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水利万物而不争
扩展阅读
十年股票行情研究 2025-08-11 16:26:46
渝农商行股票历史价格 2025-08-11 16:07:08
002193股票行情东方 2025-08-11 15:50:44

水利万物而不争

发布时间: 2021-10-12 19:07:57

Ⅰ 水利万物而不争!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Ⅱ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出处及下句 急!!!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拓展资料:

释 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Ⅲ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什么意思

最高境界的善行 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所以最接近道。

Ⅳ 〖观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白话《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用我们常见的“水”来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说: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样。

为什么象水呢?老子说:水的善就在于既能够利益万物,又不争功,而且还会愿意呆在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低贱之地,因为唯有这里才会有最需要帮助的人,高处的人相对来说都比较富足、安全。这种品质就象老子说的: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利万物;“俭”就是不争——不争地位、权利和声名;“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永远不选择,永远接受别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几于道,拥有这样的品德就和“道”相差无几了,或者说与“道”很容易相应。

因为与无为的“道”能够相应,一切有为之法才会渐入佳境——转为“上善”,这种“善”表现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下:

居善地,居是处于、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么?其实既不是怕穷,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说“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错了,那怎么“立”呢?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说要成家立业,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临过这个痛苦和困惑,因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确立并不取决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于社会和大众认为你能做什么,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哪怕是你被推崇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为它既来自于大众,也可以一夜之间就被大众所颠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吧?如果您在水里沉浮多日,终于坐到了梦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吗?说不定还更危险,因为谁都想上船,竞争如此激烈,万一再被扔回水里也不是不可能啊,那么善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善地就在诸位的心里,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里能够利益众生、哪里能够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国净土的菩萨们才都会往娑婆世界里跑啊,佛国净土难道不是善地吗?说句实在话,对于想救度众生的菩萨们来讲,娑婆世界确实才是善地。有道之人就要这样来选择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渊又是什么意思呢?“深不可见”为渊,心思缜密、深不可测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在“毁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众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无量了。所以老子说要善渊,利益众生的心要象深渊一样,既深不见底、又宽广无边,不分亲疏荣损,善能容纳一切众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众生成佛。就象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我们却从来见不到她的真实模样,也不要求我们回报,更不会为了哪个众生生气、烦恼,这就是善渊。

与善仁。与是“相与”,也就是“交往”的意思。这是老子教我们与众生的相处之道,他说,和一切有缘众生交往的时候,要善仁——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为“仁”,而不以“妇人之仁”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并一定总是夸奖才好,也要会用责罚,只要用的得当,能够让孩子改恶向善,得到真实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当成祖宗一样供着,一味地夸奖、娇惯,以为这样才是对他好,其实是害了他,这种溺爱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们和一切众生相处时,都要善仁,就是要以众生的真实利益为重,而不要拘泥于形式和虚情。

言善信。信是诚信、信用,老子说,说话要说对众生有利益的实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大话,或者毫无意义的话,这叫“言善信”,也就是言语要以可信的真话为善。除了真实之话,其它都是多余,都没有说的必要。

那么谁是说真话的人呢?佛经上说:世界上唯有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其他人都不是,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智慧都不圆满,所以说出来的话肯定是有偏颇的,和实相不会完全相符。比如从古到今有无数的人在解释经典,包括我现在也准备混入其中,但讲得都是佛义吗?可以肯定的说,都不是。那我们是不是都不能说话了呢?也不能讲经了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曾有两个弟子为了一个佛讲过的经义争论不休,都觉得自己领会的才是佛义。于是就去请佛陀来裁定一下,看谁说得对,佛说:都不对,但也都可以用。

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我们不必急着去争论谁讲得才是真正的佛义,只要不离佛义就好了。就象讲《论语》的人、讲《道德经》的人多的不可胜数,那就让他们讲去好了,都是个人的体悟,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缘,可以教化能和你相应的人,所以我们不但不要互相批评、指责,还要尽量去支持,誓将讲经说法进行到底,这样才能够象百家争鸣一样,使修身养性之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佛的真义反而会脱然而出了。这就叫作“醉翁之意不在酒”。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国家的事务,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间加了一个“善”字,这又如何去理解呢?

打个比方说,历史上的两个女皇,一个是武则天,另一个是慈禧,这两位都极有政治手腕,但是相比较而言,武则天的政治是为了振兴天下,而慈禧大妈则是为了自己的穷奢极欲。所以都是政治,境界怎么会差得这么远呢?就是因为从政之人的心胸不一样。

那么一个了悟了如水之道之人,心胸已经打开了,那会如何来掌管国家呢?就是“以上善为本”,也就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本,既不会为了个人私利、也不会为了某个集团的私利而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而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都要恰到好处,不一定要求完美,因为要照顾到周围的众生和环境,能入乡随俗,这就是“善”。

打个比方说,我们在中国讲经比较容易,到了国外怎么讲呢?还和国内一样就不行了,你反而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甚至去熟悉他们的《圣经》,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去讲,而不是照搬照抄,这就是事善能。

同样,修道之人去救度众生,哪有那么容易啊?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习气和业力,你不能一法通吃天下,而要以众生的根性出发,去善巧地去开导每一个人,这才是事善能。

动善时。时是时机,动是变化,也就是“易”,《易经》是专门研究变动的,包括变动的时机和规律,如果顺时而动就是“善”——恰到好处,时机不到而动就不“善”了。

比如说,我们明白了佛法,首先想度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人,可是他们根基都不行,那怎么办呢?第一你要等他们的善根成熟,第二你要帮他们善根成熟,第三你还可以先去度远处的人。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故事我们都熟悉吧?他在印度找不到接班人,看中国有大乘气象,就跑到中国来了。来了之后,先被地方官推荐,去见了梁武帝,结果发现话不投机,他就跑到嵩山去面壁了九年。

那让我们看来,这么一位大德一言不发地面壁九年,不纯属浪费时间吗?他为什么不飞上飞下地显显神通,信众不马上就蜂拥而来了吗?或者抓紧时间赶紧学学中文呢?这就是时机未到的缘故。

因为达摩祖师自己语言不通,不太合适在中国弘法,所以他来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找一个当地的祖师,把法脉传下去。可没有发现一个法器,那怎么办呢?就一个字——等。

就这样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二祖神光法师,也就是将来的慧可祖师,“慧可”是达摩祖师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智慧尚可”,能够修行禅宗了。神光是终于来了,还在达摩祖师的洞外一直站着,下雪的时候也不走,只想求祖师给自己传法,等了九年的达摩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反而对神光说“除非天降红雪,我才给你传法”,想趁早断了神光的念想。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师父如此苦苦相逼,神光法师也一点儿不含糊,拿起戒刀就把胳膊砍下来了,血流到了白雪上,顿时一片血红。逼得达摩祖师不得不传法于他。

达摩祖师折腾这半天才传法,是为什么呢?就是要动善时,必须要火候到了再淬火,才能炼成好钢,都是同样的道理。

那这样的“善”——恰如其分,如何去做到呢?老子最后点破了天机,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总之,只要不争,就可以做到无尤,尤是特别、过分,也有怨恨的意思,所以“无尤”就是不过分、恰如其分,这就是上善。

争就是比较、竞争,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也叫分别心,所以分别心重的人,都很会“争”,天天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孜孜不倦,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死得也会更快。比如中国文化是最讲忍让、退让的,所以历史也最久远,而其它文化,就未必会能有上下五千年了。

不争并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唯有不争,才能让万物完全随缘而动,丝毫不违背因果,世间难道还有比不违背因果更“善”的吗?至少我还不知道。

Ⅳ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全文

上善若水

老子(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4),心善渊(5),与善人(6),言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动善时(10)。
夫唯不争,故无尤(11)。

--------------------------------------------------------------------------------

说明:
(1)上善若水,

【注】最完善的德性,好像水一样。上善,《辞海》:“犹至善也。上,高也。《尔雅·释亲》郭注:高者,言最在上也。善,伦理学名词。凡具有人格者之负责行为,其自身有绝对价值者曰善。”

吴澄说:“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校】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乙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亚”。傅、王本如此,从之。

【注】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

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

吴澄说:“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

(3)故几于道:

【注】因此几乎同于大道。几,《辞海》:“微也,《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近也,《易·小畜》:‘月几望。’庶几也,《汉书·东方朔传》:‘可几而见也。’通冀。”此处老子借水喻道,以水性喻道性,故庶几于道也。

肖天石说:“水之为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舍昼夜而不息,流行万古而不已,无远弗届而不竭,日趋下流而不止、处众人之所恶而不遗。道亦犹然,故曰几于道。”

(4)居善地,

【注】居处良善的地方。

肖天石说:“居善地,则顺世适性以为安,利人济物以为怀,故能无争而自得也。”

(5)心善渊:

【注】心神善于渊静,即心不外驰,静如渊泉止水。渊,《小尔雅·广诂》:“深也。《管子·度地》:‘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庄子在宥》:‘其居也。渊而静。’郭注:‘静之可使如渊。’”

范应元说:“心善渊者,中常湛静。”

肖天石说:“心善渊,则清虚湛澈以为守,潜龙勿用深藏,故能神鉴而自明也。”

(6)与善人:

【校】帛书甲本作“予善信”。“善信”系下句“言善信”中文,此处显有脱简;乙本作“予善天”。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与善仁”。

【注】相与善为道的人。

(7)言善信:

【注】说话善于信实。

范应元说:“言善信者,声不妄发。”

(8)正善治:

【校】帛书如此,从之。王本同。傅本作“政善治”。张松如说:“古书‘政’、‘正’本多通用。”陈鼓应此处作“政善治”,意为“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谨按:此处“正”应按其本义解为是。《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正善治,”,乃是“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从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注】正事善于治理。《辞海》:“正,常也。”老子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正者,奇之反。

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范应元说:“政善治者,德惟无私。”

肖天石说:“改善治,则能端拱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无名也。”

(9)事善能:

【注】事业善于胜任。能,《辞海》:“胜任也。”范应元说:“事善能者,无所不通。”

(10)动善时:

【注】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时,《辞海》:“适合时宜曰时。”

司马迁说:“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肖天石说:“动善时,则时然而善发以为几,与时偕新以为行,故能万世以便圣人而不惑也。”

(11)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正因为它不争,因此没有怨尤。

范应元说。“夫惟不争,是以无过而全德尽善也。”

肖天石说:“夫无私则自无争,无争则自无尤。”

Ⅵ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求出处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意思是至善的人性如流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能够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善于接受居处的位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定国安邦;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至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6)水利万物而不争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参考资料:网络-水善

Ⅶ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下联是什么

下联:至信如山,山耸千秋之未改。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含义: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然而话是说不全的,水之种种亦是无限,皆要由自己去体会。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Ⅷ 水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8)水利万物而不争扩展阅读:

心得体会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财。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境界。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给自己树立目标,只是打算开始,却从不认真去想该怎样去做,更别说付诸于行动了。或者几步不顺利,马上退回到原来的地方。无论你的速度快慢,只要找准了方向,走下去,或迟或早,总能到达目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