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那其百科的介绍
安那其网络(Anarchopedia,直译为“无政府网络”)自称是“人民的网络全书”(a people's encyclopedia)。它是一个类似于维基网络的采用wiki方式的网络全书,但主要专注于工人运动和工联主义等内容。
❷ 安其那主义 什么意思
[英anarchism]无政府主义的旧译。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二:“她不满意他的解释,她仍然坚持着她的论调:‘这只是安那其主义比其他主义更高超的缘故。’”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七》:“ 长虹 确不是我,乃是我今年新认识的,意见也有一部分和我相合,而似是安那其主义者。”
❸ **主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1.生活资料(吃穿住行玩乐)按劳分配;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互相帮助,剩余价值归个人;3.生产资料(地皮工厂劳具资金等)归劳动者集体所有,而非少数“敢为人先(投机)的优秀民族企业家(资本家)”所有;4.发展目标是消灭社会阶级,进而使一切政党、国家、监狱、法庭成为历史;5.没有各种内部战争(人类历史上一切战争都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激化导致的);6.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个人道德、物质条件)无限逼近共产主义(每个有意识的生命个体的自由发展是所有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前提的社会)这一理想。
ps:现在一些人模🐶样的三流经济学家兼二流骗子总是模糊阶级概念,制造各种名词(工薪阶级、中产阶级)或以“人性(精致的利己主义)”、“自由市场(必然发展到垄断)”、“民主自由人权(有💰人或有权人的)”、“慈善(烟雾弹)”、“生产要素中的资本(本质是剩余价值)”来否定或阴阳怪气社会主义及其生产关系。注意识别并批判。 还有,真理是不怕辩论的,是越辩越明的。研究一切事物都只需要去看事实,躬身入局,去工厂里看看,去田地里看看,去穷人家看看,去富人家看看,去非洲看看,去欧洲看看。莫要只听媒体的胡诌,莫要为自身利益而欺骗。
❹ 尼采是无政府主义吗
是的。
无政府主义
作为一种激进的社念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
(音译“安那其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
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
立者是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施蒂纳的个人主
义无政府主义、蒲鲁东的无政府互助主义、巴枯
学的无政府集产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
主义以及20世纪初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等多种形
态。它的基本立场一是社会反抗思想,反对任何
国家形态的压迫,认为这种压迫是一种强权,
“安那其”(原意为未经治理的状态)就是反专制
反强权;二是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认为人生而
自由,社会没有任何理由去侵犯一个人的自由,
进而以个人的自由意志实现社会关系上的普遍平
等。这两种立场常常被无政府主义者推到极端。
无政府主义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介
绍到中国,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强烈兴趣和共鸣。
1903年前后,对无政府主义的介绍还仅仅集中在
俄国虚无党的暗杀活动,到1907年,刘师培、吴
稚晖等人在东京和巴黎先后出版了《天义》和
《新世纪》两份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宗旨的中文刊
物,开启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的传播热潮。辛亥革
命之后,在师复等人的推动下,众多室扬无政府
主义的社团组织涌现,影响不断扩大。五四时期,
无政府主义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界的主要潮流,不
断向文化、文学领域扩散和渗透,成为推动新文
学孕育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无政府主义在新文学孕育、诞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是一种思想背景,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
❺ 什么是安那其主义啊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
陈定炎
本文目的是在探讨民初时期中国的安那其运动,对陈炯明一生的政治思想与行动有怎么样的影响?本文资料一部分是摘译自作者所撰《陈炯明:安那其主义与联邦国》(Chen Jiongming: Anarchism and the Federal State)的英文论文。.
国内有关于安那其主义的资料不多,这是因为七十多年前,国民党开始实行 “党化教育“,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开始,国内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政治领导人员,都遵奉领袖的著作和演讲,对其他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安那其主义,知道的已不多。知道的,也大都误解为恐怖主义,不值一谈的。
下文分四段叙述:(1)安那其主义的意义,(2)与安那其人的交往,(3)漳州的试验,(4)安那其与联邦。
安那其的意义
安那其主义(Anarchism)通用的名词是“无政府主义”。根据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反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成了无天无法的恐怖世界;正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人人享有绝对的自由,达到太平康乐的乌托邦(Utopia)世界。无政府主义者厌恶武力干预个人的自由,但是常被指斥为恐怖份子,这是因为其中激烈份子,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采取「弱者」对付「强者」的恐怖手段,以反抗政府权威,冀求达到他们崇高的理想。
卡克(John P. Clark)为安那其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列下四项:(1)理想的一个无压迫性,非权威性的社会,(2)以反对权威性的观点,对现今社会与其机构的不满和批评,(3)相信人类有善良的天性,能够逐步地有显著的进步,而终达到理想的目的。(4) 有一个改革的策略。这策略必须包括即时进行设立无权威性,分权式(decentralist)的社会机构。 [卡克 1978,13 ]
卡克认为任何政治理论,能具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可以说是“完全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complete sense). 如果只符合部份的条件,则可说是“有限度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limited sense). 美国学者查彼得(Peter Zarrow) 引用卡克的定义,来分析中国民初时期的安那其运动,结论说中国的安那其人在相当限度上,是符合上述的四个条件的。[查彼得 1990,239 ]
清末民初,中国的知识份子很广泛的受到安那其主义思想的影响。可分为巴黎和华南两系〔德列克1991,283〕。巴黎系包括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张继等〔参考陈三井1996〕;华南系则包括刘师复,梁冰弦,陈秋霖等。后为共产党员的李大钊,也受到安那其主义深切的影响〔查彼得1990,217—18〕。
中国的安那其人在巴黎,广州,上海,漳州等地出版期刊,丛书,小册,以传播其主义。所传播的,主要为:
(1) 蒲鲁东的社会革命论,及私产制度论;克鲁泡特金的共产主义,及补充达尔文进化论的互助论;克氏继居友而作的人生哲学。 (2) 反对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和军备黩武。(3) 反对剥蚀人权的买卖婚姻而主张自由恋爱。 (4) 强调个人自由,大众平等,社会有组织没有阶级。 (5) 反对帝国主义,国界壁垒,促进世界大同。 (6)反对麻醉性的宗教,集中人类智慧,充实物理世界。[梁冰弦 1978, 6 ]
早在五四运动(1919)之前,中国的安那其人已参加批评孔子,讨论女权,提倡白话文,组织现代化工会等等的先锋工作。 [查彼得 1990,2;德列克 1991,128 ] 儒家“性本善”的哲学传统,令中国的安那其人相信人类终可共处于大同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只承认世界只有一个乌托邦(Utopia),『无地球以外的别个!又无他生来世的另一个;要做好就在这一个上做到好!要改良世界就在本街坊内改良!』 [莫纪彭 1997,66 ]
安那其人相信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手段』不能分离,这是他们与马克斯主义者(Marxists)基本歧异之处,虽然两者的『目标』实是类似的理想社会。[卡克 1978,11-12; 卡达 1978,333-36 ] 安那其人反对以阶级斗争来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他们批评马克斯主义在革命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权威中心,而这种权威中心,正是马克斯主义本身在理论上要废除的权力机构。[德列克 1991,9;戴路1964, 278 ]
与安那其人的交往
广东谘议局议员陈炯明于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之后,潜回家乡海丰,道经香港时,暗中加入一个暗杀团, 叫『支那暗杀团』。团员共计十二人,未正式加入而参加团活动的,约有十余人。在辛亥年间,炸毙满人凤山将军,炸伤水师提督李准。团员林冠慈,陈敬岳两人殉难。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成立,团员以『初志已遂』,议决自行解散,将团章文件,悉皆烧毁。可幸日后有团员发表了两篇文章,使这暗杀团的秘密活动,不致于完全失传于世。〔革献,66:29;广东辛亥史料1981,81〕。
暗杀团非正式的团长无疑地是刘师复(1884-1915)。刘可以说是中国在清末民初时期安那其主义运动的泰斗。在组织暗杀团前,他曾谋炸李准不遂。广东光复后,在广州军团协会任职,帮助陈炯明解散民军的工作。师复相信要改革社会,应以个人道德操守为起程点,也就是『以身作则』的意思。师复成立「心社」,「心社」社约有十二条: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不坐人力车舆,不用仆役,不茹荤(肉食),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当军警,不信宗教,不称姓,不婚姻〔莫纪彭1997,40〕。据梁冰弦的回忆:
炯明与刘师复甚相得。刘在广州组晦呜学社,提倡自由社会主义,陈氏极表同情。师复于致力宣传外,又结合同志为心社,「不作官吏军人议员」为诸大信条之一。陈氏说:『罪恶的包袱,丢掉固难,肯背起它更难,师复教人丢,让我背上一辈子吧。』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梁冰弦1951, 11〕
炯明不是完全反对师复『以身作则』来改革社会的办法,但要走上一较积极的,政治改革的道路,以达到康乐太平的大同社会。
安那其人采取恐怖手段,实违背他们所信仰『目的与手段不能分离』的原则。究竟安那其人是否应该完全抛弃暴力,是安那其人间争议不休的问题。譬如,俄国著名的托尔斯泰(Tolstoy 1828-1910) 就是其中反对暴力最力的一人 [ 卡达 1978, 320 ] 。一些激烈派分子则认为他们所用的暴力和其受害者,与暴政府残害千万民众相比,实是海中一滴。[高德蔓 1969,107 ] 支那暗杀团团员于辛亥革命成功后,自行解散,显然的对他们所做的事,并不引以为荣,故不愿其事传闻于后世。
陈炯明与巴黎系安那其泰斗吴稚晖的交情也极好。 吴常对人说:『平生知己仅两人耳,男的是陈炯明,女的是陈璧君 [汪精卫的妻子] 』。1921年,吴发动勤工俭学,创办中法大学于法国里昂,得陈炯明拨款十万元的援助。[莫纪彭 1997, 24 ]
漳州的试验
陈炯明于1918年8月31日率领粤军进驻漳州,标榜「护法」,实际想在闽南经过一个时间的整训,是待机打回广州,要建设广东为模范省,以贯彻联省自治者「先争取地方自治,后建立联省政府」的主张。炯明所管辖的区域,包括福建南部的二十六个县,叫「闽南护法区」。
炯明在漳州两年的政绩,也引起外国人的注意。德国的报纸赞誉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放出光芒」〔陈其尤1985,42〕。苏俄派了代表来访问。日后厦门的美国领事凯利顿(A.S.Carleton)向美京报告:『陈氏在漳州时,曾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与重税』。〔美4091,1921。8。31,厦门〕.
一些「左倾」的北大学生,到漳州游览后,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报告,说在漳州所实行的措施,「共产时代当亦不过如此」,并赞美漳州为「闽南的俄罗斯」〔五四期刊1959,525〕。
当时五四运动风靡全国,炯明招致一班『自由社会主义者』,刘师复的旧信徒 (时刘已去世三年)到漳州『刷新教育,编印书报,丕变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知识,然后就此二十六县建为一个健全的独立自治区,予国人以观感,从而促进全国的革新』。〔梁冰弦1951,12〕
这样炯明广泛的展开新文化运动,一时各种新思想,新学理在他统治下的「闽南护法区」里,广泛的流行传播。1919年12月1日「闽星半周刊」(下简称「闽星」)创刊,每月出版八册,以陈秋霖为编辑,提倡民主政治,经济趋向社会主义,推进新文化运动。1920年1月1日,又创办了「闽星日报」。这两种刊物有不同的宗旨:「闽星日报」主要是载世界要闻,地方要闻,至于时局问题,地方政俗,「当以诚恳态度悉心批评,期尽指导人群,默化社会之责」。而「闽星」则着力于讨论学理,介绍学说,和「闽星日报」分工合作,「相辅而行」〔五四期刊1959,389〕。
炯明为『闽星』写发刊词,为『闽星日报』写发刊宣言。此外还发表了几篇文章:「不为罪恶的奴隶」,「生活与生趣」,「评康戴两君论革命的书」,「覆中华女界联合会函」等。又以「陆安」为笔名在「闽星」发表了五首白话诗:闽星,指南针,东方文明,瀛洲草,和太平洋。可注意的是在当年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陈炯明算是最早开始写白话诗文的人之一。〔参考陈炯明集1998,上册〕
从陈炯明这些著作里,对于自由,平等,博爱,互助,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观点,很显明的表露出受到安那其主义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宗教信仰,炯明则与安那其人有不同的观点。在「不为罪恶的奴隶」一文里,炯明赞慕耶苏基督“是一个讲平等、讲自由、讲博爱 , 讲牺牲, 苦行救世的人”。对于基督教,他说:“今日欧美各国能够这样强盛,都是百姓有了自由平等,才能发挥各人的才能,来建设国家社会的事业。这个原动力不得不归功基督教感化力的伟大了。”[ 陈炯明集 1998,上册, 410-411]
英美两国的情报里,对炯明常有「布尔什维克将军」(Bolshevist general)之称。厦门美国领事报告说一美国传教士认为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Socialist),但不相信属于「最激烈派」(most radical type),报告中并附有翻译刘师复信徒在漳州散发宣传安那其主义的传单〔美893。00B/2,1920。4。26,北京;893。00B/4, 1920。4。24,厦门〕。厦门英国领事杜尔士(B. G. Tours)报告,说在4月初,陈炯明在其所创办的体育竞赛运动大会里,散发了大量「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单册(Bolshevist propaganda),并说英美烟草公司驻厦门的经理曾到漳州访问陈炯明,在陈的办公室里,看到大堆这类的宣传资料〔英5330/260,1920。6。4,北京〕。当时苏俄成立刚两年多,西方列强对之尚不大了解,存有敌视与恐惧的心理。什么「布尔什维克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等对他们是一丘之貉,常一概笼统的叫之为「激烈分子」(Radicals)。
安那其与联邦
在《中国统一刍议》里,炯明解释他所建议的『联治民主制』如下:
何谓联治民主制。简言之,即联乡治区,联区治县,联县治省,联省治国是也。折言之,即全国政治组织,以业治为经,域治为纬,组成五级政制。自乡治以上,各级构成分子均以区域职业两种团体为基本单位,其顺序则以乡自治为基础。由此基础,层建而上之,则为区、为县、为省、为国是也。
这里炯明所说的,以乡自治为基础,『层建而上』,就是以政权归于国家组织之最低一层,然后分配而上的观念。炯明的『乡』, 与美国早期总统席费生(Jefferson) 的『城镇』(Jeffersonian township) 一样,实有其安那其主义『极端分权』(extreme decentralization) 的根源〔洛克1973,56-57〕。炯明的『联治民主制』,在传统的区域组织(乡,区,县,省,国)里,加以职业性的团体为分治的单位。这个建议可以看到受到安那其泰斗巴枯宁(Bakunin)学说的影响。巴氏曾建议以农,工,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各种职业团体,自由联合为『联盟集团』(Free federation), 为组织社会的基础。〔马斯莫夫1964,298;卡克1978,6〕
炯明日后创议以联邦制来建国,建亚(亚洲联邦),再与欧洲联邦,美洲联邦组织各国无军备的『万国联邦』。他认为『万国联邦』就是人类要踏入「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大同世界」,所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政治组织。
五四时期马克斯主义者李大钊曾预料美,欧,亚各洲成联盟,最后更联合一起,废除所有种族上与国土上的界限〔查彼得1990,218〕。陈炯明的主张与李大钊的预料在表面上,似无差别。但是主要差异之处是在所采用的『手段』,而不在『目标』。联邦主义者陈炯明是采用联邦分权的原理,由下而上,罾次的建立民主联邦制,这也就是安那其主义『手段』与『目的』不能分离的原则。安那其人认为马克斯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与安那其主义类似的,但是马克斯主义者所采用的方法,将无法可以达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卡克1978,11〕
结语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者的交往,深切地影响他一生的操守和政治思想。炯明的私人生活刻苦勤俭,著名教育家美国教授杜威(John Dewey)于1919—1921年间在中国讲学两年后,曾称赞陈说:「他(指炯明)在一个以做官而得享受豪华生活为报酬的国家里,过着极度俭朴的生活」。〔中国评论,1:4:195,1921年10月〕
安那其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Centralism)两者对政府的权限来说,是各走极端的主张。炯明终身服膺的联邦分权政制,把政府的权职分配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避免集权专横的局面,实在是一种折衷的办法。
自清末到现今,中国近代史的叙述是全部注力于『国家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这样从胜利者的观点来治理历史,『联邦主义』和『安那其主义』便被忽视了。研究陈炯明的生平,可以窥见些在共产主义申延到中国的前夕,联邦主义与国家主义,安那其主义之间的关联作用。载路(James Joll) 曾说过:如果历史家只有兴趣于『成者为王』的历史,过去许多有价值,珍奇的史实,就被忽视了,而引致了狭隘的世界观。〔艾瑞斯1967,4〕
❻ 什么是安那其主义(巴金文学创作中)
安那其主义(Anarchism)通用的名词是“无政府主义”。根据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反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成了无天无法的恐怖世界;正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人人享有绝对的自由,达到太平康乐的乌托邦(Utopia)世界。无政府主义者厌恶武力干预个人的自由,但是常被指斥为恐怖份子,这是因为其中激烈份子,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采取「弱者」对付「强者」的恐怖手段,以反抗政府权威,冀求达到他们崇高的理想。
卡克(John P. Clark)为安那其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列下四项:(1)理想的一个无压迫性,非权威性的社会,(2)以反对权威性的观点,对现今社会与其机构的不满和批评,(3)相信人类有善良的天性,能够逐步地有显著的进步,而终达到理想的目的。(4) 有一个改革的策略。这策略必须包括即时进行设立无权威性,分权式(decentralist)的社会机构。 [卡克 1978,13 ]
卡克认为任何政治理论,能具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可以说是“完全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complete sense). 如果只符合部份的条件,则可说是“有限度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limited sense). 美国学者查彼得(Peter Zarrow) 引用卡克的定义,来分析中国民初时期的安那其运动,结论说中国的安那其人在相当限度上,是符合上述的四个条件的。[查彼得 1990,239 ]
清末民初,中国的知识份子很广泛的受到安那其主义思想的影响。可分为巴黎和华南两系〔德列克1991,283〕。巴黎系包括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张继等〔参考陈三井1996〕;华南系则包括刘师复,梁冰弦,陈秋霖等。后为共产党员的李大钊,也受到安那其主义深切的影响〔查彼得1990,217—18〕。
中国的安那其人在巴黎,广州,上海,漳州等地出版期刊,丛书,小册,以传播其主义。所传播的,主要为:
(1) 蒲鲁东的社会革命论,及私产制度论;克鲁泡特金的共产主义,及补充达尔文进化论的互助论;克氏继居友而作的人生哲学。 (2) 反对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和军备黩武。(3) 反对剥蚀人权的买卖婚姻而主张自由恋爱。 (4) 强调个人自由,大众平等,社会有组织没有阶级。 (5) 反对帝国主义,国界壁垒,促进世界大同。 (6)反对麻醉性的宗教,集中人类智慧,充实物理世界。[梁冰弦 1978, 6 ]
早在五四运动(1919)之前,中国的安那其人已参加批评孔子,讨论女权,提倡白话文,组织现代化工会等等的先锋工作。 [查彼得 1990,2;德列克 1991,128 ] 儒家“性本善”的哲学传统,令中国的安那其人相信人类终可共处于大同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只承认世界只有一个乌托邦(Utopia),『无地球以外的别个!又无他生来世的另一个;要做好就在这一个上做到好!要改良世界就在本街坊内改良!』 [莫纪彭 1997,66 ]
安那其人相信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手段』不能分离,这是他们与马克斯主义者(Marxists)基本歧异之处,虽然两者的『目标』实是类似的理想社会。[卡克 1978,11-12; 卡达 1978,333-36 ] 安那其人反对以阶级斗争来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他们批评马克斯主义在革命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权威中心,而这种权威中心,正是马克斯主义本身在理论上要废除的权力机构。[德列克 1991,9;戴路1964, 278 ]
与安那其人的交往
广东谘议局议员陈炯明于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之后,潜回家乡海丰,道经香港时,暗中加入一个暗杀团, 叫『支那暗杀团』。团员共计十二人,未正式加入而参加团活动的,约有十余人。在辛亥年间,炸毙满人凤山将军,炸伤水师提督李准。团员林冠慈,陈敬岳两人殉难。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成立,团员以『初志已遂』,议决自行解散,将团章文件,悉皆烧毁。可幸日后有团员发表了两篇文章,使这暗杀团的秘密活动,不致于完全失传于世。〔革献,66:29;广东辛亥史料1981,81〕。
暗杀团非正式的团长无疑地是刘师复(1884-1915)。刘可以说是中国在清末民初时期安那其主义运动的泰斗。在组织暗杀团前,他曾谋炸李准不遂。广东光复后,在广州军团协会任职,帮助陈炯明解散民军的工作。师复相信要改革社会,应以个人道德操守为起程点,也就是『以身作则』的意思。师复成立「心社」,「心社」社约有十二条: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不坐人力车舆,不用仆役,不茹荤(肉食),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当军警,不信宗教,不称姓,不婚姻〔莫纪彭1997,40〕。据梁冰弦的回忆:
炯明与刘师复甚相得。刘在广州组晦呜学社,提倡自由社会主义,陈氏极表同情。师复于致力宣传外,又结合同志为心社,「不作官吏军人议员」为诸大信条之一。陈氏说:『罪恶的包袱,丢掉固难,肯背起它更难,师复教人丢,让我背上一辈子吧。』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梁冰弦1951, 11〕
炯明不是完全反对师复『以身作则』来改革社会的办法,但要走上一较积极的,政治改革的道路,以达到康乐太平的大同社会。
安那其人采取恐怖手段,实违背他们所信仰『目的与手段不能分离』的原则。究竟安那其人是否应该完全抛弃暴力,是安那其人间争议不休的问题。譬如,俄国著名的托尔斯泰(Tolstoy 1828-1910) 就是其中反对暴力最力的一人 [ 卡达 1978, 320 ] 。一些激烈派分子则认为他们所用的暴力和其受害者,与暴政府残害千万民众相比,实是海中一滴。[高德蔓 1969,107 ] 支那暗杀团团员于辛亥革命成功后,自行解散,显然的对他们所做的事,并不引以为荣,故不愿其事传闻于后世。
陈炯明与巴黎系安那其泰斗吴稚晖的交情也极好。 吴常对人说:『平生知己仅两人耳,男的是陈炯明,女的是陈璧君 [汪精卫的妻子] 』。1921年,吴发动勤工俭学,创办中法大学于法国里昂,得陈炯明拨款十万元的援助。[莫纪彭 1997, 24 ]
漳州的试验
陈炯明于1918年8月31日率领粤军进驻漳州,标榜「护法」,实际想在闽南经过一个时间的整训,是待机打回广州,要建设广东为模范省,以贯彻联省自治者「先争取地方自治,后建立联省政府」的主张。炯明所管辖的区域,包括福建南部的二十六个县,叫「闽南护法区」。
炯明在漳州两年的政绩,也引起外国人的注意。德国的报纸赞誉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放出光芒」〔陈其尤1985,42〕。苏俄派了代表来访问。日后厦门的美国领事凯利顿(A.S.Carleton)向美京报告:『陈氏在漳州时,曾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与重税』。〔美4091,1921。8。31,厦门〕.
一些「左倾」的北大学生,到漳州游览后,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报告,说在漳州所实行的措施,「共产时代当亦不过如此」,并赞美漳州为「闽南的俄罗斯」〔五四期刊1959,525〕。
当时五四运动风靡全国,炯明招致一班『自由社会主义者』,刘师复的旧信徒 (时刘已去世三年)到漳州『刷新教育,编印书报,丕变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知识,然后就此二十六县建为一个健全的独立自治区,予国人以观感,从而促进全国的革新』。〔梁冰弦1951,12〕
这样炯明广泛的展开新文化运动,一时各种新思想,新学理在他统治下的「闽南护法区」里,广泛的流行传播。1919年12月1日「闽星半周刊」(下简称「闽星」)创刊,每月出版八册,以陈秋霖为编辑,提倡民主政治,经济趋向社会主义,推进新文化运动。1920年1月1日,又创办了「闽星日报」。这两种刊物有不同的宗旨:「闽星日报」主要是载世界要闻,地方要闻,至于时局问题,地方政俗,「当以诚恳态度悉心批评,期尽指导人群,默化社会之责」。而「闽星」则着力于讨论学理,介绍学说,和「闽星日报」分工合作,「相辅而行」〔五四期刊1959,389〕。
炯明为『闽星』写发刊词,为『闽星日报』写发刊宣言。此外还发表了几篇文章:「不为罪恶的奴隶」,「生活与生趣」,「评康戴两君论革命的书」,「覆中华女界联合会函」等。又以「陆安」为笔名在「闽星」发表了五首白话诗:闽星,指南针,东方文明,瀛洲草,和太平洋。可注意的是在当年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陈炯明算是最早开始写白话诗文的人之一。〔参考陈炯明集1998,上册〕
从陈炯明这些著作里,对于自由,平等,博爱,互助,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观点,很显明的表露出受到安那其主义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宗教信仰,炯明则与安那其人有不同的观点。在「不为罪恶的奴隶」一文里,炯明赞慕耶苏基督“是一个讲平等、讲自由、讲博爱 , 讲牺牲, 苦行救世的人”。对于基督教,他说:“今日欧美各国能够这样强盛,都是百姓有了自由平等,才能发挥各人的才能,来建设国家社会的事业。这个原动力不得不归功基督教感化力的伟大了。”[ 陈炯明集 1998,上册, 410-411]
英美两国的情报里,对炯明常有「布尔什维克将军」(Bolshevist general)之称。厦门美国领事报告说一美国传教士认为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Socialist),但不相信属于「最激烈派」(most radical type),报告中并附有翻译刘师复信徒在漳州散发宣传安那其主义的传单〔美893。00B/2,1920。4。26,北京;893。00B/4, 1920。4。24,厦门〕。厦门英国领事杜尔士(B. G. Tours)报告,说在4月初,陈炯明在其所创办的体育竞赛运动大会里,散发了大量「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单册(Bolshevist propaganda),并说英美烟草公司驻厦门的经理曾到漳州访问陈炯明,在陈的办公室里,看到大堆这类的宣传资料〔英5330/260,1920。6。4,北京〕。当时苏俄成立刚两年多,西方列强对之尚不大了解,存有敌视与恐惧的心理。什么「布尔什维克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等对他们是一丘之貉,常一概笼统的叫之为「激烈分子」(Radicals)。
安那其与联邦
在《中国统一刍议》里,炯明解释他所建议的『联治民主制』如下:
何谓联治民主制。简言之,即联乡治区,联区治县,联县治省,联省治国是也。折言之,即全国政治组织,以业治为经,域治为纬,组成五级政制。自乡治以上,各级构成分子均以区域职业两种团体为基本单位,其顺序则以乡自治为基础。由此基础,层建而上之,则为区、为县、为省、为国是也。
这里炯明所说的,以乡自治为基础,『层建而上』,就是以政权归于国家组织之最低一层,然后分配而上的观念。炯明的『乡』, 与美国早期总统席费生(Jefferson) 的『城镇』(Jeffersonian township) 一样,实有其安那其主义『极端分权』(extreme decentralization) 的根源〔洛克1973,56-57〕。炯明的『联治民主制』,在传统的区域组织(乡,区,县,省,国)里,加以职业性的团体为分治的单位。这个建议可以看到受到安那其泰斗巴枯宁(Bakunin)学说的影响。巴氏曾建议以农,工,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各种职业团体,自由联合为『联盟集团』(Free federation), 为组织社会的基础。〔马斯莫夫1964,298;卡克1978,6〕
炯明日后创议以联邦制来建国,建亚(亚洲联邦),再与欧洲联邦,美洲联邦组织各国无军备的『万国联邦』。他认为『万国联邦』就是人类要踏入「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大同世界」,所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政治组织。
五四时期马克斯主义者李大钊曾预料美,欧,亚各洲成联盟,最后更联合一起,废除所有种族上与国土上的界限〔查彼得1990,218〕。陈炯明的主张与李大钊的预料在表面上,似无差别。但是主要差异之处是在所采用的『手段』,而不在『目标』。联邦主义者陈炯明是采用联邦分权的原理,由下而上,罾次的建立民主联邦制,这也就是安那其主义『手段』与『目的』不能分离的原则。安那其人认为马克斯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与安那其主义类似的,但是马克斯主义者所采用的方法,将无法可以达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卡克1978,11〕
结语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者的交往,深切地影响他一生的操守和政治思想。炯明的私人生活刻苦勤俭,著名教育家美国教授杜威(John Dewey)于1919—1921年间在中国讲学两年后,曾称赞陈说:「他(指炯明)在一个以做官而得享受豪华生活为报酬的国家里,过着极度俭朴的生活」。〔中国评论,1:4:195,1921年10月〕
安那其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Centralism)两者对政府的权限来说,是各走极端的主张。炯明终身服膺的联邦分权政制,把政府的权职分配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避免集权专横的局面,实在是一种折衷的办法。
自清末到现今,中国近代史的叙述是全部注力于『国家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这样从胜利者的观点来治理历史,『联邦主义』和『安那其主义』便被忽视了。研究陈炯明的生平,可以窥见些在共产主义申延到中国的前夕,联邦主义与国家主义,安那其主义之间的关联作用。载路(James Joll) 曾说过:如果历史家只有兴趣于『成者为王』的历史,过去许多有价值,珍奇的史实,就被忽视了,而引致了狭隘的世界观。〔艾瑞斯1967,4〕
❼ 主义一共分有哪些
神秘主义 :
shén mì zhǔ yì
1.宗教唯心主义的一种世界观。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界直接交往,并从这种交往关系中去领悟宇宙的秘密。 2.指文学艺术上的神秘主义,即强调表现个人难以捉摸的感受、幻象等。 3.指办事神秘化。
大汉族主义 :
dà hàn zú zhǔ yì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ɡuó jiā lǒnɡ àn zī běn zhǔ yì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的资本主义。20世纪初期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对某些企业或产业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或把赢利的国有化企业转到垄断集团手中,以及国家运用税收、信贷、投资、订货等手段参与私人垄断组织经营等。
左倾机会主义 :
zuǒ qīnɡ jī huì zhǔ yì
1.机会主义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策略,堕入空想和盲动。
大民族主义 :
dà mín zú zhǔ yì
大民族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产生于奴隶社会,以后逐步发展。以本民族人口多,经济、文化发达而自居,否定其他民族有平等权利。对内压迫、歧视较小民族,谋取和维护民族特权;对外主张民族扩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各个民族对其他较小的民族都可能表现出大民族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 :
lì jǐ zhǔ yì
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
革命乐观主义 :
ɡé mìnɡ lè ɡuān zhǔ yì
革命者对革命事业和社会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主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共产主义抱必胜信念。
命令主义 :
mìnɡ lìnɡ zhǔ yì
1.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凭强迫命令的办法来推行工作的领导作风。是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
悲观主义 :
bēi ɡuān zhǔ yì
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和观点。与“乐观主义”相对。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从而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生活采取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
革命浪漫主义 :
ɡé mìnɡ lànɡ màn zhǔ yì
1.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
象征主义 :
xiànɡ zhēnɡ zhǔ yì
1.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法国象征派诗人以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摩罗为代表。
关门主义 :
ɡuān mén zhǔ yì
1.指拒绝团结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或拒不接纳符合条件的人参加本组织的错误倾向。
安那其主义 :
ān nà qí zhǔ yì
1.〔英anarchism]无政府主义的旧译。
西方马克思主义 :
xī fānɡ mǎ kè sī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其他各种哲学相结合,并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任务。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在一些观点上明显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文牍主义 :
wén dú zhǔ yì
1.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高高在上,只满足于批发公文表格,企图用公文表格来解决问题。
批判现实主义 :
pī pàn xiàn shí zhǔ yì
欧洲19世纪30年代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其作家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描写贵族阶级的没落以及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革命现实主义 :
ɡé mìnɡ xiàn shí zhǔ yì
1.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要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尾巴主义 :
wěi bā zhǔ yì
1.指放弃领导,依从落后意见行事的思想倾向。
自由主义 :
zì yóu zhǔ yì
①19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提倡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权利,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实际上是奉行金钱的特权和垄断权。②革命组织中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的错误倾向,主要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组织、无纪律等。
拿来主义 :
ná lái zhǔ yì
1.谓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乐利主义 :
lè lì zhǔ yì
1.即功利主义。
写实主义 :
xiě shí zhǔ yì
1.现实主义的旧译。
山头主义 :
shān tóu zhǔ yì
1.一种小团体主义的倾向。
形式主义 :
xínɡ shì zhǔ yì
1.只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国家资本主义 :
ɡuó jiā zī běn zhǔ yì
1.由国家掌握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其性质和作用由国家的性质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国家资本主义实际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即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资本主义受工人阶级领导和监督是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
三不主义 :
sān bù zhǔ yì
1.指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唯美主义 :
wéi měi zhǔ yì
1.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美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
讲坛社会主义 :
jiǎnɡ tán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未来主义 :
wèi lái zhǔ yì
1.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唯物主义 :
wéi wù zhǔ yì
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主义 :
xiàn dài zhǔ yì
也称“现代派”或“先锋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不同于传统的文艺思潮与流派的总称。包括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荒诞派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过程,开掘人类的内心世界,表现潜意识、梦幻、性本能,以反传统的姿态标新立异。
人文主义 :
rén wén zhǔ yì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科学社会主义 :
kē xué shè huì zhǔ yì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折衷主义 :
shé zhōnɡ zhǔ yì
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客观唯心主义 :
kè ɡuān wéi xīn zhǔ yì
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主张有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 ’或‘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 ’或‘理’的体现或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 :
jī xiè wéi wù zhǔ yì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机会主义 :
jī huì zhǔ yì
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机会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牺牲工人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贪图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反对革命,以至向反革命势力投降。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不顾客观实际的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的策略,采取盲目的冒险行动。
历史唯物主义 :
lì shǐ wéi wù zhǔ yì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空想共产主义 :
kōnɡ xiǎnɡ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常与“空想社会主义”一词通用。但在有些场合,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这两个词加以区别,认为空想共产主义主张实行公有制,空想社会主义则主张保留私有制。
中立主义 :
zhōnɡ lì zhǔ yì
1.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持的原则和所执行的政策。即保持本国政治独立、主权完整,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把自己的领土作为外国的军事基地,也不对任何国家采取敌对态度。
自然主义 :
zì rán zhǔ yì
19世纪中后期出现在法国的一种创作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代表作家有龚古尔兄弟。左拉的作品中也有较多的自然主义成分。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
zī chǎn jiē jí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为自我标榜,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以蒲鲁东等为主要代表。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主张用一些不触动资本主义基础的点滴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弊病。
新三民主义 :
xīn sān mín zhǔ yì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政治主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唯心主义 :
wéi xīn zhǔ yì
与“唯物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宗派主义 :
zōnɡ pai zhǔ yì
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也是宗派主义。宗派主义破坏革命队伍的团结和统一,阻碍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危害极大。
虚无主义 :
xū wú zhǔ yì
哲学上指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或社会思潮。有时也指没落阶级悲观厌世的颓废思想。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 :
xīn mín zhǔ zhǔ yì
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理论。详“民主主义”(65页)。
官僚资本主义 :
ɡuān liáo zī běn zhǔ yì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主观主义 :
zhǔ ɡuān zhǔ yì
一切从主观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出发点包括感情、愿望、想像、意志、经验、本本等主观因素。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类。特点是只凭主观,无视客观,不听群众意见,不作调查研究,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存在主义 :
cún zài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把存在当作哲学的对象,认为个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等。这一学说对现代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艺方面,影响很大。
法国唯物主义 :
fǎ ɡuó wéi wù zhǔ yì
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西欧最进步的哲学。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欧洲共产主义 :
ōu zhōu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潮。主张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不提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实行多党制。同时强调,要严格尊重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独立自主,各党之间应完全平等。
蒙昧主义 :
ménɡ mèi zhǔ yì
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因而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观点和思潮。
反对本本主义 :
fǎn ì běn běn zhǔ yì
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原名《调查工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论断。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帝国主义 :
dì ɡuó zhǔ yì
也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列宁揭示其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溶合为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4)形成国际垄断同盟;(5)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其中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根本的经济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此后,国家垄断组织与国际性国家垄断同盟有重大发展。垄断的统治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如生产技术的垄断、食利阶层的增加、食利国的形成、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霸权主义、工人贵族的形成等,从而激化了它与无产阶级以及第三世界的矛盾。同时,垄断的统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生产、管理和资本的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为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过渡准备了条件。因此,帝国主义又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抽象主义 :
chōu xiànɡ zhǔ yì
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美术流派。他们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主张以色彩、线条、形状等抽象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一般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几何抽象,即画面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或线条构成。代表人物有俄国的马列维奇、荷兰的蒙德里安。一为抒情抽象,用色彩、线条、各类形体的构成直接抒发感情。代表人物有俄国的康定斯基。
赤铁主义 :
chì tiě zhǔ yì
1.旧指用暴力进行政治斗争的主张。
本位主义 :
běn wèi zhǔ yì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棒喝主义 :
bànɡ hē zhǔ yì
1.即法西斯主义。因"法西斯"一词在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中与古罗马的"束棒"、"权标"有关,故亦译为"棒喝主义"。
爱国主义 :
ài ɡuó zhǔ yì
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地方民族主义 :
dì fānɡ mín zú zhǔ yì
曾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是一种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
fǎ xī sī zhǔ yì
一种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起源于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
共产主义 :
ɡònɡ chǎn zhǔ yì
①指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参看〖科学社会主义〗。②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古典主义 :
ɡǔ diǎn zhǔ yì
西欧文学艺术上的一个流派,盛行于17世纪,延续到18世纪后期。主要特点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表现出反宗教权威的精神。但由于模拟多,创造少,不能反映现实。
封建主义 :
fēnɡ jiàn zhǔ yì
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参看〖封建社会〗。
分散主义 :
fēn sàn zhǔ yì
1.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倾向。其表现是不尊重中央或上级的决定,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托洛茨基主义 :
tuō luò cí jī zhǔ yì
20世纪初在俄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反对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否认农民的革命作用,主张跳过民主革命阶段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单独一个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
实用主义 :
shí yònɡ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认为存在就是有用,把知识当作适应环境的工具,把真理等同于“有用”。主要代表有詹姆斯和杜威等。实用主义曾被胡适介绍到中国,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马列主义 :
mǎ liè zhǔ yì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称。
人道主义 :
rén dào zhǔ yì
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在反封建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宣言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种族主义 :
zhǒnɡ zú zhǔ yì
剥削阶级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标准的一种理论。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根源,直接为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服务。
经济主义 :
jīnɡ jì zhǔ yì
以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为特征的机会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认为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斗争,反对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否认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
社会达尔文主义 :
shè huì dá ěr wén zhǔ yì
用生物界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认为社会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进化规律相似,人类历史就是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历史,人类同生物一样有优等劣等之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划分是因为个人的天赋不同。
门罗主义 :
mén luó zhǔ yì
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原则。1823年12月,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它可以用一句话“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来概括,其实质是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❽ 安·杜尔哥提出了哪些观点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1727—1781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重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于贵族家庭,早年在巴黎受神学教育,当过修道院院士和名誉副院长。1751年放弃神职从政,1761—1774年任利莫日州州长,他实行的税制改革等政策受到社会的赞誉。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后,他出任海军大臣。在任职内他推行重农主义政策,建立国内的谷物自由贸易,实行以赋税代徭役的制度,规定特权阶级必须纳税,取消酒类专营,废除行会制度等。这些改革措施遭到贵族激烈地反对,1776年5月杜尔哥被迫离职。此后,他脱离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1781年3月在巴黎去世。
杜尔哥的主要经济著作是《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
杜尔哥虽未参加重农学派,但他完全赞同魁奈的经济学说并做了重要的发展。他接受将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的观点,进一步把其中的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划分为企业家和工人两部分。企业家是大量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投资经营赚取利润。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挣得工资为生。并认为自由竞争使工资只限于维持工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他还描述了雇佣工人产生的过程,认为他们是在不能再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情况下出现的。他对“纯产品”学说也做了重要发展,魁奈把“纯产品”说成是自然的恩赐。杜尔哥虽然接受自然恩赐的提法,但做了进一步解释,他强调这是自然对劳动的赐予,不是对土地经营者投资的赐予。他指出土地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自然力只有与劳动结合才能生产出“纯产品”。在他看来,农业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使得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能够生产出大于自己所必需的产品。杜尔哥根据自己对“纯产品”的源泉的看法,认为土地所有者对“纯产品”的占有,就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占有。他不像魁奈等人那样认为地租是土地即自然的赐予,而认为地租是法权的表现,是土地私有权的结果。由此,“纯产品”实际上被看做劳动生产物中被地主阶级占有的剩余劳动产品。他没有正确的价值理论,因而还没有把“纯产品”归结为剩余价值。杜尔哥把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了高峰,脱掉了封建外衣,显示出了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杜尔哥主张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所有者对商品能满足欲望的效用评价来决定,即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这一论点,使他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最早的思想先驱之一。
杜尔哥重农主义学说的发展,特别表现在他的工资理论上。魁奈已经指出劳动者的工资只限于维持他们最低生活必须的资料。但是,在魁奈的理论体系中,“劳动者”概念含混不清,并且,他也没有对工资决定的原因进行分析。杜尔哥在这两方面都弥补了魁奈的缺陷: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劳动者”。他认为,除了能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别人之外就一无所有的普通工人是“劳动者”。这就是说,他已经理解到工人是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了的生产者。其次,他说明了工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他从自由竞争的原则来分析,认为在雇佣劳动者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有一大群工人可供选择,必然会优先选用那些要价最低的人。这样就使工人之间引起竞争,工人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工资而受雇于人,从而降低了工资水平。这样,工人的工资就只限于为维持他的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杜尔哥在社会阶级结构分析上也发展了重农学派的理论。他在魁奈所划分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等三个阶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他对社会阶级的这种划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情况。他阐明了资产阶级是一个依靠资本剥削工人劳动的阶级,而工人则是除了能够把他的劳动出卖给别人以外就一无所有的被剥削阶级。杜尔哥在对社会阶级结构作做进一步深入分析时,又比较正确地阐明了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他认为,雇佣工人只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时才产生的。然而,他把没有占有土地的整个农业阶级和工业阶级都看做是受土地所有者雇佣的阶级,按照这种说法,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工业资本家都包括在被雇佣的阶级中了。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杜尔哥还详细地考察了资本的五种使用方式:买进田产、租用土地、从事工业生产、经营商业和放债。同时,他相当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而且他认为利润和利息都是农产品的一部分,利息是出卖货币使用权的收入,正如出卖土地使用权收取地租一样。由于杜尔哥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论作基础,只把农业看成是财富的惟一源泉,所以,他不能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可能把剩余价值看做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
杜尔哥作为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除了在理论方面的发展外,还通过社会改革的实践,来贯彻重农学派的政策主张。他曾提出了实行土地单一税、取消对粮食贸易的限制、废除农民的徭役、取消中世纪行会组织等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的经济主张。
❾ 哲学史上有哪些安那其主义者他们都有哪些著作
麦克斯·施蒂纳《自我及所有》
主张“个人便是社会的本质”。他主张利己主义和一种形式的非道德主义,个人只有在切及他们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联合起来成为“利己主义者们的组织”。
至于其他,中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中文版相关著作不多,你可以去这个英文网查看(点击进入),里面从古至今的相关著作都有,切记学习一个“主义”时,要保留积极向上的健康价值观
❿ 什么是"安那其主义者"
无政府主义,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于提升个人自由及废除政府当局与所有的政府管理机构。
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
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10)安那其主义扩展阅读:
起源:
在信史前的狩猎时代,人类主要自发地以大家庭的形式聚居;没有所谓政府和国家,只有小规模的财富积累和劳动分工,也没有法令和统治者。无政府主义者主张这段时期为原始的无政府状态。
有人认为可以从道家圣人老子、庄子的作品发现无政府主义的宗旨,例如“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无政府主义倾向也可以溯源至古代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比如斯多葛派哲学创始人芝诺,还有阿瑞斯提普斯,他说智者不应该为政府放弃自己的自由。之后的社会运动参与者包括中世纪的自由人(Freien Geistes)、再洗礼派教徒、英格兰的掘地者(Diggers)和激进者(Ranters)团体,也都被认为具有无政府主义的概念。
最早的“无政府”的使用出现在前467年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七将攻忒拜》。其中,安提戈涅公主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参与攻打忒拜,统治者因此禁止埋葬波吕尼刻斯的尸体作为惩罚,安提戈涅公开拒绝接受禁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