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伯吉斯页岩的生物群
节肢动物化石是伯吉斯页岩中最大的化石,主要是三叶虫、玛尔拉叶虫、加勒畸虾等。这些动物有坚硬的外壳,灵活的体节处可以弯曲。还有一些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的节肢动物如圣虾等。
玛尔拉叶虫是伯吉斯页岩中最普遍的节肢动物,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标本已经超过13000件。这种动物有大型的头部盾片及两对长触角,不过似乎没有眼睛。身体由24~26片构成,每一节都有上下分杈的附肢足。据化石推测,玛尔拉叶虫可能既能步行又可游泳。 在伯吉斯页岩中发现的有些化石在现代世界找不到相对应的动物,科学家只能推测它们同动物世界其他成员间的亲缘关系。例如,奥帕宾蠕虫和危瓦夏胚虫的体形都很怪异。它们的祖先到底是什么,还是一个难解的谜。
② 安东尼·伯吉斯的个人作品
包括:小说——《马来三部曲》(Malayan Trilogy)(1956—59年)——美国版的名字叫《长日退去》(The Long Day Wanes)(1965年)、《熊的蜂蜜》(Honey for the Bears)(1963年)、《没什么如太阳》(Nothing Like the Sun)(1964年)、《恩德比的外部》(Enderby Outside)(1968年)、《拿破仑交响曲》(Napoleon Symphony)(1974年)、《尘世权利》(Earthly Powers)(1980年)、《钢琴演奏者》(The Pianoplayers)(1986年)、《老铁》(Any Old Iron)(1989年)、《德普特福德的死人》(A Dead Man in Deptford)(1993年);非小说类——《重温乔伊斯》(Re Joyce)(1965年)、《众生都来》(Here Comes Everybody)(1965年)、《烈火生成:劳伦斯的生平和著作》(Flame into Being: the Life and Work of D. H. Lawrence)(1985年)。
《带发条的桔子》
《带发条的桔子》中的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男主人公、故事的叙述者叫阿列克斯,刚刚15岁。一个冬天的晚上,阿列克斯和他的同伙乔治、皮特、狄姆一行4人,坐在伦敦市里的考劳瓦牛奶店里喝饮料。他们穿着当时的流行服装,白色外套,白围巾,紧身长裤,外加一条三角裤形状的护身裤,脚上是适合踢打的靴子。他们闲坐无聊,便喊着“出去出去出去”,一齐拥到外面的街上。当他们看到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独自行走时,便走上前去寻事。他们先撕碎那人的书,然后对那人拳打脚踢了一阵。随后,4个少年走进“纽约公爵”酒店挥霍金钱,然后又去抢劫一家小店。4人仍觉得不够过瘾,又拦路打伤一个酒鬼,直打得他血流不止方才住手。在市发电厂附近,阿列克斯一伙遇上以比利为首的另一伙小流氓,双方拳脚相见,直到传来警车的笛声才四散而去。接着,4个人又去偷了一辆小汽车,横冲直撞地向郊外开去。他们把车开到一栋叫作“霍姆”(意即‘家’)的别墅前,阿列克斯谎称同伴突然发病,要用电话,骗得女主人打开门。随后4个人戴着假面具冲进别墅。他们发现这幢装演讲究的房子里只有一男一女。男子坐在一架打字机前工作,旁边放着一叠书稿,题为《带发条的桔子》,显然这位男子是一个作家。4个人开始撕碎书稿,然后当着被缚的男主人的面对女子施暴。最后他们砸碎房中的家具,扬长而去。他们开车回城,把车推到水沟里,又去考劳瓦牛奶店小坐,随后分手,各自回家。阿列克斯与父母同住在市内第18A号公寓大楼内。时间已晚,但他大放立体声音乐。四邻早已习惯不再抱怨,只能用安眠药强使自己入睡。阿列克斯11岁就上教养院。父亲在工厂工作,母亲在菜场上班,早出晚归,无暇照顾他。
第二天一早,母亲上班前喊他起床上学,他佯称头疼应付过去。教养院老师来看他,警告他不要犯罪。阿列克斯对此满不在乎。老师走后他又出门,骗来两个十岁的小姑娘胡作非为一番。晚上,父亲追问他每天晚上在外面做什么,他说在打零工,并把抢来的钱交给父亲,说是自己打工所得。随后他又溜出家门,打算和3个同伙去偷窃珠宝。没想到阿列克斯下手太重,行窃未成反将女主人打成重仿,并因被同伙抛弃而落入警察手中。第二天,女人死在医院里,阿列克斯则被判处14年徒刑,进了监狱。
两年时间过去了。在监狱里,阿列克斯再次行凶杀人。这天,阿列克斯向待他和善的监狱牧师打听,报上登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否真的会治好罪犯,使其不再愿意犯罪。牧师对此深表怀疑,认为这种疗法是将“善”强加于人,而不是真正教人悔过自新。正巧内政部长来视查监狱,希望腾出空间关押政治犯,便决定拿阿列克斯作试验,看看“路德维克疗法”是否有效。第二天阿列克斯被送到新建的治疗中心。当他听说治疗只需两个星期,便开始作白日梦,以为很快就会获得自由。孰不知治疗的过程十分痛苦难耐:他的头和四肢被牢牢地固定住,眼皮被支开使他不能闭上眼睛,然后他被强迫以这种姿势每天上、下午连续观看长达数小时的各种暴力影片,每一次都使他头疼恶心、周身不适。为他治疗的医生发现,阿列克斯使用的语言是少年们的流行用语,主要由斯拉夫宣传工具使用的语言和各种习语、俚语和顺口溜等组成。医生还对阿列克斯解释,路德维克疗法的方针是通过“联想法”,将影片中的暴力与犯人观看电影时产生的身体上的不适联系起来,使犯人的身体对暴力行为产生反射性的反感,从而达到不再从事暴力行为的目的。果然,当阿列克斯企图逃跑时,他竟发现挨打比打人更好受。治疗产生了效果,主治医生专门为他举行了公开考试。来观摩的人中有内政部长、监狱牧师、监狱长等人。阿列克斯拒绝打架并能抵御住女性的诱惑,使得观摩者十分惊讶,连监狱牧师也不得不承认治疗使阿列克斯变成一名真正的基督徒。然而,阿列克斯本人却产生了疑问,他反问自己:“我是什么?是一只带发条的桔子吗?”他对自己机械性的反应似乎很不满意。无论如何,他获得了自由。阿列克斯拿着自己的小包裹回家了。
尽管报纸上大肆宣传路德维克疗法在他身上大获成功,整肃犯罪指日可待,他的父母却丝毫不知他出狱的消息,他的房间现由一名房客占居,他已无处安身,面对惊讶而束手无策的父母,阿列克斯转身便走,离开了日夜思念的家。他想自杀,却苦于找不到非暴力的方式,去图书馆查书又因被认出而遭围攻,由警察抓去毒打一顿。最后,在昏昏沉沉之中,阿列克斯再次来到“霍姆”别墅,受到那位作家的善意接待。作家的妻子已经去世。作家正在积极地从事反对现政府的政治活动,因为他认为政府推行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在将人变成机器,否定了人的正当选择权利,是违反人性的。他想利用阿列克斯反对政府。当作家开始怀疑阿列克斯袭击过他家时,竟与朋友合伙诱使阿列克斯自杀。可是阿自杀未遂,被送进医院抢救过来。各种人物都来看望他,内政部长也亲自探病,并称他为朋友,允诺他出院后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医院又对他进行另一种治疗,使他的身体不再对暴力行为产生反感:他真的被治好了。
《带发条的桔子》属于未来派经典(futuristic classic)。与其说《带发条的桔子》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倒不如说它是对当代世界梦魇式预见更恰当。《带发条的桔子》是伯吉斯这位多产作家最畅销的作品,也是他的佳作之一。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他的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在毫无道德观和犯罪感方面,他以施暴为乐,是当今的物质文明社会创造出的一个令人忧虑的反道德文明产物。阿列克斯这个人物的典型性还在于,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同伙的名字,是在英文和俄文中共同使用的。伯吉斯游历甚广。他在写作此书前还访问过苏联。不少评论家指出,虽然《带发条的桔子》以英国为背景,但作者写作此书时肯定也在以美国和苏联社会为蓝本。伯吉斯对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斯金纳的理论质疑,就是一个例证。苏联之行的影响在书中反映更为明显。呵列克斯这些青少年,使用一种恃殊的语言,叫作“纳查寄”,这个词是作者从俄文借来的,原意为“十几岁的”相当于英文中的“teen—”。纳查奇中的“好”或“棒极了”,也是从俄文借的。这个词的妙用在于,作者将其中的一个辅音稍加改动,便成了英文中的“恐怖片”一词,生动地暗示了西方青少年喜欢观看恐怖电影的心理特点。
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底,在此书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伯吉斯的讽刺才能也在小说中主动地反映出来。他在阿列克斯入狱——出狱的经历中,突出描写了民主政府与专制政府的种种弊症。阿列克斯首先因民主政府放松社会治安的管理而恣意放肆,乃至杀人,后来又因专制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被施以违反人性的治疗措施,成为另一种牺牲品。在伯吉斯笔下,这两种政府都受到了深刻的讽刺与批评。作品中的自传色彩也值得一提。首先,伯吉斯在书中设计了一个他的模仿者。这位模仿者也在写一部题为《带发条的桔子》的书,书的主旨也是反对当权者对罪犯施以非人性的教化、将人变成没有选择能力的机器。另一点相似处在于,伯吉斯的妻子怀孕时,曾在伦敦遭到流氓的袭击,并因此而流产。然而若将书中的小说家与伯吉斯认同就会产生误解。伯吉斯高于书中的作家,因为他更相信人类具有善的一面,更关心他人的个人幸福,同时反对书中作家热衷极端的行为。伯吉斯的讽刺笔触是十分尖锐的。针对西方社会的流行观点;高雅的音乐和诗歌能够感化教育青少年,他专门设计阿列克斯具备欣赏古典音乐的才能。阿列克斯最喜爱的音乐恰好是贝多芬和莫扎特。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残害无辜时,特意播放古典名曲的作为,伯吉斯的批判意图是十分明确的:道德教育与个人趣味是不相干的。
《带发条的桔子》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结尾,先出版的英国版本比后来的美国版本多一个章节,在这个章节里,阿列克斯对暴力开始感到厌倦。当他看到少年时的相识结了婚,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也希望这样生活。他想结婚并有一个儿子,还想教育儿子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当然,阿列克斯知道自己实现不了这些愿望。这个章节给作品增添了一点乐观精神,但也少了一些讽刺力量,倒不如删减后的结尾来得有力。按照删减后的结尾,恢复了施暴兴趣的阿列克斯无疑会再次犯罪,入狱或处死是他的必然结局。对于这个较为激烈的结尾,伯吉斯认为是一种改进。
③ 敢死队3伯吉斯·梅雷迪思
好! 望采纳
④ 伯吉斯页岩的介绍
伯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 Formation)在加拿大西北的英属哥伦比亚境内的落矶山脉。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都利特·沃尔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于1909年首先发现。当地地质是黑色页岩,页岩中有成千种化石,这些化石群以保存生物软组织闻名于世,主要分布在幽鹤国家公园(Yoho National Park)内的菲尔德,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化石区之一。年代约5.05亿年,相当于寒武纪中期。岩层厚度约161米,是目前最早的软组织化石群之一。
⑤ 安东尼·伯吉斯的人物简介
安东尼·伯吉斯,本名约翰·伯吉斯·威尔逊(John Burgess Wilson),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是其笔名。安东尼·伯吉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作曲家、剧作家、语言学家和评论家,在欧美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1917年2月25日出生於曼彻斯特一个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担任出纳员的父亲业馀时在酒吧演奏钢琴,母亲为音乐家及舞蹈家。两岁时母亲因流行性感冒去世。他早年就学于曼彻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1940年毕业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陆军医疗团服役六年。后又在教育队、情报机关等部门工作。1946年伯吉斯退伍,在爵士乐队中弹钢琴,后又改行教书,在伯明翰大学和班伯里中学担任教职,曾先后在马来亚、文莱等地任教职。六十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国治疗,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剧评、音乐评论,创作电视剧、舞台剧、短篇小说和诗歌,并写出了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尤以《医生病了》(1960)、《一只手鼓掌》(1961)、《缺少的种子》(1962)、《恩德比先生的内心》(1963)、《马来亚三部曲》(1964)、《带发条的桔子》等为佳。
1968年,伯吉斯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很快和一位过去相识的意大利语言学家结婚并旅居国外。伯吉斯先后在马耳他、英、美、欧洲大陆的一些大学讲学,并继续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创作。这期间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什么也比不上太阳》(1964)、《恩德比的外部》(1968)、《拿破仑交响曲》(1974)、《世间权力》(1980)、《1985年》(1987)等。伯吉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仅主要作品就有40多部。他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掌握数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修养也不一般,作品中经常涉及古典和当代的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变,包括模仿英雄风格的、流浪汉小说体裁的、历史传奇的以及讽刺性的多种。伯吉斯的非小说类创作也颇有成就,《英语小说》(1958)、《莎士比亚》(1970)、《E·海明威及其世界》(1978)等数种作品仅是其中的代表。
安东尼‧伯吉斯希望人们视他为写小说的音乐家,而非会作曲的小说家,因为音乐是一种较为纯洁的艺术,它与人类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全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
1993年,安东尼‧伯吉斯病逝于伦敦。
⑥ 伯吉斯的介绍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毕业于俄克拉荷马州的津费舍尔学院,191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托莱多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1916年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3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45~1946年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主席,还任老年医学协会主席等职,1951年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著有《社会学导论》(与R.E.帕克合著)、《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婚姻关系成败预报》(合著),《家庭:从建立到伙伴关系》(合著)、《订婚与结婚》(合著)等。
⑦ 伯吉斯页岩的历史及其重要性
伯吉斯页岩是在1909年被古生物学家查尔斯·都利特·沃尔科特在当季野外调查将结束的时候发现。他在1910年时带着他的数个儿子回到当地,在现在被称为化石岭(Fossil Ridge)的侧面建立了采石场开挖化石。挖掘出的化石因为对生物软组织保存良好,且所属生物种类相当广泛,让沃尔科特知道这是在古生物学上重要的新发现,直到1924年他74岁为止,几乎每年都到当地挖掘;总共发现了65000种生物。描述伯吉斯页岩的化石是相当繁重的任务,沃尔科特在发现后直到1927年去世都致力于化石研究 。沃尔科特时代主流的科学观点是试图将化石归类到现存的所有生物群。直到1962年阿尔贝托·西蒙内塔(Alberto Simonetta)第一次重新调查这些化石。这使得科学家们认识到,沃尔科特在伯吉斯页岩找到的资讯,并明确表示这些古生物并不能明确归类到现存生物群。
在沃尔科特采石场重新开挖化石的行动是在三叶虫专家哈利·布莱莫·惠灵顿(Harry Blackmore Whittington)的说服下由加拿大地质调查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进行。而一个由哈佛大学的波西·雷蒙德(Percy Raymond)在1924年建立的新采石场则位在化石岭上高度约20米处 。惠灵顿与两位帮助他的剑桥大学研究生德瑞克·布里格斯与西蒙·康威·莫里斯开始对伯吉斯页岩进行完整的再调查,也揭露了伯吉斯动物群的演化分化比沃尔科特研究成果更广且更特殊[5]。确实,许多伯吉斯页岩内的化石有令人惊讶的结构特征,而且和其他已知生物只有少数地方相似。例如欧巴宾海蝎有5个眼睛与一个类似真空吸尘器软管的口鼻部、Nectocaris不但有类似甲壳亚门的鳍,还有一个和外壳在一起的脊椎、怪诞虫(Hallucigenia)最早的复原状态和正确状态上下相反,被误认为使用两边对称的刺走路。
在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和UNESCO确认了伯吉斯页岩的历史价值以后,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政策让采集化石变得困难。化石采集持续由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进行。该博物馆的馆长德斯蒙德·柯林斯是无脊椎古生物学的专家,他确定了许多新增的露头,这些露头在地层中的位置比沃尔科特采石场的地层位置高或低。这些地方持续以比科学家研究更快的速度发现新的物种。
史蒂芬·古尔德的书《奇妙的生命》于1989年出版,使伯吉斯页岩受到一般大众注意。古尔德认为化石的大幅分化显示当时的生命形式分化幅度比现在分更大,而许多独特的后裔是灭绝的演化尝试。古尔德对寒武纪动物群的研究相当依赖西蒙·康威·莫里斯对沃尔科特的出版物重新研究的结果。但莫里斯强烈反对古尔德的结论,莫里斯认为几乎所有的寒武纪动物群可以被分类在现代生物的门之下。
⑧ 伯吉斯·梅雷迪思是谁
演员,史泰龙主演电影《洛奇》1.2.3部里饰演史泰龙教练的那个老头.1907年出生,活了100多岁
⑨ 芝加哥警署鲁塞克伯吉斯在一起了吗
第3季有22集。
⑩ 伯吉斯页岩的形成原因
据推测,伯吉斯页岩中的动物曾生活在海床及附近的区域,水上的雪崩使这些动物顷刻间葬身于烂泥浆中。由于淤泥很软,且几乎不含氧气,这些动物的尸体就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石化形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