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袁可立没有谥号
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袁可立在功德方面应该没有问题,主要是得罪了权贵,更主要的是得罪了皇上,所以朝廷没有给他一个相应的谥号。
袁可立(1562年-1633年),字礼卿,睢阳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历苏州府推官。弹劾应天巡抚,平反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袁可立执法不避权贵,“至犯令抵罪者,虽宠近必行,似欧阳永叔。”万历二十二年,擢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
曾官登莱巡抚,期间成功游说刘兴祚归明。天启三年三月十二日,朝鲜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发动政变。袁可立表示:“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并上书朝廷,力主讨伐。朝鲜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袁可立。后因直谏触帝怒,削职为民,史称“震门之冤”。罢官期间,袁可立与友结诗社。泰昌元年,起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崇祯帝为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书坊”。有子袁枢。
2. 清修明史为什么没有毛文龙,袁可立传
你对辫子朝还会有什么期待么?
看来你对于文字狱的理解不深刻啊。
这两人都是和叛逆鞑子打过仗的武将,还有不少战绩,当然满清就不会书写他们了,一写不就把他们叛逆的底子露出来了么。
3. 袁可立和袁崇焕是什么关系
明末辽东有三袁,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后人称“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荣退休寿终于家,其余二人皆无善终,袁崇焕被明政府正法,袁应泰殉国于阵前。袁崇焕因放言“五年平辽”而无法兑现,不得已专事“议和”,擅杀大将,终招致金人虎狼之师长驱直入至都门之下,袁督师本人也落得伏法被传首九边的下场,然对建州史最为护短的金人在酷烈的“文字狱”中修成的《明史》对袁崇焕最为推重,并杜撰了“反间计”的故事。袁可立“驭事多方略”(《睢州志》),其抚登、莱,辽海水师成为牵制后金的有生力量,与枢辅孙承宗共议战守,使金人数年之间蜷伏其地不敢妄动。袁可立反对袁崇焕的“议和”:“袁经略遣僧吊赠,公力诋其辱国”(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也汲取过袁应泰的失败:“臣(袁可立)念辽阳以纳降陷城,广宁以判官诱败,兴祚之言未可全信,又思因间用间,实兵家妙用。”(《明熹宗实录》)袁可立官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书,惜受其同年高攀龙等东林士子影响太深,与阉党矛盾过于表面化,不得久居其位。
4. 杨继盛,袁可立是那个朝代
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嘉靖三十四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明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崇祯六年十月十一日),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河南睢州(今睢县)人。
--网络
5. 《明朝那些事》为什么没有提到一代名将袁可立
因为《明朝那些事》是基于《明 史》写的,而明史是满清编订的。作为满清最恨的人,袁可立自然没有立状。明史没有立状,明朝那些事儿自然也不会有。
6. 被清朝封杀了300年的明朝强人,他是谁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关于清朝时期的文化,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文字狱和编修《明史》。清朝编修《明史》用了九十多年的时间,修订了三百三十二卷,涵盖了明朝时期三个世纪,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的大事件。《明史》中涉及的人事物范围极广,而且非常详细,堪称独步典籍,清代的赵翼说,近代的诸史没有比《明史》更完善的了。虽然确实是这样,但是有一位却让号称“最完善”的《明史》啪啪打脸了。
他是晚明时期的一位巡抚,他浴血沙场,筹谋辽东,做的每一件事情让人都觉得人心澎湃,然而《明史》却对他选择了无视,对其没有做任何整理。他是一位英雄,也是当时人们熟知的一位人物,为何《明史》的编订者们要选择无视呢?其实,《明史》之所以没有将其纳入,也是有原因的。
这位巡抚,曾经让整个清朝高度紧张过,而且他的著作当时全部都被烧毁了,而且这个人的名字,不能被提起,如果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就将会带来杀头的罪名。就算是到了清朝末年,有人想纪念此人的牌楼,最后还是被政府强行给拆除了。而关于抹掉此人的一切,成了清朝的日常工作。而这个叫清朝高度紧张的人,就是袁可立。
袁可立辞官之后,与袁可立关系好的毛文龙没了搭档,最后死在了袁崇焕的手下,而且袁可立精心设计的登州防线最后也在昏庸的指挥下功亏一篑,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的袁可立就在同年时间,病死在了家中,大明朝一代英雄,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正因为如此,清朝对于袁可立也是恨之入骨,所以从此被埋葬,直到辛亥革命之后,这些被埋没的史料和人物才得以重见天日,从此之后,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了,历史上那些铁骨铮铮的真汉子。不管被埋藏多少年,刚正不阿的硬汉袁可立,永远都值得人们纪念和敬佩。
7. 明朝后期支柱袁可立,做官清明爱民,为大明奉献一生了吗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他对明朝后期的发展贡献巨大,他处处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同时也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堪称当时朝廷的支柱。到了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他本人也遭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封禁,可谓是一个遗憾。
天启三年二月,袁可立设计策反努尔哈赤的亲信,尽管当时的袁可立被阉党诬陷降职而使这一诱降计划受阻,但是这名亲信还是选择归顺明朝并在战争中战死疆场。这也说明此次计划的成功。
他运筹帷幄,多次指挥大将打败后金的军事进攻,取得了夜袭金州等一系列大小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正是有了袁可立等其他大将的存在,明朝才得以延续,由于袁可立对武将的重视,遭到当权者不满,他也遭到反对派的反对和非议。
后来袁可立奉旨核查毛文龙的战报和军饷,由此被毛文龙所忌恨。当时朝中阉党横行,毛文龙令人多方诋毁袁可立,袁可立七次上疏辞官。袁可立是唯一从大局出发长时间有效支持毛文龙的登莱巡抚,他御文龙多得牵制之功,毛文龙的主要战绩和荣誉都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袁可立辞官后,毛文龙无人能御,同时也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一年后,边事告急,袁可立再入兵部,与阉党终日周旋,后因反对“吊孝议和”被迫致仕。又三年,毛文龙被袁崇焕矫诏杀害,仅三个月就发生兵临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又三年,失去主帅的毛兵部卒发动登莱兵变,袁可立苦心经营的登莱防务彻底崩溃。
1633年10月11日,心力交瘁的袁可立病逝。这也说明大明朝失去了最后的中流砥柱,大明朝也更加快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袁可立真的是一名正直的名臣,令小编便十分佩服,但是小编觉得在那个奸臣横行的时期,袁可立的处事方法是不是有点过于僵硬了,如果他稍微圆滑一点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受到迫害这一事实了呢?
8. 为什么明朝重臣、兵部尚书袁可立没有谥号
明朝谥号的规定是:三品以上两京文武大臣,品行业绩突出,为官期间未被弹劾,方得谥号。四品以下官员有特殊贡献也可特恩赐谥。但是嘉靖以后朝廷赐谥去世官员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赐谥号的原则遭到破坏,皇帝对于站在自己一边的官员赐以美谥,对于不依附自己的官员不赐谥号,而且权力左右官员谥号的予夺更加明显。晚明对于去世的大臣谥号事采用集中议谥的方式,实行五年一次集中给谥的措施,但是很难落实,议谥成了官员之间扯皮的工具,导致很多去世的官员谥号久拖不决,崇祯朝由于国家内忧外患,所以就更少集中公举议谥了。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袁可立是晚明少数既清廉又有能力的大臣,晚明党争激烈,估计他没有依附于这些党派,又一心想做事,做事的人肯定会得罪很多人,再加上万历朝他得罪过皇帝,所以他的谥号被一拖在拖,最后估计就黄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觉得同意,就采纳吧!纯手打,无搬运。
9. 刘兴祚的袁可立奏疏
● 天启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甲寅,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言:今二月内,总兵沈有容执有生员金应魁到,奴酋伪授世袭总兵驻复州刘兴祚即刘爱塔密禀一纸,内称彼欲反正内应,以报中国。因求臣免死加衔牌票,臣念辽阳以纳降陷城,广宁以判官诱败,兴祚之言未可凭信。又思因间用间,实兵家妙用。随于二月二十三日写免死票一纸,加衔荅付一张,移付沈总兵转给金应魁。往沈总兵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机接应,去讫其后续接塘报,皆云爱塔于七月来归也。
奴四月间以金州近海尽赶人民退处复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觉察,将爱塔并李永芳长子械而去,杀其弟刘兴仁暨王丙。閤域屠戮所未尽者悉赶而东,且并永宁,盖州俱行赶徙。而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尽弃之而不敢据,所余者酉虏千人而已。
当此时也,乘宁前驻防之众,朝鲜助兵之初,大兵出关东下,旅顺犄角夹攻,宣川拥鲜众而应,恢复之功似有可图者。但谋贵万全,兵须审势,知彼知己,能为可胜,是又当慎图之耳。得旨:据奏逆奴情形已多离叛,攻守机宜还加祥慎,着该部酌议具奏。(《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六)
●天启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甲寅(1623年8月23日),登莱巡抚袁可立言:今二月,总兵沈有容以生员金应魁东师复州总兵刘兴祚即刘爱塔密禀内应,且求臣免死加衔牌票,随给去。
有容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援之,其后续报,皆云爱塔七月来归。始四月间,以金州滨海人民徒复州,以王丙之故致露,将爱塔并李永芳长子械去,杀其弟刘兴仁及王丙。屠城,驱其余民于永宁。盖州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里之地,彼尽去之而不据,仅遗酉虏千人。
当斯时也,乘宁前驻防之众,朝鲜助兵之初,大兵出关东下,旅顺犄角夹攻,恢复可图,但须审势耳。(《国榷》卷八十五)
●天启三年七月,登莱巡抚袁可立报:三年二月内,复州总兵刘兴祚即刘爱塔欲反正内应,使金应魁赍送密禀,求登抚(袁可立)免死加衔牌票,登抚(袁可立)以因间用间计给与之。
命总兵沈有容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机接应。去讫四月内,贼(见)登兵北来,毛帅之兵又交相接应,疑其攻袭,将金州沿海兵民掣驱复州。及刘爱塔又差张应科通约献城求船接应,大抵言七月来归也。
五月登兵与岛帅布置相应,六月续有复州刘爱塔、穆允文并金州生孙应武 、王国佐等各差人同原差哨探回乡,高飞等仍通款订期。已会议于六月二十五夜先取复州,仍令高飞约定爱塔。
不意有复州备御王丙贪暴,爱塔具揭憨怒,将王丙缚去。丙■口首爱塔内应情事,憨发夷兵三万,围复州缚爱塔等,去其复州居民。剿杀不尽者赶往北去,并将永宁盖二城男妇尽驱北行,南卫四百里膏腴之地奴一旦弃之。闻奴已将刘兴仁、王丙斩,讫心腹溃而羽翼剪,诸伪将当人人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10. 明朝后期支柱袁可立,做官清明爱民,为大明奉献一生,他是谁呢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他对明朝后期的发展贡献巨大,他处处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同时也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堪称当时朝廷的支柱。到了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他本人也遭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封禁,可谓是一个遗憾。
一年后,边事告急,袁可立再入兵部,与阉党终日周旋,后因反对“吊孝议和”被迫致仕。又三年,毛文龙被袁崇焕矫诏杀害,仅三个月就发生兵临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又三年,失去主帅的毛兵部卒发动登莱兵变,袁可立苦心经营的登莱防务彻底崩溃。
1633年10月11日,心力交瘁的袁可立病逝。这也说明大明朝失去了最后的中流砥柱,大明朝也更加快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袁可立真的是一名正直的名臣,令小编便十分佩服,但是小编觉得在那个奸臣横行的时期,袁可立的处事方法是不是有点过于僵硬了,如果他稍微圆滑一点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受到迫害这一事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