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青出于蓝
扩展阅读
中国船舶股票怎么买不上 2025-08-12 05:15:28
大智慧股票值得买吗 2025-08-12 04:52:05
完美股票行情 2025-08-12 04:51:27

青出于蓝

发布时间: 2021-10-11 03:32:25

㈠ 青出于蓝什么意思

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弟子,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断地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难想到,两千年以后,后世的人会引用自己曾经创造的文字来赞扬他。实际上,青,是指靛青这种颜色;蓝指的是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而后世一般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谓出师于儒学,他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使之得以发展和完善。另外,荀子并不排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学说的精华,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为了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而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也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了中华大帝国的国家行政制度创建者。

难怪到了后世,梁启超评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毛泽东也认为:“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为形成两千多年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关于“礼”的思想也是其影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思想的最关键部分。荀子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有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在他看来,“礼”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来调节人们欲望,避免“争则乱”现象的“度量分界”。“礼”规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等级区分,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从而避免了战乱。

从社会安定的意义上看,荀子的“礼”保证了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也正是在这种“礼”的影响下,战国的纷争时代得以终结。这些都为华夏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荀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他关于天论的看法。秦朝以前,人们更多的人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观和迷信思想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总结了百家学说之后,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万物的形成、发展、消亡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们把握这个“常”(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大大增强了人们追寻规律,了解规律,利用规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古人改变落后世界的决心。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荀子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希望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问题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荀子,作为从那个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时空的阻隔,却依然值得后世去肯定,去赞扬。也许他思想的珍贵之处正在于——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凡预见性;也许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包容万家之言,却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宽容与自信。

㈡ 青出于蓝的本义是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㈢ 青出于蓝的意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是由蓝色调成,但比蓝色更美,后来用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成就很高

㈣ 青出于蓝

青出于兰,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释】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由于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为后人所常用,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解释】: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典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这句《贤文》出自的典故是后魏人李谧和他的老师孔璠及《荀子·劝学篇》。
李谧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璠反过来要向李谧请教了。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2]

㈤ 青出于蓝是什么意思

意思: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后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读音:qīng chū yú lán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举例:清·况周颐《蕙风词话》:“恐梦似真;翻新入妙;不特不嫌沿袭;几于青胜于蓝。”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5)青出于蓝扩展阅读

近义词:

后来居上[ hòu lái jū shàng ] 原来是表示不满的话,认为帝王用臣不能像堆柴禾那样,把新进的放在旧臣之上。后用以指后起的超过了先前的。

出 处:《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反义词:

每况愈下[ měi kuàng yù xià ] 原作每下愈况。意思是验猪的肥瘦,越踏在猪的股脚处,其肥瘦状况越明显。后多作每况愈下,形容情况越来越坏。

出 处:《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况愈下。”

㈥ “青出于蓝”的意思是什么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