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房东蒋先生
扩展阅读
国美去年股票行情 2025-08-15 21:26:35
怎么在深市买股票 2025-08-15 20:50:31

房东蒋先生

发布时间: 2021-10-05 01:18:10

❶ 怎么才能看完整版<<房东蒋先生>>的视频呢

参考答案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❷ 真实第25小时的2012节目表

纪录片如此动人(上) 120102
纪录片如此动人(下) 120103
我的上海之董家渡记忆 120104
城隍庙 120105
两万户人家 120106
螃蟹也疯狂(下) 120111
迷魅金星 120109
螃蟹也疯狂(上) 120110
螃蟹也疯狂(下) 120111
足球无辜(上) 120112
足球无辜(下) 120113
黄金荣的生存之道 120116
食品无罪(上) 120118
食品无罪(下) 120119
派出所那些事 120120
春晚制造之赵本山 120123
如果熊猫想回家 120124
三姐妹的故事(上) 120125
三姐妹的故事(中) 120126
三姐妹的故事(下) 120127
再见 乔布斯(上) 120130
再见 乔布斯(下) 120131
贺子珍(上) 120201
贺子珍(下) 120202
房东蒋先生 120203
龙华寺年味 120206
愤怒的大象 120207
失去命运的人生(上) 120208
失去命运的人生(下) 120209
前线 120210
春运亲历记 120213
不了情 120214
特务的后现代生活 120215
审判黑哨 120216
抗生素的警告 120217
柏万青的春天 120220
走近方舟子 120221
重振虎威 120222
蛇蝎蜥蜴及男人 120223
中国女人和流浪汉 120224
生命是疯狂的 120227
月亮熊 120228
歼10启示录 120229
枪起白沙瓦 120301
苦涩熊胆 120302
志愿者的故事 120305
撞见林书豪 120306
足球的明天在哪里 120308
球痴徐根宝 120309
劫后一年 120312
亲爱的你 120313
瓦良格号的启示 120314
揭秘试管婴儿 120315
朱先生的最后一课 120316
小老虎成长记 120319
亲历柳河五七干校 120320
导演汤晓丹 120321
崇明故事 120322
国球五十年 120323
逃犯的双面人生 120326
野马归来 120327
他们的生存之道 杜月笙 120329
要不要买有机菜 120402
春天里 120403
血燕真相 120404
缅北诛枭记 120405
这世界唯一的你 120406
上海记忆之打浦桥 120409
上海记忆之步高里 120410
上海记忆之大中里 120411
上海记忆之老虎灶 120412
上海记忆之三轮车 120413
奢侈的刀鱼 120416
水怪之谜 120417
拍卖骗局 120418
记忆的伤痕 120419
泰坦尼克的幽灵 120420
老夫少妻 120430
演讲男孩 120501
日本式蜗居 120502
毕业证骗局 120503
疯狂的裸聊 120504
最危险的山谷 120507
连心姐妹的四十天 120508
藏羚羊之殇 120509
河豚之惑 120510
半生缘 120511
劫后 120514
那些猫告诉我们的事 120515
月嫂那些事 120516
琵琶多情 120517
那些年 我们的高考志愿 120518
自传里的张国荣 120521
思念着你的它 120522
春天里 我们说相声 120523
女谍生死谜证(一) 120524
女谍生死谜证(二) 120525
保持对话 120528
我的事业在非洲 120529
扎根乌干达 120530
穿越云端的铁路 120601
黑仔讨老婆 120604
体校里的青春 120605
被拷问的死亡飙车 120606

❸ 很急!关于纪录片《红跑道》的影评。不要观后感!


开头,是一个个小小的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伴随着随着教练的大声喝骂跳进了固定的镜头里,镜头的背景是一色的大红,教练的方言语汇丰富而带有调侃,小朋友们的表情也各富特色,人物的个性似乎在一开始就那么鲜明直接地交给了每一个观众。就这么,一下子叫人扎进了他们的世界,直到全片结束。



片子讲述的其实是一群练体操的小朋友的普通生活,看起来就好像是简单的生活片段,普通平实。然而渐渐的,当围绕小朋友们的家长、教练们一个个接连登场后,你才发现原来镜头切开的,是当下这个鲜活社会的一个小小截面。导演似是伟大的手术大师,他总是不露声色地、却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看似平淡琐碎的细节呈现给你,然后让观者在自己的脑海中去链接,继而发酵。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群自小就开始接受看似枯燥甚至残忍的体育训练,我们还看到了小朋友们身后普通人家庭的真实生存状况,而他们便是这个繁华时代里总被忽略或被概括化、概念化的人群。艰苦的童年背后总是背负着超过常人的困境与希冀。感谢这部片子让普通的新上海人、隔代抚养孩子甚至领养孩子的老年人,及至本身处于压力之下的普通教练员们的真实的情感状态呈现出来,并作为这个时代真实的印痕。



2.

而耐人寻味的,总是那些无法一言明说的东西。比如,这个世界的残酷的现实性与人性理想的一面,一个小朋友说:我不要冠军要留着小辫子(因为教练说要去比赛就必须把留了8年的小辫子剪掉),另一个小朋友回答爸爸为什么去北京不去看奥运会时说,那我要练体操怎么办啊。比如教练在严厉甚至不近人情的训练方法的背后的立体、丰满的人物情绪,另你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就好比片子里美术老师让小朋友画自己心目中的金牌,想象自己获得金牌后会怎么样,至少我看到的,是很感动的东西,而未必是一些评论说的一种对小孩过于功利的教育。看片子的时候,在起初的不忍以及由此激发的本能的抵触之后,甚至有念头觉得这么小接受残酷的身体训练以及及其现实的理念训练,是不是这是提前社会教育的一种,在这个世界倒是值得庆幸的事呢?就像导演自己说的,好比有些体制的确不合理,但是就是有存在的理由。就这样。很多事都这样。

其实最后去比赛小朋友们都获奖了,团体金牌。我想这也是最通常的一个结局。但导演不想把这作为结尾。因为不想去证明什么。这反而与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与理念非常契合,同时也圆满了。因为本质意义上,这不是一部儿童片,也不是一部“人间体育”。






3.

摄影也非常棒。几个镜头唯美异常。记得三个印象很深的画面,一个是仰拍的几柱香遥对皓月,一个是以摩天大楼为背景的蹲坐的小孩,一个是路灯与月夜的对话。。。

做着体操动作时的小朋友很少通常体育节目似的镜头,经常是特写或者全景,镜头的变化,让心的距离贴近了。

音乐来自《秋天的虫子》乐队。干超说是荷兰人选的,却差点找不到作者。几经周折才找到可以支付版权的对象。好像乐队已经解散。说实话,音乐在里头很贴,很贴。回来在网上很幸运地找到了试听,却似乎有那么一首始终找不见。两个小朋友邓彤和小王一起吊单缸的“标志性”长镜头时配的音乐倒是似乎找到了。很感慨,多年前对门的同学每晚练个摇滚每晚,而直到现在才总算找到一些感动的入口。而想当年的自己却总是涂鸦一些风轻云淡的音符摆弄一些黑白无常的棋子,岁月曾经交汇,却终于走向一个的远方。



4.

导演干超。

自从《房东蒋先生》之后就开始欣赏并关注。

主持人问如何才能拍出获奖的纪录片呢。对于这个“超现实”的大雷,干超自述出发点很简单,只是为他们记录一段岁月。或就是由于出发点简单,所以片子显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因为没有功利。干超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说拍小孩是之前的愿望,而体操的小孩具有动感,好看,比如相对琴童。同时时间也有限,体操相对自由,相对课堂学童。



而更重要的,其实应该还有际遇。干超说那天先遇到了姚明,接着推开隔壁的门便看到这批小孩。我想应该是这一瞬间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导演获得了多重的强烈的对比。当下的明星和似乎是明星的过去,巨大的明星和渺小稚嫩的训练者,一群痛苦着却又喜欢着的而你陌生的东西。这或就是拍摄的冲动。

而看一个人为什么成功,首先应该看他在思考什么。或者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然有冲动也未必拍得出味道来。如果要探寻这部片子所谓成功的奥秘,或就是这些一步步关联的内在的因素以及外在际遇的激发。五个月的业余时间,没有内在的理念是难以成为这部片子的。



而对于观者而言,好的文艺作品的内核似乎都在于分享。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谆谆教导。不是颠覆,不是批判,不是“揭秘”,不是哗众取宠。。。而仅仅是呈现。更难得的是带有思想的呈现。

或许残酷的体育竞技与稚嫩的幼小儿童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而其中夹杂着丰富的见仁见智的内容,才赋予了这部片子耐人寻味的内涵吧。

重要的是,呈现的是内心的真实的多面的东西。则评价是交给观众的。



5.

干超还自述了一个片子的优势。他感叹中国人都不容易。朴实隐忍。所以人物在镜头前有很多真实情感的流露。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的确,这也是观片过程中最吸引人和打动人的地方。声音方面导演也自谦了,非常好,几乎就以为是电影的效果了。

国人的确如此。美德天然。而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总是要在国外获奖以后才可以得到承认甚至追捧,是不是只有象《红跑道》这样几乎没有收到什么制约和管束的作品才可以抵达“真实”(因为现在的这个纪录片展映活动的名称就叫真实中国)。

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和导演一样站在这片跑道的上端来俯瞰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及至整个时代似乎都还是在红跑道上起步的小孩,伟大的经济计划与稚嫩的文化肩膀,残酷的物质教育与微弱的社会自觉,面对巨大的致富冲动,单行道上飞奔的我们还可以支撑多久?

镜头里没有答案。

❹ 求关于上海人的纪录片的视频 讲一个很小资的上海单身男老人的生活的,是一个独立女制片拍的

房东蒋先生,网上可以搜到的

一个多重性格的老客勒,守着父辈留下来的老洋房
会独自一人去锦江饭店享用西餐,也会把牙膏里剩余的弄得干干净净。。。

这是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纪录片,至今难忘
因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种熟悉的亲近感

❺ 纪实频道的简介

真实传媒有限公司(DocuChina Co., Ltd.)成立于2009年,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下属全资子公司,负责独家运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内容生产和整合营销。
真实传媒拥有中国规模领先、水准一流的纪录片创作队伍,2014年生产的自主版权节目突破800小时,已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最为重要的内容提供商。近年来,真实传媒原创出品的纪录片以品质、内涵、创新性和影响力著称,其中的优秀之作包括《外滩》、《大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喀什四章》、《黄浦江》、《西藏——一个隆起的神话》、《当卢浮宫遭遇紫禁城》、《教育能改变吗》、《银发汹涌》、《我的故乡来自八十年代》、《去大后方》、《海上沉浮》等。
无论在创作理念突破、生产形态多元、经营模式升级或是新技术、新媒体开发方面,真实传媒都是中国纪录片当之无愧的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领导者,与国内外主流媒体、民营制作力量建立了长期亲密的伙伴关系,在纪实产业链运营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真实传媒下设内容生产、项目管理、节目编辑、整合营销、品牌运营等版块和部门,以市场化机制和手段,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真实类内容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运营平台,推动中国真实类节目产品走向海外,打造文化软实力。公司目标是以强大的原创力、营销力、整合力合力形成品牌力,打造华语纪录片的领先品牌。 纪实频道简介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Docu TV)成立于2002 1月1日,是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电视频道,2012年起实行24小时全天候播出, 2013年正式实现高标清同播。2014年6月16日起上星播出,成为全国性专业卫视,2014年年底前,覆盖全国3亿人口。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纪实频道已成为独树一帜的电视文化地标,建立了高端、理性和成熟的品牌形象,形成消费能力、知识水准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为核心的收视人群。
纪实频道是领先的中国纪录片播出平台和生产基地,以“因你而真”为理念,积极打造立足上海、覆盖全国、面向高端人群的纪录片专业频道品牌,向观众展示富于时代气息的优秀节目、体现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在坚持“真实”内涵的前提下,引入多元创作手法,以丰富的节目形式反映广泛而纵深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社会题材。
纪实频道原创的品牌栏目包括《纪录片编辑室》、《档案》、《大师》、《往事》等,已形成有特色、有深度、有声势的纪录片制作播出高地。纪实历年佳作涌现,如《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房东蒋先生》、《婆婆妈妈》、《我的露露》、《闲着》、《红跑道》、《马戏学校》、《造云的山》等已成为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经典之作,《外滩》、《大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喀什四章》、《黄浦江》、《西藏——一个隆起的神话》、《当卢浮宫遭遇紫禁城》、《教育能改变吗》等也成为文化标杆之作。纪实频道先后获多个国内、国际重要奖项,如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亚洲电视奖、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等,获奖数量首屈一指。
纪实频道将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播、内容生产和品牌塑造的文化价值链,致力打造华语纪录片的领先品牌。

❻ 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

一、“社会类”长纪录片佳作的主要创作特色

纵览本届长纪录片获奖优秀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色、共性与进步,一是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二是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三是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
1、 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语权去影响社会舆论”。因此,中外的纪录片作者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及节目内容的主题思想表达上都颇费心血。
由湖北电视台张以庆编导的《幼儿园》和中央电视台王宇编导的《童年时我在流浪》在题材选择和节目内容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做到了内涵深刻、发人反思、给人启迪。《幼儿园》和《童年时我在流浪》属同类社会题材,前者为儿童问题片,后者属问题儿童片。张以庆的《幼儿园》让观众在他营造的轻喜剧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反思时下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面临、应共同负责、需共同解决的幼儿成长教育中普通存在的弊病及问题;王宇的《童年时我在流浪》营造的悲情氛围令观众明确清醒地感悟到问题儿童的成长教育,不仅仅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的关注、帮助,更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两部片子的内容所反映和探讨的都是极其严肃的社会主流问题。
大连电视台李汝建的长纪录片《老宅2003》,纪录了在每个中国大城市都有的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透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国社会一百年来的一个发展进程、一段历史、一种生存状态,老宅浓缩了我们现今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虽然百年老宅在记者拍摄结束后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消失了,但本纪录片将老宅里的人和事、老宅所承载的生命印迹、老宅所反映的现实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都定格在了历史的瞬间。长片组的评委们一致认为,本片并没有消极地去讲阴暗面,而是客观、真实地介绍了变化中的社会已影响和改变着老宅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认为,这部片子区别于过去那种从表面去关注弱势群体的纪录片,它从独特的角度传达了其深刻的内涵。
中央电视台程勇编导的《你想要什么》用最简捷的社会调查式方法,随机采访了百余人,面对记者提出同样的问题,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达,不仅为观众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的世俗画,更有意义的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看似简单的提问和回答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较为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感悟。
与反映社会问题类节目相比,让节目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深刻也表现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重大时政事件进行报道的纪录片中。在众多表现去年“非典”事件的纪录片中,有两部优秀纪录片制作精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一部是凤凰卫视与北京电视台的4位编导联合制作的长纪录片《北京一日》,另一部是杭州电视台4位编导联合制作的长纪录片《呼吸》。两部片子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纪录了在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里发生的抗“非典”战役。在《北京一日》里,制作机构同时派出了五个摄制组奔赴抗“非典”中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不同层面,以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为叙事方式,纪录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力的不同机构里的特殊人物的特殊故事,故事背后的内涵极富思想性和震撼力。《呼吸》一片采用备忘录日记笔体梳理回顾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它选取大事件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纪录对象,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历史、叙述故事,它以三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而有序地介绍了主体:地方政府的危机处置机制;医疗卫生部门与时间赛跑挽救“非典病人”;被隔离群众的“非典”生活。该片叙事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节目内涵的丰富及深刻使其富有艺术的“生命力”。这两部节目的主题无疑对今天需要民族凝聚力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影响。
2、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在这个方面,本届获奖的优秀作品都有着共同的进步和突破。纪录片《幼儿园》里伴随着“好一朵茉莉花”那天使般稚嫩美妙的童声演唱,透过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脸庞、两小无猜般纯洁的友情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创作者传达着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怀念与追求;纪录片《童年时我在流浪》,我们从故事主人翁命运的变化之中,感受到了创作者不仅在纪录事件,而且还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真心、真情、真爱去救助流浪儿,以及呼吁社会改变不良社会现象的责任感、使命感。令长纪录片评委们特别欣赏的就是这种以平民的心态和平等交流的关系进行创作的工作方式。上海纪实频道江宁、姜伟编摄的长片《小小读书郎》里,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创作者和节目故事所饱含的真心、真情与真爱。因为编导具有的爱心,才有可能抓住远离上海发生于福建偏远山区的这个拍摄题材,让人由衷地感悟到:虽然孤儿们被亲身父母所抛弃,但是有了许多富有爱心的善良人们的精心照料,孤儿不孤,她们身心健康。尤其是节目故事的结尾,画面上7个小女孩高高兴兴上学的背影,伴随着主人翁明修师傅起点题作用的画外音也极富社会教育意义:“培养她们上学,学好知识,好回报社会上这么多有爱心且帮助过她们的人”。属同样的题材,重庆电视台摄制的《陈小梅进城》是反映当今中国农村城镇化社会变革中,一个普通山区农家女孩求学成长史的命运变化故事,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爱心传递和陈小梅懂得回报社会与父母“养育之恩”的传统亲情与美德。
3、 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
一是人物传记片叙事方法有突破。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艾辛编导的长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找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角度,一改过去人物传记片编年体的结构程式,将毛泽东一生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叙事背景,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视角,首次披露的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人性化”故事叙述,使观众感受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让毛泽东从“神坛”上走下来了,从而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的距离。这是“新影”已做的第5部有关毛泽东的人物传记片,它与同类型同题材的大型人物纪录片相比,运用了新颖的突破传统的叙事手法,这是本片最成功之处。
二是“社会调查报告体”的叙事方法使社会类节目更鲜活、更真实、更深入。纪录片《老宅2003》的作者在社会类题材的叙事手法上做了大胆、独特的镜头语言形态的创新和探索。该片运用“社会调查报告体”的叙事方式使内容更真实、更深入、更鲜活。作者采用的六个章节的“分段式”叙事结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老宅里几十户平民的生存境迁、生命步履以及他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和愿望。他们主要采用了摄像和访谈由一人同步完成的创作方式,用跟移的拍摄方法,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组合来纪录老宅里一家一户的生活。长纪录片的评委们一致认为这种用真心、真情、真感觉去创作的探索精神值得提倡,是纪录片创作手法“多样化”的有益尝试。上海纪实频道的梁子和干超靠自编自拍自己录音制作的《房东蒋先生》又是另一种风格的“社会调查报告体”的纪录片。拍摄者以租房者身份与被拍摄者房东蒋先生近距离接触,对蒋先生六十年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做详细的调研,这种对特殊人物的纪录也从特殊的视角见证了上海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种变迁。虽然这种与被拍摄者共同生活的体验式、调研式的创作方式早已在国外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的创作中运用过,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专业纪录片人中还是少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是“侦探故事片”的创作手法运用于法制纪录片,使节目更具可视性、娱乐性和说服力。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祁少华编导的《狙击英雄》和该片姚宇编导的《血字》都属同类题材中创作手法新颖、独到的精品纪录片。《狙击英雄》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都面临极大的难度和挑战,主创人员找到了最成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全片基本依靠“真实再现”来推进故事进程,其“真实再现”历史故事的水准很高,创作者对历史场景、人物历史形象及历史故事的叙述都按历史的原貌来设计、演绎,再现的真实程度几乎达到了“真假难分”的收视效果。近几年,以侦探破案为题材制作的纪录片很多,怎样才能做出新意、做出特点?纪录片《血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突破了以往侦探片的叙述方式和拍摄模式,也是主要依靠“真实再现”来推进故事。我们认为该片故事构思严谨、结构巧妙,借用层层设置悬念再层层揭秘的侦探电影故事片的手法来展开和推进本片,讲述案情“一波三折”,使故事充满了悬念、猎奇、紧张、刺激等“娱乐化”元素而增强了“可视性”。
四是将“情绪线”作为一种主要的叙事手法增强作品的感召力。作为此次参评的优秀纪录片,每部片子都有其独到的讲述故事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悲、欢、喜、怒等“情绪”作为一种明显的“内在”与“外在”叙事线索而形成独特的风格。该片99%的镜头都来自同一个屋檐下,故事要精彩也很不容易。张以庆找到了很好的“情绪元素”作为“外在”的叙事主线来影响观众的收视情绪。在纪录片《老宅2003》、《童年时我在流浪》、《小小读书郎》、《呼吸》、《北京一日》、《血字》、《新藏线上》 都有其令人感动的符合本题材的或明显或含蓄的“情绪”叙事手法的优秀表现。

二、“人文类”长纪录片呈现新的创作形态及发展趋势:

纵观本届参评的“人文类”题材的长纪录片,比往届同类作品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类”题材的纪录片相比,特别优秀的作品数量还是较少。怎样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多种电视艺术创作手法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观众收视效果?怎样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完美的结合点?真正能够更多地进入国际评奖和国际市场销售的热门题材就是“人文类”和“自然类”纪录片,纪录、保存和挽救“正在消失的文明”的“人文类”纪录片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因此,我认为,更应好好地研究该类题材优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受观众欢迎的创作技巧,提高我国“人文类”纪录片的品质。尽管目前我国的“人文片”创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们对勇于参加难度极大的此类节目制作的机构和创作人员的探索精神还是非常敬佩。从此次参评的优秀“人文类”长纪录片来看,有以下两方面主要的、突出的创作特色。
1、注重并运用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融入大众“娱乐化”元素。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该类题材的创作风格还是比较多样的:有纪实性与科考性巧妙结合的创作风格;有将科学性与故事化、纪实性完美结合的;有运用“故事化”手法,基本靠“真实再现”讲述历史文化的。在此次的参评作品中,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宫一宁编导的《凤棺迷魂》不愧是现时中国“人文类”纪录片的精品。本片是历经9个月精心制作的考古纪录片,它大量使用了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从考古挖掘、考古发现、考古论证三个层面,追踪纪录了考古人员针对一座一千年前的契丹古墓的研究全程。本片讲述了一段曲析的考古经历,推测着一个契丹无名女尸神秘的身世和离奇的死因,从而再现了契丹古老久远的风俗与历史片断。为了避免一般考古题材拍摄的枯燥无味,将专业史学知识与平民视角找到最佳结合点,全篇以一个考古专家塔拉为主要人物不断地作问题的提出、猜测、解疑、定论等全部叙事过程,并且将“真实再现”的“故事化”情节与人物访谈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将“真实再现”的情景与考古科学研究中的发现以动画特技效果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互动和冲击。
2、调动多种创作元素达到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
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不单是编导对故事的题材选择、独特叙事结构的精心设计,还表现在摄影、灯光、音效、音乐、电子编辑合成、播音等各工种的创作人员素质是否专业,大家在各个环节是否都共同追求高水准、高品质。《凤棺迷魂》除了有优秀的编导之外,还有优秀的摄影,考古过程的拍摄极其细腻,画面构图讲究,全篇的影调也可看出精心设计和处理协调,对人物及考古发现的文物灯光设计和处理也极考究,现场音效、音乐处理与内容很协调,音效设计增强了节目的“故事化”效果,电子特技的“三维”处理也使该片的“科学性”增强了真实、可信的说服力和可视性。与《凤棺迷魂》取材于同一考古事件的福建电视台社教中心编导赵勇、陈华伟制作的《一座古墓与一段消失的文明》,以纪实的手法为主要拍摄方式,以层层设疑、层层揭秘的编辑手法,让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历史文化知识。从福建到内蒙古的考古现场千里迢迢,创作人员对“考古”新发现的“人文类”题材的敏感性和以科考的视角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令我们感动。陕西电视台编导田瑗、杨光、张燕菊共同编导的《复活》也属较优秀的关于考古的“人文类”纪录片,该片的创作人员花了几年的时间,长时间的、极有耐心和细腻地全程纪录了若干年来法门寺丝绸由中外专家联手进行的修复工程。叙事手法基本是全纪实的跟踪,但编导构思和摄像、灯光、音效也很讲究。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的编导宁照宇、何明摄制的《发现摩尼教洞窟》也以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及眼光拍摄了这部考古性的“人文类”纪录片,编导主要用纪实手法来探秘和揭秘,摄影对画面的拍摄讲究。甘肃电视台高宏明编摄的“人文类”纪录片《沙石的话语》题材独特,画面精美,将纪实性和艺术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片中一些奇特的事件和场面为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我们为纪录片界越来越多的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内涵深刻、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感到欣喜,为一些制作人和制作机构在创作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

❼ 房东蒋先生的获奖记录

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
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横店杯”纪录片评选大奖(金奖)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年度纪录片评选二等奖
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
。。。

❽ 房东蒋先生怎么样

7.人物共鸣。前段较好,大小形式融合包裹,自由引导动作直至呈现思想。但太个人,各种不考究,业余粗糙还调起情来。不过也正是“局外人”直接遭遇,才有文化差异和性格冲撞的鲜活感受,还是很感慨的。若“局内人”来,一来熟悉礼貌=冷漠,“不方便”会致蒋永远孤独;二即便拍也可能很祥林嫂很腻歪。

❾ 95后男孩跳楼坠亡,留下的遗书当中说了什么呢

一周前四川绵阳市发生了一起令人惋惜的坠亡事件,当事人杨某是一名95后的年轻小伙子,杨某坠楼后没能被抢救过来,他的生命被定格在24岁。20几岁本该是活泼灿烂、朝气蓬勃的年纪,杨某为何会选择跳楼轻生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事情真相呢?

现在的社会已经高度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了,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背负的压力其实一点也不小。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要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这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了,再加上情感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压力谁都有的,企图过上零压力的生活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健全身心,不被压力打到。在此也呼吁广大年轻人正确面对和解决压力,热爱生命,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