究馆员,组织了“送书下乡”、“文化进社区”、“图书文化节”等社会文化活动;20余部(篇)论著、论文出版、发表或获奖,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培训专业人员3300余人次;建立了10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指导帮助50余家基层图书馆实现业务自动化管理,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彰。
栗祥忠,男,54岁,潍坊市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市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图书管理工作,承担两项省重点科研课题,主编、参编图书20余种,20余篇论文发表、获奖;填补多项本馆收藏空白;在全市组织建立了四级图书馆网络
6王华庆,男,原青州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在《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等报刊上发表文博专业文章几十篇,主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获第十二届中华图书奖。组织了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发掘工作,此项发掘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7邓华,男,62岁,原潍坊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潍坊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潍坊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曾与潍坊市政协编著《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文物出版社出版),与王刚再版陈介祺藏拓青铜器铭文全集等。已出版文集、长篇小说、诗集、摄影集等16部。
8孙敬明,男,56岁,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1996年聘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博系统高评委等。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9邹金祥,男,61岁,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长期从事舜文化研究和苏轼“超然文化”研究,主编了《《苏轼密州作品赏析》、《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等专著,共100多万字;发表有《苏轼中秋词创作考实》等学术论文。
郭庆祥,男,53岁,潍坊画院院长、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书画专业教学工作,培养书画学员近3000余名,近些年来研究文博系列专业和近现代中国画的鉴定工作:收藏古今名人书画作品800余幅,明清瓷器近200件。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大型展览,并获省级以上奖项近20次,先后三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10曹元起,男,57岁,潍坊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山东省考古学学会理事。1995年获个人考古领队资格。曾被授予潍坊市中青年专业骨干、山东省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11窦宝荣,男,63岁,山东四达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收藏佛造像1万余尊,大量古籍图书、名人字画、陶瓷珍品等各类藏品多达近百万件。《人民日报》、《大公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先后报道。参与录制了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鉴宝》等栏目的12场节目。
12潘建强,男,52岁,原任潍坊风筝博物馆馆长,现任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高级艺术顾问,主编畅销书籍《中国当代名人名家书画集》。多次组织邀请全国各地著名书画家来潍举办展览,进行艺术交流。将82幅名人名家字画及500册书籍捐献,成立“中华名人名家书画珍藏馆”,在山东省及潍坊市书画界和收藏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13马永安,男,42岁,潍坊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曾任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和连续十几年潍坊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总撰稿,策划撰稿的多台晚会获全国和省级奖励。作词的歌曲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省评一等奖和省级“精品工程”奖;撰稿的广播音乐节目和广播专题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新闻等多项作品获得山东省新闻奖。长篇小说《杂碎》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14王居明,男,46岁,潍坊日报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编发美术专版300多个,70多件设计作品在全国和省获奖,策划大型公益活动和各种展览150多次,其策划案例荣获“中国诸葛亮策划奖最佳优秀案例奖”。被授予“中国十大企业策划专家”、“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潍坊市十大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称号。
15张嘉庆,男,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总顾问、总设计师。为菜博会的创办和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菜博会已成为世界性的年度例会,国内规模最大的蔬菜专业盛会,全国农业五大会展之一。潍坊市十大文化建设杰出人物。
16梁文道,男,53岁,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包协设计委员会主任、潍坊市专家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连续承担了20多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的风筝会入场券荣获全国旅游门券评比一等奖。获得省级以上设计奖100余项,获“世界之星”设计大奖一项,“中国之星”设计金奖一项,银奖二项,“华东大奖”八项。被授予“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等称号。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7王明江,男,45岁,潍坊天地人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潍坊市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先后组织并承办了“俄罗斯”油画大展,“潍坊人画潍坊”油画大型活动。参加上海、北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举办的大型文化博览会。目前,天地人和画廊已建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油画专业画廊。
18王建勇,男,44岁,潍坊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主任、工程应用研究员。组织完成了数字电视整转任务,使我市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以上。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近10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业务论文。2006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王亮行,男,38岁,潍坊市中百大厦总经理、中国书协会员、省青联委员、市书协副主席。2002年创建中百美术馆并成功运营。先后举办《于希宁先生艺术精品展》等52次艺术展览,承办了以“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等为代表一系列的美术展览及理论研讨活动。2007年,中百大厦以美术馆运营和企业文化塑造为核心的文化营销案例当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案例示范企业”。
20田纪文,男,37岁,潍坊集文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2006年组织全市知名品牌画廊20余家,组建潍坊市画廊协会,并当选为会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诚信画部经纪人,被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评为文明诚信五星级画廊策展人。
21冯杰,男,中国书画家经营协会副秘书长,兼书画鉴定委员会秘书长。所经营画社先后被评为“全国名家画廊艺术机构”、“全国文明诚信四星级画廊”、“全国收藏家画家最喜爱的中国20家讲信用五星级文明诚信画廊”等荣誉称号。
22刘晓阳,男,38岁,山东京广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年成功开办潍坊京广书城第一家民营书店,现已发展成为一家成熟运营的拥有42家连锁书店的管理公司。获“潍坊市优秀青年兴业领头人”等称号。企业被省新闻出版局授予首批“山东省版权局正版产品经营示范单位”。
23徐永斌,男,36岁,中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沈学仁美术馆馆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山东工作站主任。中仁集团是以沈学仁美术馆(画廊)为主体的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推广、文化发展基金会、商务、酒店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固定资产1.2亿元,建立了全国各地十几家分公司或机构。沈学仁画廊先后荣获“五星级画廊”、“中国十大画廊”、“中国诚信画廊”等称号。
24戴曰礼,男,鲁鸢美术馆总经理。以“展示精品,创建一流”为经营理念,以收藏、展示美术精品,开展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为经营宗旨。其馆藏作品集中展现了当代画家的整体实力,体现了当代画家的风格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得到全国众多著名画家和文化界的关注,现已经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专业美术馆。
25戴瑞德,男,57岁,山东金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累计筹集资金6000余万元,建设了“三区一园”,即:文化活动园区、旅游园区、教育园区和潍坊文博园,并将投资建设金宝名人书画博物馆群。每年组织承办大型文化活动和书画等艺术展览30余次,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企业被命名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6马玉珍,女,75岁,潍坊市春晖老年艺术团团长。参与成立了市春晖老年艺术团,常年活跃在我市大街小巷。十几年来,组织各类演出300多场次,多次参加市里组织的老年会演,年年参加庆祝老人节、风筝节及慰问老年公寓演出活动。
27范希荣,男,53岁,高密市姜庄镇文化站站长。长期从事民间艺术的搜集、挖掘和保护工作。该镇的民间艺术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庄镇被评为“民间艺术之乡”。开展了姜庄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了庄户剧团、地秧歌队、高跷队二十多支。
Ⅳ 魏绍武书法价格是多少
魏绍武.长期活跃在民国政坛,曾任宁夏省主席、建设厅长等民国要职,解放以后任甘肃省政协委员、文史馆的馆员。享有98岁高寿。他的一生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书风高古,神韵独显,自成一体。作者毕生醉心于书法,晚年时还曾学习绘画,先生去世后,甘肃首书法协会专门举办“遗墨展”
按目前行情来看
每平尺4000-6000没有问题,不过因为时间问题,品相完好的作品不多
无论如何,魏绍武先生的作品都很值得收藏
Ⅳ 我为什么告范曾.范曾确实过于炒作了。虽然我知道艺术是需要炒作的。但,要把握一个度,郭庆祥果然有水平
很有水平。
几年前,南京的极端份子说:收藏书画等于收藏废纸,应该是针对范曾之流工厂式流水作业出的作品而言的。有创造性,负责任的国画家,不复制自己的国画家还是有的。
如果说范曾是大腕,那深圳福建河南一带的绘画作坊里流水作业的工人全是大腕,那就满工厂都是范式大腕。。。。。。。。。。
Ⅵ 郭庆祥的介绍
郭庆祥,男,教授、博导,纤维素化学中的实验室学委会主任197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2年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至1989年,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现任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and Macrocyclic Chemistry》编委、亚洲-大洋洲环糊精科学学会副会长、IUPAC东亚地区绿色化学网络中方联系人。
Ⅶ 范曾缺钱花,就让老客户买画,一幅1.2万买了200幅,多久画完了
范曾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国画大师,他的衣服画作能够卖出千万计的天价,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可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因为手头缺钱,无奈之下,他就向一位老客户提出买它的话,以解燃眉之急的请求。老客户也是比较仗义,就买了它200幅画一幅画12,000元。范曾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画完了200幅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件事又引发了什么样的后续反应?
范曾作画特写
范曾缺钱花,就让老客户买画,这个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事情。至于,郭庆祥一幅1.2万买了200幅,这是他的个人意愿,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不光彩的事情。人们既然认可范曾为“国画大师”,就应该心怀包容,像包容齐白石那样的包容范曾。毕竟,人家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艺术生涯还是丰富多彩的。他终究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位“国画大师”。大家能否称其为一声“范先生”?
小小有话说
流水线:亦称装配线,为工业生产的一种方式。对比范曾作画来说,就是将每一个画画的细节,在特定时间段就做这一细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画作的工作效率。
Ⅷ 范·曾i人品怎么样
文学泰斗沈从文评价:因为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我自然也感到十分痛苦,巨大震动,到我家前后不会过十次,有几回还是和他爱人同来的。过去老话说,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若主要目的,是使我在群众中威风扫地,可以说是完全作到了。事实上我本来在群众中就并无什幺威风,也不善于争取任何威风,只想在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平平实实做一个文物工作者。 著名画家李苦禅在辞世前的最后时刻评价:“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李敖评价:范曾人品有问题,当属可信。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 他的字,做作讨厌,帐房的毛笔字而已。 清华大学肖鹰评价:我不确定什么时候知道“范曾”,但我确切知道,无论美术界,还是学术界,对“范曾其人其画”(更不用说其诗作与书法)评价低者不乏其人。收藏家郭庆祥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不点名批评范曾“自我吹嘘”和“过度包装”,要旨也是范曾虽博得“名满天下”,却虚而不实。 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评价: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 文学泰斗钱钟书评价: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今天在座的范曾,他没问题,是当代的大师,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是当代的大画家,而且以我外行的看法,他不只是当代的,也是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大。
Ⅸ 中国当下出了哪些中山狼
著名画家李苦禅在辞世前的最后时刻评价:“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清华大学肖鹰评价:我不确定什么时候知道“范曾”,但我确切知道,无论美术界,还是学术界,对“范曾其人其画”(更不用说其诗作与书法)评价低者不乏其人。收藏家郭庆祥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不点名批评范曾“自我吹嘘”和“过度包装”,要旨也是范曾虽博得“名满天下”,却虚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