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承影剑的简介
《列子·汤问》篇有“上古三剑”一章 ,后世道教对列子道家的“道剑”一词进行了借用和发挥,并将其运用于丹道学 、 心性论等领域 ,赋予“道剑”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 。道教对“道剑”一词的借用和发挥, 从特定层面显示了《列子》对道教产生的影响 ,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列子》 中的 “剑” 几乎可以用 “道” 字替下。如 《列子 · 汤问》 中 , 孔周曰 : “吾有三剑 , 唯子所择 , 皆不能杀人 , 且先言其状。 一曰含光 , 视之不可见 , 运之不知有。 其所触也 , 泯然无际 , 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 , 将旦昧爽之交 , 日夕昏明之际 , 北面而察之 , 淡淡焉若有物存 , 莫识其状。 其所触也 , 窃窃然有声 , 经物而物不疾也。 三曰宵练 , 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 , 方夜见光而不见形。 其触物也 , 然而过 , 随过随合 , 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者 , 传之十三世矣 , 而无施于事。 匣而藏之 , 未尝启封。 ” 从这几把古剑上 , 人们可以嗅到道家祖师老子《道德经》大道的气味 , 听到列子之后道家集大成者庄子《南华经》 “庖丁解牛” 的桑林之乐 , 后来 , 内丹养生家确实把《列子》 之 “剑” 携进了丹学。《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就录有《宵练匣静功》
尽管剑在《老子》 那里必定是归于“不祥之器” , 但《列子》绝丽瑰伟的哲学境界以及《庄子》洞彻一切的犀利高见还是触动了后世道家,隋唐内丹家即开始频频 “论剑” 。
《宋史 · 陈抟传》 记载唐代道士吕岩 ( 字洞宾 ) 为 “关西逸人 , 有剑术 , 年百余岁。步履轻捷 , 顷刻数百里 , 数来抟斋中” , 是位养生有方且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他闻道前 , 曾流落风尘 , 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 , “黄粱一梦” , 于是感悟 , 求其超度 , 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 ,后又遇火龙真人于终南山中 , 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 , 他自称“吾有三剑说与世人,一断爱欲, 二断烦恼, 三断愚痴” ,从这 “三剑” 上可以看出 , 吕洞宾的剑实乃列子的无形之剑 , 吕洞内宾的剑大约由此练就,今人王沐称其为 “性功中的出世法”。
如何练就列子三剑合道的境界呢,唐叶法善在《 真龙虎九仙经》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谓: “ 炼剑者,先收精华, 后起心火, 肺为风鞴, 肝木为碳, 脾为黄泥, 肾为日月精罡也。 肾为水, 脾土为泥模, 身为炉, 一息气中为法, 息成剑之气也”。在隋唐养生家那里, 列子的道剑已是修道的代名词了。 什么是“道”?在先秦《庄子·缮性》说过:“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可见,先秦思想家已经在使用“理”解释“道”,而得道者则是悟理而觉,体道而行的真人、至人,在先秦道家那里道是导引万物的存在。列子的剑既是道理,那么得剑就是得道。受列子影响,这种思想在《 修真十书》 卷十二“了真子剑歌”中的修炼思想 , 则是表达的一目了然的 , 不妨全诗揭下 , 供有兴趣的读者玩然 ,
“ 两枝慧剑埋真土, 出匣哮吼惊风雨,
修丹若无此器械, 学者千人万人误。
唯有小心得剑诀, 用之精英动千古,
知时飞人太霄问; 分明寻得阴阳路。
捉住玉兔不敢行, 炉内丹砂方定所,
审其老嫩辨浮沉, 进退来往分主宾。
一霎火焰飞烧天, 锻炼玄精妙难睹,
唬唬虽则声悲苦, 终是依依恋慈母。
若要制服火龙儿, 却去北方寻水虎。
龙见虎, 互盘旋, 恍恍惚惚结成团。
河车搬入昆仑顶, 锁居土釜勿抽关,
息息绵绵无间断, 抱元守一要精专。
琼浆酿就从天降, 馥郁甘甜遍舌端,
炼之饵之入五内, 只此号日大还丹。
宿疾普消神气爽, 四肢和畅身康安。
从来真火生于木, 不会调匀莫强钻,
玉炉火候须消息, 火怕寒兮水伯干。
若得先师真剑决, 下手修炼大何难。
悬崖铁壁挂残雪, 玉匣藏处老龙蟠。
华池神水磨莹净, 知时提挈自挥弹。
若遇有仇须急报, 外道邪魔丧胆寒。
破鸿蒙, 凿混沌, 自 使来去无缺损。
专心定志不须忙, 左右用之在款款。
此歌寄与逢剑人, 着意推究可为准。
《 金丹真传》 张崇烈注: “ 慧剑者, 觉性也。”明代的丹学汇总《 性命圭旨》 中“ 真土图” 的配诗引用了“ 了真子剑歌” 的首句, 谓“ 两校慧剑埋真土, 万病潜消出幻躯。 ” 又解释道: “ 心安真土, 以诚以默以柔; 气养浩然, 勿正勿忘勿助。 ”
《中和集》卷四《慧剑歌》曰:“自从至人传剑诀,正令全提诚决烈。有人问我觅踪由,向道不是寻常铁。此块铁,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轩昂。赫赫火中加火炼,工夫百炼炼成钢。学道人,知此诀,阳神威猛阴魔灭。神功妙用实难量,我今剖露为君说。……此宝剑,本无形,为有神功强立名。学道修真凭此剑,若无此剑道难成。”
《玄虚子鸣真集》收录五首《慧剑》诗,其第五首《慧剑》诗曰:“吾获宝剑已多年,入地穿山得自然。瑞气铸成群怪匿,清光磨就万邪迁。辉辉光焰射星斗,灿灿锋芒覆地天。闲挂碧霄宫殿侧,不须重举伴神仙。”
张三丰《 无根树丹辞》 : “ 屠龙剑, 缚虎绦, 运转天罡斡斗杓。” 请刘一明注: “ 妄情不起, 则真情生真性现。真性生是运转魁罡, 斡旋斗杓, 转杀为生, 变刑成德, 可以锻炼一炉真日月矣。“
而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录有《宵练匣静功》 一文,更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自先秦两汉时期起道家就以气解道,列子的道剑自然就是先天之气剑。清董德宁谓; “ 修丹之剑者, 盖剑则为金, 而金则为气, 以剑非金不成, 而丹非气不结也。”清末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卷一称: “ 学道人第一要炼剑, 剑即先天元气也。 ”
从道家论剑中 , 人们可以看到道家以列子三剑精妙高超的哲学思想内涵建造出了 “自然科学” 的大厦 ,列子、道家的卓越之处就在这里。
㈡ 承影剑的介绍
上古名剑,曾为商天子、春秋时卫人孔周所有,与含光,宵练齐名,并称商天子(王帝君主圣帝)三剑,《列子·汤问》中有记载。也叫“霄练”。商天子三剑,从辞源角度看,「商天子三剑」本是一个哲学的用语,以上古存在的三把神剑喻道,它首出于《列子·汤问》篇。承影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十大名剑之一。铸造时间不明曾被商王帝所收藏,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依燕颖)商王帝(天子君主)三剑。相传出炉时,“蛟分承影,雁落忘归”,故名承影。后有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
㈢ 中国历史之中的名剑―承影剑,求此剑下落
龙渊剑,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五,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故名此剑曰“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龙泉”,简称龙泉剑。 龙渊剑最有名的一任主人是伍子胥。伍子胥后此间消失于历史中长达几百年。关于此后龙泉剑的下落,《晋书·张华传》记载;“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另外此剑曾为李渊的佩剑,李渊死后随李渊葬于献陵,也有传说李渊曾将此剑传于太宗李世民,后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另还有传说,“邋遢道人”张三丰曾配此剑。其实际下落不可考。
㈣ 谁知道承影剑的来历
承影剑的来历已不可考,蔷薇皇帝崛起东陆,提着这柄不甘寂寞的杀戾之剑踏着累累尸骨一统山河,承影的声名才为天下所知。但在民间流传的说法中,承影中附有凶恶的诅咒,想要得到它的认可,必须用整个家族的命运来交换,所以素来有不祥之名。传说承影剑一被拔出,便有血光;若是帝王拔出,便要天下大乱;臣子拔出,不是弑君,便要妨主。不到祸乱的时候,承影断然不该出鞘。所以白胤亲手把承影封印,但他的子孙并没有逃脱附于承影的噩运,喜皇帝在拔出承影的那一天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传承:自蔷薇皇帝在东陆创建了强大的帝国,承影剑就成为帝王身份的象征,成为历代皇帝的佩剑。白氏灭国之后,无论姬氏还是牧云氏的皇帝,都视承影为第一佩剑,但因为它不祥的名声,轻易不佩在身上。
㈤ 承影剑的剑孪生说
承影剑和含光剑还有一个孪生传说。
藏剑名家孔周也只听说含光之名,没有见过含光。得到承影剑之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发现铸刻在剑身上的铭文中“影”字略微有些松动,他用力按去没有反应,再向外猛拔,只听喀的一声轻响,剑柄分作两截,一截短小的剑柄赫然露出。慢慢拔出,只觉得剑身在逐渐的抽出,可就是无法看到,孔周用手一碰,一缕血线缓缓流到地上,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被剑割伤。走进屋中阴暗之处,才终于看见此剑的全貌,一旦光线照及剑身,又看不到。运剑远挥,只觉剑柄剧震,轰的一声大响,丈余外的墙壁竟然被发出的剑气洞穿。这柄剑就是含光。
但不管,含光、承影、宵练这三兄弟剑,在春秋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㈥ 十大名剑之一承影剑,它的来历是什么
蛟分承影,雁落忘归”这句话,而有人根据这句话解释了承影剑的来历。据说承影剑是秦世炎用尽一生才打造出来的。承影剑是秦世炎用融合了日月精华的天山水,和蛟龙、大雁的魂魄淬炼而成的。
传说,秦世炎在这把剑铸造的最后关头因为力竭而死亡,在紧急关头之下是承影剑自己完成了最后的锻造。因为这把剑中有蛟龙的魂魄,所以铸造完成之后,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
在《列子·汤问》中还介绍了一个有关于承影剑的故事。据说,魏黑卵曾经因为私人的原因杀死了一个名为邱炳章的人,邱炳章的儿子为了能够给父亲报仇便求到了孔周这里,孔周当时就将承影剑以及另外两把剑拿了出来,并且分别介绍了一番,最后邱炳章的儿子选择了承影剑,并成功报了仇。或许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承影剑真的存在。
㈦ 跪求承影剑图
承影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十大名剑之一。铸造于周朝,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天子三剑。相传出炉时,“蛟分承影,雁落忘归”,故名承影。后有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
春秋时的一个黎明,卫国郊外一片松林里,天色黑白交际的一瞬间,一双手缓缓扬起。双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剑柄,只有剑柄不见长剑剑身,但是,在北面的墙壁上却隐隐投下一个飘忽的剑影,剑影只存片刻,就随着白昼的来临而消失,直到黄昏,天色渐暗,就在白昼和黑夜交错的霎那,那个飘忽的剑影又再次浮现出来。扬起的双手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挥向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轻轻的“嚓”的一声,树身微微一震,不见变化,然而稍后不久,翠茂的松盖就在一阵温和掠过的南风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轮,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长剑又归于无形,远古的暮色无声合拢,天地之间一片静穆。这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就是承影剑。历史流传下了孔周舞承影剑篇章。
承影剑和含光剑还有一个孪生传说。
藏剑名家孔周也只听说含光之名,没有见过含光。得到承影剑之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发现铸刻在剑身上的铭文中“影”字略微有些松动,他用力按去没有反应,再向外猛拔,只听喀的一声轻响,剑柄分作两截,一截短小的剑柄赫然露出。慢慢拔出,只觉得剑身在逐渐的抽出,可就是无法看到,孔周用手一碰,一缕血线缓缓流到地上,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被剑割伤。走进屋中阴暗之处,才终于看见此剑的全貌,一旦光线照及剑身,又看不到。运剑远挥,只觉剑柄剧震,轰的一声大响,丈余外的墙壁竟然被发出的剑气洞穿。这柄剑就是含光。
但不管,含光、承影、宵练这三兄弟剑,在春秋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找自网络~~~~~~~~~~~
㈧ 承影剑的释义
并不是能杀人的剑才能有最大的能力,这三把剑是经过抽象的,指的是不同的几个力量,代指的是三个符号。
这三把宝剑被分为上品含光、中品承影、下品宵练,其实这三把所谓的宝剑却只是人的三种状态——上品含光者是入道合体之状,中品承影是遇道引信之状,下品宵练是为按道守习之状。越次等的剑越能使人感受其存在。
为何称此三剑都不可以杀死人呢?是其刀锋够快吗?快的如光、如影、如风;光不可见,是因时光如梭快比闪电,瞬间可通天地使人无察;影只存形,是为气随机行,容形而存影迹似有还无;风有留余,寒热风湿之入体即合其身,且皆有症状。
时光、气机、风行都是与人相关之物,各有其制,都不会要人命,却也是时时在要人命,只是它们也是在按照命体本身在行事罢了。
孔周所言不差,并直言相告于来丹,所谓报仇之事本无需自己动手,自然会有其死亡的时。
来丹不明其理,孔周还有意来个斋心七日,以观其心变,但来丹心意难改,也就只能顺其之意而行。
至于说童子佩三剑却三军,也是说占得了天机,占得了自然之理。[1]三剑本非剑。只是以上古神剑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