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打口CD呢
打口碟,即国外正版碟,这些碟片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中国,最多的一种形式是以废塑料名义被进口,几乎全部来源自美国。因此购买所有欧洲、日本乐队的打口都是在美国销售的版本。
为什么被称为打口?
举个例子,比如BMG唱片公司预算销售某乐队专辑500万张,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没有销售完,对于国外唱片公司来说,降价销售是完全不可能的,大量库存又会浪费大量财力和物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销毁(直接切口、钻洞、激光、化学方法等)。在这销毁过程中,由于制作cd的塑料盒都是一些高品质的化学纤维,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些被"销毁"的cd就被以废塑料的名义进口到中国。其实在销毁过程中,由于进货人的要求和走通关系,只有部分cd被完全销毁,有一部分只是切到了cd盒面,而cd完好无损,这些cd就被称为打口cd。那些毫发无损,连盒面都没有切到的cd就成了专业音乐人士、电台dj和发烧友的抢手货,被称为原盘。另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扎眼盘,这类cd扎到了cd盘面本身,长期视听会损坏机器,现在市场上已较为少见,网站也不销售这类cd了。(早期的打口cd指的多为切到cd盘面边缘,现在所说的打口则指有少许切口或是部分损伤,但绝大多数歌曲都能播放)
真正追求自由音乐的人们是没有不听打口的。这些音乐本身完整,cd音质也是最好的,只是不幸地被赋予了一种扭曲的形式而已。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形式的cd存在,既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运气,也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悲哀。
自从1999年在一本叫《北京新声》的摇滚画册上第一次出现了"打口青年"这四个字样后,这个名号便不径而走。后来慢慢地又出现了"打口一代"、"打口文化"等相关新名词。
[打口]专有名词,指的是已进行损坏处理(用专用机器把光碟切掉一段)的国外音像制品。本质来说它们属于"洋垃圾",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重新进入城市消费流通领域,成为各种追求更广音乐资讯与更多音乐选择的新人类族群的流行亚文化,被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另类文化的一种奇特载体。
[打口青年]标榜自我的一群,他们以反流行为终极目标。一群猥琐在城市边缘的青年,一天都无所事事,却好游荡在城市的小胡同里为了一个打口带跑遍全城。城市的秋天让他们感到沮丧和难受,是因为他们快要有自己的工作。他们总是感到不满和压抑,但却只能像孩子一样嘟嚷着。他们不停地说着什么也没人搭理,爱自言自语。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他们共同的性格,他们大概快要被埋葬和唾弃了,因为他们被这个陌生的时代打上了口,成了自己的打口青年。
[打口一代]把一亿多新中国青年定位为"打口一代"显然有点诬陷好人的倾向。但如果把这四个字的范围缩小到一百万就刚好合适了,它特指从1970年至1985年出生的新青年。(对于这一百万之外的国人,他们有更多正经事要打理)
打口带、打口cd、打口录象带、打口md、打口商人、打口消费者、打口音乐人、打口乐评人、打口杂志——这是一个打口的世界,一种不用走出国门也能实现精神冒险的新生活。美国人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刀,同时也给了世界一个共产与团结的可能。政府不提倡十三亿人发展摇滚,于是这一小撮人只好找个小旮旯没事偷着乐,偷偷地孝敬耳朵、偷偷地孝敬眼睛、偷偷地孝敬脑子、偷偷地孝敬时代。"不能明干,就要暗搞!"在这张挨了一刀的废塑料盘上,有人在盖房子、开车子,也有人在饿肚子、崩枪子,它不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也让另一部分人先穷起来了,它更让一部分人精神强大起来了。
当国内幼稚的唱片工业正在自我感觉良好地出版各种落伍的所谓流行音乐之时,在打口cd中长大的一代只会报以嘘声,打口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呼吸到更新的音乐气息。打口青年们大多狂啃《音乐圣经》或各种各样找得出来的音乐书籍,久经磨练之下他们个个学富五车,无论是古典、爵士、摇滚乃至流行音乐的殿堂级人物无不捻熟于心,挑起打口来更是得心应手。正是打口的存在让他们与世界同步。在打口的世界里,他们回到了beatles的挪威森林,聆听着bob dylan的游吟诗篇,邂逅了miles davis酷劲十足的爵士世界...他们游走在音乐的边缘,发现了只属于他们的音乐盛宴。打口cd犹如一把开启音乐迷宫的钥匙,引领着无数人堕入等待发现的隐秘世界。
打口cd以其特殊的方式颠覆了正常的音乐秩序,它的出现是无意识的,但却使音乐真正走向了生活,尤其是青年的生活。打口青年的群体在不断壮大,原本腐朽的东西重新变得神奇,新的音乐秩序正在悄然建立。
② 什么是打口碟
一直以来,很多朋友对打口和扎眼的由来非常迷惑,其中比较多的说法是在当作洋垃圾进口的时候海关打口和扎眼。其实不然,经常买打口和扎眼盘或磁带的人都会发现,不同公司出品的音像产品打口和扎眼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并且从未在打口市场上见到某些公司的产品,这是为什么?
理由很简单,这些打口磁带和光盘确实是以洋垃圾的名义进口的,但确是在运输之前就打了口的。这些打口和扎眼产品其实是唱片公司生产过剩的积压货,为了保证品质和维护信誉对这些产品进行销毁,我们在买打口时经常见到某某商店的贴标就可作为佐证。有些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想想资本主义国家有过把生产过多的牛奶倒在地沟里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由此可见打口和扎眼是被“销毁”了的正版。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引进的“正版”,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目前国内有4种“正版”(以下均以光盘为例):一种是打着正版名义挂羊头卖狗肉的假正版,此类产品可谓无耻到极点,我就曾在音像店内见过班德瑞的一套假正版,居然恬不知耻的印上了hdcd字样。这类盘普遍印刷粗糙,多数是拿来正版封皮复印
,由于技术与成本问题,往往只有封皮和封底2张破纸遮羞,鉴于售价与成本的考量,不与深究;我们再来看看盘片,由封皮的质量可知盘片印刷水平的一二,最后我们来看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关注的音质问题,此类盘片采用正版盘片做母盘,按道理来说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原盘拷贝,音质应该与原盘一样,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欣赏这些光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吱吱”的背景声,尤其是听到高低频的时候,低音发闷,各种乐器和人声搅在一起,高频严重失真,令人生厌。要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简单的说是2方面产生的问题。1、母盘。虽然是正版盘,但是在压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码,就像我们复印文件一样,印出来的东西总会有些失真,用这样的母盘再去压盘,其失真程度可想而知。2、复制盘。作为压盘的最终载体,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然而盗版商近些年来利润大副缩水,为了谋求高利润率不得不压缩成本,所用盘片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薄,“透光性能越来越好”,这么差的盘片质量对于音质的损害是致命的。
第二种是所谓的港版,其外包装比较精美,盘片质量较之上一种有很大提高,价格却与上一种相近。其实这种盘片是在香港压盘(不知是母盘还是成品盘)的港版盗版。第三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引进版。可细分为2类。1、引进国外唱片公司的母盘进行压制,此类盘片素
质较高,但与源版正版相比音量较小,听起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大概是因为压盘技术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2、引进版权,自制母盘,国内压制。由于母盘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须经过在玻璃上涂专用胶光刻,制作阳、阴盘三道工序,对于水平不高的国内厂家来说可想而知,再加上在压盘过程的失真,使其质量有时还不如港版。
最后一种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的“老外原版”(美、英、德、荷等国家),此类产品不但硬件素质较高,软件素质同样值得称道,对于录音版本都是经挑细选,并且在录音和压制过程中不断加入新技术,rr公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近期录出品的光盘几乎全部采用hdcd录音。这种碟然而这些高素质产品的售价却着实不诽,低价品大都在60元以上,中价80,高价95以上,有的甚至能卖到200多元!
通过上边对打口与正版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打口和扎眼的诸多优势,其低廉的价格,正版的品质,对于口袋里米不多的学生音乐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尤其是当你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一张没有伤到、并且自己喜欢的碟子时,那种喜悦如果不是身在其中是无法体会的。
然而由于大多打口与扎眼的保管不好,受潮或刮划现象严重,使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充分的证据表面,打口会损害光头。因为唱片转动不平衡,表面亦不平整,都会挂伤光头,即便不播放被打的地方。但通常作用是慢性的。有好的音响不建议播发打口。
价格方面,1997年的时候都很便宜,也就几元一张。自1999年及以后,价格不断上升。一般10多20元比较常见。切不到的就卖得更贵。几十上百也常见。
③ 关于打口碟
首先告诉你一下:打口盘的音质要比国内引进版的还要好呢。
原盘就是外国的正版盘走私过来的。有的是拆过的,有的是原封的。
眼盘,也叫打口盘,就是外国原盘下架后被厂家打上一个圆眼当塑料垃圾进口来的,有的能听,叫打口盘,音质跟原盘一样,都比国内正版引进的要好。
原盘对播放器没有影响,眼盘对播放器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不是所有的眼盘对播放器有影响(方法:把眼盘放到播放器里,手动转动眼盘一圈,如果在某个位置上透过打的眼能看见播放器的光头,就说明这张盘对播放器有影响)
分辨嘛,就是看盘信的信息,看字体,多买你就能很好的分辨了。有人说看印刷质量也行,的确,但是如果你遇上了奸商,他会把原盘或眼盘的歌本放上,然后把盘掉包。所以还是看盘保险。
令,我已经玩了4-5年的盘了,我也在卖原盘或者眼盘,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加我qq:1326603936
④ 什么是打口磁带、打口碟
打口磁带和打口CD是一个道理。
[打口]专有名词,指的是已进行损坏处理(用专用机器把光碟切掉一段)的国外音像制品。本质来说它们属于"洋垃圾",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重新进入城市消费流通领域,成为各种追求更广音乐资讯与更多音乐选择的新人类族群的流行亚文化,被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另类文化的一种奇特载体。
为什么被称为打口?
举个例子,比如BMG唱片公司预算销售某乐队专辑500万张,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没有销售完,对于国外唱片公司来说,降价销售是完全不可能的,大量库存又会浪费大量财力和物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销毁(直接切口、钻洞、激光、化学方法等)。在这销毁过程中,由于制作cd的塑料盒都是一些高品质的化学纤维,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些被"销毁"的cd就被以废塑料的名义进口到中国。其实在销毁过程中,由于进货人的要求和走通关系,只有部分cd被完全销毁,有一部分只是切到了cd盒面,而cd完好无损,这些cd就被称为打口cd。那些毫发无损,连盒面都没有切到的cd就成了专业音乐人士、电台dj和发烧友的抢手货,被称为原盘。另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扎眼盘,这类cd扎到了cd盘面本身,长期视听会损坏机器,现在市场上已较为少见,网站也不销售这类cd了。(早期的打口cd指的多为切到cd盘面边缘,现在所说的打口则指有少许切口或是部分损伤,但绝大多数歌曲都能播放)
回答者:吴田田 - 状元 十五级 2-26 08:25
⑤ 什么是打口碟
打口碟是以塑料废品名义进口的光碟。因为早期进口的废塑光碟边缘都锯了一个豁口,所以叫打口碟。
中国进口的音像制品品种少、价格贵,而打口碟从美国进口,品种多,而且全是正版货,几块钱就可买一张,因此大受欢迎。
打口碟只是边缘部分受损,盘尾会有几首曲子损坏,但是绝大多数歌曲仍可播放。一旦买到一张由著名的音乐家、乐队和指挥合成的原版光碟,而且只花区区数元,乐迷们真是乐不可支。
后来,入口商见进口打口碟有利可图,便跟出口商打通关系,于是部分光碟被完全销毁,有些仅仅切损光碟盒面,而光碟完好无损,有些甚至连盒面都毫发无损,这样的光碟被称为原盘,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还有些光碟被扎了个眼,叫做扎眼盘。
中国打口碟的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不少人因贩卖打口碟而发家致富。
有人说打口碟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福分,也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悲哀。
跟打口碟有关的词语有打口贩子、打口青年、打口一代、打口文化等。
⑥ 打口碟是什么
打口碟,即国外正版碟(包括CD、VCD和DVD),国外出版商因为高估销量而大量生产,结果卖不出去只好进行打口销毁(打到口为打口CD,没打到口为原盘CD)。这些碟片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中国,几乎全部来源自美国。又因价格便宜、首版发行等原因,得到中国音乐迷和收藏迷们的喜爱。后有打口青年、打口一代等说法。
打口:专有名词,指的是已进行损坏处理(用专用机器把光碟切掉一段)的国外音像制品。本质来说它们属于"洋垃圾",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重新进入城市消费流通领域,成为各种追求更广音乐资讯与更多音乐选择的新人类族群的流行亚文化,被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另类文化的一种奇特载体。
⑦ 什么叫打口碟
●什么是打口?
在国外市场难以销售的唱片被销毁,成为塑料废品卖到中国。来源
似乎全部自美国。因此购买所有欧洲、日本乐队的打口都是在美国销售
的正版。
●打口有磁带么?
是的,一度磁带量相当大。但是一些南方城市如广州较少进磁带。
实际上,一些精品只能在磁带里找到。
●有中文打口么?
当然,也有少量中文的打口。据说来自香港。
●打口如何批发/进货?
塑料垃圾进口者将打口销售给各地的打口贩子。通常以重量而非内
容计算。打口贩子再将唱片运到各地销售。每隔一段时间,贩子们都会
到福建、汕头之类的地方取货。
有关系好的,可以垄断一定的来源,以至别的贩子难以进货。比如
经常可以听到有上海、北京的大贩控制了大批的好货等。打口进口时,
有货船运输,似乎经常按照厂牌分类。
●是否违反法律?
一直说不清楚,他们均是塑料垃圾,可以不当作音像制品。
●打口有什么形式?
直接切口,钻洞,化学办法都有。
●有打不到内容的么?
有许多。对于录音不那么长的CD来说,切口时常切不到甚至最后一
首歌。钻洞亦经常钻不到内容。但有可能损害引导区。另外有完全无损
的CD,叫原盘,当然很贵。
●打口涉及什么音乐类型?
古典、流行,基本什么都有。
●打口价格如何?
1997年的时候都很便宜,也就几元一张。自1999年及以后,价格不
断上升。一般10多20元比较常见。切不到的就卖得更贵。几十上百也常
见。
●打口损害CD唱机么?
充分的证据表面,打口会损害光头。因为唱片转动不平衡,表面亦
不平整,都会挂伤光头,即便不播放被打的地方。但通常作用是慢性的。
有好的音响不建议播发打口。
⑧ 什么是打口碟啊
打口碟打口碟,即国外正版碟(包括CD、VCD和DVD),国外出版商因为高估销量而大量生产,结果卖不出去只好进行打口销毁(打到口为打口CD,没打到口为原盘CD)。这些碟片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中国,几乎全部来源自美国。又因价格便宜、首版发行等原因,得到中国音乐迷和收藏迷们的喜爱。后有打口青年、打口一代等说法。
⑨ 什么是原版打口CD
打口碟,即国外正版碟,这些碟片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中国,最多的一种形式是以废塑料名义被进口,几乎全部来源自美国。因此购买所有欧洲、日本乐队的打口都是在美国销售的版本。 为什么被称为打口? 举个例子,比如BMG唱片公司预算销售某乐队专辑500万张,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没有销售完,对于国外唱片公司来说,降价销售是完全不可能的,大量库存又会浪费大量财力和物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销毁(直接切口、钻洞、激光、化学方法等)。在这销毁过程中,由于制作cd的塑料盒都是一些高品质的化学纤维,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些被"销毁"的cd就被以废塑料的名义进口到中国。其实在销毁过程中,由于进货人的要求和走通关系,只有部分cd被完全销毁,有一部分只是切到了cd盒面,而cd完好无损,这些cd就被称为打口cd。那些毫发无损,连盒面都没有切到的cd就成了专业音乐人士、电台dj和发烧友的抢手货,被称为原盘。另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扎眼盘,这类cd扎到了cd盘面本身,长期视听会损坏机器,现在市场上已较为少见,网站也不销售这类cd了。(早期的打口cd指的多为切到cd盘面边缘,现在所说的打口则指有少许切口或是部分损伤,但绝大多数歌曲都能播放) 真正追求自由音乐的人们是没有不听打口的。这些音乐本身完整,cd音质也是最好的,只是不幸地被赋予了一种扭曲的形式而已。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形式的cd存在,既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运气,也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悲哀。 自从1999年在一本叫《北京新声》的摇滚画册上第一次出现了"打口青年"这四个字样后,这个名号便不径而走。后来慢慢地又出现了"打口一代"、"打口文化"等相关新名词。 [打口]专有名词,指的是已进行损坏处理(用专用机器把光碟切掉一段)的国外音像制品。本质来说它们属于"洋垃圾",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重新进入城市消费流通领域,成为各种追求更广音乐资讯与更多音乐选择的新人类族群的流行亚文化,被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另类文化的一种奇特载体。 [打口青年]标榜自我的一群,他们以反流行为终极目标。一群猥琐在城市边缘的青年,一天都无所事事,却好游荡在城市的小胡同里为了一个打口带跑遍全城。城市的秋天让他们感到沮丧和难受,是因为他们快要有自己的工作。他们总是感到不满和压抑,但却只能像孩子一样嘟嚷着。他们不停地说着什么也没人搭理,爱自言自语。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他们共同的性格,他们大概快要被埋葬和唾弃了,因为他们被这个陌生的时代打上了口,成了自己的打口青年。 [打口一代]把一亿多新中国青年定位为"打口一代"显然有点诬陷好人的倾向。但如果把这四个字的范围缩小到一百万就刚好合适了,它特指从1970年至1985年出生的新青年。(对于这一百万之外的国人,他们有更多正经事要打理)
⑩ 什么叫打口碟
外国正版走私唱片,价格便宜,音质卓越,是发烧友热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