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周同宇
扩展阅读
环保化工股票行情 2025-08-15 12:45:31
ktb 2025-08-15 12:43:17
日日会 2025-08-15 12:29:04

周同宇

发布时间: 2021-10-06 03:32:14

1. 周恩来出生于什么家庭

《周恩来家世》,李海文主编,秦九凤、周秉宜、张能耿副主编,九州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68.00元

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研究、回忆、记录他事迹的文章著述数不胜数。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主编,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研究室原主任秦九风、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周秉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能耿副主编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挖掘和整理编辑而成的《周恩来家世》是独具一格的著作。

这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4月,经作者进一步整理,补充许多新史料后于日前再版,期间历经约20年,反映出编辑者对周恩来家世研究的深入和执着。

作为读者,我认为《周恩来家世》有两个特点:

第一,《周恩来家世》拓宽了周恩来研究领域的时间跨度,从中国近现代史延展到千年以来的周氏家族史。

第二,《周恩来家世》拓宽了周恩来研究领域的内容和方式,从革命、战争、建设、外交等政治领域转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长幼、同胞、亲属关系及其迁居和谋生的考证,从崭新的角度揭示了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周恩来的家世影响因素。

因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吴丽娱评论此书说:“这样的写作内容及方式,在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尚属第一次。”(《周恩来家世》再版前言,第5页)

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愿与作者和广大读者分享自己阅读的粗浅体会。

一、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

周恩来有两个故乡,即祖籍绍兴和出生地淮安。这是周恩来家族传承迁居的两个重要节点。而周氏家族的始祖,是宋代绍兴宝祐桥的周敦颐(1017—1073)。他是周恩来的祖先。

周敦颐为周恩来的祖先,根据是周敦颐曾孙周靖的墓志铭,刊于《诸暨县志·山水志》。而周氏后裔迁徙成族者五十余处,各族均有宗谱,其源都上溯至周敦颐。(《周恩来家世》第1页。后除特别注明外都出自《周恩来家世》)
周敦颐立学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个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在哲学上,把孔孟的修心养性的理论和佛老的虚静、无为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推出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第4页)

十年浩劫之中,位于江西九江濂溪之前的周敦颐墓被炸开捣毁。这座宋代六品官员的墓中,未见陪葬品,证实了墓志铭上对他清正廉洁的称颂是可信的。1988年,当地乡民自发集资义务重建周敦颐墓。至今宋代建造的观莲亭和刻有周敦颐墨迹的《爱莲说》石碑仍立在当地。(第5页)

《周恩来家世》编者作了多年艰苦细致的努力,为读者辑录了尽可能完整的周氏族谱。从周敦颐算起,周恩来是其第二十一代后人。周恩来的祖父是周起魁(1844—1900?),字云门,父亲是周贻能(又名劭纲)(1874—1942)。(第61页)

关于家世传承的考证,其中的繁复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太远的不提,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就是经《周恩来家世》的编者们多方考证,才得出正确结论。截止1997年,所有公开发表的文字中,周恩来祖父的名字都是周殿魁。这其中包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周恩来传》。而这个名字也是周恩来本人在几次谈话中提到的,并说祖父当过县知事。(第335页)

但是,有关人员始终没有找到周殿魁当过知县的历史记录,他只做过巡检。于是认为应当是职务有误,姓名没问题。直到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宜1996年参与《周恩来家世》的编辑工作后,得到了一册1897年的《周嵩尧中举资料》,经反复研究考证,终于发现周嵩尧父辈中排行老四的周起魁(周嵩尧的亲叔,即“胞伯叔”)就是周恩来祖父。而周殿魁名列“嫡堂叔”中,是周恩来祖父的堂兄弟。

后又经李海文、秦九风等人进一步研究有关地方志和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保存的宗谱,找到了周起魁于光绪二十一年任桃源(后改名为泗阳)县令,以及其原名骏龙,字云门,更名起魁的文字记录。这才使长达20年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第335—337页)

2. 周恩来和周同宇为何不按家谱起名

他们愿意怎么了

3. 周恩来出身是什么人家啊

周恩来有两个故乡,即祖籍绍兴和出生地淮安。这是周恩来家族传承迁居的两个重要节点。而周氏家族的始祖,是宋代绍兴宝祐桥的周敦颐(1017—1073)。他是周恩来的祖先。周敦颐就是《爱莲说》的作者。但周敦颐的历史地位主要并不源自《爱莲说》,而在于他是中国理学的创立者之一。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的弟子,朱熹则是周敦颐的徒孙辈。周敦颐立学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个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在哲学上,把孔孟的修心养性的理论和佛老的虚静、无为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推出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

周恩来的家族始于绍兴,其家族的传统职业是师爷。周恩来说: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师爷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中举的始终是少数人,一些无法通过科举上升的读书人就变身为师爷,为科举成功当上官的人服务,做幕僚、助手,管文书、管账目、管公关,俨然是一个“秘书长”的角色,但一般不在“正规编制”之内。清朝时,全国上千个县,各县的主官多请绍兴师爷,上一级行政机关的师爷也是绍兴人。哪一级的案子不是绍兴师爷办的,到了上级就不能让你通过。所以有“无绍不成衙”之说,互通声气,互为支援。师爷的养成,地域和亲缘因素很强,并无专门学校教授,而是靠父子相传、兄弟互教,从父、从兄、从姻亲,“100多年来,周氏家族就是这样靠着学做师爷延续下来的”。

周恩来的爷爷和父亲都做过师爷。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之后,当了师爷的族人一般都不事商业,不置田产,只有些房产,还主要是祖传。他们重视的是自己的名节和对后代的培养。“他们是凭自己的才干、学识、品行端正立足、谋生,所以有良好的家风,特别重视后人的教育。”忠诚、清廉、专业、细致、宽容、明智、深谙处世之道,是周氏家族祖传的人文基因,不能不在周恩来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周恩来本人的家庭在大家族中处于弱势地位。父亲忠厚正直,但能力有限(周恩来说,他父亲一辈子的月收入没有超过三十元)。母亲万氏出身大家,行事机敏干练,婚后又生出长子周恩来,因此能够出面处理一些家族的事务。每当年节期间的祭祖仪式,万氏都要向周恩来兄弟们介绍祖先的事迹,勉励他们要不辱家门,光宗耀祖。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很有才华,教幼年的周恩来背诗写字读文章。后来,周恩来多次表示,他很怀念两位母亲。

周恩来生母在周恩来九岁时(1907年)去世。由于周劭纲经济条件达不到老岳母提出的厚葬要求,万氏的棺木居然在一个庙庵中停放了二十多年。而嗣母陈氏在周恩来生母去世的第二年也去世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以陈氏唯一后人的身份,力排众议,坚持简葬,亲自送陈氏归乡入土。

《周恩来家世》写道:一年之内,连失两位母亲,给周恩来打击很大。两位母亲的丧事处理迥然不同,引起亲友们的议论。但是周恩来完全不理会这些议论。这对十岁的孩子来说是十分不简单的。

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外地谋生,竟然没能回乡见妻子最后一面。丧母后的周恩来三兄弟,是在各位叔伯亲属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据周同宇回忆,对少年周恩来帮助最多的是二伯父周龢鼐、四伯父周贻赓,还有娘舅家的一些亲人(如表哥陈式周等人)。周恩来1943年在重庆谈到自己的过往经历,提到了四伯父周贻赓,说:“伯父对我恩重如山。”

周恩来后来还特意提到的一个人是姨表舅龚荫荪(嗣母陈氏的亲戚)。龚荫荪是辛亥革命的追随者,思想开放,反对封建礼教。周恩来丧母后,受到这位表舅的关照,特别是从他那里初步接受了爱国、进步的观念。周恩来说:“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在非常欣赏他的南开学校董事长严范孙的资助下前往欧洲留学。欧洲之行是周恩来从大家族走出去的起点。而他能够走出去,也离不开家族各位亲属在经济上的支持。

4. 大家对海棠依旧有什么感受

《海棠依旧》遵循“大事不虚”的基本历史原则,以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派遣驻外大使、抗美援朝、万隆会议、邢台抗震救灾、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出周恩来勤政为民的大国总理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让观众深切地看到了新中国风云变幻、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进程。同时,该剧将镜头聚焦历史进程中的人与人物关系:不仅展现出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的深厚革命友谊,也将他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以及他与弟弟周同宇一家、与养女孙维世的亲情等一一进行展现,让观众从周恩来的平凡中见到伟大和崇高。(《长江日报》评)[11]
《海棠依旧》有别于以往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领袖传记,该剧不是以正面表现周恩来处身其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历史功绩为主要视点来结构故事,而是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把镜头对准了周恩来总理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围绕刻画周恩来性格设置戏剧冲突,在层层推进的情感波澜中去精彩揭示周恩来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和非凡智慧,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并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内在联系的深刻领悟。(人民网,《光明日报》,河北新闻网评)

5. 周恩寿的个人轶事有哪些

周恩寿(1904~1985) ,周恩来的小弟弟,出生于江苏淮安,字同宇,出生后因皮肤稍黑一些,家里人给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学名恩寿。祖籍浙江绍兴。

周恩来同胞兄弟三人,两个弟弟名叫周恩溥和周恩寿。周恩溥已于1944年因病去世了。知道他俩生平事迹的人不多。周恩寿生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4年4月8日。他出生后因皮肤稍黑,家里人便顺口喊他“小黑子”算作乳名,取学名恩寿,字同宇,也叫过桐宇。周恩来投身无产阶级革命,长期遭敌人通缉,他要求难免受到牵连的主要亲属改名回避;建国后,周恩来又要求他的亲属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以免受到特殊照顾。于是,周恩寿先生从1928年即一直以同宇二字为名。周恩寿出世时,因他的曾担任山阳知县的祖父①已病逝多年,正是周家急剧败落的时候。他一周岁多,父亲因买彩票中头彩,家中陡然有了经济收入,母亲便带着三兄弟一起去了清河县,清江浦(今淮阴市区)的外婆家那儿,断断续续住了两三年。在恩寿三岁时,因年轻的母亲及十一婶相继病故,大哥恩来便带着二哥和他一起从清江浦返回淮安驸马巷老家。这时父亲在外地谋生,工资甚低,无法养家,其他周姓各房相继外出谋生,从此,驸马巷老宅院便“门庭冷落车马稀”了。长期在这里“留守”的只有患有残疾的周贻奎夫妇,亦即当时淮安人常称的“八爷”和。八太”。周恩寿的八叔(按周家排行为八,是嫡亲三叔,周贻奎由于腿疾行走不便,由体弱多病和八婶母杨氏曾非常艰难地抚养过他们兄弟仨一段时间。这期间同宇从八叔和哥哥那里学了一点珠算,也读了些古书。后八婶母实在无力抚养兄弟三人,就将年幼的恩寿托付给一位住于清江浦的姨娘家抚养。恩寿在多灾多难中度过了他那不幸的童年。

当时在东北谋生的四伯父(嫡亲大伯)周曼青工资收入不多,但能负担一个孩子读书。自1910年起,哥哥恩来转到四伯父处念书,1913年考入南开学校后,因成绩优异和坚持为学校刻钢板,搞勤工俭学,生活已基本靠自己。四伯父曾先后娶过王、赵、杨三位妻子,皆未生育。按照封建宗法,需要后嗣有人,恩来早先就已过继给他的十一叔(嫡亲四叔)周贻淦为子,十四岁的周恩寿筹借了点路费走了很远的路,步了两位兄长的后尘,也来到了天津四伯父的家,不过,他作曼青先生的过继子,那是公元1918年的事。

周恩寿自幼忠厚老实,到天津后,读书用功,头脑聪明,接受能力比较强,他常常因成绩好“跳班”升级,放学后还帮助四伯母做家务,深得老师、四伯父、四伯母的喜爱。

1921年,周恩寿考入南开中学读书。在这所新型学校进步思潮影响下,周恩寿于1924年春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且是哥哥创建的“觉悟社”的小交通员。同年冬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周恩寿受党组织派遣,以入北平宏达学院学习为掩护,到北平市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

随着岁月的流逝,周恩寿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一天天长大,他与其兄长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在周恩来赴欧勤工俭学后期认识了长兄的女友邓颖超同志。当时,他称邓颖超为“姐姐”,称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老太太叫“杨伯母”。后来周恩寿曾回忆说:“那时,姐姐用毛线给我编织了一双棉鞋,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在寒冷的冬天穿上那么暖和的鞋。”可见邓大姐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1925年10月,已与兄长结婚的邓颖超根据党组织决定从广州发来电报,让其陪同杨伯母一道去当时大革命的中心广州,1926年1月经党组织决定周恩寿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一队学习,同年6月毕业。

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周恩寿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员。北伐军攻打武昌城时,周恩寿随攻城部队在火线上采访,不幸右脚被敌人炮火炸伤,由当时任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郭沫若和宣传大队长的胡公冕抬下火线抢救脱险。一个多月后伤愈,周恩寿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劳资仲裁委员会代表,1927年春改任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并继续参加北伐宣传工作。

在这期间,周恩寿因年纪轻,涉世不深,仅为一件生活小事离开队伍一个短暂时间,一向律己甚严的周恩来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弟弟。年轻的周恩寿又害怕又爱面子,内心很痛苦。几十年后,据说有人曾向周总理问起这件事,周恩来坦诚地说:“我那时年轻,火气大,是我对他帮助不够。”表现了他对弟弟的负疚和惋惜。

1928年初,周恩寿随党的组织去上海做地下工作,由于对上一次挫折仍耿耿于怀,遂向长兄周恩来提出自己读书太少,想离开革命队伍去念点书。兄嫂劝阻无效,于是他离开了革命队伍,也自行脱离了共产党。然后,他只身前往吉林的四伯父处。在吉林时,周恩寿担任吉海铁路局检查课的课员,过起了平民生活。

是年4月上旬,周恩来、邓颖超从上海秘密乘船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船经青岛时,受到日本侦探的注意,并跟踪到大连,对他们进行盘查。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周恩来想到了弟弟恩寿。到吉林下火车后,有着丰富地下斗争经验的周恩来先住进旅馆,没有直接去四伯父家,而是用乳名给四伯父写了一封信,请旅馆的人送到四伯父家。周恩寿接信后,见上边只简单地写着:“问舅父好”下边签着“大鸾”两个字。周恩寿一见到哥哥那熟悉的字体,知道他到了吉林,并根据信中对四伯父改称“舅父”这一情况判断出他一定处境很危险,就悄悄前往旅馆接回了哥嫂。

但是周恩来、邓颖超在大连遭日本特务盘查时,已将去苏联接关系的证件全部毁掉了。因没有证件他们就去不成苏联。周恩来本人因认识他的人太多,当时东北又基本在日本人控制之下。他们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经商量,周恩来一个人先启程去哈尔滨的二弟恩溥处住下,翌日再让周恩寿陪邓颖超赶去哈尔滨会合,并由邓颖超、周恩寿在哈尔滨火车站等候比他们晚启程的李立三。一连等了六、七天。终于等到了李立三。这样,在周恩寿的掩护下,周恩来、邓颖超和李立三等便安全地去了苏联。1974年,已经病重的周恩来曾对他的侄儿、侄女们回忆说:“虽然你们父亲那时脱了党,但我相信他不会出卖我们,实际上他还掩护了我们。”表明了周恩来对弟弟恩寿仍是了解和信任的。

此后周恩寿先生在东北的吉林、哈尔滨和关内的太原、天津等地谋差做事,职及税务、禁烟、证卷等多个行业。曾任哈尔滨税捐局课员、松江绥化税务局课长、哈尔滨税务监督署股长,哈尔滨滨江税捐局课长,还在天津开过“天成益”布庄。在哈尔滨做事时,通过周恩来的好友、同学张鸿浩(王士琴的大姨夫)夫妇的介绍,认识了在哈尔滨电业局工作的王士琴,他俩于1936年结婚。王士琴生于1914年,是位满族姑娘,通晓俄、英、日等三种语言,建国后一直任中学外语教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四伯父周曼青先生在当时的天津法租界33号路清河里16号病逝,周恩寿主持料理了丧事,当时周恩来正率红一方面军刚刚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无法通知这一噩耗,即使知道也不可能前来奔丧。在为四伯父发讣告时,周恩寿考虑到四伯父对哥哥恩来有过多年的养育之恩,发丧时应该有个表示,但又不便直书“周恩来”这三个字,如果用哥哥的其他名字,四伯父生前又都不一定知道,他考虑再三,最后在讣告的下款上印着:

“孝子同宇

孝侄大鸾博宇同敬奠”

在这里,他用了周恩来的乳名“大鸾”,即为哥哥尽了晚辈的孝道,也告慰了四伯父的在天之灵,又巧妙避开了国民党特务和日本侦探们的耳目。

1943年,周恩寿夫妇携带了两个孩子,从哈尔滨迁到天津与伯母杨氏同住,在天津一个证券行当司账员,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有时入不支出,四伯母和王士琴不得不做些手工活,以贴补家用。

1945年冬,周恩寿经过多方努力,又与我党组织取得了联系。1946年国共合作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他从天津给在重庆的兄嫂写了信,告知了四伯父四伯母先后去世的情况,从而使周恩来得知了他一直喜爱的三弟的下落。是年2月底,周恩来与“军调处”执行部的另两位成员,美国的马歇尔和国民党方面的张治中前往北平(今北京),他让工作人员给周恩寿发份电报,让其到北平一见。这是兄弟两分别十八年后重新相聚。兄弟俩各叙离别之情之后,恩寿向哥哥提出继续参加革命的要求。一贯遵守组织纪律的周恩来就叫他去找叶剑英。叶剑英同志代表党组织,根据当时斗争情况,让北平军调处管理财务的同志给周恩寿一笔资金,要求他继续隐瞒身份,仍回天津以做生意为掩护,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和医疗器械及药品等紧缺物资,在隐蔽战线上再继续为革命做贡献。遵照叶剑英同志的部署,周恩寿回津后即开办了一处“民生货栈”,并按规定与天津的地下党员周世昌取得了联系,有关药品、经费等均通过周世昌转交给党的组织。

1947年,国民党召开伪“国大”,最终关闭了国共和谈的大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国民党政府行将垮台前夕,还在垂死挣扎,采取强化地方统治,实行保甲连坐的残酷政策。周恩寿终于被一坏邻居告发,理由是:他是周恩来的亲弟弟。1947年7月,周恩寿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逮捕。在狱中,周恩寿除了承认是周恩来的弟弟外,没有暴露为党工作的任何蛛丝马迹。

周恩寿被反对当局逮捕后,在天津的周恩来的老师、同学及旧友们纷纷设法营救,最后由南开学校周恩来的化学老师,时任南开大学教务主任的伉乃如和周恩来的南开同学常策欧两先生出面担保,六个月后才使周恩寿获释出狱。文化大革命后中组部1979年对此事的最后结论是:“周恩寿同志1947年被捕期间总的表现是好的,出狱后继续阿我党地下党员周世昌同志保持秘密联系。”1949年4月,北平解放不久,周恩寿和王士琴夫妇便从天津前往北平(京)见兄嫂。周恩来派人到住处接他们到中南海,匆匆见面后又到香山宿舍。周恩来因工作太忙,深夜才抽空和他们一起谈话。王士琴因是第一次见到兄长,很拘束。周恩来却很随和地问王士琴:“你是哪里人啦?”王士琴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的家乡不太好,我是哈尔滨人,是东北的。”那时,因为东北很长一段时间在日本人统治之下,北平有部分人对东北印象不太好。周恩来马上睁着大眼腈表示很不同意地说:“东北有什么不好呢?我就喜欢东北,因为我就是吃你们东北的高梁米长大的。”

那年周恩寿45岁,希望能继续为革命做些工作。周恩来却严肃地建议说“我看你应先去上‘华大’学习后才能为人民工作。”当时,恩寿夫妇已经有了秉德、秉钧、秉宜和秉华四个孩子了。所以周恩来让弟媳王士琴先回家照顾好孩子。

恩寿在“华大”(指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一年后,1950年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钢铁局当科长,后来又调到冶金部。他曾先后担任过华北钢铁局工务处副管理师,重工业部钢铁局供销处秘书,购运总站副部长,仓库管理科科长等职。当时薪金不高,周恩来就让恩寿把大女儿秉德留在西花厅他们的身边,让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学习。直到1950年周恩寿的几个孩子分别上小学和幼儿园后,王士琴才脱身出来工作,当了二十六年的中学外语教师,到1975年退休。

1959年,周恩寿因身患胃病,年岁也较大,由组织上调内务部任专员。

1963年春节,周总理召约一部分亲属去西花厅,得用春节聚会的机会,教育他的亲属、晚辈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过好“五关”,并对弟弟恩寿说:“同宇,你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又快到退休年龄了(其实还差一岁),就退休吧!不要让别人说,周恩来的弟弟长期病假,快到年龄为啥不退休?”然后周总理又恳切地说:“你退休后能把几个孩子教育好,这就是你对国家的最大贡献。生活费困难,我给你补。”于是,周恩寿于1963年6月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休后的周同宇除了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外,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与社会主义学院的学友王光琦等人相约几个人一起聚一聚,吃顿饭,改善改善伙食,聊聊天,当时有人戏称他们的聚会是“神仙会”。

“文革”期间,江青为了整倒周恩来,想方设法找材料,当然也要“挖”到周恩寿身上,硬是无中生有地把周恩寿说成是个“刘少奇黑线上的人物”,把“神仙会”也诬蔑为“反革命聚餐会”等等,并发难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处。洞察一切的周恩来十分明白“四人帮”的险恶用心,于1968年2月北京卫戍区将周恩寿“拘捕审查”。这样,周恩寿又一次失去了自由,直到1975年4月末才经毛泽东过问批准,解放回家休养。

“文革”后,1979年中央组织部对周恩寿一案进行了复查,全部撤销了1975年7月2日原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强加在周恩寿身上的全部诬蔑不实之词,为周恩寿同志彻底****,恢复名誉。这使他晚年激动不已、兴奋不已。曾不顾病体向亲友们报告:“我彻底****了!”接着,他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和第六届委员,于1985年初又被落实政策将退休改为离休,享受离休干部待遇。1985年5月13日,周恩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享年82岁。

周恩寿和王士琴共有子女六人,均学业有成。其中大、三、六是女孩,二、四、五为男孩。目前,他们的工作单位分别是:周秉德(女),中国新闻社;周秉钧(男),广州保税区;周秉宜(女),国际贸易部;周秉华(男),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周秉和(男),从事私营经济;周秉建(女),国家财政部。

1982年,也就是周恩来辞世6年后,周恩寿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去中南海西花厅,看望当时健在的邓大姐,谈及家世时,邓颖超同志对孩子们说:“你们伯伯(指周恩来)当时对同宇问题的处理,我都不清楚内情,直到最近我才弄明白,是‘四人帮’发难。伯伯把同宇交北京卫戍区监护审查,是他采取的保护干部的一种措施。如果让同宇落在‘红卫兵’或‘四人帮’手里,那他就不会有今天,可能叫你死无对证了。”

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零星资料看,周恩寿同志生前有两件非常遗憾的事。

其一是未能为哥哥亲自送别。1975年虽然让周恩寿回家养病,但在当时“四人帮”极左思潮统治下,他仍由“群众监督”,没有让他享有应该享受的公民权利。周恩来病重,不让他去探望;周恩来去世后,作为一母所生唯一在世的胞弟,却没“资格”参加追悼会;他只能在家中设个灵堂,以泪水洗面,默默地悼念,与哥哥永别。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可以视“长兄如父”,周同宇也一贯敬爱自己的哥哥,而当哥哥告别人世时,他却连见最后一面的“资格”都没有,他内心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其二是未能回故乡看看,人到老年,难免思乡怀旧,周恩寿也不例外。前半生他由于颠沛流漓,无法回到淮安。建国后他有机会想回淮安看看。却又因周总理律己甚严,一次又一次不准他回故乡,怕给故乡带来麻烦。特别是1965年春节前夕,退休不久的周恩寿得悉哥哥在安排平掉淮安老家的祖坟,但又担心一直居住淮安的陶华(周恩来的叔伯兄弟周恩硕妻子、周尔辉母亲)年岁大,想不通,需要有人去说服她。恩寿认为这是一个回故乡的最好机会。趁一次去西花厅时提了出来:“哥哥,听说你要平掉淮安老家的祖坟?让我回去吧,十嫂(指陶华)的工作我一定能做好。””好呀——”周恩来开始很高兴,可他转念一想,马上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你不能回去!”“为什么?”一向敬重哥哥的周恩寿归乡心切,竟不顾一切地反问起来。“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周恩来目光炯炯地说,“你回去之后,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要派人陪同你、接待你,既浪费了地方的钱财,还要耽误地方上的工作。”恩寿不敢再说什么了。只听哥哥周恩来继续说,“还是等尔萃放寒假回去完成这一任务吧。他妈妈在淮安,年纪又轻,春节回去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周恩来这么一说,他还有啥办法呢”!“文革”开始以后的情况大家都已知道了,坐了七年半不白之冤的牢狱。到他完全恢复自由后,又身患重病,探望故乡的身体条件又失去了。周恩寿临终前曾动情地向他老伴王士琴说:“我死以后,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在我老家后院,小时种过菜的地方深埋,让我回到家乡去看看……”

周恩寿的—生是既为生活奔波劳碌,也为革命奔走的一生。他投身滚滚的大革命洪流,并曾在革命洪流的风口浪尖上拼搏、战斗。他虽后来被革命浪潮涌到了一边,但他在哥哥的影响、教诲下,始终与中国的革命事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过一定贡献的人,也是一位一生坎坷的人。他生前的最后遗愿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也体现着他对故土亲情的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诚如周恩来1965年7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对另一位淮安老乡所说的“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周恩寿的故乡淮安,更理解他并期待着他的“叶落归根”夙愿的实现。

6. 电视剧海棠依旧中的泰国孩子是真实的吗

您好,是真实的,海棠依旧中的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这是部严肃的电视剧!

7. 海棠依旧剧中周同宇是哪位演员

《海棠依旧》电视剧中周同宇是演员王伯昭饰演的。

相关剧情: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周恩来夜不能寐,二人在院子里畅谈今后的发展。毛泽东说:我们从赶考到明天的开考,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不做铁锤,要做拔不掉的、永不生锈的钢钉。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圆满落幕。蒋介石密谋暗杀行动,国民党高级特务段云鹏与魏凌元在北京一栋民房会面。

周恩来与弟弟周同宇(王伯昭饰演)一家齐聚在西花厅,周同宇想过继一个孩子给周恩来,周恩来说这样不好,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周恩来还对周同宇说:我会把你的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7)周同宇扩展阅读

王伯昭演艺经历:

1986年在电视剧《西游记》里饰演白龙马人型。2012年,王伯昭与沈星浩、李宝能导演合作,出演电视剧《同在屋檐下》,剧中饰演洛铭。同年,与李璟、李东恒等青年偶像演员合作出演电视剧《铁血男儿夏明翰》,剧中饰演章府老爷章炎。

2013年,王伯昭参演由导演马功伟执导电视剧《更年期的战争》,该剧讲述了一位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任何与女强人母亲之间的情感碰撞和摩擦。

201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开播。该剧讲述1976年-1984年这段重要历史时期。王伯昭在剧中饰演荣毅仁

2016年在由陈力导演,孙维民主演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中饰演周同宇一角。

8. 周恩寿的个人轶事

周恩寿生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4年4月8日。他出生后因皮肤稍黑,家里人便顺口喊他“小黑子”算作乳名,取学名恩寿,字同宇,也叫过桐宇。

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觉悟社交通员。1925年受党委派入北平宏达学院学习为掩护,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

10月应周恩来、邓颖超之托,陪同邓母杨振德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在入伍生团的同班同学有林彪、文强、李运昌等,之后进入四期政治科。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大队小队长,总政治部劳资仲裁委员会代表。

1927年春任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时,是“武汉中央军校各期学生共同讨蒋筹委会”执行委员,并在《讨蒋宣言》上署名,后遭通缉。

(8)周同宇扩展阅读:

周恩寿的—生是既为生活奔波劳碌,也为革命奔走的一生。他投身滚滚的大革命洪流,并曾在革命洪流的风口浪尖上拼搏、战斗。

他虽后来被革命浪潮涌到了一边,但他在哥哥的影响、教诲下,始终与中国的革命事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过一定贡献的人,也是一位一生坎坷的人。

他生前的最后遗愿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也体现着他对故土亲情的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诚如周恩来1965年7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对另一位淮安老乡所说的“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周恩寿的故乡淮安,更理解他并期待着他的“叶落归根”夙愿的实现。

9. 《海棠依旧》中周同宇在哪一集被隔离审查

王伯昭,在西游记里演白龙马龙王三太子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