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问讯
扩展阅读
都市股份股票行情走 2025-08-12 12:18:06
康哲药业股票价格 2025-08-12 12:13:57
股票看分歧 2025-08-12 12:09:04

问讯

发布时间: 2021-10-10 08:13:55

⑴ 佛教的问讯是什么

佛教的问讯是敬礼法之一。

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禅宗所用之作法有三种:

(一)三巡问讯,于方丈小座汤(众僧坐于方丈室慢吮汤)之际,行揖坐、揖香、揖汤(揖即行礼)之三回问讯。

(二)四处问讯,对僧堂之四板头(四板之头首)烧香问讯。

(三)七处问讯,就僧堂内七处之炉烧香问讯。

(1)问讯扩展阅读:

其他问询方法:

座下问讯,在法堂之须弥座前问讯请法。

借香问讯,当维那于出班上香之际借住持香时,先向住持问讯,待烧香之后,再向住持行问讯礼,其时则称谢香问讯。

趺坐问讯,秉拂人(持拂子代住持上法座向大众开示说法者)请住持趺坐,令侍者问讯。

请座问讯,于方丈行茶礼时,先由侍者行至住持前问讯。

普同问讯,又作普问讯、普通问讯,即普向大众问讯,或大众一时问讯。

略问讯,又作小问讯,仅为合掌低头。此外,一般所行之问讯法,以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问讯

⑵ 问讯代表什么意思

【仪式】
首先向佛像行三问讯礼。然后念誓词(念三遍):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向佛像一问讯)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向佛像一问讯)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向佛像三问讯)

⑶ 问讯是什么意思

问讯
开放分类:佛门用语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现在只是单纯询问,打听的意思.

⑷ 什么叫三问讯

行三问讯礼就代表三拜

⑸ 问讯和问询的区别是什么

问询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的是问讯。

问讯[ wèn xùn ]

释义:

1、有不知道的事情请人解答。

2、问候。

3、询问,打听。

引证:康濯 《水滳石穿》第五章:“他已经找有根问讯过, 有根答应了,说让社里雇用。”

笔画顺序:

(5)问讯扩展阅读

近义词:探询、打听

一、探询[ tàn xún ]

释义:探问;询问。

引证: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下卷二八:“他看见她,带着一种探询的神色,好像等待她说什么话似的。”

二、打听[ dǎ ting ]

释义:探问。

引证: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他几乎失去了主意,最后才决定还是到公司里去打听一下。

⑹ 怎样礼拜与问讯,佛教网

今人归依三宝之后,归依师的第一个责任,便是教授礼拜与问讯的方式。一般弟子,学会了礼拜问讯之后,此一佛教徒的身分,好像也就完成了。
其实,各种宗教,均有各该宗教的仪礼规定,即使是国家的军人,也有其制定的礼节,礼节的使用,也就表明了一个人的身分。所以一般人的观念,并没有错。
但是,在今日的佛教徒中,包括出家的比丘在内,能够如法行礼,并且能对行礼的意义全部明白的,恐怕又不多了。
我们在拜佛之前,往往先有一个问讯的动作,问讯是什么意思,则很少有人讲说。其实,照文释义,就是问候请安的意思,正像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和亲友见了面,第一个动作是招手或点头,同时嘴里也得说一声:“你好吗”, “你近来好吗”。在西洋人通常则是以“早安”,“午安”,“晚安”,“夜安”来表达。当与亲友分别时,也会互相祝福几句,比如“祝你身心愉快”, “祝你一路平安”,“祝你事业成功”,“祝你学业进步”,“祝你好运”等等。这些请安与祝福,都是在开始见面与临行分别时用的,这以佛教的看法,就叫做问讯。佛教的问讯,绝对不是仅仅有个弯腰与举手的动作而已。
在佛的时代,弟子们见了佛陀,固然要问讯,佛陀接见了弟子之后,照样也要问讯(不是弯腰举手)。并且也有常用的词句,试举比丘律中的一个例子如下:
阿难晋见了佛陀,礼足以后,即向佛陀问讯:
“世尊少病少恼安乐住不?”
佛答:“如来少病少恼安乐住”。佛陀也问阿难:
“比丘僧少病少恼安乐住不?乞食不疲,行道如法不?”
阿难答:“世尊,比丘僧少病少恼安乐住,乞食不疲,行道如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请不用怀疑佛陀不会有病有恼,佛为慈愍后世的比丘,也曾现有十种病恼,比如头痛啦,背脊的风痛啦,受人陷害啦,乞食空钵啦,都是如来的病恼。所以弟子们见了佛陀,应该如此问讯。同时在经律中告诉我们,佛陀问讯弟子机会特别多,比如有远道而来的比丘,总是要以慈祥 悌的口气问讯他们:“不为食苦耶?行路辛苦耶?众僧和合安乐住耶?道路不疲极耶?”佛陀时常巡视僧房,探询病患的比丘时,总是要问:“比丘,调适不?不苦否?”
以此可见,今人的问讯,只是徒具形式,并不合乎要求。因为今人问讯,对于佛菩萨的形像,固然无讯可问,即对尊长比丘,也只行礼如仪而已。
还有一个与问讯同样重要,而又同样为我国佛教徒所忽略的问题,那便是“和南”一词的运用。据义净三藏的考证,“和南”一词,根本是古人的讹释,因在梵本佛典中,没有“和南”一词的根据,“和南”一词,纯系“畔睇” 一词讹译而来,“畔睇”的运用,仅限于佛教,其义乃为礼敬。若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卷一中,有一俗人对比丘说:“我等但知,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 若见苾刍(比丘),便云礼敬。”
律中的礼敬与畔睇互用,但畔睇并非五体投地礼,畔睇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但在口中一说,用表心意即可:一是欠腰而说即可,不必一礼到地。但也可以用于间接表达敬意的场合,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卷二中说:“时,尊者阿难陀,具传佛教,诣王白知。王言:‘尊者,为我畔睇世尊足下。’”这与今人在书信中用“和南”致敬,是一样的,唯用和南是错的,用畔睇才对。
正因为“畔睇”不即是顶礼,所以在不便顶礼的场合,如暗处、脏处、闹处等,但用口说畔睇某某即可。如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卷十四中说:“若在暗中,不头扣地而说礼拜,须致敬者,口云畔睇。”
又在杂事卷十五中说:“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是曲躬,口云:‘畔睇’,此虽是礼,而未具足。”可见,畔睇之运用,不是具足的五轮着地或两手接足。
再说具足的礼拜的问题。我们拜佛,通常都是三拜,我曾问过数位大德,拜佛何以少极三拜,不一拜或两拜?所得的答案,殊不统一,有说三拜表示三宝,有说三拜表示三身佛,有说三拜表示三世佛,有的干脆就说不知道。还有拜下时,何以右手先出,左手后出;拜下后,何以要抓双拳,翻双掌?更是无人能予说明,至于五体投地之后,双掌向上平放,头额置于双掌之上,抑是置于双掌之间,或将双手伸出于头顶之前?亦复莫衷一是。
其实,我们在经律论中,看到弟子礼佛,很少是有三拜的,弟子们请佛说法,总是采取大致相同的仪礼,通常是:“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只说右绕三匝,而不说三礼佛足,可见绕佛须旋三匝,礼佛止须一拜。义净三藏也说,西土礼佛,极唯一拜。若于平常修持祈愿,拜数多少,自属例外。
但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说:“今受戒者,偏露右肩,脱革屣,一一皆须三遍礼敬。”也许三遍礼敬,限于受戒。
至于礼拜的方式,据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说:“礼敬有二种: 一谓五轮至地,二谓手执师足,任行于一。”第一种是五体投地礼,第二种是接足礼。所谓五轮至地,便是额轮、二手轮、二膝轮。必须五轮至地,方为敬礼,否则便是慢礼。今人有将五轮至地,误解为五心朝天的,以为背心,二手心,二足心,全部朝天,才是至敬礼,这有什么根据,我则不得而知!
拜佛的动作,究竟如何,方算合式?据义净三藏的考核,作礼一拜,共分九段:第一发言慰问,第二俯首示敬,第三举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膝,第六长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轮俱屈,第九五体投地。远则稽颡拜首,近则舐足摩踵。但在礼拜之时,口中应说:“我今敬礼。”受礼者应答:“无病。”若不如此,礼者与受礼者,皆越法罪。中国佛教中流行一种不成文的规矩:礼佛要三拜,礼人止一拜;还有,礼人不得对面,应向里向上,这与接足致敬的规式相违,不知是谁发明的?
接受礼拜的人,必是尊上,故也不必客气,若坐若立,均不得起身相迎,或者欠身答礼,但要善言诲导,以示亲厚。礼拜的人,绝不可以希望受礼者起身答礼,或者示以不必礼拜,问讯即可;但是受礼者,必定要在佛法之中,大于自己的人,方可礼拜。
礼拜也有几种规矩。根据寄归传中所说,吃了一切饮食之后,若不漱口洗手,不得受拜,亦不得拜人,否则两人均有罪过;若于大小便利之后,未及洗手漱口,或衣服染污了便利涕唾之后,未曾换洗之前,不得受拜,亦不得拜人 ,否则便有罪过。如在人多的集会场中,但为合掌,口称“畔睇”,即是致敬 。在闹处、不净处、道途中,均不得礼拜,但为让退一侧合掌,口称“畔睇” 。否则即是违教失礼,并且得罪。大比丘威仪经卷上说:“至舍后还,不得中道为人作礼,亦莫受人礼;上座卧不得为作礼,亦莫受人礼;上座澡口不为作礼 ,自口亦莫受人礼;上座收盘未竟,不得为作礼,自前盘未收,亦莫受人礼 ;上座饭不得为作礼,自饭亦莫受人礼。”又有:若读经、持经或上座在下处自在上处,不应为作礼;上座前行,不应从后作礼;不得着帽为佛作礼。
在我们中国,对于洗净的习惯,颇难养成,饮食之后,洗手口,在讲求卫生的人,不难做到,至于大小便利之后,每次皆要洗手口,乃至洗涤下体,更换衣服,那就难了,但此乃为佛教的规制,切不可妄谓执相!能够做到是最好,如不能做到,切不可毁谤。
本来,礼拜要以五体投地者为恭敬,在我们中国却不然,佛殿佛堂,均设有拜垫或拜凳,唯恐使人五体投地而弄脏了衣服,所以有人称拜佛为蹲佛。照规矩,佛殿佛堂,皆不应有脏的现象,进入佛地,必须脱去鞋袜,就地礼拜,自然无虞弄脏了,如果是肮脏之处,根本不宜礼拜。奈何在中国的许多寺院中,尚难做到此点,难怪要用拜垫或拜凳了!
还有最不合理的,是出家人在拜佛之先的展具。有人说在地上展具,是用来保护衣的,然而在拜垫或拜凳上展具,又是为了什么呢?“大和尚”们还用侍者代为展具,看来体面,实则不懂规矩,并且有失威仪!因为礼拜而用其他的东西承体,即属我慢的一类,礼拜而不五体投地,岂非我慢而何?泰国比丘有礼布:用为布地礼拜,用为承接布施的物品,这在律中,也无根据的。至于具之为物及其用途,我曾有另文研讨,主要是用来衬体及护衣的,但只用为坐具与卧具,绝不可用为拜具。比丘于就座之先要展具,就寝之先也要展具,礼拜之先则断无展具的道理。这一问题,自唐代义净三藏开始,即予指谪,以后诸多律祖,也无不责斥拜具的伪妄,但此陋习,迄今未有稍改,真是一件怪事!
有人说三衣钵具足,方得受戒,所以戒场必须要具,其实,“三衣钵具足 ”,只是说三衣与钵要具备,而非必须要拜具。故在律中规定的比丘六物,滤水罗比具更要紧,如今却存无用之拜具,而废了急需之滤水罗!

⑺ 问询和问讯有什么区别

讯问笔录是司法机关的司法人员在讯问被告人时制作的,记录被告人的供述或辩解情况以及对被告人依法讯问情况的证据性文书。
询问笔录是查明犯罪分子和案件真实情况,鉴别和印证其他证据的根据。它具有为办案人员提供侦查线索,使办案人员全面了解案情、搜集证据的作用。
讯问笔录和询问笔录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含义不同;
二是记录内容不同,讯问笔录主要记录被告人的供述或辩解,询问笔 录主要记录证人、 被害人和知情人所提供的证据、证言;
三是问话对象不同,讯问笔录的对象是刑事被告人,询问笔录只对证人、被害人或知情人适用;
四是适用范 围不同,讯问笔录适用于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询问笔录则可以适用于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
讯问笔录是在刑事立案后对犯罪嫌疑人收集证据的刑事侦查手段,因此,制作讯问笔录一般都是要追究刑事责任(除非查明事实后撤案)。
不论是询问笔录和讯问笔录,只要没有成立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该笔录都只是调查资料,不会存档,如果案件成立,就要作为证据材料存档。也就是说,是否对将来参军,录警以及考公务员影响,取决于案件是否成立。

⑻ 问讯什么意思

就是问问题啊。有疑难提问啊

⑼ 什么是问讯处

问讯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机场。这些问讯处,为人们就医、乘车(船)带来很大的方便。在外国,还设有电话问讯处,这种就相当于中国的“114”、“12580”,可以随时随地询问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询问电话等等。

⑽ 请教佛教说的“问讯”是什么意思

问讯是佛门的礼仪方法,要双手合掌,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神情严肃、不敢散慢的一种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