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什么文字发展而来
象形文字
⑵ 今年最流行那个字
今年最流行的是,健康码,核酸检查
⑶ 为什么今年有些汉字莫名其妙消失
“成绩”用五笔打字是:成绩——dnxg
“成绩”用拼音打字是:成绩——ChengJi
应该没问题呀
⑷ 今天的汉字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
具体演变可以看http://ke..com/view/14762.html?wtp=tt
⑸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汉字 郝铭鉴
从读书开始,汉字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点横撇捺竖,人手足刀尺,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认识的字也一天天增多。我们靠汉字和朋友谈心,靠汉字和图书结缘,生活越来越精彩,眼界越来越开阔。汉字成了我们终身的朋友。
汉字是伟大的。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两河流域的“丁字头”,古埃及的“圣书字”,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唯独汉字流传至今,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知道春秋时代有位孔子,他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这句话在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响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大度。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知道大唐王朝有位李白,他曾经写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我们读起这首诗时,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汉字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汉字凝聚着奔腾不息的情感,把汉字说成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汉字是美丽的。我曾经和法国人类发展基金会合作出版过一套丛书,法方特意提出,这套丛书的法文版要用手书汉字做封面图案。设计者对我说,她不认识一个汉字,但她能感受到汉字那不可抗拒的魅力。鲁迅当年曾对汉字的美作过精辟的概括: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拉丁文字单向连缀书写,它的特点是便捷,但字形单调,缺乏变化。汉字却是一字一幅画、一字一世界,点横撇捺,收放腾挪,气韵在吞吐之间,笔画如龙蛇之舞。世界上的文字超过一千种,唯有汉字成就了一门艺术—书法。王羲之、欧阳洵、苏东坡、赵孟兆页……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书法大家,他们让汉字之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绽放。
汉字是神奇的。每一个汉字都像丰富的矿藏一样,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从古代的“小学”,到后来的“文字学”,到今天的“汉字学”,汉字研究成了一门有趣的学问。看似平常的一笔一画,可能恰恰蕴藏着远古的信息,传递着我们祖先的思考。一个个汉字,就像一个个文化百宝箱,灿烂夺目,妙不可言。汉字的神奇更表现在它的表达功能。一个字用得恰到好处,往往能让人如沐春雨,如饮琼浆。正因为此,中国的读书人有“炼字”的传统,“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是至今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吗?
作为汉字传人,我们是有理由为汉字骄傲的,因为汉字体现了历史的深度。还有哪一种文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呢?不仅如此,它还体现了文化的高度,它是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联系在一起的。汉字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汉字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汉字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汉字呢?
我想,首先要有敬畏之心。《淮南子》说,汉字诞生之时,“天雨粟,鬼夜哭”——粟米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野鬼在半夜里痛哭,就为汉字涂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汉字的敬畏。我们今天同样敬畏汉字,但和历史上的传说无关,因为我们认识到了,汉字是文化的瑰宝,没有汉字中华民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汉字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才能产生学习汉字、掌握汉字的强大动力。敬畏是热爱的一种更为虔诚的表现形式。
其次,要有珍惜之情。我们要像护花使者一样,爱护汉字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果,决不让它的美丽有一丝一毫的折损。为此,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全神贯注、眼到心到,注意汉字的每一个细微的差别,而且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粗枝大叶,不随心所欲,不偷懒乱猜;在运用汉字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字斟句酌,吃不准的时候一定要查字典,写完以后要像鲁迅说的那样认真读几遍,把可能出现的笔误改正过来。本人曾担任过一次作文比赛的评委,阅读过一些中小学生的作文,发现其中大量的错别字都和态度有关,如把“大吃一惊”写成“大吃一斤”、“代课老师”写成“带课老师”、“窍门”写成“窃门”、“既然”写成“即然”,只要认真检查一下,这些差错都是不难发现的。
除了上面两点,还要有钻研之志。任何学习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汉字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问一个为什么:“祝”字为什么是示字旁?“步”字为什么不能加一点?“狼藉”的“藉”字为什么不能用竹头“籍”?“合璧”的“璧”字为什么不能用土底“壁”……问,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让汉字学习从字形的层次进入到字理的层次,直至进入到字蕴的层次,深入品味汉字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需特别注意辨析,这可以说是汉字学习的一大秘诀。“明信片”误为“名信片”,是读音混淆造成的;“烦躁”误为“烦燥”,是字形混淆造成的;“度假”误为“渡假”,是字义混淆造成的。只要养成辨析的习惯,这些差错其实不难识别。
愿汉字文化在新一代汉字传人手上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⑹ 当前汉字的发展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刘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著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著。"
⑺ 中国的汉字发展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拓展资料: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参考资料:汉字_网络
⑻ 今天是周几(答案为两个汉字)
我猜这两个汉字的谜底是即日。"今天"可会意为即日,这里的"即"意思为就是,显然是周几就是周日(星期日),故今天是周几答案为即日。
即日
[ jí rì ]
基本解释
1. 当天:本条例自~起施行。
2. 最近几天;近日:本片~放映。
详细解释
1. 当日。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即日因留 沛公 与饮。” 宋 杨万里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 卢溪 在山不知年, 卢溪 出山即日还。”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 稚农 耻之,即日还里,假僧舍以居。”
2. 近日。
《后汉书·伏湛传》:“帝知 湛 为 青 徐 所信向,遣到 平原 , 异卿 等即日归降,护送 洛阳 。”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十一:“到 容南 ,知昆仲皆苦瘴痢。又闻寻已痊损,不知即日何如?”《水浒传》第四七回:“我也每每听得有人说, 祝家庄 那厮要和俺山寨敌对。即日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因而正好乘势去拏那厮。”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近日 本日 今天 克日
⑼ 我和汉字的故事
链接:
神奇的汉字故事
⑽ 汉字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的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大变革发生在西周。这个时候的汉字,用的还是从仓颉造字那会儿留下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合起来叫作“六书”。当时的西周还算非常重视教育,认字就是把六书的规则教给他们,现今留存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很多字是一字多样。周宣王的太史史籀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一个国家文字都不成规矩,他就发明了一种叫“大篆”的字,又叫“籀文”。 他把自己造的字做成一部书,叫 《史篇》。史籀发明的大篆精简了很多异体字,同时对文化普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为隶书的大量使用,所以小篆渐渐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只有专门研究的人才看得懂。 在隶书的基础上,后人又研究出了楷书、行书、草书,这些文字比隶书还要省俭,特别是草书,越写越简单,只能当一件艺术品欣赏,文字的功能已经没有了。 宋、元、明三朝,行书是最通行的文字。 清朝风头却变了,认为写草书是不敬,只能写楷书。到了道光以后,一种馆阁体又兴盛起来,但馆阁体的文字跟六书严重违背,用笔也不合美术,写起来又浪费时间。但当时清代科举却明确要求考生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就无法进入翰林院。 汉字简化改革是从近代开始的。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