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拉尔夫斯坦曼因获得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说他是最令人遗憾的得主
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树突状细胞,这是影响免疫的关键调节器。他在1973年提出了树突状细胞的概念,当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他因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奖项,包括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7)、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2003)以及癌症研究协会威廉·科利奖(1998)。
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学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理学和免疫学实验室教授。2011年,与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 拉尔夫,斯坦曼一生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
9月30日,拉尔夫•斯坦曼去世了,他的死讯让2011年诺贝尔奖显得有些尴尬。斯坦曼去世后3天,委员会决定给他颁奖,却打不通那个本该把他从睡梦中惊醒的电话。女儿收到信,通知了洛克菲勒大学,人们才知道,斯坦曼已经走了。学校发表声明说:“这真是一个让人苦乐参半的消息。”
斯坦曼出生于加拿大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就读的麦吉尔大学——那所由苏格兰皮毛商人捐资建成的学校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本科毕业后,他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因为那里“既能获得良好的科学训练,又能有份不错的工作”。
他没有成为著名的内科医生,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免疫学。他在专业领域的幸与不幸,都源于一篇文献。文章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当时的病毒与免疫学权威博纳特(Macfarlane Burnet)。博纳特认为,免疫系统是比病毒更值得探索的领域。人类体内原本就存在各种跟外来微生物打架的淋巴细胞,当这些细胞受到特定抗原入侵的刺激时,会针对抗原,特意进行克隆增殖。根据“克隆选择学说”,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按照的是早已有之的“现成”模板,而不是外来病原体。这个已被认为是细胞免疫学基石的理论让斯坦曼很不安,他考虑,如果模板天生就有,那为什么还需要疫苗?
1970年,斯坦曼来到洛克菲勒大学攻读博士后,希望弄清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导师柯恩主要研究巨噬细胞,那种细胞能把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一口吞掉。斯坦曼在实验中发现,提纯过的巨噬细胞并不会自动攻击外来的病原体,而改用从小鼠肝脾中提取的混合物跟病原体一接触,免疫反应就发生了。和导师一起,斯坦曼确定了“混合物”是一种全新的细胞,取名“树状细胞”,两人还为此发表了论文。
论文很快引起争议。同行不愿意接受他的研究结果,有人质疑,“树状细胞”只是一种新的白细胞,或者,那本来就是实验过程中带进去的。
斯坦曼反击的方法是,继续向前,就像平时学生因观点不和吵成一团时,斯坦曼会拉开他们,“去做个实验证明它”。
斯坦曼的第一个博士生学会了树状细胞提纯,随后,他实验室的一个实验员发现,提纯出的树状细胞能让小鼠消灭外来病原的免疫反应增强100倍以上,这个结果令实验员吓了一跳。斯坦曼将实验在人类细胞上又做了一遍,结果是,树状细胞像指挥官一样,到哪儿都能引发对外来微生物的强烈免疫反应。
即使此时,树状细胞的存在仍不被学术界接受,原因是“那种细胞太难提取,一般科学家都不愿费那个麻烦,重复不了实验,他们就不肯接受这个结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树状细胞才慢慢被免疫学界接受。1990年,人们学会了在体外培养树状细胞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免疫学科学家开始研究,它被写进了细胞生物学教科书。
随着树状细胞近几年在免疫学中的表现,它在世界上最难的两种疫苗——艾滋病疫苗和癌症疫苗相关研究中的潜力已经显现。2007年,斯坦曼拿到了拉斯克奖,同行评价,斯坦曼发现树状细胞用了6年,但为了让人们接受它,他用了20年。
晚年,斯坦曼主要致力于利用树状细胞进行癌症疫苗的应用研究——教会树状细胞识别癌变的细胞,让它向免疫系统报信,免疫系统再把癌变细胞当作外来病原体消灭掉。
2007年获拉斯克奖时,他已经开始消瘦,不过还是兴致勃勃。“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要有耐心……”
女儿在斯坦曼的去世声明中说:“父亲多年的辛勤工作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我们都深感欣慰,他把一生贡献给了工作和家庭,值得我们爱戴。”事实上,除了本次获奖,在世的68年中,大多数时候斯坦曼都默默无闻,他只是精力充沛、天生少觉,不休双休、只在周五晚上提前下班而已。学术界还有不少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即使后来的学说几乎得到了承认,他生前也尚未来得及出版传记。
他晚年致力研究的疫苗是个亮点。那是一种需要对每个病人量身定制的疫苗,“在有些人身上有效,有些人身上无效”。在斯坦曼身上,疫苗至少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患上胰腺癌,术后正常情况下生存时间不会超过一年,靠着自己发明的免疫疗法,斯坦曼几乎撑到了获诺奖。去世前几天,他跟女儿开玩笑: “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我不得不坚持挺下来,因为他们不给逝世者授奖。”
最终,授予斯坦曼的奖项成立。有人指出,这项决定与程序无关,斯坦曼确是“有资格在死后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C. 加拿大科学家斯坦曼因为发现树突状细胞(简称DC)获得2011年诺贝尔奖.DC属于识别病原侵入的第一道防线,
(1)由图可知,B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G是DC细胞.
(2)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3)B细胞和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既A和D.细胞B是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具有丰富的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4)根据题意,DC细胞可激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G细胞数量若减少,免疫能力降低,会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若DC细胞数量增加,免疫能力增强,能起到抗癌的作用.
(5)青霉素可使体中产生记忆B细胞,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若抗体结合自身正常细胞,造成细胞被破坏,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效应B细胞(浆细胞) 效应T细胞 DC(或树突状细胞)
(2)细胞免疫
(3)A、D 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4)减少 增加
(5)记忆B细胞 (或抗体) 自身免疫
D. 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
A、DC是一种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错误;
B、巨噬细胞和DC细胞都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
C、DC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相似,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需要抗原参与,D错误.
故选:B.
E.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博伊特勒和
答案D
toll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属于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可能存在于细胞的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树突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
F. 斯坦曼由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树突
A、树突状细胞是呈递抗原的细胞,就是说树突状细胞负责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直接与T细胞接触的是抗原.故A错误.
B、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系统里的树突不是一个概念.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和周围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其结构特征是,细胞具有规则的多分支的长突起,他们互相交错、穿插,伸展于淋巴细胞之间.能将抗原呈递给邻近的T细胞.故B正确.
C、树突状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邻近的T细胞.故C正确.
D、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 故D正确.
故选A.
G. 拉尔夫·斯坦曼生平做为什么贡献,能在已故之后,获得诺贝尔奖
打酱油滴~
H. 拉尔夫·斯坦曼的介绍
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学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理学和免疫学实验室教授。2011年,与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I. 拉尔夫·斯坦曼的主要成就
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树突状细胞,这是影响免疫的关键调节器。他在1973年提出了树突状细胞的概念,当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他因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奖项,包括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7)、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2003)以及癌症研究协会威廉·科利奖(1998)。他还是美国医学会(2002年当选)和美国国家科学院(2001年当选)会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拉尔夫·斯坦曼2011年凭借“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后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而与朱尔·A·奥夫曼和布鲁斯·博伊特勒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诺贝尔委员会公布得奖名单前,他已于2011年9月30日因胰脏癌病逝,诺贝尔委员会维持授奖的决定,他仍然获得诺贝尔奖。
J. 回答下列I、Ⅱ小题I.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发现了一种有树突状形态的细胞(dendriticcell,简称DC
Ⅰ(1)人体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巨噬细胞含有很多突起,因此吞噬作用更强.
(2)分析题图可知CD发挥免疫的过程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
(3)①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中应加入的营养物质动物血清、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
②细胞分化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基因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
③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能被淋巴细胞监控和清除,属于抗原;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
Ⅱ(1)①由题意可知,A、B、C同时存在时会显现红色,每对基因都可能是纯合或杂合,因此籽粒红色的植株基因型有2×2×2=8种;籽粒白色的纯合植株基因型有1对隐性纯合两对显性杂合的3种,2对隐性纯合1对显性纯合的3种,三对都是隐性纯合的1种,因此共7种.
②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甲×AAbbrr→红:白≈1:1,?甲的B基因和R基因其中有一对是显性纯合,一对是杂合子;甲×aaBBrr→红:白≈1:3?甲中的A、R基因中两对全是杂合,即 Aa个Rr;甲×aabbRR→红:白≈1:1?A和B中有1对纯合子,一对杂合子,综上所述符合各种条件的基因型是AaBBRr.
(2)①分析题图可知,黄色籽粒植株的9号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染色体缺失.
②由题意可知,假定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产生的能进行受精的精子的基因型只有t一种,自交后代是基因型只有Tt和tt两种,比例的1:1.,分别表现为黄和白.
③分析题图可知,B植株中多了一条正常染色体,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为分离所致.
④植株B分裂成的子细胞可以有3种组合:Tt1和t2,Tt2和t1,t1t2和T,母本t3(我将小t编号为1,2,3表示不同的小t).然后是受精过程,注意题干(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所以T是不能进行受精作用的,所以产生的植株只有Tt1t3,t2t3,Tt2t3,t1t3,t1t2t3.简化的话是Ttt,tt,Ttt,tt,ttt.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白色籽粒:黄色籽粒=3:2.,其中得到的染色体异常植株占:
3 |
5 |
故答案应为:
(1)吞噬细胞增大细胞表面积
(2)感应
(3)①维生素②基因选择性表达③抗原 糖蛋白
II.(1)①87②AaBBRr
(2)①缺失 ②黄色:白色=1:1 ③同源染色体 ④黄色:白色=2:3
3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