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极条约适用的范围是
该条约中规定,南极洲是指南纬60°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目前共有50个国家签署该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1)南极条约扩展阅读:
南极地区没有永久居民,也不存在国籍和政府。所有在南极洲人员均是南极以外国家的居民或公民。南极洲绝大部分土地被一个或多个国家宣称为本国领地,但大多数国家并未明确承认这些领土要求。南极大陆上西经90°至西经150°之间的地区,是仅有的未被提出领土要求的陆地[11]。
《南极条约》及《马德里议定书》的缔约国政府通过订立国内法来执行条约的具体条款及其他补充协定。总体来说这些法律仅适用于本国公民,无论他们是否身在南极。
这些法律用来执行各协商国的一致意见,比如什么样的行为是允许的,哪些区域是允许进入的,什么样的环境影响评估必须先与有关南极的活动进行等等。
Ⅱ 南极共同体条约
为了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加入的条约是《南极条约》.
故选:B.
Ⅲ 《南极条约》的内容
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南极洲永远继续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确认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导致对科学知识的重大贡献;深信为继续和发展在南极洲进行有如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所实行的那种在科学调查自由的基础上的合作而建立一个牢固的基础,对于科学和全人类的进步都是有利的:还深信一项保证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和在南极洲继续保持国际和谐的条约,将促进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宗旨和原则;
议定条款
议定条款如下:
第一条
1.南极洲应仅用于和平目的。在南极洲,应特别禁止任何军事性措施,如建立军事基地和设防工事,举行军事演习,以及试验任何类型的武器。
2.本条约不阻止为科学研究或任何其他和平目的而使用军事人员或设备。
第二条
有如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所实行的那种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的自由和为此目的而实行的合作,均应继续,但应受本条约各条款的约束.
第三条
1.为了按照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促进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的国际合作,各缔约国同意,在切实可行的最大范围内:
(a)进行有关南极洲科学项目计划的情报的交流,使工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和效率;
(b)进行南极洲各探险队和工作站之间科学人员的交流:
(c)进行从南极洲得来的科学观察和成果的交流,并使其能供自由利用。
2.在实施本条时,应从各方而鼓励同对南极洲具有科学或技术兴趣的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及其他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工作关系。
第四条
1.本条约中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
(a)任何缔约国放弃它前已提出过的对在南极洲的领土主权的权利或要求;
(b)任何缔约国放弃或缩小它可能得到的对在南极洲的领土主权的要求的任何根据,不论该缔约国提出这种要求是由于它本身或它的国民在南极洲活动的结果,或是由于其他原因;
(c)损害任何缔约国关于承认或不承认任何其他国家对在南极洲的领土主权的权利、要求或要求根据的立场。
2 .在本条约有效期间发生的任何行动或活动不得成为提出、支持或否认对在南极洲的领土主权的要求的根据,或创立在南极洲的任何主权权利。在本条约有效期间,不得提出对在南极洲的领土主权的任何新要求或扩大现有的要求。
第五条
1 .禁止在南极洲进行任何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料。
2 .如果缔结关于核能的使用,包括核爆炸和对放射性废料的处理的国际协定,而其代表有权参加第九条所规定的会议的缔约国又都是这种协定的缔约国,则这种协定所确定的规则也应适用于南极洲。
第六条
本条约各条款适用于南纬六十度以南的地区,包括一切冰架在内,但本条约中的任何规定不得妨碍或以任何方式影响任何国家根据国际法对该地区内公海的权利或权利的行使。
第七条
1 .为了促进本条约的目标并保证本条约的条款得到遵守,各个其代表有权参加本条约第九条所提及的会议的缔约国有权指派观察员,进行本条所规定的任何视察。观察员应为指派他们的缔约国的国民。观察员的名单应通知每个有权指派观察员的其他缔约国,观察员的任命终止时,应发出同样的通知。
2 .按照本条第1 款的规定指派的每一观察员,有在任何时候进入南极洲的任何或所有地区的完全自由。
3 .南极洲的所有地区,包括在此地区内的一切工作站、设施和设备,以及在南极洲的货物或人员装卸点的一切船只和飞机,应随时接受按照本条第1 款指派的任何观察员的视察。
4.任何有权指派观察员的缔约国得在任何时候对南极洲的任何或所有地区进行空中视察。
5.各个缔约国应在本条约对其生效时将下列事项通知其他缔约国,其后则应预先通知:
(a)其船只或其国民组成的前往南极洲和在南极洲内的一切探险队,以及在其领土上组织的或从其领土出发前往南极洲的一切探险队;
(b)其国民所占用的在南极洲的一切工作站:以及
(c)在本条约第一条第2款所规定的条件的限制下,打算由其引进南极洲的任何军事人员或设备。
第八条
1.为了便利下述人员行使其根据本条约所规定的职能,而不损害各缔约国有关对在南极洲的一切其他人的管辖权的各自立场,根据本条约第七条第1款指派的观察员和根据第三条第1款第(b)项进行交流的科学人员,以及随同任何此种人员的工作人员,对其在南极洲时行使其职能的一切行为或不行为,只服从其作为国民所属的缔约国的管辖。
2.与涉及在南极洲行使管辖权的任何争端案件有关的缔约国,应在不损及本条第1款规定的条件下,并在按照第九条第1款第(e)项的规定采取措施前,立即进行磋商,以便达成一项彼此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第九条
1.本条约序言中列举的各缔约囚的代表应在本条约生效后两个月内在堪培拉市开会,此后间隔适当的时间在适当地点开会,以交流情报,就关于南极洲的共同关心的事项进行协商,并制定、审议和向其政府建议为促进本条约的原则和目标的措施,其中包括关于下列事项的措施:
(a)仅为和平的目的而使用南极洲;
(b)对在南极洲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c)对在南极洲的国际科学合作提供便利;
(d)对本条约第七条所规定的视察权利的行使提供便利;
(e)有关在南极洲行使管辖权的间题:
(f)南极洲生物资源的保护和保存。
2 .按照第十三条加入本条约的各个缔约国,在其在南极洲进行实际的科学研究,如建立一个科学工作站或派遣一支科学探险队,从而表示其对南极洲的兴趣期间,有权指派代表参加本条第1 款所提及的会议。
3 .本条约第七条所提及的观察员的报告,应分送参加本条第1 款所提及的会议的各缔约国代表。
4 .本条第1款所提及的措施,经所有其代表有权参加为审议这些措施而召开的会议的缔约国核准后发生效力。
5 .本条约所确定的任何或所有权利得自本条约生效之日起行使,不论为此种权利的行使提供便利的任何措施是否按照本条规定已经提出、经过审议或得到核准。
第十条
每个缔约国承诺作出符合联合国宪章的适当努力,以达到任何人都不在南极洲从事违反本条约的原则或宗旨的任何活动的目的。
第十一条
1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缔约国之间产生任何关于本条约的解释或应用的争端,这些缔约国应彼此进行协商,以便通过谈判、调查、调停、调解、仲裁、司法解决或它们自己选择的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其争端。
2.任何未能用上述方法解决的具有这种性质的争端,应在每次经该争端所有各方同意后提交国际法院解决,但如果不能就提交国际法院的问题达成协议,该争端各方并不因此免除继续寻求用本条第1款所述各种和平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解决该争端的责任。
第十二条
1.(a)本条约得在任何时候经所有其代表有权参加第九条所规定的会议的缔约国的一致协议加以修改或修正。任何这种修改或修正,在保存国政府收到所有这些缔约国已经批准的通知之时起生效;
(b)此后,这种修改或修正对于任何其他缔约国应自深存国政府收到其批准通知时起生效。如果自修改或修正按照本条第l款第(a)项的规定生效之日起两年期间内未收到某一缔约国的批准通知,该国应自两年期满之日起被认为退出本条约。
2.(a)自本条约生效之日起满三十年后,如经任何其代表有权参加第九条所规定的会议的缔约国具文向保存国政府提出召开会议的请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尽早举行缔约国全体会议,以审查本条约的实施情况;
(b)本条约的任何修改或修正,经有代表出席上述会议的缔约国的多数,其中包括其代表有权参加第九条所规定的会议的缔约国的多数,在上述会议上通过时,应在会议结束后由保存国政府立即通知所有缔约国,并应按照本条第1款的规定生效;
(c)如果任何这种修改或修正未按照本条第1款第(a)项的规定在通知所有缔约国之日后两年内生效,任何缔约国得在两年期满后的任何时候通知保存国政府退出本条约,这种退出自保存国政府收到通知后两年起发生效力。
第十三条
1.本条约须经各签署国批准。联合国任何会员国,或经其代表有权参加本条约第九条所规定的会议的所有缔约国同意邀请加入本条约的其他国家,均得加入本条约。
2.各个国家应按照其宪法程序批准或加入本条约。
3.批准书和加入书应交经指定为保存国政府的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保存。
4.保存国政府应将每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的日期和本条约及本条约的任何修改或修正生效的日期通知所有签署国和加入国。
5.自所有签署国交存其批准书时起,本条约即对这些国家和对已经交存加入书的国家生效。此后,本条约对于任何加入国,自其交存加入书时起生效。
6.本条约应由保存国政府遵照联合国宪章第一百零二条办理登记。
第十四条
本条约用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写成,各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本条约保存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档案库内,该政府应将本条约经正式核证的副本分送各签署国和加入国政府。
下列署名的全权代表,经正式授权,在本条约上签字,以资证明.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日订于华盛顿。
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日条约对中国生效。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至1999年,南极条约组织有成员国43个,其中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7个。
2001年7月,第24届协商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决定将南极条约常务秘书处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体系是指《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协商国签订的有关保护南极的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会议通过的各项建议和措施。
从1958年6月起,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美国、英国、苏联等12国代表经过60多次会议,在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生效)。此后,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年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签订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签订了《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该公约在向各协商国开放签字之时,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通过而中止。但由于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中的很多条款系直接引自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因此,《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仍被视为可引为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和“南极环境评估”、“南极动植物保护”、“南极废物处理与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极特别保护区”5个附件,并于10月4日公开签字,在所有协商国批准后生效。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1991年6月23日在马德里通过,并于当年10月4日开放签署。1998年1月14日生效。
该议定书旨在保护南极自然生态。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犯南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其它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倾倒废物,以免造成对该水域的污染。议定书还规定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
26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签字国将在未来50年内对南极生态保护承担严格的义务。1991年10月4日,中国签署了该公约。
Ⅳ 简述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条约的主要内容: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Ⅳ 南极条约的签署国有哪些
为了全人民的利益
——英、苏、法、等12国签署《南极条约》1955年7月,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美国、英国和前苏联等12国代表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南极国际会议,同意协调南极洲的考察计划,暂时搁置各方提出的领土要求。1957-1958年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上述12国的1000多名科学家奔赴南极,他们从后勤保障、科学家考察到资料交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成效的合作。1958年2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函其他11国政府,邀请他们派代表到华盛顿共同商讨南极问题。从1958年6月起,12国代表经过60多轮谈判,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美国为南极条约的保存国。
条约的宗旨和原则规定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
其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鼓励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各协商国都有权到其他协商国的南极考察站上视察;协商国决策重大事务的实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极条约例会和各协商国对南极的自由视察权。
南极条约依据其国名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轮流主办会议,承担一切会议费用。
工作语言: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会议主办国必须为会议提供4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和文件。
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日条约对中国生效。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至1999年,南极条约组织有成员国43个,其中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7个。
2001年7月,第24届协商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决定将南极条约常务秘书处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南极条约体系是指《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协商国签订的有关保护南极的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会议通过的各项建议和措施。
从1958年6月起,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美国、英国、前苏联等12国代表经过60多次会议,在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生效)。此后,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年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签订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签订了《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该公约在向各协商国开放签字之时,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通过而中止。但由于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中的很多条款系直接引自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因此,《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仍被视为可引为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和“南极环境评估”、“南极动植物保护”、“南极废物处理与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极特别保护区”5个附件,并于10月4日公开签字,在所有协商国批准后生效。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1991年6月23日在马德里通过,并于当年10月4日开放签署。1998年1月14日生效。
该议定书旨在保护南极自然生态。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犯南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其它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倾倒废物,以免造成对该水域的污染。议定书还规定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
26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签字国将在未来50年内对南极生态保护承担严格的义务。1991年10月4日,中国签署了该公约。
Ⅵ 《南极条约》简述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体系是指《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协商国签订的有关保护南极的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会议通 南极条约组织徽章
过的各项建议和措施。 从1958年6月起,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美国、英国、苏联等12国代表经过60多次会议,在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生效)。此后,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年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签订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签订了《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该公约在向各协商国开放签字之时,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通过而中止。但由于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中的很多条款系直接引自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因此,《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仍被视为可引为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和“南极环境评估”、“南极动植物保护”、“南极废物处理与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极特别保护区”5个附件,并于10月4日公开签字,在所有协商国批准后生效。
编辑本段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1991年6月23日在马德里通过,并于当年10月4日开放签署。1998年1月14日生效。 该议定书旨在保护南极自然生态。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犯南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其它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倾倒废物,以免造成对该水域的污染。议定书还规定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 26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签字国将在未来50年内对南极生态保护承担严格的义务。1991年10月4日,中国签署了该公约。
编辑本段南极条约的现实意义
南极是地球上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中国参与南极科考,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尤显重大。早在1983年8月,中国就加入《南极条约》。1984年6月,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南极考察队。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洲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同年10月7日中国又获得《南极条约》协商国资格。1989年2月26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南极圈内的普里兹湾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此次南极科考DOME-A建站,显示了中国南极科考具备了从南极边缘向大陆纵深拓展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正在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进,也是中国于第4个国际极地年期间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建站对于提升中国在南极的科考水平、推动南极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Ⅶ 南极洲的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12个国家签订,并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执行。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两年内,各国都承认此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所有国家南极领土的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日条约对中国生效。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至1999年,南极条约组织有成员国43个,其中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7个。
2001年7月,第24届协商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决定将南极条约常务秘书处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继《南极条约》之后 ,协商国又于1964 、1972 、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 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1991 年 10 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通过140余项建议措施 , 统称为南极条约体系。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第25条规定,自议定书生效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资源活动,从而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为全面保护南极、科学地认识南极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举行的第16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通过了13项建议备忘录并发表了南极条约30周年宣言,重申《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宣言建议1991~2000年为国际南极合作10年。
南极条约组织非联合国机构。在198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来西亚等国提出将南极问题列入联大议程,主张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由联合国管理,但遭到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一致抵制,因此尽管南极问题自1983年以后一直列在联大议程内,但未取得进展。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它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和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开过21次会议。1991年SCAR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 - 生物圈计划中的作用”。SCAR 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 。中国在1986 年6月举行的第19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参加了第19届以后的各届会议。中国也成立了与 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干在第21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纬69°22′、东经76°22′处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从 1984 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自第五次起,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发表《南极宣言》,1990 年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 南极洲是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大洲。
Ⅷ 南极半岛的南极条约
这个别名为《南极俱乐部(Antarctic Club)》的条约,如今有大约占世界总人数90%之42个国家成为其签约国.其中由前述之12个“原签约国”及在南极地区设有研究基地并进行积极的科学研究活动的签约国组成「南极条约顾问国(ATCP)」,他们在「南极条约顾问会议」中均拥有投票权.现今共有27个南极条约顾问国,其15个非原签约国如下:(括号内分别是其签约与晋入顾问国之年月)波兰(6/1961,7/1977),荷兰(3/1967,11/1990),巴西(1975.5,1983.9),德国(原西德)(1979.2,1981.3),乌拉圭(1/1980,10/1985),意大利(3/1981,10/1987),秘鲁(4/1981,10/1989),西班牙(3/1982,9/1988),中国(6/1983,10/1985),印度(8/1983,9/1983),瑞典(4/1984,9/1988),芬兰(5/1984,10/1989),韩国(11/1986,10/1989),厄瓜多尔(9/1987,11/1990),罗马尼亚(9/1971,5/1998),其中荷兰是唯一且第一个为从事积极的科学研究,但无设立研究基地的国家.另有15个「非顾问国(NCP)」,他们在前述会议中,只是观察员而无投票权:(括号内为其签约年月)捷克(6/1962),斯洛伐克(6/1962),丹麦(5/1965),保加利亚(9/1978),巴布亚新几内亚(3/1981),匈牙利(1/1984),古巴(8/1984),希腊(1/1987),朝鲜(1/1987),奥地利(8/1987),加拿大(5/1988),哥伦比亚(1/1989),瑞士(11/1990),危地马拉(7/1991),乌克兰(10/1992),自1996年起设有研究站,并积极地作科学研究,惟未申请加入为顾问国.得到59分。
Ⅸ 南极极点的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该条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中国于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南极条约》有40个成员国,其中26国为协商国,14国为非协商国。
《南极条约》的签署,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南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又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140余项建议措施,被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Ⅹ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南极条约的内容。
20世纪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等国主张按“扇形原则”划出它们的“领地”,阿根廷、智利等国则以“先占”提出领土要求。1959年12月1日签署的《南极条约》,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开始生效。根据《南极条约》及有关文件,南极的法律制度可以概括为下列四点:
(1)南极应只用于和平目的。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久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措施,如建立军事基地、建筑要塞、进行军事演习和任何类型的武器试验等,并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任何核爆炸和在该地区处置放射性尘埃。但为了科学或任何其他和平目的而使用军事人员或军事设施则不禁止。
(2)促进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各国应交换南极科学规划的情报,保证用最经济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效果;在各国考察队和考察站之间交换科学人员;交换科学考察报告和成果,并可以自由得到这些报告和成果。
(3)冻结现状。在条约的有效期内,缔约国任何一方不放弃原来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也不放弃其提出领土主权根据的任何根据。但在条约有效期内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构成其主张、支持或确认南极领土主权要求的基础。也不创造任何主权权利。在条约有效期内,不得对南极提出新的要求或扩大现有的要求。
(4)定期举行“南极协商会议”。缔约国每两年举行“南极协商会议”,协商有关南极共同利益问题:南极只用于和平的目的;便利在南极的科学研究;便利在南极的国际科学合作;便利行使缔约国互相视察的权利;在南极行使管辖权的问题;生物资源的保护和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