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
间离方法。
间离方法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效果:
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元状态。
他以美国名演员劳顿扮演伽利略的角色为例,指出:“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者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观众一面在欣赏他,一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
换言之,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
间离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员表明自己是在演戏,观众是在冷静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B. 布莱希特的“第四堵墙”是什么
指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
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第四面墙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实主义剧的出现。它的出现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直接关注提升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导致这种界限破开,例如,舞台上的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
第四墙艺术作用
第四面墙的接受是虚构工作和观众之间解除嫌疑工作的一部分。允许观众在他们看真正的事件的时候感受虚构。在表演中,第四墙将演员和观众隔开,对于观众是透明的,而对于演员则是不透明的,在剧场中戏剧应当创造真实的舞台幻觉。
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忘记自己是在欣赏戏剧,就仿佛是在观看一件正在发生的事件;演员的表演则被封闭在第四堵墙内,应当以角色的身份生活在舞台上,潜心于角色的塑造和体现的过程,显现现实生活的全貌而不必理睬观众的反应,保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彻底融入到角色当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第四墙
C. 贝托特布莱希特简介
贝尔托·布莱希特(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D.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区别
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兰芳并称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的创始人,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真”、“善”、“美”。即布莱希特体系突出真实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突出教育功能,梅兰芳体系突出象征之美。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Stanislavski,Konstantin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妻子为莉琳娜.
人物经历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 ,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 。1877 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
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 。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 , 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
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总结所述:“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梅兰芳曾与1935年访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人多次交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梅兰芳说:“他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或好导演,必须刻苦地钻研理论和技术,二者不可偏废。同时-个演员必须不断地通过舞台的演出,接受群众考验,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否则就等于无根的枯树了。”
2主要作品
《海鸥》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丹钦科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同时 ,把高尔基最初的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推上了舞台。
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
《 三姊妹 》中的韦尔希宁 ,《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贝尔托·布莱希特(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人物生平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亚的奥古斯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厂长,母亲在年轻时就为乳癌所苦。小时候的布莱希特是个体弱的孩子,由于先天的心脏疾病,他曾被送到疗养院修养,六岁到教会国小念书,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在学校期间他便开始写作,成为学生杂志《收获》的发行兼编辑。他十六岁开始为地方报纸写文章,并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圣经》。
1917年,布莱希特到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立克大学读医学,期间他参加了阿尔图·库切尔的戏剧研究班,但因为不喜欢和同班同学的相处模式,而经常翘课跑回家。却借助此间闲暇开始创作剧本《巴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希特虽然曾受命到军医院当卫生兵,但很快的就结束了,因为他公开表态对战争不抱信心。
还未成为幕尼黑的戏剧家之前,布莱希特在一家报社《人民意志报》找到写剧评的工作。1922年布莱希特的《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剧院上演,藉此布莱希特获得有名的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布莱希特也开始稳定他的人际关系,于24岁娶了歌剧演唱家玛丽安娜。次年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汉娜。虽然结了婚,很少花时间陪妻子和女儿的布莱希特还是有其他的婚姻问题。1924年搬到柏林后,他认识了维也纳信仰共产主义的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并积极的追求海伦娜。海伦娜还为他生了一个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后来布莱希特也认识了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并和她合作。1926年布莱希特 和玛丽安娜离婚,1929年和海伦娜结婚。 1933年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布莱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苏黎世,后来又到丹麦、芬兰,1941年旅行经过莫斯科、海参崴、圣·彼得罗港。直到1954年布莱希特获颁国际斯大林和平奖。1956年8月14日,当他在研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时,因心脏病发而过世,被葬于柏林的多罗延公墓。从1933年起,在长达15载的流亡生涯里,布莱希特的足迹踏遍了欧美每一个角落。
在苏黎世的旅馆,布莱希特见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亚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莫斯科,他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在好莱坞,他跟喜剧天才卓别林成了好友,机缘巧合之下与当时访问美国的老舍相谈甚欢。如果说遭遇世界大战引发了布莱希特对政治的思索,那么漂泊异乡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触到了社会深层,浮世百态。这不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莱希特作为一朵戏剧灵魂成长的心路历程,带给他的戏剧以不朽的魅力。时代是人无法选择,如何在命运的漂泊中寻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莱希特无疑是一位无可指摘的尊师。
E. 布莱希特是谁啊
布莱希特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3年2月4日出生在伐利亚州。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理。
1917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他被派往战地医院服务。革命失败后,继续大学学习,对戏剧发生浓厚兴趣。同年写出第一部短《巴尔》,攻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创作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带着妻子儿女逃离德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全面实践他的史诗戏剧演剧方法。1956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他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等剧的导演分析。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的贡献。
林兆华认为,“黄佐临先生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50年代他就开始把布莱希特学派介绍到中国。50年代他拍了一些布莱希特风格的戏,当时的布莱希特对于中国的戏剧界来说还是陌生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布莱希特的戏剧,史诗性的戏剧,经常谈的陌生化效果,对中国戏剧界影响是很大的。”
F. 话剧“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有什么区别
一、思想: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2.布莱希特体系:
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二、演剧方法: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2.布莱希特体系:
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三、美学观念: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2.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6)布莱希特扩展阅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
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G. 布莱希特戏剧为什么是“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因为他的手法是“间离效果”。
H. 布莱希特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祖上是施瓦本农民,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已是这座小城里的富裕市民。
191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次年改修医科,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看护伤员。他以激进的政治态度和多才多艺赢得士兵的信赖和尊敬。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时,他被医院士兵推举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成员,但革命很快遭到镇压。布莱希特把他对这场革命的认识和失望情绪,写进了次年春季完成的剧本《夜半鼓声》(1919)中。
战争和革命的动荡平静以后,布莱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学。1922年2月22日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话剧院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德国戏剧界注目。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应著名导演马克斯·赖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韦格尔结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以后,在国会纵火案发生的次日,布莱希特被迫离开德国去巴黎,同年夏携家属去丹麦,在斯文堡附近一个农舍里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39年被迫离开丹麦去瑞典,1940年去芬兰,次年夏季取道苏联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返回欧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苏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伦娜·韦格尔领导了“柏林剧团”的活动。1956年8月14日逝世。
I. 布莱希特派和斯坦尼派的区别
1、不同的想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不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生活。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应该遵守生命的逻辑和有机规律,在规定的场景中真诚地感受、思考和行动。
布莱希特体系主张上方的演员角色,推动作用,代表人物在剧中融化而不是演员进入角色,走进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走出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面对观众,远离它,自由的奔跑。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是演员本人,也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表演剧中的人物。
2、不同的表演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挥演员创作的主动性,通过整体表演体现导演的风格。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表演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强调表演的艺术完整性。该系统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
布莱希特的体系采用了自由而不拉伸的戏剧结构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众多的人物和场景,读者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热情。
3、不同的审美观念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美学思想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功能,继承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兴起的时期。它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级对舞台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和民主的热烈追求。
布莱希特的戏剧化方法主张“分离法”,又称“陌生化法”,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和新的戏剧化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同寻常,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使人们理解改变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就扮演方法而言,“分离法”要求行动者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将两者合二为一,行动者应在角色之上,控制角色,扮演角色。
(9)布莱希特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和表演理论。例如,《娜拉》的导演张密在彩排中拿出笔记,读到斯坦尼斯劳斯基的台词:“在舞台上,先进的苏联人物是不能用一套模式化的公式、舞台面具和人物类型来代表的。
在舞台上,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就像一个人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一样,就像一个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按照逻辑,有序的方式思考一样。”
J. 贝尔托·布莱希特的主要成就
布莱希特,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他将文艺变革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主张在舞台上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