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陈映真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哪些
1983年陈映真开始涉足于敏感的政治小说区域,目的是要把他认为的“历史真相”告之于众,发表了影响颇大的《铃铛花》、《山路》等力作。1985年他又创办了大型报道记实杂志《人间》,着力于思想文化阵线的战斗。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站在“中国人”立场上清理台湾社会历史,反思文学现状,直面现实,与“文化台独”和文学台独论者展开了不屈不饶的斗争。从1999年开始,陈映真的文学创作再掀高潮,为文坛奉献了《归乡》、《夜雾》、《忠孝公园》等重作。无疑,陈映真创作的震撼力再次进发“像一个文学领域的探险家,从不满足于脚下的获得,不断地踩着坎坷的路前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至今为止,陈映真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将军族》、《第一件差事》、《陈映真选集》、《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山路》、《忠孝公园》等;出版的评论集有:《知识人的偏执》、《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B. 陈映真的生平是怎样的
陈映真原名为陈永善,1937年11月生于台湾西海岸的竹南村。在他两岁时过继给他的三叔。七岁时,因躲避空袭,养父家与生父家一同搬到台北县莺歌镇,此时与他孪生哥哥相聚。九岁时,小哥哥重病身亡,这给他一次身心上的沉重打击。直至很久很久以后,感伤的情绪还笼罩着他的心灵。他回忆到:“数十年来,依稀总是觉得他的死遽而使失落了一个对等的相似的自我,同时又仿佛觉得,因我的形貌,心灵的酷肖,那失落的一切,早在小哥病死的一刻与我重叠为一。”为了怀念死去的小哥,便在发表处女作《面摊》时用了他的名字“映真”为笔名,除此之外,还寓意为反映生活的真实。1957年,陈映真考入台湾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读书。大学二年级时,《面摊》的问世使他从此跻身于台湾文坛。陈映真善写小说,又作评论。发表小说时的笔名为陈映真,而发表评论文章时的笔名则是许南村。台湾著名学者、评论家吕正惠教授曾将陈映真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自传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反省时期及政治小说时期。统观陈映真的创作历史,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他的创作足迹。1959年至1961年是他的自传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基调是“伤感、忧郁、苍白而且苦闷”,他在自剖式的《试论陈映真》一文中写道:“1958年,他的养父去世,家道剧而中落。这个中落的悲哀,在他易感的青少年时代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这种由沦落而来的灰黯的记忆,以及因之而来的挫折、败北和困辱的情绪,是他早期作品中那种苍白惨绿色调的一个主要根源。”正如他自己所剖析的那样,破败的家乡市镇、贫困的哀愁、苦闷的情绪,以及远离故乡这样愁思,无一不在《面摊》、《我的弟弟康雄》、《乡村教师》、《死者》、《故乡》、《祖父和伞》等篇小说中找到影子。这一时期,陈映真还在现代派超现实主义的圈子里盘旋、惶惑、迷茫、充满凄苦和无奈。他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也大多在失败中走上自杀的道路。如《我的弟弟康雄》中的那个充满乌托邦式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康雄、《乡村教师》里在幻灭中发狂自杀的吴锦祥、《故乡》中的那个终于堕落的哥哥、《加略人犹大的故事》中的犹大等等,都是市镇小知识分子。他们都怀着极旺盛的理想,但都缺乏将理想付诸实施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只看到理想的美好,却不愿为实现理想而付出代价;他们只想走平坦而有鲜花的大道,却畏惧崎岖长满荆藜的小路。这种用生命赌明天的、有着浓重感伤情绪的城镇知识分子形象的再造,正是此时期由于养父去世、家道中落的悲剧使陈映真处于人生彷徨阶段的真实写照。
这些作品,无疑打上了自传体的烙印。
C. 陈映真的主要作品
陈映真发表过数十篇长、短篇小说,于2001年由台北洪范书店集结为6册《陈映真小说集》:
第1册:《我的弟弟康雄》(1959-1964)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家乡村的教师、故乡、死者、祖父和伞、猫和它们的祖母、那么衰老的眼泪、加略人犹大的故事、苹果树、文书、将军族、凄惨的无言的嘴
第2册:《唐倩的喜剧》(1964-1967)
一绿色之候鸟、猎人之死、兀自照耀着的太阳喔!苏珊娜最后的夏日、唐倩的喜剧、第一件差事
第3册:《上班族的一日》(1967-1979)
六月里的玫瑰花、永恒的大地、某一个日午、累累、贺大哥、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
第4册:《万商帝君》(1980-1982)
万商帝君
第5册:《铃珰花》(1983-1994)
铃珰花、山路、赵南栋、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报告文学)
第6册:《忠孝公园》(1995-2001)
归乡夜雾、忠孝公园 《现实主义艺术的新希望》
该文以笔名“许南村”于1978年发表于《诗潮》第三集,文中称:“主观而主动地创造克服人的疏离的伟大的作品……这就不单只要求这个作家把他抵抗人的疏离的意念结晶于作品的内容,他还须要充份地认识到艺术品在工商社会中受制约于市场法则的整个生产到消费的行程,积极地掌握现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写出现代人生的破碎、不连续、庸俗化和失去动能的条件;鼓励人和社会、人和历史,从而人和人之间生动活泼的关系的伟大的、这个时代的、这个民族的现实主义之艺术。”
《知识人的偏执》
《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
《西川满与台湾文学》
《中国结》 《人间杂志》
《人间思想创作丛刊》
D. 陈映真的坚决捍卫
作为文学理论家,陈映真最为人熟知的是《中国文学史论》。他主张台湾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在台湾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学”的盲点》、《同一个民族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斗争——台湾新文学运动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联系》、《论“文学台独”》等一系列文章在文化“台独”逐渐抬头的近30年间陆续发表,“深刻揭露了‘文学台独’的荒谬性和危害性,给台湾文化界的‘台独’倾向以沉重打击”。
“陈映真是第一个以小说形式表现台湾上个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革命者的斗争与牺牲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反对‘台独’的作家。”陈建功说:“他以理性的思辨和战斗的激情,对形形色色的民族分离主义展开了旗帜鲜明、思想厚重、有理有据的批判。”
“陈映真的36篇作品中,表现民族乡愁的作品占到21篇,比如《第一件差事》、《将军族》 、《归乡》等,表现了在台湾的大陆人的痛苦回忆以及钻心一般的思念,写出了他们无‘根’的伤痛和漂泊的悲情。”赵遐秋说。
“生于台湾的中国人”是陈映真赋予自己的定义,“我为是一名中国作家而自豪”是他面对世人的宣告。
在维护乡土文学的论战中,陈映真坦然宣示“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平凡而胸襟坦阔、脊骨挺直的中国人”。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分离和对峙的民族是一个残缺和悲伤的民族,“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重新团结”。
E. 陈映真小说的思想意义
重庆真想做的思想 依然然后这个我好像知道 我查一下 然后回复你
F. 陈映真的个人经历
陈映真(1937年10月6日— )男,台湾作家,原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北县莺歌镇人。
陈映真生于苗栗县竹南镇中港,笔名“陈映真”原是他早逝的孪生小哥的名字。陈于1957年成功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年毕业。在1959年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之后陈映真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后进入辉瑞大药厂(pfizer)工作。
1968年7月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逮捕包括陈映真、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等“民主台湾联盟”成员共36人,民盟成员各被判十年刑期不等,陈映真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移送绿岛。陈映真被捕时亦为《文季季刊》的编辑委员,季刊相关文人黄春明、尉天聪也遭到牵连,因而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季事件”。陈映真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的特赦而提前三年出狱。出狱后仍然从事写作,转趋现实主义,并且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乡土文学的盲点》反击余光中等人对乡土文学视为工农兵文学的攻击;1979年乡土文学运动方殷时再度被捕,但36小时后奇迹般获释。1980年代陈映真继续参与《文季》、《夏潮论坛》等杂志的编务,并且在“中国结”与“台湾结”论战中再度与本土派交锋。1983年应邀赴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结识大陆作家王安忆等。 1985年11月,陈映真创办以关怀被遗忘的弱势者为主题的《人间杂志》,1989年7月成立“人间出版社”并担任出版发行人。
陈映真的统一意识型态也颇强烈,与中共官方关系良好。1988年,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陈映真荣誉高级研究员;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授与陈映真客座教授称号。陈映真也参与了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大典”。
2000年,陈映真在《联合文学》杂志九月号发表《关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一文透露:余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引述的马克思之处一一标出,加上批注,寄给了当时“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王升将军,告密陈映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戒严的台湾岛上是“必死之罪”,陈映真侥幸躲过这场灾祸。
陈映真在1977年与陈丽娜结婚,1990年后经常进出中国大陆并久居北京;2006年9月26日在北京第一次中风入住朝阳医院,病情改善后转至普通病房,至10月16日再度中风陷入重度昏迷,现被安排于该医院“重症监护室”。
2009年9月,由全国台联和中国作协联合主办的“陈映真先生创作50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18日在北京举行。陈映真夫人陈丽娜代表康复中的陈映真出席。
2010年8月18日至19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第十次会议于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议决定聘请陈映真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1937年 出生于台湾竹南中港。 1950年 莺歌小学毕业。 1954年 省立成功中学初中部毕业。 1957年 省立成功中学高中部毕业,入淡江英专。 1959年 第一篇小说《面摊》发表于《笔汇》一卷五期。 1961年 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毕业。 1963年 进入强恕中学担任英文教师两年半。 1965年 进入美商辉瑞药厂。 1968年 应邀赴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前,因“民主台湾同盟”案被警总保安总处逮捕。十二月,判刑十年。蒋介石去世特赦出狱。十月,以笔名许南村发表“试论陈映真”一文,自我剖析,并由远景出版《第一件差事》、《将军族》两书,复出文坛。 1976年 年初,小说《将军族》遭查禁。十二月,《知识人的偏执》由远行出版社出版。 1978年 十月三日,第二次被调查局拘捕,三十六小时后始释放。 1979年 十一月,《夜行货车》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年内,与宋泽莱得第十届吴浊流文学奖。七月,《云-华盛顿大楼系列(一)》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八月,与七等生赴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 1984年 《山路》、《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由远景出版社出版。 1985年 十一月,创刊《人间杂志》。十二月,自选、插绘《陈映真小说选》,作为纪念人间杂志创刊收藏版,计收入《将军族》、《唐倩的喜剧》、《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山路》等五篇。 1987年 六月,《赵南栋》由人间出版社印行。七月,与康来新等合着的《曲扭的镜子》,由雅歌出版社印行。九月,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成立二十周年志庆。十一月,《赵南栋》增订再版。 1988年 三月,陈映真作品集十五卷由人间出版社策画印行。四月,参与筹组“中国统一联盟”,任盟主席。六月,赴香港参加《陈映真文学研讨会》。 1989年 四月,赴韩国采访访问。五月,赴美国加州波尔娜斯参加中国研讨会。九月,《人间杂志》因亏损停刊。 1990年 二月,率“中国统一联盟代表团”到北京访问。 1991年 八月,筹划由人间出版社出刊“台湾政治经济丛刊”。 1994年 二月,筹划并执行日据台湾五十年《五十年枷锁》照片展于台北新生画廊,展出历史珍贵照片三百余幅。三月,报告剧《春祭》于十二日在台北“国立”艺术馆公演,观众爆满。 1996年 秋,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高级研究员。 1997年 二月,台、日、韩、冲绳“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研讨会台湾主办办公室负责人。七月,《向内战与冷战意识形态挑战》发表于“乡土文学论战二十周年回顾与再思学术研讨会”。七月,受邀参加香港回归大典。筹划并执行香港百五十年照片展于台北市诚品书店。 1998年 八月,参加韩国济州岛“廿一世纪东亚和平与人权”研讨会。十月,《陈映真文集》(小说卷、文论卷、杂文卷)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十月,参加黄春明作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十月,获中国人民大学授与客座教授称号。 1999年 九月,小说《归乡》发表十月,受邀参加大陆建国五十年大典十一月,赴冲绳参加“东亚和平与人权”学术讨论会。十二月,受邀参加澳门回归大典。
G. 陈映真的作品揭露了哪些问题
1961年至1968年是陈映真的创作由超现实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此时,他的作品涉足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揭露、讽喻现实取代了原本的无奈和逃避,两岸关系成为他作品中的主题:描写台湾姑娘与大陆老兵演绎爱情悲剧的《将军族》,既突出了人物自愧的心灵美,也突出了对现实的控诉,残酷的现实生活摧毁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希望。
《将军族》的问世,将陈映真的创作从幻想拉回到现实,落脚在坚实的土地上。而在他另一部小说《唐倩的喜剧》中,又可感受到他的思想有了飞跃性的变化,从现代派文学的灵魂——存在主义的阴影中挣扎出来,走向灿烂、多姿的现实:女主人公的四次换偶轮转与存在主义信徒的试婚,到信奉存在主义且又挣脱,正显示出作者冲出现代派的樊笼迈入新的创作行列。
H. 陈映真的《夜行货车》赏析
《夜行货车》作者陈映真,1937年生,台湾台北人。1959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山路》、《陈映真选集》等,另有《陈映真作品集》共十五卷。陈映真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是70年代乡土文化论战中的理论骁将。他的前期创作侧重描写市镇小知识分子的生活现实和理想幻灭,色调感伤、忧郁,一部分作品表现流落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传奇,以及他们和台湾本省人的关系纽结,充满人道主义情情。1975年后进入乡土文学创作期。这期间的作品集中于揭露帝国主义对台湾进行经济掠夺的民族性题材,明快、理性、嘲代之以过去的感伤,由刻划个人内心情绪转向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陈映真的作品饱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追求深厚的象征意味和浪漫主义色彩,善于结构情节,长于营造艺术氛围和刻划人物内心。
《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出狱后写的首篇作品,复杂的题材和深刻的寓意别开生面,标示着他进入乡土文学创作期的转折。小说以女秘书刘小玲与林荣平、詹奕宠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以跨国公司老板在台湾超越经济的渗透为背景,来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了台湾社会工商化、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病态,也涉及到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走向,从中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回归乡土的愿望。
《夜行货车》的艺术成就,首先得力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围绕爱情纠葛而出现的刘小玲、林荣平和詹奕宏,其感情意蕴和性格内涵已大大超越了爱情框架,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时代意义。从人物关系的设置上看,大陆籍的刘小玲是主人公,纽结着她感情的林荣平和詹奕宏皆为台湾本土的知识分子,在刘小玲爱情归宿的选择面前,一边是身为刘小玲顶头上司、前程看好、暗地里与她亲炙了两年的林荣平,一边是新到公司一年、有真才实学又桀傲难驯、与刘小玲刚刚堕入爱河的詹奕宏,而最终林荣平却成为詹奕宏的手下败将。这其中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对峙,更重要的是两种人格的较量,是两种人生方向的抗衡,也是对台湾本土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感的检视。陈映真在他的名作《将军族》之后,又一次让本省人与大陆人同时登台,并使刘小玲与詹奕宏在“共御外侮”中结合,一同回归乡土,这里寄遇了作者希望从乡土母源重建生存方向的热情和思索。
作品集中刻划了台湾本土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林荣平是一个崇洋媚外的软骨病患者,从台南乡下的农家孩子,到台湾马拉穆国际电子公司的财务部经理,他在出卖知识和才能的同时,也出卖了个人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对洋老板摩根索,林荣平察颜观色,曲意逢迎。他对摩根索的旨意心领神会,手段高超地做了假帐,顺利地通过了太平洋地区财务总裁的检查。在赢得上级的好评之后,林荣平又适时地把功劳归给摩根索,使之大为高兴。当然,林荣平也得到洋老板予以升迁的许愿。这样一个“奴才胚子”。在摩根索调戏中国女职员刘小玲的时候,在他污蔑中国人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对待女秘书刘小玲,林荣平则表现出自私、伪善的道德小人面目。他既不想和妻子离婚,又要在刘小玲这里秘密宣泄感情;他对刘小玲虽有过爱,但他更爱的是自己的地位、声名和前程。国际资本的豢养和物质利益的享受,使林荣平成为一个外表堂皇、高贵,内心却柔弱、卑怯的人,一如那“那长尾雉的标本”。
詹奕宏是作品肯定的知识分子形象。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的人格形象与公司里那群“奴才胚子”有着天壤之别。作品真实地写出了他的性格内涵与演变。他粗暴、善妒,但这类性格弱点在与刘小玲的情感碰撞中逐渐收敛,人性的纯度也在不断提升,因为他和刘小玲的感情源于真爱。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丝毫不能忍受洋老板对中国政治的干涉和对中国人的侮辱,于是有了拍案而起、辞职抗议的凛然举动。为了今后“再也不要龟龟缩缩地过日子”,他毅然回归乡土。詹奕宏与林荣平这两个形象,既互相映照,又山高水低,昭示出作者对台湾本土知识分子人生的好恶褒贬的价值判断。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作品的象征不仅仅是技巧的、个体的,而是融入思想主题的总体象征。“长尾雉的标本”作为林荣平外表堂皇、内心卑怯的象征,无疑是道德小人的写照;“温柔的乳房”既实写刘小玲丰盈美丽的青春,也象征旺盛美好的民族肌体;“沙漠博物馆”喻意了建立在精神荒原上的西方物质文明;“景泰蓝的戒指”,表面上是詹奕宏和刘小玲东方式的定情物,实则象征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夜行货车”则是复兴民族精神、回归乡土的巨大象征。
小说中委婉有致、充满感性的语言,既有现代色彩,又富于民族情思。它对于发掘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烘托小说场景与氛围,阐发作品的主题内涵与象征意义,起着有力的作用。
I. 陈映真后期创作发生了哪些改变
创作政治小说则是他后期创作中的更深的一次探索。八年的监狱生活,使陈映真的创作理智较早期创作更发达更宽阔。他不把自己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兢兢业业地去开垦自己所熟悉的土地,而是“弃其所能”的行径,追寻更高的思想境界,拓宽自己的艺术才思。所幸的是,他所创作的政治小说《铃铛花》、《山路》,由于台湾的政治禁忌逐渐放松,这两篇小说无论从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得到一个较大的突破,在台湾文坛上发生较大影响。
在三十年来的台湾新文坛上,很少有作家像陈映真一样随时用他的敏锐的现实感捕捉台湾历史的“真实”。从他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来看,独特的使命感成为他创作的精神支柱。作为台湾的最具思想性,最具政治头脑,最具时代感,而又最具浪漫情趣的优秀作家,近年,他的“再出发”小说中突现的反思现状、直面现实的主题设置则预示出陈映真的作品将会达到一个更完美的顶峰,这就是陈映真理智、探索精神的最终实现。
现实主义深沉的揭露和批判精神与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时空交错等灵活多样的表达艺术相融合,是陈映真小说中所显现的独特艺术。其既有深邃的思想,也有高度的艺术;既有现实的内涵,又有梦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