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邓文仪和邓宝山是同一个人吗
你好,邓文仪和邓宝山不是同一个人
邓文仪(1906—1998),字雪冰,湖南醴陵县浦口镇人。1906年11月22日出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4年任革*命军排长,参加东征负伤。曾任军校区队长。
邓宝珊(18*94-1968) 甘肃天水人, 原名邓瑜。国*民党的陆军上将,曾任华北“剿总”副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宝珊受中*共中*央、毛主*席的派遣,回到甘肃工作,先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曾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杀,后被平*反昭*雪。
『贰』 蓝衣社的“四大金刚”、“十三太保”都是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四大金刚”
分别是陈恭澎、赵理君、沈醉、王天木。
黄埔十三太保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军校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
人员有: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物真实身份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物的真实身份:
1、杨立青:
杨立青是杨家老三,生性顽劣,屡惹祸端,自小与兄长立仁水火不容,在黄埔军校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启蒙。经过艰苦的战斗岁月,正直、真诚、乐观的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军人。
2、杨立仁:
杨立仁是杨家长子,厚貌深情,绵里藏针,胸怀强烈的救国热情投笔从戎,但服务于自命正统国民党政权。最终,他随国民党政权退逃台湾。
3、杨立华:
杨立华是家长女,早早投身大革命的潮流,是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她无意间将立青引上了革命的征途。
她精神上眷恋着共产党人瞿恩。但主义之争让他们渐行渐远她收养了瞿恩的儿子,终生未嫁,后随立仁一块儿前往台湾。
4、瞿霞:
瞿霞瞿恩的妹妹,坚定的共产党员,立青的初恋情人。她是瞿恩的助手,在白色恐怖中被捕入狱,无论是在狱中还是出狱后,她都坚持开展革命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卑不亢的斗争。
5、瞿恩:
瞿恩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黄埔军校的教官,立青的人生导师和革命引路人;为了坚持信仰,他舍弃了爱情,为了保护革命,他牺牲了肉躯。
6、林娥:
林娥中共谍报人员,冷静、细致,理性而不缺热情。少年时代的她偶然介入立青的走火事件,留下了永恒的创伤,但也由此与杨家结下了伴随一生的渊源。
7、瞿母:
瞿母是一个思想觉悟高尚的共产党员,一个身具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慈母形象。她一边照顾着儿女的生活,一边承担通讯员的地下工作。
8、穆震方:
穆震方是黄埔三期六班学员,工人阶级出身,资深的共产党员,为人正直,敢作敢当。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他因发杨立青入党未果而对其抱有成见,之后敢于直面错误,与立青并肩作战。
『肆』 这人资历比戴笠还老,复兴社创始人,不承认自己是特务后来怎样
在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中,中统和军统是两个绕不开的坎,这两个特务机构,在抗战时期曾经刺杀日伪,刺探情报,也为抗战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在和平时期,这样的特务组织却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刺杀民主革命人士的帮凶,留下了极其血腥的一面,比如军统戴笠、毛人凤等等,戴笠甚至被评价为是亚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最神秘的一个人物。
康泽的别动队系统一度在国民党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发展后期,还吸收了不少青年骨干力量,在江西苏区的时候,这个别动总队曾带来了重大的破坏,令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但康泽在解放战争中被俘以后,不认为自己的被动总队是特务组织,我军对于这个反共20多年的老特务,后来也宽大为怀,1963年康泽被特赦以后,也写了不少回忆当年复兴社时期的资料,1967年病逝,享年63岁。
『伍』 人间正道是沧桑各个人物原型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
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
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
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
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
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
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
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
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
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第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所属的第1、2、22师任职。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第三期学员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戴安澜和王耀武,就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毕业生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极少,也没有一位解放军中将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本来黄埔第三期中共学员中出了两位优秀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和吴光浩,可惜都英勇牺牲了,否则至少应该是授到上将的。可见,剧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这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杨立青是如此,其他剧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原型虽然没有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却因剧中一位角色的人名与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名字相同,从而卷入了一场意外的纠纷。
在剧中,三期六班学员中有一个加入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学生叫汤慕禹,此人坚定反共,后来一直在国军中任职,直到辽沈战役中化装潜逃被抓获。作为杨立青的同学,他与杨立青的私交不错,并且还上船帮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务,救出了瞿教官,说明人品并不坏。但是,在剧中他毕竟是以右派学生面目出现的,在黄埔与左派学生打架,也想在军中升官。可巧的是,黄埔军校偏偏还真有一个叫汤慕禹的学员,不过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学,也就是四期的学员。这位历史上的真实的汤慕禹,1903年生于四川重庆巴县,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汤慕禹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汤慕禹是原巴县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之后,那位真实的汤慕禹烈士的后人看了剧情介绍大为不满,因为在剧中“汤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与已牺牲的红军战将汤慕禹相混淆,进而对革命烈士的名誉权构成损害。因此,汤慕禹烈士的后人决定起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剧组及相关责任人,要求赔礼道歉、公开恢复汤慕禹的名誉和赔偿精神损失。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的经纪人则表示,“小说就是小说,与历史没有关系”。
据查,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学员中,只有这位来自重庆巴县的学员叫汤慕禹。因此汤慕禹烈士后人认为,即使是编剧认为人名“纯属雷同”,也应及时澄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律师则认为,如果单纯名字雷同还可以理解,但同一时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属可以要求剧组一方进行修改。
拓展资料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张恒,柯蓝、杨雪主演的一部大型历史正剧,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历史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现了从黄埔时期的国共合作到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国民党退逃台湾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历史,由孙红雷主演的杨立青也再现了我军高级将领的传奇风采。
剧情介绍
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军阀、杨氏家族族长杨廷鹤膝下有三个子女:长子杨立仁、女儿杨立华以及小儿子杨立青。杨立仁与杨立青虽是亲兄弟,但关系并不怎么融洽。杨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准备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视的北洋政府要员。杨立青偷拿杨立仁的枪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杀计划提前夭折。之后,兄弟俩先后前往广州,各自发展找寻前途。
杨立仁通过杨家世交楚材介绍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而杨立华早已是广州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杨立青凭借绘图技艺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杨立青将瞿恩视为人生导师,并对瞿恩的妹妹瞿霞产生了爱慕之情。此时,杨立仁已踏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核心圈,参与了军政机密。
在瞿恩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艰难的取得了最后成功。不久“四一二”事变爆发,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随军驻守上海的杨立青与瞿恩一齐秘密离开了上海,之后杨立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杨立仁已是国民党中统驻上海的情报长官,而他的对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杨立青。杨立华结束莫斯科的学习回到上海后,作为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继续为国民政府服务。杨立青与杨立仁之间经历了数次正面交锋,杨立华不愿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过条件交换,要求瞿恩让杨立青离开上海到中共的后方工作,瞿恩被迫答应了要求。
瞿霞在执行任务时,不慎被特务抓捕入了监狱,瞿恩接受党组织上新派来的助手林娥,继续开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杨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绝了杨立仁的爱慕表白,并和她的上级瞿恩秘密结成夫妻。由于叛徒出卖,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抛下刚出生的幼子,辗转去了中央苏区。杨立华主动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幼子,并取了名字叫费明。
反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失败了,瞿恩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范希亮奉命对在黄埔的老师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展开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杨立青作为警卫人员随中共谈判代表团前往南京。
抗日战争爆发,杨立华安排杨家举家迁往陪都重庆。杨立青作为八路军的团长在抗战前线奋勇杀敌,杨立仁则一直在谍报战线上辛勤奋战。在陕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给了杨立青的黄埔同窗穆震方,杨立青得知后心灵大受打击。
杨立仁与林娥在重庆相遇,国共两党的情报人员再次配合侦听日军的电台。“皖南事变”后,杨立青受组织上委派前赴重庆保护情报工作的安全。杨立青与林娥在重庆完婚,但与杨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业上站在了对立面。
抗日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内战一触即发,杨立青与杨立仁兄弟俩没有在正面战场相遇,但依然继续着相互之间的较量。解放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杨立青也从军工生产保障转到了一线战场。国民党中将杨立仁回到了上海,准备和国民党政权一起退逃台湾。公元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杨廷鹤因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团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陆』 邓文仪的人物简介
邓文仪(1905年—1998年),原国民党中央常委,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05年生于醴陵县农村家庭;1923年上初中四年级时报名参加广东政府军政部长程潜创办的教导营学兵连,投笔从戎,技身国民革命。
1924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在开学典礼上聆听了孙中山的训示,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参加了到韶关随侍孙中山的勤务工作;1924年底提前毕业,随同黄埔军校教导团参加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的战斗,曾负伤;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1月回国参加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授少将;1928年任总司令部侍从参谋;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秘书8年,参加发起新生活运动,曾获宝鼎勋章;1931年冬,在蒋介石授意下,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成立,他又是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1932年后,他积极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剿共”战争,曾主编《“剿匪”文献》。
1935年被派赴莫斯科,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首席武官;1936年任三民主义力行社书记,参与处理西安事变;1938年调任成都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兼委员长成都行辕政治部主任,授中将,主持训练3万名军官和学员;1941年调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国民党青年军政治部设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两度赴新疆视察;1946年任中华民国国防部新闻局局长;1947年任国防部政工局局长兼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49年8月初,作为国防部政工局局长,曾奉蒋介石之命到湖南长沙劝阻陈明仁将军起义,未果,匆匆飞离长沙;后去台湾。
1950年,任台湾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1951年任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代主任。1952年起任行政院内政部政务次长6年,负责实施台湾土地改革及地方自治;1957年任行政院退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起任国防研究院讲师10年;后任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曾获香港世界大学颁赠文学名誉博士。
晚年深研道教,获选台湾中国道教总会理事长;著有《游踪万里》、《台湾游记》、《农村访问记》、《耕者有其田记实》、《黄埔精神》、《冒险犯难记》、《从军报国记》、《民族复兴记》、《青年、战争、革命》、《政治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等文稿。
1998年7月13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3岁。
『柒』 邓文仪的人物轶事
邓文仪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所谓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曾是蒋介石的红人。早在30年代蒋在江西“剿共”时期,邓即任蒋的主任侍从副官,任何要人想和蒋见面都要事前通过他不可,其权势之大,炙手可热。蒋介石的侍卫张毓中也说:“当时的邓文仪先生,宠信之专,权势之高,少有出其右者,我常在机场、车站和重要场合中,看到党政军要员见到他,无不毕恭毕敬,行礼问候。”
据特务处干部李邦勋回忆说:“原邓文仪掌握的南昌行营调查课,也是蒋介石的特务组织之一,在1934年前同徐恩曾掌握的特工总部(中统前身)和戴笠掌握的特务处是鼎足而立,分道扬镳进行反共反人民罪恶活动的,其分支机构亦遍布全国各都市。因为l934年7月南昌飞机场飞机被火焚毁,蒋介石以邓文仪不能彻查据实报告,认为对他不忠,即于同年8月撤掉他的调查课课长职务,交由戴笠接替。”
张毓中则说:“据我们所知,领袖在秘密地准备对日抵抗,正设法增强军力,尤其是空军军力,故命曾在德国留学深造、受德国统帅兴登堡将军所推崇的徐培根先生出任航空署长,凡重要航空事宜,因怕日人知悉,对我不利,都采伪装或掩护手法,以避日人耳目。而这次起火,事出蹊跷,领袖怀疑是日本间谍收买汉奸,纵火烧毁,以致损失惨重,严重的影响了我空军战力。谁知调查课调查的结果是意外失火,并无人为因素。领袖不信,命再认真彻查,结果仍如前查,领袖始终怀疑不信,就另命戴先生复查。戴先生果真不愧为特种工作奇才,竟于短期内查出失火真相,找到人证物证,证明是人为纵火,拘捕了有关人犯。领袖极为震怒,扣押了徐署长和邓课长议处,并发表戴先生兼调查课长。”失掉南昌行营调查科并被监禁,对于邓文仪来讲,并不是灾难。不久被放出来,派任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武馆,1936年回国,并被选为复兴社书记。 然而,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对邓则视若仇敌,不但不愿见他,就是有人提邓之名,蒋也会大发脾气。
因为,在西安事变中,一些蒋的亲信怕被扣于西安的蒋投降,使政局发生变化,便主张炸平西安,牺牲蒋介石,另推何应钦为领袖,而邓文仪即是其主谋者之一,待蒋被释放回南京后,宋美龄向蒋言明此内幕;平时恨邓之人,也对邓落井下石。至此,蒋就把邓当成眼中钉了。
邓失去蒋的信任后如丧家之犬,东奔西窜,毫无办法。他的心腹朋友贺衷寒、袁守谦、萧赞育等也爱莫能助,不敢在蒋面前为他说情。 卢沟桥事变后,政训处成立了抗敌宣传委员会,聘请100多名委员,其中也有如郭沫若、叶浅予等民主进步人士。此会是社会组织,不是由蒋官方任命委员,而是由政训处处长聘请,所以贺衷寒得以指定邓为主任委员。
1937年冬,抗敌宣传委员会迁至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后,很快便在无形中解散了。此时,国民党政府又在武昌成立了一个训练团,招收一批青年和干部受训,故须任命一上校政治总教官。对这一清苦的职务,多人不愿赴任,惟邓毛遂自荐,到处奔走托人找关系,一心想当总教官。一天,我问他,你去担任训练团的总教官,恐怕不太适宜吧?邓说,只有这种起码的工作,我在老头子(即蒋介石)方面也许才能通得过。我如今和别人不同,只要有事做,总不愁将来没办法。后来,蒋知道了邓的任命很有些不快,好在朋友们替他说情,说他愿意痛改前非,戴罪立功,蒋也就没说什么。
邓在训练团任上校总教官,只穿军服,见了将军们就得行礼。团政治部主任孙伯骞原是邓的部下,如今邓要向孙“立正”、“报告”。同事们见后,在背后都笑话他。由于邓的忍气吞声,守规矩,既勤快又无架子,再加上有贺衷寒等人的暗中支持,大家对邓的印象逐渐好起来。
1938年,经贺等人的举荐,邓任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蒋未加反对。邓上任后,招揽了不少名流学者;编辑出版了《黄埔周刊》、《黄埔季刊》、《黄埔丛刊》,自以为又可以为所欲为了。岂不知蒋对他余恨未了,在一次活动中故意让他当众出丑:同年秋,中央军校十五期第一总队在成都举行毕业典礼后,蒋亲自主持,蒋在大操场边走边巡视,邓也跟在后边。蒋骤然回头对邓说:“你处处跟着我走,是否觉得漂亮些?我不愿意看到你这副嘴脸,你给我滚下去!”当时邓在全校师生和众多来宾面前受到如此奇耻大辱,真是无地自容,待典礼一完便立即气冲冲地跑回家去了。
邓的家在成都少城三条巷,妻子李白坚正因难产住院(几天后就去世了),邓因要陪蒋参加典礼而未与妻子见面,却未料到蒋给他当头一棒。邓意外受辱,恼羞成怒,回家后痛哭流涕,决心用“军人魂”剑自杀。恰巧当晚军校教官袁觐贤邀我去看他,见此情形,百般劝说:校长不是别人,他对你爱极恨深,总有一天会回心转意的。邓气愤地高声说,我连王八都不如,还做什么人!他呻吟了很久,气也逐渐消了。次日,邓照常到校办公,一点牢骚也没有。
『捌』 国民党复兴社十三太保是哪些人
十三太保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十三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这十三人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8)邓文仪扩展阅读:
刘健群(1902-1972),原名怀珍,字席儒。早年曾任何应钦的机要秘书,后投靠蒋介石,被视为心腹。曾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处长,主持全国军队政工。1948年当选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50年升任院长。1972年病逝于台北。
酆悌(1903-1938),字力余。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复兴社成立后,任中央干事会干事,兼革命青年同志会干事,后赴法考察军事与警政。抗战时,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长沙警备司令。1938年因长沙大火案被临时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被枪决。
曾扩情(1894-1983)原名朝笏,号慕沂。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黄埔同学中进入国民党中委第一人。复兴社成立后,被指定为监察干事。1949年在重庆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获特赦,定居辽宁本溪。198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