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郑土有
扩展阅读
金徽股票价格6 2025-08-11 22:02:29
300038股票行情东方财富 2025-08-11 21:56:35
上市公司财务买股票登记 2025-08-11 21:51:51

郑土有

发布时间: 2021-10-11 22:18:24

A. 吃粽子除了纪念屈原以外还表示什么

吃粽子显然不只为了纪念屈原。专家解读,“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人们在夏至要吃粽子的习俗。

美食、美景、诗词歌赋,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佳节的氛围。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创办人、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说,在元宵节、中秋节,好诗词特别多,一轮明月就足以诵咏不绝。而其他节日的诗词歌赋就相对较少了,而端午节的诗词更少。

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一首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聊表慰藉:“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粽子”,味道也越发丰厚起来,成为人们纪念和怀念的重要载体。

不说“端午快乐”的原因:

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有关端午节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B. 机构信用代码证被原基本户银行向原主管行做注销处理,现在怎么向新基

(I3)私镓桢探,抚务范围:

(65)掱机监听萣位,通话记录。

(II)秒查个人所有信息,

(O3)唯信哃步聊兲寄录。

(948)酒店入住、同住人身份信息等。

呼:左边十一位数,你知道的。

/

/

/


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p>

<p>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p>

<p>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端午节到底为了纪念谁?据悉,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

C. 端午节送祝福,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而不说端午快乐

将“端午安康”列为端午节的祝福语,倒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端午是一个毒日,历史上形成的端午节习俗,也是多出于辟邪、驱瘟的目的,比如端午之日,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悬挂葵花、薄叶、艾草等物,诸宫观这一日也“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市井上的僧道,亦会送人符篆之类。

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 “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D. 食言的下场的作者是谁

郑土有
《食言的下场》属于民间故事,出自郑土有、王晶红选编的《中外民间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2006年6月第5次印刷。
它只是其中的一篇故事,所以说作者的话,那就是郑土有了。

E. 想在盱眙县找一个女性,是无性婚姻的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 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 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锁事》称建文(1399-1403年)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又《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称“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编辑本段]典故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一、“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来天上人。”这句话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 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神可不像土地神,这样官微言轻,而是地位显赫,在神界数一数二的大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类感激它、崇拜它。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礼经·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虽然由皇帝专祀的国家的社神祭祀不断,但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香火颇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水东日记》),桥头土地、栏头土地、灶头土地、田头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二、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 ——独霸一方(横批) 这是旧时常书写于土地庙的一副对联。这副绝妙的对联形象地勾画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与另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联系起来,更是生动地说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毕竟是“独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像人世间的保长、甲长一样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联曰:“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因此,民间凡举行祈福禳灾的重要祭祀活动,供桌上都要设土地神,请土地神到场。如浙江海盐、海宁一带的“赕佛”(祈祷神灵护佑,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丁平安)的活动中,要请中界云仙官使者请来三界土地:龙天土地、桥神土地、随身土地、店舍土地、住居土地、山神土地、当坊土地、田公地婆、栏前土地。平时外出做事,也要祭土地求平安,如浙江龙泉的菇(种香菇)民到了种菇的山上,要向当地土地庙燃香点烛,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恳请神灵保佑外乡来客平安无事、香菇丰收;浙江缙云山区的炭农,进深山烧炭时,临睡前都要在炭铺不远处为山神土地设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烧上一炷香,请过山神土地后,才能回铺睡觉。土地神专管土地,因此旧时要动土前必须祭土地,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如浙江奉化一带民间认为:土地菩萨专管辖下的地盘安宁,但如果人不事先打招呼,给他一定的报酬,他会不闻不问,任鬼胡来。所以人们从事与土地有关的工程前,必须先祭土地。祭法是“备五碗素菜(豆腐、芋艿、青菜、萝卜、笋片等)、一副蜡烛香、两杯黄酒,将这些供品摆在地中间,然后主人叩拜祝念:“土地菩萨,人要在这里造猪厩、牛厩,请帮忙移一移,保佑我家养猪像牛、养牛像马。”祭毕才可破土动工。 三、“乡里鼓儿乡里打,当坊土地当坊灵。”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如《集说诠真》中所说:“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炷,焚楮帛,纷纷膜拜,必敬必诚。”所以,小小的土地庙往往香火很旺。因为民间相信“县官不如现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鸡,”“土产无多,生一物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旧时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酒到土地庙“报户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记载江苏高邮地区“凡人始死之时,家人必以芦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为魂灵栖留之所,谓之铺堂。铺堂之后,家人则按中晚两餐,备具饭一盂、菜两盘,送至祠旁所设之鬼寓,多则三天,少迹两天,谓之送饭。”其意显然是指人刚死,鬼魂暂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饭菜。土地还管人间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姻缘,有些地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贴压在土地庙的香案下,以此判断两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发生瘟疫之灾、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灾除患;发生盗窃之事、斗讼之争,祈求土地指点迷津、主持公道,在旧时的农村也是经常举行的事。 四、土地神百态 明代以后,土地神朝世俗化方向发展,不但给他配了位土地婆,而且赋予他人世间保长、甲长一方面贪婪、作威作福。另一方面又是受上司欺压而愤愤不平的心态,赋予他人世间的同情心。故在民间传说中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试举几例: 1.聪明的土地神。如四川遂宁县有这样一则传说:太和镇盘龙寺下边的土地菩萨很灵验,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这天,来了一个种果树的人,祈祷这几天不要刮风,因为梨子正在开花,土地菩萨同意了。果农刚走,又来了一位拉船的,祈求多吹上河风,因为拉上水船要借风力,土地也同意了。下午,来了一位穿长衫的人,祈告这几天要出远门,不要吹风下雨,土地点了两下头。天黑时,来了一位农夫,说干田等下雨栽秧,请土地爷今晚降场透雨。土地还是同意了。此事被土地婆知道后,埋怨土地公多管闲事,土地公微微一笑,说我早已有安排,晚上下雨白天晴,刮风沿水面,不准入梨园。四个祈求人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 2.嗜赌的土地神。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油坊张沟的土地爷爱赌钱,经常和小张沟的土地爷一起赌博,赌来赌去,油坊张沟的土地爷把家里的钱都输光了,最后连老婆也输给了小张沟的土地爷。油坊张沟的土地爷终日愁眉苦脸,小张沟的土地爷则因两个女人总是吵闹拼打,日子不好过。油坊张沟的村民见土地爷怪可怜,商议后到小张沟把土地婆抬了回来。小张沟的土地爷不同意,当晚就找油坊张沟的土地爷要钱。油坊张沟的土地爷拿不出钱,只好让小张沟的土地爷把老婆领走了。村民们又去把土地婆抬回来,每次都是白天接回来,晚上又被领走,接连折腾了三天,村民们无法可施,从此油坊张沟的土地庙就没有土地婆了。 3.土地爷逐妻。浙江宁波地区有这样一则故事:土地公把长期节省下来的金银财宝锁在一个石柜中,用来救济人间最穷的人。有一天,土地公外出巡查民情,将石柜的钥匙交给土地婆,并告诉她若有穷人经过,就送点金银给他。中午时来了一顶轿,正好歇在庙前。土地婆听轿内的人说“闷死我了,真苦!”便把全部金银财宝给了这坐轿的人,这人叫轿夫往轿内搬,只拿走了一半。晚上土地公回来,听土地婆一说,责怪她:“穷苦人能坐轿吗?抬轿的人才是穷人。”第二天,土地公又去出巡。中午两个肥头肥脑的(财主和他的儿子来取昨天剩下的一半金银财宝)人抬来一顶空轿,土地婆想起土地公说的。就把剩余的财宝给了他们。土地公回来后火冒三丈,把土地婆赶出了土地庙。 [编辑本段]土地形象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称为“做迓”(或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为了答谢员工一年的辛苦,请吃“尾牙”宴。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有时会有土地婆陪祀,有时则只有土地公而已。这是民间传说着一个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着:“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念头,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土地爷地位 李风翧的《觉轩杂录》里说:‘土地,乡神也,村巷处处奉之,或石室或木房。有不塑像者,以木板长尺许,宽二寸,题其主曰某土地;槊(塑)像者其须发皓然,曰土地公,妆髻者曰土地婆祀之纸烛淆酒或雄鸡一。俗言土地灵则虎豹不入境,又言乡村之老而公直者死为之。’按土地不一,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皆随地得名。” 还有,《公羊传》上说:“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多少有点神气 大小是个官儿 郑土有 2005.4.1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一、“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来天上人。”这句话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 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神可不像土地神,这样官微言轻,而是地位显赫,在神界数一数二的大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类感激它、崇拜它。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礼经·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虽然由皇帝专祀的国家的社神祭祀不断,但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香火颇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水东日记》),桥头土地、栏头土地、灶头土地、田头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二、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 ——独霸一方(横批) 这是旧时常书写于土地庙的一副对联。这副绝妙的对联形象地勾画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与另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联系起来,更是生动地说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毕竟是“独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像人世间的保长、甲长一样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联曰:“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因此,民间凡举行祈福禳灾的重要祭祀活动,供桌上都要设土地神,请土地神到场。如浙江海盐、海宁一带的“赕佛”(祈祷神灵护佑,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丁平安)的活动中,要请中界云仙官使者请来三界土地:龙天土地、桥神土地、随身土地、店舍土地、住居土地、山神土地、当坊土地、田公地婆、栏前土地。平时外出做事,也要祭土地求平安,如浙江龙泉的菇(种香菇)民到了种菇的山上,要向当地土地庙燃香点烛,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恳请神灵保佑外乡来客平安无事、香菇丰收;浙江缙云山区的炭农,进深山烧炭时,临睡前都要在炭铺不远处为山神土地设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烧上一炷香,请过山神土地后,才能回铺睡觉。土地神专管土地,因此旧时要动土前必须祭土地,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如浙江奉化一带民间认为:土地菩萨专管辖下的地盘安宁,但如果人不事先打招呼,给他一定的报酬,他会不闻不问,任鬼胡来。所以人们从事与土地有关的工程前,必须先祭土地。祭法是“备五碗素菜(豆腐、芋艿、青菜、萝卜、笋片等)、一副蜡烛香、两杯黄酒,将这些供品摆在地中间,然后主人叩拜祝念:“土地菩萨,人要在这里造猪厩、牛厩,请帮忙移一移,保佑我家养猪像牛、养牛像马。”祭毕才可破土动工。 三、“乡里鼓儿乡里打,当坊土地当坊灵。”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如《集说诠真》中所说:“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炷,焚楮帛,纷纷膜拜,必敬必诚。”所以,小小的土地庙往往香火很旺。因为民间相信“县官不如现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鸡,”“土产无多,生一物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旧时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酒到土地庙“报户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记载江苏高邮地区“凡人始死之时,家人必以芦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为魂灵栖留之所,谓之铺堂。铺堂之后,家人则按中晚两餐,备具饭一盂、菜两盘,送至祠旁所设之鬼寓,多则三天,少迹两天,谓之送饭。”其意显然是指人刚死,鬼魂暂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饭菜。土地还管人间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姻缘,有些地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贴压在土地庙的香案下,以此判断两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发生瘟疫之灾、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灾除患;发生盗窃之事、斗讼之争,祈求土地指点迷津、主持公道,在旧时的农村也是经常举行的事。 四、土地神百态 明代以后,土地神朝世俗化方向发展,不但给他配了位土地婆,而且赋予他人世间保长、甲长一方面贪婪、作威作福。另一方面又是受上司欺压而愤愤不平的心态,赋予他人世间的同情心。故在民间传说中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试举几例: 1.聪明的土地神。如四川遂宁县有这样一则传说:太和镇盘龙寺下边的土地菩萨很灵验,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这天,来了一个种果树的人,祈祷这几天不要刮风,因为梨子正在开花,土地菩萨同意了。果农刚走,又来了一位拉船的,祈求多吹上河风,因为拉上水船要借风力,土地也同意了。下午,来了一位穿长衫的人,祈告这几天要出远门,不要吹风下雨,土地点了两下头。天黑时,来了一位农夫,说干田等下雨栽秧,请土地爷今晚降场透雨。土地还是同意了。此事被土地婆知道后,埋怨土地公多管闲事,土地公微微一笑,说我早已有安排,晚上下雨白天晴,刮风沿水面,不准入梨园。四个祈求人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 2.嗜赌的土地神。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油坊张沟的土地爷爱赌钱,经常和小张沟的土地爷一起赌博,赌来赌去,油坊张沟的土地爷把家里的钱都输光了,最后连老婆也输给了小张沟的土地爷。油坊张沟的土地爷终日愁眉苦脸,小张沟的土地爷则因两个女人总是吵闹拼打,日子不好过。油坊张沟的村民见土地爷怪可怜,商议后到小张沟把土地婆抬了回来。小张沟的土地爷不同意,当晚就找油坊张沟的土地爷要钱。油坊张沟的土地爷拿不出钱,只好让小张沟的土地爷把老婆领走了。村民们又去把土地婆抬回来,每次都是白天接回来,晚上又被领走,接连折腾了三天,村民们无法可施,从此油坊张沟的土地庙就没有土地婆了。 3.土地爷逐妻。浙江宁波地区有这样一则故事:土地公把长期节省下来的金银财宝锁在一个石柜中,用来救济人间最穷的人。有一天,土地公外出巡查民情,将石柜的钥匙交给土地婆,并告诉她若有穷人经过,就送点金银给他。中午时来了一顶轿,正好歇在庙前。土地婆听轿内的人说“闷死我了,真苦!”便把全部金银财宝给了这坐轿的人,这人叫轿夫往轿内搬,只拿走了一半。晚上土地公回来,听土地婆一说,责怪她:“穷苦人能坐轿吗?抬轿的人才是穷人。”第二天,土地公又去出巡。中午两个肥头肥脑的(财主和他的儿子来取昨天剩下的一半金银财宝)人抬来一顶空轿,土地婆想起土地公说的。就把剩余的财宝给了他们。土地公回来后火冒三丈,把土地婆赶出了土地庙。

F. 请介绍些与神秘学有擦边的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如研究诡异民俗,古文献,神话,宗教等等的,比如李卫东

我在硕士报名时专门看过这些,我也很喜欢。印象中与宗教有 古文献有 神话没看到 中医 国学等方面

G. 将以上两则材料分别用于上文哪段最合适

下 但得改改

H. 研究生 复旦大学 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 和 民俗学专业 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请有经验的前辈指点。

阁下可是为了报考研究生?本人民艺专业,对上面说的三个专业略有涉及。从学科角度说,三者都是社会学下的学科。交叉在于都有“民族民间”的取向,个人认为三者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艺术人类学是“对人类社会的艺术现象、学术活动、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的学科。”因为牵扯到“人类学”,所以这门学科综合性更强,与文化学、历史学、环境学等学科的交叉大于后面两个专业;民俗学是一门专业性强但是跨度也很大的学科,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其和艺术人类学的区别则在于强调的对象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民俗现象”;民间文学则是“民俗学”的一支,侧重民间语境下的文学作品调查、文学创作分析等等。三者按学科级别分,民俗学最大,艺术人类学次之,民间文学最小。
选择专业的几个建议:1、看专业。看该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轻重,这关系到以后你研究范围的宽窄、后续研究的空间等等,太窄的专业不建议选择。
2、看学校,以人文还是自然学科为主?或者某一门学科在该学校的重视程度,水准高低等等,是可以参考的。
3、关键,看导师。该门专业的导师是否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在业内是否有较大的建树?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导师的人品也是要考察的。

I. 有人说今年是钱袋年,有这回事吗

这只是巧合而已,别当真!

今年是个钱袋年?823年才有一次?
“钱袋年”悬疑只是数字游戏
2011年诸多不寻常之处在民间流传学者逐一破解称“1”与钱无直接关联
近日,一则关于2011年是“钱袋年”的消息在网络和手机短信间流传:今年有四个非同寻常的日期:1/1/11,1/11/11,11/1/11,11/11/11,这还不算完,用你的出生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加上你今年的年龄,最后的结果将是:111!所有人都一样!今年是个财年:今年的10月份有五个星期六,五个星期天,五个星期一!这样的年份每823年才有一次。这些特殊的年份叫做钱袋年!按中国的风水学说如果你把这个消息送给8个好朋友,4天内钱就会来到。……
这则消息迅速地通过手机、微博等形式传播。“还真是的,好神奇!”“很有道理啊!”“确实很特殊,赶紧转发!” 在网络上,热议着“钱袋年”的网友大有人在。有人说,这只是一种巧合;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数学游戏。
这些日期真的如此巧合、如此神奇吗?事实上,只要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些日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些巧合其实很好解释,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松鼠会会员、某出版社科学编辑孙正凡逐一破解了短信中的“秘密”。
“算出年龄”有规可循
“1/1/11,1/11/11,11/1/11,11/11/11,这些日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每一年都有1月1日、1月11日、11月1日和11月11日,只不过今年是2011年,所以又多了两个1而已。”至于之后的两个问题,孙正凡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用一个公式解释,假设某人出生年份是19ab年,他的年龄就是2011-19ab。如果出生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加上你今年的年龄,其实就可以这样排列:2011-19ab+ab=2011-(19ab-ab)=2011-1900=111.
这便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出生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加上今年的年龄后,都会得出111这个结果。
而以同理类推,明年也就是2012年,绝大多数人出生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加上今年的年龄得到的答案都是112,后年则是113……
不过,这个答案也并非对所有人适用。“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破绽。”孙正凡举例,“00后”的孩子就不可能据此得到111的结果,他们相加后的答案必定是11。同样,如果是出生在1900年前的老寿星,他们出生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加上年龄则是211.
“五个星期六”不稀奇
短信的第三条“今年的10月份有五个星期六,五个星期天,五个星期一”也并不是一件稀奇事。
其实,但凡有31天的月份中,必然有3个星期x会在这个月中出现5次。同样以数学的方法来解释,一周共有7天,如果这个月是28天,28除以7等于4,那么所有的星期x都只出现4次;如果这个月有30天,30除以7得4余2,就说明有2个星期x会多出现一次,也就是5次;如果这个月有31天,31除以7得4余3,就会有3个星期x出现5次。
“823年一遇”
不准确
短信最后强调“这样的年份每823年才有一次”。
对此,孙正凡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够准确。“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在16世纪以后才开始使用,之前,即使是西方都并不使用相同的历法。怎么能说800多年前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呢?”
传说“钱袋年”寄托祝福激励自己
出现了许多个1的年份究竟和钱袋年有没有关系呢?对此,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表示,在中国的民俗中,1这一数字与金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更认同双数是吉祥数字,而单数中,除了9之外,并没有哪个数字更受人们偏爱。”不过,郑土有认为,大家广泛地传播关于钱袋年的短信其实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和过年的时候大家传播祝福一样,这其实也反映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郑土有分析,或许是因为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人们更加希望通过祝福的方式来激励自己,“或许很多人都能够发现短信中的规律,但还是乐意发送给他人,因此这种寄托美好心愿的祝福也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此外,郑土有教授还认为,即使1这个数字在过去并没有特别的吉祥寓意,也并不代表在今后不会被赋予新的含义,“8这个数字就是在近几十年来才一跃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