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蟪蛄不知春秋
扩展阅读
能仁家商 2025-08-12 16:04:54
股票中的价格 2025-08-12 15:58:36
深万宏源股票行情 2025-08-12 15:49:27

蟪蛄不知春秋

发布时间: 2021-10-09 20:37:29

1.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什么意思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意思: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

该句诗的出处庄子的《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1)蟪蛄不知春秋扩展阅读:

1、朝菌【解释】:朝,清晨。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某些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借喻生命极为短暂。

2、蟪蛄【解释】:(Platypleura kaempferi)(汉语拼音:huì gū) 又名“知了”, 昆虫种名。所属类别:同翅目 蝉科,分类:蝉科/半翅目,翅两对,前后翅均为膜翅,口器为刺吸式。

3、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2.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什么意思

意思: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出自:战国 庄子《逍遥游》

原文选段: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释义: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2)蟪蛄不知春秋扩展阅读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3. 诗词解读,“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什么意思

这段话是庄子用以讥讽见识短浅之人的讥言讽语。出自《庄子》(卷一)内篇·逍遥游,译文为:“朝生暮死的菌类生物,无法了解昼夜更替的真意之涵,夏生秋死的寒蝉,无法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之美。”

4.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什么意思

先从字面意思翻译吧
晦朔的意思是一天或者一月(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文中应该是指第一种),晦指的是每个月最后一天,朔指的是每个月的第一天。
春秋就是春天和秋天,代指一年的时光。
原文的意思就是,早晨发起来的菌子不知道什么叫一天(朝发夕死,生命只有一天);蟪蛄(虫的名字)不知道什么叫一年(春生秋死)。
原文正解是第二种。庄周之所以这么说,是要阐明人生苦短,要及时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道理。
(此为追加)不过看楼上说的也有道理,因为这句话是有前句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样看来,第一种解释(目光短浅)也能说通,但综合下文,还是第二种比较适合(其实也不怎么好),我的理解是,不管大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庄子虽然说“不及”,但心中并未有其优劣。庄子的文字就是比较朦胧,比较难懂,大家都有各自的解释。

5.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是什么意思

意思: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出自:战国 庄子《逍遥游》

原文选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释义: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5)蟪蛄不知春秋扩展阅读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

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异于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式的幻想性。

《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名号虽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

6.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意思怎么解释

意思是: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作的《逍遥游》。

节选如下: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如下: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

(6)蟪蛄不知春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作品赏析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

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7. 蟪蛄不知春秋的意思

蟪蛄:蝉的一种,也叫寒蝉、伏天儿,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因此知春而不知秋,知秋则不知春。比喻见识短浅。
分解解释:
蟪 (huì,)蟪 huì 〔蟪蛄〕一种小蝉,青紫色,吻长,身体短。亦称“伏天儿”。 笔画数:18; 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125112144544
查看详解

蛄 (gǔ,gū,)蛄 gū 〔蝼蛄〕见“ 〔蟪蛄〕见“ 蝼”。蟪”。 笔画数:11; 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12251
查看详解

不 (bù,)不 b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没有 不 fǒu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没有 笔画数:4; 部首:一; 笔顺编号:1324
查看详解

知 (zhī,)知 zhī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 知 zhì 古同“智”,智慧。 笔画数:8; 部首:矢; 笔顺编号:31134251
查看详解

春 (chūn,)春 chūn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生机:大地回春。 姓。 秋 笔画数:9; 部首:日; 笔顺编号:111342511
查看详解

秋 (qiū,)秋 (⑥秋) qi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气爽。 庄稼成熟的时期:麦秋。 指一年:千秋万代。 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 姓。 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春 笔画数:9; 部首:禾; 笔顺编号:312344334

8. 蟪蛄不知春秋是什么意思

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
意指生命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9. 4)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