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强的宝盛桥阅读答案
未提供题目,网上也没有相关题目,故提供相关资料:
盛桥位于四川芦山县东北部。看似非钢混的老桥,但他经受了7.0级强震,250吨飞石的压力,还有爆破巨石时冲击波,至今仍屹立于余震不断的四川灾区。如此的桥坚强,让那些通车不久便被几辆货车压塌的钢混大桥颜面何在。
宝盛桥之所以被称为“桥坚强”,是因为此前它已经受了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此次不仅承受了离芦山地震震源只有十几千米的地动山摇,而且特别承受了地震时从天而降的250吨巨石。为了将巨石炸碎,它还承受了在桥上工作的重达25吨的挖掘机及炸药爆破后的冲击力。
宝盛桥如此坚强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像赵州桥,拱桥能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距今近1500年,其间经历了10多次大洪水、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赵州桥的坚强在于它充分发挥了拱桥的承重力学特点。
2. 桥坚强的“桥坚强”对垒“桥脆脆”:赢在精神
茅以升的名言:“建桥,建得不好还不如不建!”
“ 如今我们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钱江三桥和钱江大桥相比,到底缺了什么?”茅以升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说,“不论什么时代,都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建桥,钱塘江大桥已经被当成文物,但这种精神不能像文物一样只存在博物馆里”。
玉麟说,最近10天以来,桥梁坍塌事故频发,令人痛心。中国在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没有问题,但是利益交换、层层分包造成某些工艺的缺失,程序上的省略,导致设计的要求达不到,再加上日常管理和养护比较落后,所以当超载出现时,直接导致桥梁事故的发生。
“炸药放不对位置就炸不掉的桥”
“茅以升他们是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来做的。”钟光明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当时的条件不可能成就这样的伟业”。
在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中,茅以升的角色相当于今天的桥梁项目业主指挥部指挥长,融资方式采用收费还贷,跟今天公路建设方式一样。茅以升不仅要苦思施工方案,还要四处奔走融资,更要节约费用,监管支出,同时培养国内技术力量,最大的困难是,大桥尚未竣工,战火已经烧到了钱塘江边。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茅以升正在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工作,忽然沉箱里一片黑暗,原来因为空袭,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是掌管气阀的工人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我就葬身水下了。”尔后的40多天,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冒着炮火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大桥通车当日,就立刻投入到为抗战运送军火物资的服务中。
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30多名养护工负责养护大桥。20年来天天与桥为伴的车间主任何光明对大桥充满崇敬之情。他说,现在的养护主要是针对铁路的枕木,大桥的结构一直保持得很好,钢梁也是15-20年才做一次重新漆装,也就是涂刷一层漆。“你看这些铆钉,虽然只有22毫米,但是货真价实,规格很高,它们是连接钢构的关键,到现在都纹丝不动的,看铆钉就知道这个工程不是偷工减料的”。
3. 汶川地震都震不倒的四川古桥,被专家认定危桥,为何炸弹引爆都不倒呢
中国是桥梁的故乡,自古便被称为“桥的国度”。我国古代遗留下的诸多桥梁中,有不少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壮举,如赵州桥等。如今我国和许多国家都有着基建方面的合作,在国际上亦有“基建狂魔”的笑称,可见我国专家基建水平之高深得别国信任。
事无绝对,正如产品都有着次品率,并不是每个中国专家都有真才实学。现代便有座“危桥”,它以着自己的曲折经历,亲自上演了一出“打假”好戏,被数百斤爆破弹炸而不倒,炸出了一群让人啼笑皆非的伪专家。
从“危桥”说开去
时代在进步,2007年所建的两座大桥却不及40年前所建的简阳沱江大桥稳固,甚至可以说和后者完全无法相比。这难道是我国的桥梁建造人才不及此前优秀吗?是设备不够先进?是原材料不及当初用的好?
均不是,显然是人心。是有关人员没有像此前的专家一样将人民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哪怕“桥坚强”事件中水平不够的专家也知道人命的可贵。他们纵然闹出笑话,可终归不是天大的纰漏,总好过对数十条生命的漠视。对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我们再重视都不为过。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底线。
而且我国在国际上还有着“基建狂魔”的名声,中国和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基建合作。正是因为信任我国基建的质量,他们才会引进我国的专家和技术。若这样“桥软弱”的事件再发生,中国在世界上又会有着怎样的国际形象呢?行走在中国参与建设的道路桥梁上,他们不会胆寒吗?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有许多古老的桥梁山路历经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仍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今人所修筑的桥梁建筑也绝对不能是一锤子买卖,要经得起时间的磋磨和后人的检验。否则,若今后再出现类似事件,那人绝对会被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桥坚强”事件打假了一群珍视人民生命的“伪专家”,虽有不必要的较大经济损失,虽贻笑大方之家,这些“伪专家”总好过对人民生命健康漠视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心之害甚于无能之辈。
所幸这样极端的“桥坚强”和“桥软弱”事件只是个例而已,世所鲜见,并非时常发生的事。我国基建在整体上还是极具竞争力的。我们中国历来不会缺少如1967年那群真材实料的专家。今后我们只需要吸取历史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真本事做事,本着良心做人,便不负四川这座迟迟不肯倒下的“危桥”了。
4. 桥坚强的由来
四川简阳沱江大桥,逾40年洪水冲不倒、汶川8级大地震未震倒,却因“地震受损”之名承受380公斤炸药拆除之祸,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之后仍然巍然屹立,此后其“桥坚强“之誉不胫而走,世人无不为这1968年文革中的产物叫绝。 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且近10年已维修24次。但是与它同处于钱塘江上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网友发帖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4年,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这是神马道理?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抗战胜利后,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成功地被修复,兑现了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研究钱塘江大桥史的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工作人员钟光明说,“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
钟光明说,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钱塘江大桥不仅超期服役,而且也超限、超载。“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都肃然起敬,当年是真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
5. 桥坚强的网上列举的“桥坚强”样板
●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至今1400年
●河南罗山县浉河大桥80年不倒被称“桥坚强”,民国12年(1923年),罗山公款局长方绍尧在现桥上游244米处架设简易木桥,可通行小型汽车,民国14年(1925年)被洪水冲毁。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政府在原址建起一座47孔,长64.8丈、宽1.05丈的低水位木桥,可通一般汽车。不久,又毁于水。民国23年(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木桥旧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桥(就是现在这座桥)。共29孔,每孔跨径12米,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全长360米,宽5米,两侧有栏杆。为当时京陕干线河南省境内最大桥梁之一。
●四川简阳沱江大桥 桥龄41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损成危桥,经艰难爆破拆除。2011年4月27日,重建的简阳沱江一桥及东溪大道胜利实现通车)
●钱塘江大桥 桥龄74年(由于战争原因曾主动断桥11年)
●武汉长江大桥桥龄54年
●南京长江大桥桥龄43年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桥龄110年
●宁波奉化江上灵桥 桥龄75年(由德国公司设计,这家公司经历二战,竟仍然保存着灵桥的档案,前不久还寄来文件提醒业主及时维修)
●兰州中山铁桥 桥龄102年
6. 你见过哪些“桥脆脆”和“桥坚强”
桥脆脆:
浙江杭州钱江三桥突然塌了,
江苏盐城通榆河桥瞬间垮了,
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轰然倒了
投资11亿元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于2000年建成通车至2010年9月,十年间已维修“整容”24次,平均不到1年要修两次,陷入“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
浙江上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1日上午发布新闻说:当天凌晨2时20分左右,上虞市县道南春线7K+966春晖互通绍兴至宁波、台州方向上引匝道发生坍塌事故,总长度120米,最高落差7米、最低落差2.8米。现场发现匝道上有4辆货车侧翻,事故造成3人轻微伤。
值得关注的是:此桥为2005年建成通车。
桥坚强:
●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至今1400年
●四川简阳沱江大桥桥龄41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损成危桥,经艰难爆破拆除。2011年4月27日,重建的简阳沱江一桥及东溪大道胜利实现通车)
●钱塘江大桥桥龄74年(由于战争原因曾主动断桥11年)
●武汉长江大桥桥龄54年
●南京长江大桥桥龄43年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桥龄110年
●宁波奉化江上灵桥桥龄75年(由德国公司设计,这家公司经历二战,竟仍然保存着灵桥的档案,前不久寄来文件提醒业主及时维修)
●兰州中山铁桥桥龄102年
7. 茅以升有关桥梁的名言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或者: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在当时,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却矢志不渝: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该桥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如今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双虹飞彩,宏伟壮观。
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主要事件:两次炸桥——为阻拦日军炸毁大桥,国民党当局妄图炸毁钱塘江大桥。
其他:
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但是与它同处于钱塘江上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网友发帖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4年,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这是什么道理?
设计时速20公里,如今跑到百公里
钱塘江大桥连接西湖风景区和钱江南岸,是一座双向车道双层钢桥。
沿着人行道走一走,就能看出大桥已经上了岁数,桥墩上和护栏底部,弹痕随处可见———它被大规模炸过三次。现在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
“茅以升修桥的时候,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当时平均每天仅有150多辆汽车、4.9对火车通行。”研究钱塘江大桥史的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工作人员钟光明说,“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
钟光明说,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钱塘江大桥不仅超期服役,而且也超限、超载。“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都肃然起敬,当年是真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
“炸药放不对位置就炸不掉的桥”
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30多名养护工负责养护大桥。20年来天天与桥为伴的车间主任何光明说,现在的养护主要是针对铁路的枕木,大桥的结构一直保持得很好,钢梁也是15-20年才做一次重新漆装———也就是涂刷一层漆。
大桥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的维修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仅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我说一件事,你就能知道这座桥有多牢固。这是一座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大桥的5号、6号桥墩在1937年、1944年和1945年被炸过,但至今仍能正常使用。”钟光明说。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抗战胜利后,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成功地被修复,兑现了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8. 桥坚强的温馨回顾:坚强的理由
坚强理由:采用欧洲成熟工艺,材质优良,监管到位。当年,检验砂石的乡绅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解开后,纱布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
不管是在宁波市民还是在桥梁专家的眼里,灵桥都只是一座普通的公路桥,“它所用的,就是当时最常用的钢材,建筑工艺是当时欧洲最常见但也最成熟的工艺”桥梁专家陈惟珍说。
这座普通的公路桥,目前已服役了75年。现在这里每天仍然车水马龙。
“建桥以利乡众”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灵桥1936年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这是我国最大的新型独孔大环桥。
灵桥的前身,是唐代的一座浮桥,《鄞县通志》记载:“历宋元明清,因而修之,桥之坏也屡矣。”每逢夏秋台风,浮桥时常断链,屡造成死伤。特别是1926年8月的一次事故,三十余人溺亡。此事件,促使地方士绅有了集资修建新桥的念想。
彼时当政之国民政府陷于军阀、党争。沪宁两地的工商界人士便担起了“建桥以利乡众”的使命。
乡绅们在宁沪两地募捐筹款。建桥时牵扯到46间当地居民房屋的拆迁。士绅们通过自己威望,加上合理赔偿,顺利解决了征地问题,没造成一起纠纷。
彼时的上海滩被称“十里洋场”,众多外国企业在这里寻找机会。
通过谈判,建桥事项由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钢梁则由德国另一家名叫孟阿思的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
最成熟的欧洲技术与中国最传统的乡绅文化,在灵桥的修建过程中,有机结合。
古老的乡绅文化主要体现在修桥资金的筹集、监管程序上。对桥梁质量起重要影响的水泥、钢材等,乡绅们和洋商均有具体约定。
据悉,当时所用砂石,都是用筛子筛过,并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砂石的乡绅会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
老而弥坚
灵桥竣工翌年,抗战爆发,灵桥成了敌军轰炸的目标。
海曙区文物管理所文保员李文国介绍说,有一次9架飞机投下18枚炸弹,但也只在桥上留下一些小坑。
它竣工13年后,解放战争的烽火烧到此处。1949年7月份,国民党空袭宁波,弹痕斑斑的灵桥屹立未倒。
但毕竟是76年前的设计,陈惟珍说,现在它最怕船只撞击,“它太矮了”。
1994年,宁波灵桥实施了拓宽改造工程,2003年再次整修,4年后又进行大修。
宁波市政桥梁管理所巡查科科长邓水源介绍说,比起宁波其他桥梁,“可以明显感受到灵桥材质的优良,看不出建筑于动乱年代”。 坚强理由:汇集全国桥梁专家,严把质量关。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78岁的老工程师万方每周都会去看看他曾参与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
自1968年通车至今,南京长江大桥已近43岁。
近年来,大桥先后经历多次修补,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桥本身的安全状况,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相关负责人描述为“非常健康”。万方认为,按照当初设计建造的预想,该桥应在中年,“再用50年没问题”。
条件差但重质量
资料显示,南京长江大桥自1960年动工建设。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历时8年建成通车。
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使过江时间由轮渡一个半小时缩短为两三分钟。
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时,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所有桥梁专家。工程师万方介绍,当时技术和材料相对落后。不过,虽然受艰苦条件等因素制约,但对待建设质量十分严格,也没有现在工程转包的概念。
万方回忆,大桥建成通车后,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后来虽然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等跨江桥先后建成,不过南京长江大桥承受的压力依然很大。
万方说,因为该桥不收过桥费,行车路线短等原因,很多车都集中走该桥,包括一些重载车辆。
压力大不断修补
几年前,围绕南京长江大桥争议不断。桥身净空高度24米,万吨油轮无法通行。甚至有人建议将桥炸掉。
除此,桥面、伸缩缝、基座等均有不同程度破损,也出现多处裂缝。2002年以来,大桥先后经历多次修补。
2007年,同济大学的桥梁专家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全面“体检”后认为,大桥“骨骼”状态良好,但主桥局部构件特别是公路桥面的病害较多。
2008年,该桥部分结构大修。
在2006年时,南京市人民政府、上海铁路局曾联合下发《南京长江大桥安全管理办法》,设立大桥安全保护区。不过,目前该桥的压力仍然很大。
据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路桥科数据,目前该桥日车流量7万多辆,日通行列车100多对。该桥通行初期,日车流量约为7000辆,设计通行量约1万辆。
2011年7月28日,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大桥车间书记叶恒金称,目前该桥“很健康”,整体结构“很安全”。 坚强理由:追求坚如磐石,工艺先进,修建时属世界领先。它的工艺被比喻为“栽牙齿”,先在河床岩石表面钻空,随后立柱,再用混凝土将其包裹。
一个多月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一次撞击事件,让钱学新有些紧张。钱是中铁大桥局工程师,曾参与过大桥建设。
撞击发生在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这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发生的最大一起桥墩遭撞击事件。
撞击后,大桥7号桥墩西侧有明显白色、黑色擦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问题。
这座大桥竣工于1957年10月,当时就有设计者说:“无论是工艺还是修建质量,武汉长江大桥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
各路精英齐聚修桥
钱学新回忆,当初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几乎集结了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并有苏联专家提供支持。
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2月,主任是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而有关武汉长江大桥坚固性的论证,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们的设计前提是假设由二列都是双机牵引装满货物的火车,向同一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开向桥中央,在同一时间内,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公路桥排满了汽车,也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内,武汉发生了地震,江上刮起了八级大风,又有具有三百吨的水平冲力船碰到桥墩上,大桥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钱学新讲述,当年建桥,所有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选材来自外省工艺较好的地方;水泥选取至少是500号以上的标准,强度大,而当时普通建筑均为300号左右;砂石会先运回工地试用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工人一定要用小锤子敲击钢梁上每一颗铆钉,总数达好几万颗,苏联专家还会对此进行抽检。
每10年全身“体检”
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摒弃采用了100多年的“气压沉箱法”,提出一个前无古人的设想:管柱钻孔法。
钱学新描述,就像给人栽牙齿一样,10多根柱子栽到江底下,让它牢固地“长”岩石上,再形成桥墩。
中铁大桥局称,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
相关部门每隔10年要对大桥作一次全面“体检”,而每年有一次普通检查。
2002年时,武汉市曾投资1000多万元对桥面进行大“整容”。
经过50多年的运行检验,虽因大桥曾遭受撞击多达70多次,但桥的稳定性良好,仍能保证火车和机动车的正常通行。 坚强的理由:部件全部进口,从德国运来,仅运输部件一项,就历时两年、耗资十余万两白银,其100多年前使用的钢材,和现在A3钢材标准一样。
兰州中山桥又名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彩虹状的钢铁桥身跨河而立,将兰州市城区南北相连。
黄河铁桥修建于1909年清朝末期,已历经百年。百年来,这座铁桥遭遇地震、洪水、战乱、轮船撞击依旧完好无损。
所有部件德国制造
在黄河铁桥修建前,当地只有一座镇远浮桥连接城市南北。据史书记载,这座浮桥由25条大船为底,船上铺就木板为桥面,船与船之间铁索相连。
但因桥身不稳,时常发生桥毁人亡事件。至晚清末年,受洋务运动影响,建造铁桥的呼声日益增多。
第一个提出在黄河上修建铁桥的是左宗棠,但因洋人要价过高而搁置。
第二次提出造桥的陕甘总督升允,1905年,他发现德国人造桥的要价仅为左宗棠时代的三分之一,遂决定与德国人合作造桥,1906年和德国人签订建桥合同。
黄河铁桥从建造到落成耗时三年。桥上所有部件均由德国运往兰州,仅运输部件这一项,就历时两年、耗资十余万两白银。
修建铁桥的人员由德商招雇,共69人。其间有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和华工刘永起等人。彼时,黄河边第一次出现了蒸汽机以供修桥使用。
为解决运输问题,修建者在两侧河水中,树立起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工程架顶端一条钢丝绳穿越南北两岸,以此牵引河面上的工程船往来。
浇筑桥墩时,工人先将开口式箱子沉到河底,再竖上铁管、钢筋,由起重机吊运水泥砂浆进行浇筑。大桥共计四个桥墩,依先南后北再中间的顺序浇筑。
4个桥墩,设计荷载8吨。德国商人声称,将保障大桥80年内无质量问题。
历经战火洪水地震
铁桥1909年建成,随后便开始经历坎坷岁月。
在抗日战争中,大桥频遭轰炸,所幸无直接命中。解放战争中,桥面因战事起火,横梁和拉杆等钢制材料被烧红,发光。
1981年,黄河铁桥遭遇洪灾,暴涨河水数次漫过桥面。8年后,一艘自重260吨的轮船失控,撞到大桥,导致桥身严重受损。
上述磨难并没有摧毁这座铁桥。自1931年起至今,大桥已经过17次维修,现仍然承担着兰州市黄河两岸的运输任务。
一座铁桥因何百年不倒,这座大桥有何特殊之处。上述问题在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桥梁管理维修所所长董擎的经历中得到了答复。
董擎3次参与大桥维修工程。他用两个不可思议概括了这座铁桥。
第一、修桥时,他们截取了部分杆件送到兰州交通大学做力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桥梁所用的钢材和现在的A3钢材的标准一样。
100年前这些从德国进口的钢材竟然和现代使用的没什么两样。可见,当时对桥梁材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二、他们打开杆件上的铁铆发现,铆钉和杆件结合面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蚀。
“起初我们以为一百年了,铆合处多少会有些锈蚀,可当我们将铆件启开后发现,里面完全是簇新的,也就是说一百年也没有任何空气和水分进入而造成锈蚀。当时使用炭火和锤具等简单工具,能达到如此工艺令人匪夷所思,很难想象。”董擎说。
2004年,兰州又投资500万修桥。兰州市的一位官员说,“现在大桥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牢固。” “浉河大桥”由国民政府建设,至今已78年.位于罗山与信阳交界处的河棚西段,横跨浉河东西两岸,距罗山县城21公里,为信叶公路主要大型桥梁之一。民国12年(1923年),罗山公款局长方绍尧在现桥上游244米处架设简易木桥,可通行小型汽车,民国14年(1925年)被洪水冲毁。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政府在原址建起一座47孔,长64.8丈、宽1.05丈的低水位木桥,可通一般汽车。不久,又毁于水。民国23年(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木桥旧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桥(就是现在这座桥)。共29孔,每孔跨径12米,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全长360米,宽5米,两侧有栏杆。为当时京陕干线河南省境内最大桥梁之一。民国27年(1938年),日本军进犯豫南,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桥东头两孔炸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但桥面窄,车辆通行不畅。1978年,国家在老桥下游244米处增建一座新桥(现在312国道上在使用的公路桥)。
“浉河大桥桥墩下的木桩,我用手抠,很难抠动,木质十分坚硬,听桥头的老人讲,用的是东北运过来的红松木。”王耀平说,“1938年武汉会战之时,胡宗南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毁了两孔浉河大桥,因为大桥太结实,光炸桥就曾死伤几百人。”从各种资料来看,浉河大桥由日本人所建应为误传,因为1938年10月罗山战役结束,至12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根本没有时间修建浉河大桥。
这座桥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文物,但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桥梁建设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应该被很好保存下来。
对此建议,不少网友也在网上进行呼应。有网友说: “这座桥能屹立将近80年,废弃30年而不倒,而且至今傲然挺立,完全够资格成为桥坚强。中国活着的老桥不多了,这座桥虽然不够百年历史,但毕竟是上世纪30年代民国的建筑。不如留着,维护好,做个活教材。” 桥梁名称:柳江大桥(柳江一桥)
建成时间:1968年12月26日
道路走向:南北
全长:608.04米 大桥全长608.04米,桥宽20米。主桥长408.19m,由3个T构和挂梁组成,最大跨度124m,挂梁长25m。桥宽20m,采用双箱双室截面与三向预应力配筋。下部结构利用原拟采用的120m钢桁架连续梁桥的桥墩,加固改建而成。大桥耗用国产钢材1515吨,水泥6081吨,耗资727.52万元。
位于柳州市中心,分单双号通行。 大桥建设历经26年, 1942年1月,当时的柳州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了桥工处筹办建桥事宜,将全市所有城基公地标卖筹款,还雇请广西桥梁勘探队测量,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1958年,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开展捐款等社会赞助活动,筹得捐款200多万元。随后成立柳州大桥筹建处,按连续钢桁架结构桥型方案施工,于1959年将水中2个双柱式桥墩建出水面,当时因需3700吨大型进口钢材无法解决而停工。
在之后的5年时间里,有关设计单位又设计出数个桥型方案,因中间桥墩地质差等原因未能采用。 “1960年,曾经有苏联专家来看过,说你们要在柳江上建大桥,得请波兰的地质专家、匈牙利的悬空专家。”
1963年,该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由中国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林元培先生主持设计,时任市政院副总工程师的刘作霖担任了柳江大桥的总设计师。
1964年12月,国家计委、建工部批复同意在原桥址上修建120米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型悬臂加吊梁的桥型方案。参与施工的上海基础公司承担水下部分及主桥墩的施工,五公司承建引桥、立交桥和整个桥面,由董礼奎主持施工,柳州市市政工程处技术员参与了大桥指挥部的工作。
“文革”开始后,这个桥差点被改建。 “当时有人说要把它改为双曲拱桥,有人说把桥宽从20米改为15米就够了;有人还批判建这个桥是捡洋人的拐棍,是洋人的第十二代孝子贤孙。” 由于种种阻力,大桥停工了26天。 “直到1966年8月4日,传来了南宁一座双曲拱桥垮塌、死伤30多人的消息,指挥部才决定继续T型悬臂加吊梁体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方案。” 柳江大桥又得以继续开工。 “没多久,大桥指挥部总指挥、办公室主任等有职务的领导都陆续被抓去批斗,剩下一些技术人员成立了大桥建设指挥部革委会,推选吴润富做总指挥。一个月后,改由军代表任总指挥。
经过两年9个月的艰苦奋战,柳江大桥终于飞架在柳江河上,将柳江两岸紧密连在一起,成了柳州市区内的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1968年10月大桥竣工。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968年12月26日宣布大桥完工并举行剪彩仪式。 柳州大桥是林元培参与设计的第一座大桥,桥的主跨度约124米,是全国第一座T型钢构桥。是中国采用悬臂浇筑法建成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城市桥。是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三的先进方案。该桥桥面结构独特,施工工艺先进,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该桥的建成结束了柳州以浮桥为交通桥的历史,为柳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