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大教授戴锦华说不能让流量主导文化生产,她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的这种文化生产的局面就是以流量为导向。大家会发现很多本身比较有演技,或者说是有着很多年丰富演绎经历的艺人在拍戏的时候反而选择权更少,因为她们本身是不具备流量的。那么这样的一种文化生产导向是非常的可怕的,她就是在告诉大家,即使你非常的有实力,但是你是不被多数人喜欢的,那么你就没有选择。
所以说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文化生产,它毕竟会导致一个文化行业的两极分化。如果说不对这个情况进行调整进行订正的话,只会使得这个情况变得更加的严重。未来的局面就是真正有实力的人没有拍摄优秀作品的机会,相反没有实力的人却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但是却创造不出来优秀的作品,那么这就会使得机会被浪费,有实力的人被搁置。
2. 戴锦华的主要著作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与孟悦合著),1989年。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1993年。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1995年。
《镜城突围》,1995年。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1999年。
《拼图游戏》,1999年。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1999年。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2000。
《涉渡之舟》,2002年。
《电影批评》,2004年。
《蒙面骑士- 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2006。
3. 戴锦华没有孩子
戴锦华有没有孩子这个在网上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你想了解的是不是以下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
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
4. 戴锦华 虞吉谁厉害
绝对是虞吉教授!
5. 戴锦华的影片精读测试答案
你们自己看 别记abcd 每个人的选项顺序可能不同 要去看具体的选项内容 希望能帮到你们
1_c_是好莱坞富有美国文化精神底色的类型片种。
A.黑帮片
B.科幻片
C.西部片
D.歌舞片
2
【单选题】(4分)
电影艺术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技术变革是__A_
A.数字技术制作
B.银幕比例由4:3到16:9
C.黑白影像到彩色影像
D.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3
近年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大扩展了_A___的表现领域,出现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影片。
A.科幻片
B.西部片
C.黑帮片
D.歌舞片
4
不同于传统艺术门类,影视艺术主要通过___C__手法展示艺术美感。
A.视觉手法
B.声音手法
C.视听手法
D.综合手法
5
【单选题】(4分)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是__C__,甚至超过美国的总数量。
A.韩国
B.中国
C.印度
D.美国
6
【单选题】(4分)
_A___是指体现最大限度的开阔视野,同时距离被摄物体最远的景别,如“一览众山小”。
A.远景
B.小全景
C.中景
D.全景
7
【单选题】(4分)
从叙事人的立场来说,电影的叙事视角包括____B_,客观视角。
A.全知视角
B.主观视角
C.主体视角
D.自知视角
8
【单选题】(4分)
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综合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理念,提出_A___的艺术概念。
A.杂耍蒙太奇
B.平行蒙太奇
C.理性蒙太奇
D.叙事蒙太奇
9
【单选题】(4分)
根据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功能来划分,蒙太奇分为划分为___D_,修饰,表现
A.交代
B.再现
C.造境
D.叙事
10在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手法可以组接画面、镜头和___A_。
A.声音
B.人物运动
C.故事
D.场面调度
11根据电影镜头的拍摄角度,可以分为__A__,仰视镜头,俯视镜头
A.平视镜头
B.水平镜头
C.正视镜头
D.直视镜头
12
【单选题】(3分)
电影语言在单一静态画面中的核心造型元素包括____,___A__,构图等。
A.蒙太奇、光
B.角度、色彩
C.角度、蒙太奇
D.光、色彩
13
【单选题】(3分)
电影镜头通过四个方面来生成影像:___B_,焦距,____,角度。
A.蒙太奇、运动
B.运动、景别
C.景别、色彩
D.色彩、光
14
电影影像在直接、间接塑造对象时,有两个美学特征是___B_和____ 。
A.运动性与静止性
B.再现性与表现性
C.空间性与时间性
D.造型性与表演性
15
《阿凡达》作为数字技术制作的科幻电影代表,它的内在类型则是____B_。
A.英雄片
B.西部片
C.战争片
D.探险片
16
【单选题】(3分)
欧洲艺术电影在使用蒙太奇手法时相对谨慎,导演们更多地采用____A_手法。
A.长镜头
B.深焦距
C.大景别
D.固定机位
17
电影画面中的焦点,既是__A__,也是______。
A.意义中心 视觉中心
B.叙事中心 意义中心
C.影像中心 叙事中心
D.视觉中心 影像中心
18
【单选题】(3分)
在电影《钢的琴》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一个横跨数十天的故事,这体现了电影在表现拍摄对象或者拍摄事物时的______A_。
A.假定性
B.空间性
C.时间性
D.真实性
19
电影的长镜头手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____C__,使得观众能够更为完整的捕捉画面信息。
A.构图统一性
B.色彩统一性
C.时空统一性
D.空间统一性
20
【单选题】(3分)
小说是借用文字来表达语言结构,电影是通过___D__来组织语言序列。
A.视觉
B.台词
C.画面
D.镜头
21在电影《简·爱》里,导演通过传统的点光源手法打磨出一种光感,而在表达情绪、情感等心理感觉时,电影在室内较多的使用了___B___来形成影调。
A.低光
B.暖光
C.冷光
D.高光
22
在电影《罗拉快跑》里,罗拉反复三次经历了同样的人或事情,造成不同的影响与结果,这种叙事方式是___D__。
A.非数码叙事
B.数码叙事
C.线性叙事
D.非线性叙事
23
【单选题】(3分)
在电影《花样年华》里,导演王家卫体现了他一贯以来的影像风格,这是一种有别于好莱坞电影制作的____B_。
A.艺术电影追求
B.作者电影追求
C.商业电影追求
D.诗意电影追求
24
【单选题】(3分)
在电影《盗梦空间》里,男主人公的救赎意义便是他穿越梦境的行动逻辑,这种救赎价值是基督教中的____D___。
A.恶感文化体现
B.罚感文化现
C.感文化体现
D.罪感文化体现
25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里,男主人公在日本修炼为武士,并且与当地人一起反抗明治维新,这样的情节模式和叙事结构,和以下哪个电影比较接、近。A
A.阿凡达
B.星球大战
C.窃听风暴
D.盗梦空间
26
电影艺术产生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之后,故又被称为“ D ”。
A.综合艺术
B.数码艺术
C.商品艺术
D.第七艺术
27
以下哪些导演是第五代导演群体?C
A.冯小刚、陈凯歌、谢晋
B.姜文、冯小刚、谢晋
C.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
D.张艺谋、姜文、田壮壮
28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指出,“电影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在这段话里,专属于电影独有的“语言”是指?D
A.台词
B.音乐
C.蒙太奇
D.构图
29在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眼里,景深镜头体现出三种层次上的真实概念:D
A.戏剧真实、空间真实、时间真实
B.本体真实、戏剧真实、空间真实
C.空间真实、心理真实、戏剧真实
D.戏剧真实、本体真实、心理真实
30..
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给电影制作带来了新变,使得电影的影像属性发生了变化,以下哪个电影种类体现了这种新转变:D
A.艺术电影
B.现实主义电影
C.3d电影
D.科幻电影
6. 戴锦华的介绍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出版。1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7. 戴锦华说不能让流量主导文化生产,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作为一个相关从业人员,我对于这句话其实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是真正有质量的产品,而不是为了吸引更高的流量去创造产品。
戴锦华所说的这种现象其实在社会当中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也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很多作品就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才会创作出来的,即便是作品的质量很差,也依然是能够得到比较多的投资的,毕竟这种没有质量的作品得到了粉丝的关注就能够获得大量的财富。
创作作品必须要以质量为基础。
创作作品其实就是要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高质量的作品才能够在这个社会当中获得比较高的口碑,虽然流量名下能够创造比较高流量的作品,但是高流量的作品只不过在短时间之内能够获得大家的关注而已,并不能够称之为好的作品。
娱乐圈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小的状态,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必须要从一定程度限制这种吉祥的发展。娱乐圈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要加大对于进入的筛查力度。
8. 戴锦华的主要论文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戴锦华 【期刊】文艺争鸣 2010-09-15
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戴锦华 【报纸】人民日报 2010-07-01
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6-04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戴锦华; 高秀芹 【期刊】文艺争鸣 2010-05-15
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1-05
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 戴锦华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9-10-22
“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 戴锦华; 钟大丰; 王志敏; 周星 【期刊】电影艺术 2009-05-05
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 戴锦华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2009-01-10
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2-15
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0-15
岁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戴锦华 【期刊】书屋 2007-10-06
幽灵之镜 戴锦华 【期刊】世界知识 2007-05-01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戴锦华 【期刊】学术月刊 2006-11-20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戴锦华; 斯人 【期刊】学术月刊 2006-11-20
我的批评观 戴锦华 【期刊】南方文坛 2000-10-15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戴锦华 【期刊】南方文坛 2000-10-15
在“苦涩柔情”的背后 戴锦华 【期刊】读书 2000-09-10
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2000-07-25
关于韩国影片《低吟》 戴锦华 【期刊】世界电影 1999-08-20
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噩梦 戴锦华; 王昶 【期刊】当代电影 1999-03-15
见证与见证人 戴锦华 【期刊】读书 1999-03-10
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戴锦华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02-15
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徐小斌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9-01-25
世纪之门 戴锦华 【期刊】创作评谭 1998-08-15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戴锦华 【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1998-05-15
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8-03-25
清醒的立场——戴锦华访谈录 戴锦华; 陈岸英; 周濂 【期刊】艺术广角 1998-01-15
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 刘恒;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7-05-25
文化地形图及其它 戴锦华 【期刊】读书 1997-02-10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6-09-15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6-05-25
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6-05-05
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戴锦华 【期刊】外国文学 1996-03-28
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5-11-15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11-15
乐观主义与电影困境 戴锦华 【期刊】电影创作 1994-11-10
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9-15
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4-09-15
《二嫫》现代寓言空间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4-09-05
“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戴锦华 【期刊】文艺争鸣 1994-07-15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3-15
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4-01-05
《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3-10-28
十诫 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3-10-28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3-04-01
谁要站直啰,别趴下!——一部影片 一次评析 一通感慨 戴锦华; 郑洞天; 倪震; 黄建新 【期刊】电影艺术 1993-03-02
《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8-28
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2-05-30
《放大》:自反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3-0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2-01-31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1-01-31
《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0-06-30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5-01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4-01
历史与叙事 谢晋电影艺术管见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3-02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9-08-29
斜塔:重读第四代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9-05-01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查尔斯·F.阿尔特曼;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9-03-02
电影:雅努斯时代 戴锦华; 李奕明; 钟大丰 【期刊】电影艺术 1988-09-27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 布里恩·汉德森;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8-29
时代之子 水华导演艺术散论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7-07-30
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3-02
电影创新之我见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6-12-27
文化研究的可能 戴锦华 【报纸】文汇报 2003-07-06
《色,戒》:身体·政治·国族 戴锦华 【报纸】文学报 2007-12-20
9. 北大教授戴锦华称不能让流量主导文化生产,你如何看待她的这一观点
北大教授戴锦华称不能让流量主导文化生产,你如何看待她的这一观点?
近日有关流量文化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谈论流量明星带来的一些变化,而针对这一实时现象,北大教授戴锦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能让流量主导文化生产,应该重新引导当下网络以及在青年当中存在的扭曲价值观,不能够让文化生产充斥着这种乌烟瘴气。观点一出立马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当下文化生产创作很大一部分都是跟经济效益挂钩,而追求经济效益最快的方式就是用流量吸引,通过引入大量的流量文化或者流量明星来更快的创造经济效益。
我们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也需要优秀的文化作品出来做个榜样,一扫当下流量为主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