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前后四大须生都没有麒麟童
四大须生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直迄今日。
南麒、北马、关东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2. 请问专家们,京剧名家赵麟童与麒麟童是否是同一个人谢谢!
赵麟童、小麟童都是周信芳大师(麒麟童)的私淑弟子,所谓私淑,就是没有正式拜师的意思。麒麟童艺名的来历,网上随便一搜就知道了,我就不敲字了,呵呵
3. 麒麟童是谁是谁
京剧老生名家周信芳。他七岁登台唱戏,始叫“七龄童”,后“麒麟童”就成了他的艺名。他倒仓(即青春期变声)后,声音沙哑,由此创立了“麒派”,老生行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依次指的是麒麟童、马连良、唐韵笙,可见他的艺术造诣之高。其代表作《四进士》曾拍摄成电影。
4. 麒麟童的妻子
裘丽琳 故居的女主人——周夫人裘丽琳女士是昔日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老板裘家三小姐。早年她和“戏子”麒麟童相识相恋之时,因为两家门第相差悬殊,裘家与周家双方家长都不赞成。
5. 周信芳为什么叫麒麟童,有什么特殊含义么
周信芳七嵗登台演出,艺名七龄童.
成名后改为谐音,麒麟童.
6. “麒麟童”是谁的艺名﹖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字信芳。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
7. 麒麟童的艺名由来
周信芳的艺名为什么叫麒麟童呢?1904年,周信芳当时刚满10岁,头一回跟戏班子到上海演出,在丹桂第一台唱娃娃生。由于周信芳是7岁开始登台的,所以当时的艺名就叫七龄童。演出的第一夜,前台照例要请一位善于书法的老先生来写海报。那位老先生是上海人,北京话的“七龄童”和上海话的“麒麟童”发音十分相似,他听了前台管事报的艺名,以为周信芳的艺名是叫麒麟童,大笔一挥,写好海报,马上就贴出去了。
第二天,《申报》和《时报》上都登出麒麟童昨夜演出成功的消息。这样,班主才知道海报上的艺名写错了,又请人重新写了海报贴了出去,但到当夜晚开锣的时候,有不少观众要求退票,说他们买了票是来看麒麟童,而不是来看七龄童。这么一来,戏班只好将错就错,把周信芳的艺名改为麒麟童了。
8. 麒麟童是谁是谁
京剧老生名家周信芳。他七岁登台唱戏,始叫“七龄童”,后“麒麟童”就成了他的艺名。他倒仓(即青春期变声)后,声音沙哑,由此创立了“麒派”,老生行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依次指的是麒麟童、马连良、唐韵笙,可见他的艺术造诣之高。其代表作《四进士》曾拍摄成电影。
9. 麒麟童周信芳师承谁
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
10. 麒麟童的人物生平
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
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09年,周信芳到俄罗斯巡回演出,可能是最早出国表演的京剧演员之一。他曾编演《民国花》、《宋教仁》等时装京剧(京剧现代戏)。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几位戏曲界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0年起历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兼华东京剧实验学校校长(1951年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连任3届)、上海京剧院院长(1955年起,创院院长)等公职,并参加中国共产党。
1960年代后,他与当权派产生种种意见上的分歧,他编演的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杨立贝》未获准上演,他做上海京剧院院长,指斥江青动员全院人力物力排演实验性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是劳民伤材,反应时事的新戏(新编古装京剧《海瑞上疏》)更成为他的罪状书。
周信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清算,1968年3月24日被捕入狱;一年后被软禁在家中,直到1975年心脏病发逝世。直到死后始获得平反,1978年8月16日在上海举行了周信芳的国葬仪式。骨灰供奉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后与第二任妻子裘丽琳合葬。裘丽琳在1968年先他而去,儿子周少麟被关在监狱里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