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中国人的价值观
扩展阅读
呱呱视频房间 2025-08-15 18:02:38
怎么样看股票线图 2025-08-15 17:54:37

中国人的价值观

发布时间: 2021-10-05 09:13:46

㈠ 中国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人的价值观 1、“富贵富贵富贵富贵”。 就是指金钱美女、权力地位名誉。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的这句格言一语道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真实的人生追求,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谓“以禄取人,人可竭”,历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谋臣武士“修得文武术,卖与帝王家”,为的也无不是富贵二字。多少英雄豪杰拎着脑袋打天下,也是被“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所激励,背后的动机都是富贵二字。孟子衡量大丈夫,也是把“富贵不能淫”放在第一位,可见这富贵二字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而且不管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来看,这都是符合人性特点的。 从现实来看也最契合实际。在当下中国,成功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就算不是唯一也是首要的标准。不但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也是个人衡量其自身人生价值的标准。而当今所谓的成功,无非就是富贵这种价值观含蓄文雅一点的说法而已。一个人拿到了世界金牌,但是沦为搓澡工,没有人会认为她是成功的。邓稼轩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但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也为有识者戒。所以说,如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富贵是否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还有待商榷,那么作为当下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却应该没有多少疑义。 2、、、、太平太平太平太平。。。。 也是举国一致追求的理想,包括平安,平静以及和等意思。 太平是治理国家的第一法则,是衡量政治的最高标准。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等。太平也是生活的第一法则。对老百姓,普遍的生活追求也是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岁月。有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老百姓求的就是太平”,“平安就好”,“好人一生平安”等等;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息事宁人”等格言,其本质都是追求太平;在生活中,人们对那些不安分动不动就想求变求新的人,也往往加以斥责:“太平日子不过,为什么要左搞右搞!”“又要搞什么名堂!”,“好好的日子不过,搞什么搞!”等等。 3、、、、忠孝忠孝忠孝忠孝。。。。 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可说无与伦比,所谓“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孝的地位是无可复加的。在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被指责为不忠,还可以出来见人,如果被指为不孝,那就没法做人了。所以,哪怕是无恶不作之徒,只要还能尽孝,就可以获得最后的道德庇护所,灵魂也可以得到最终救赎。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某人奸淫烧杀,做下无数灭绝人性之事,人人欲食其肉,但只要最后有一句:“不过此人是个大孝子”或:“此人事母至孝”,大家就会给与一丝原谅,觉得此人本性并不是那么坏,还有救。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心理,就像西方人,只要最后有一句:“不管如何,此人信仰上帝”,那他的灵魂就可以得到拯救,而不管他身前有多少罪恶。 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三纲之中的第一纲——君为臣纲,讲的就是忠。民间崇拜第一人——关羽,也是忠义的化身。忠孝忠孝,从来都是忠在孝前,忠孝不能两全时,要优先考虑忠,从这个角度,似乎忠的地位还要高过孝。关于忠,中国人同时存在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一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一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符合辩证法,左右逢源,提供灵活性;弊端则是可以各取所需,人为取舍,损害原则性。 4、、、、仁义仁义仁义仁义 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为五常之首,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仁本第一”,所以应该够格入选核心价值观。义”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则比较广泛,义除了本身有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涵盖仁、孝、忠、节等方面,比如可以认为仁也是一种义,叫仁义;孝也是一种义,叫孝义;忠叫忠义;节为节义;德是德义;信是信义等等。所谓“孔子重仁,孟子尚义”,义和仁同为儒家的两大核心概念之一,地位虽略低于仁,但对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影响,则要远远超过仁。 中国人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就是——升官发财,讨好上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提拔一下我。于是乎,就见到许多下层、没钱没背景的中国人拼了命地入党,为了入党什么脸皮都不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还是有人喜欢跪着……

㈡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有哪些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是中国人传统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

㈢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普遍感觉到了迷茫。很多原来被嗤之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仅死灰复燃,甚至还为人们竟相效仿。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现在却被“恶搞”而变得面目全非。变革中的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呢?这些问题不光拷问着还在追逐着梦想的普通百姓,也许也缠绕在许多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中。 要问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㈠天人合一,㈡以人为本,㈢刚健自强,㈣以和为贵。(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时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㈠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㈡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㈢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㈣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㈣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啊,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呀~

㈤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观。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4、爱国主义精神。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等。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重群体轻个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轻术,以宗法为主导,重义轻利,家国一体。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

(5)中国人的价值观扩展阅读: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㈥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普遍感觉到了迷茫。很多原来被嗤之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仅死灰复燃,甚至还为人们竟相效仿。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现在却被“恶搞”而变得面目全非。变革中的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呢?这些问题不光拷问着还在追逐着梦想的普通百姓,也许也缠绕在许多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中。 要问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㈠天人合一,㈡以人为本,㈢刚健自强,㈣以和为贵。(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时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㈠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㈡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㈢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㈣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

㈦ 中国人的价值观

三步走战略,官员篇:当官----灰色高收入-----移民;平民篇:高学费支出读书----低收入打工赚钱----还高额房贷。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都是最低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街头连小偷都不敢呵斥的民族却有勇气高呼消灭小日本;这个连活着同胞的痛苦都莫不关心的民族却有脸说不忘死去的同胞。

㈧ 中国人的价值观

要问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时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二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三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四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五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乐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然而爱好自然风景、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六守旧,此指好古薄今、因袭苟安、极少进去冒险精神、安土重迁、一动不如一静等。七马虎(模糊),此指马虎笼统、不求精确、不重视时间、不讲数字、敷衍因循、不彻底、不大分彼此、没有一定规律等。八坚忍及残忍,残忍指对人或动物缺乏同情;坚忍则谓自己能忍耐至至高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亏等都属于此。对内对外两面,实亦相连之事。九韧性及弹性,韧性止于牢韧,弹性则并有弹力。此不独于其个人生命见之,全民族全历史恰亦证明如此。此不独其心理精神方面为然,于其体质及生理现象亦证明如此。十圆熟老到,此盖为中国民族之总括的特征,…其含义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倚、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应性及潜力。”

此总结虽为大半个世纪前所做,但读罢,想必仍要震慑于老先生的洞察力,这中间的绝大多数仍然直指现时的中国文化,而此时的文化已然经历了近百年的传统文化批判、文化重塑,不想,却是新瓶装旧酒了。

也许真的要感叹中国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哪怕只要有点星火,就可能要燎原。

然而,梁老先生总结的中国文化特点,却绝不是什么堂而皇之的殿堂文化,甚至有些委琐,与先进那是相去何止万里。如此文化为何又有如此的生命力呢?

到是张岱年老先生的“以人为本”道出了缘由。

梁先生的总结与张先生的归纳的本质区别,好像就归因到了一个还在争论的话题上:人,性善,性恶?本文亦不想趟此混水,到是把西方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拿来做个分析可能更加稳妥和贴切些。

㈨ 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怎样的

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怎样的?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对“是非”判断的标准。

——咱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经历贫穷的日子太久了,特别是经过文革“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洗礼”,人们对贫穷的恐惧一直挥之不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渐尝到了有钱的滋味,金钱改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亦深刻地改变着“世道人心”。
——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使用暴力来奴役他人,以压迫和剥削来占有社会财富和权力,过上了他们的“理想”生活。那个时代的文明是“奴隶主文明”的时代,而奴隶们却处在“弱肉强食”的野蛮丛林中,这个时代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为“直接暴力模式”。
——咱中国近代由于战乱频繁,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老百姓置身清贫,坚守传统礼教基本上还是做到了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在致富的道路上变得十分勤奋,致富手段与传统道德、礼教渐行渐远。相当多的人在金钱面前丧失了自我,除了以金钱享受奢侈和腐朽外,甚者更以金钱作筹码获取不当利益,将社会私有化,对世人施行“金钱暴力”的奴役。
——然而精英阶层一面空喊“反腐、倡廉”,另一方面却有为数不菲的拥有与“金钱奴隶主”无法切割的衣襟。可悲的是大多数被金钱奴役的人们却沉浸这种被奴役的“快乐”中,钦佩“金钱奴隶主”的发家史,甚至将其树为心目中的偶像,一朝翻身即如法炮制,实现从奴隶向奴隶主的蜕变。
——加之现代中国人不再崇信鬼神之道和孔孟学说,精神上已经没有任何桎梏,行事越发胆大妄为,已沦落到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只崇拜金钱的地步,除了以金钱满足贪念与肉欲外全然不知作为“人”的体面生活的含义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环境。
——在金钱面前人们基本丧失了是非判断力,除了渴求物欲的本能外已不再有理想,人们不再相信会有“好人”和“清官”,即使出现确凿的“好人”和“清官”也会沦为人们的笑柄,社会道德土壤全面腐败导致“正人、君子”没有生存之地,世风败坏引发全民集体腐败,社会诚信已不再有,其最终结局就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全面崩塌,从而导致社会重新洗牌,给人民带来新一茬的苦难。
——咱这个时代就应叫做“金钱文明”时代。
——由此得出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金钱+权力=金权暴力。悲呼!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