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
大自然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般有四种,按强度由强到弱来排列它们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
第一节 强相互作用力的实质
强相互作用力乃是让强子们结合在一块的作用力,人们认为其作用机制乃是核子间相互交换介子而产生的。
而其实,强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乃是夸克团体与夸克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夸克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必然乃夸克与夸克之间相互作用的剩余。而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知它是未饱和游空子重合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延伸,这才是真正的强相互作用之作用机制。
大约地说,当夸克们结合成为强子时,其结构已经较为严密完整,可是,如果强子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撞击作用,那么各强子原来的结构则定会遭到破坏,因此,各强子中的大小夸克们则自然会重新产生相互的作用而结合在一块;这,正就是强相互作用的现象。
而说到底,强相互作用的实质乃是由于未饱和游空子重合体之中心体因其综合循环体的未饱和而通过静空子中间体渗透出中心极性而与别的未饱和游空子重合体之外层循环体产生相互吸引,并且自身的循环体同理也受到对方中心体吸引,因而它们之间则产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各种层次的联合构成体,而强相互作用则乃是其中一个层次上的联合相互作用而已。
第二节 电磁相互作用力的实质
电磁相互作用力乃是带电荷粒子或具有磁矩粒子通过电磁场传递着相互之间的作用。
电场和磁场的实质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电场乃是游空子循环体的循环变化在周围静空子的中间体中引起极性感应激荡并传递开去。而磁场则是电场因电源的运动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已。并且我们还知道,电场和磁场实际上也是一种电磁波,不过乃是频率及高的电磁波。
而电磁波能够对许多东西产生作用并使之发生结构状态的改变(如光照能使物体升温、无线电波能在导线中推动电子而形成电流等等),这是因为任何有质的东西皆由游空子所构成,而任何游空子皆处在静空子之中并与静空子共用中间体;于是,电磁波━━即静空子中间体的极性感应激荡自然会影响游空子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游空子构成体的整体状态。所以,电磁作用的范围其实是很广的。
那么带电荷体与带电荷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呢?
电荷无非分为正负两种,我们先说异种电荷,即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吧。
正负电荷乃是通过各自所产生的电场来进行相互作用的。那么首先请问:既然异种电荷是相互吸引的,可为什么却不常看到正负电荷直接接触进行相互作用并结合在一起呢?
正因为,据我们所知电荷的实质乃是物质基元游空子的循环体或游空子重合体外层的循环体在循环时对外表现出来的极性激荡。这激荡造成周围静空子中间体的极性感应激荡即是所谓的电场。而正负电荷的区别则不过是循环体循环方向的左右旋不同而已。那正负电荷的电场,则乃区别于极性激荡的相位刚好相反。总之,正负电荷皆起源于同一极性体(即游空子循环体),其区别只是极性体循环的方向相反而已。于是既然如此,当正负电荷直接接触时,实际上则是相同的极性体在接触;而相同的极性体是相互排斥的,因此正负电荷不能够靠在一起直接进行着相互间的吸引作用而只能通过电磁波来进行着彼此间的作用。
这个问题正好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我们这理论之正确与完善。
那么,正负电荷应是如何通过电场来产生相互作用的呢?
由于,电荷所形成的电场实际上乃是电荷激发空间体而产生的那极高频电磁波,而发射电磁波的东西则必然会受到周围空间体(即静空子群)对它的反作用力,那发射极高频电磁波的电荷体所受的反作用力则当然会更加明显。只是,因为电荷体乃是向各个方位同时激发电磁波的,因此电荷体所受的各个方向的反作用力则相互抵消。
可是,当空间里同时有正负电荷时,虽然正负电荷所形成的电场之感应激荡相位相反,但由于在它们俩之间其激荡传播的方向亦相反,故其相位反而是相同的。于是,在它们之间的两端,正负电荷激荡周围每一个静空子时都得到对方传过来的激荡波的帮助,因此,在它们之间的这两边,静空子群对它们俩的反作用力自然会减少许多,于是两个带电荷体便会被自己另一边的较强的静空子反作用力推向对方而表现出异性电荷相吸引的特性。
而如果空间里同时放置的是同种的电荷,那么由于同种电荷所形成的电场之感应激荡的相位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俩之间激荡的方向相反,故相位变成了相反,于是在它们之间的这边激荡静空子反而会受到额外的阻力,因此它们之间的这两端静空子对它们俩的反作用力则比双方另一边静空子对它们的反作用力更大,两个带电荷体便会被推斥开而表现出同种电荷相斥的特性来。
当然,空间里的电荷靠得越近,则各自激荡静空子时受到对方帮助或阻碍的程度则越强;反之,则越弱。
由于,磁场和电场只是外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它们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磁性体与磁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与上述那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是一个样的,而电荷在磁场中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其原理在本质上也与上述的原理相同。因此,我们在这里便不需要去讨论那些细节性的问题了。
总之,电磁相互作用之实质乃是由于各带电体之电场的交叉作用而使空间基元静空子对带电体各个方位的电磁场激发产生不同的反作用,于是带电体各个方位在空间体不平衡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带有方向性的力的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力的实质我们已经清楚,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弱相互作用力的问题。
第三节 弱相互作用力的实质
弱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粒子的衰变过程。
弱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呢?
我们论述过,在宇宙的大循环中,所有的物质基元“游空子”皆随着大循环的进程而缓慢地增加了内部循环的速度。而这速度的增加乃是因为游空子与所经过的一个个静空子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于是,如果是单个独立的游空子,那么它所受到的静空子的作用力便会由于乃是1:1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显得比较强;如果是重合游空子,则由于相互作用乃是一个静空子同时与多个游空子的相互作用,故其中的每一个游空子所受到的静空子的作用力便会比较弱,于是其内部循环速率的增加自然会更加缓慢。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中所有游空子的内部循环都会缓慢地逐渐加快,而单个独立的游空子与重合游空子中的游空子则乃是其加快的速度有所不同而已;并且,游空子重合体所含的游空子数越多,则它里面的每一个游空子的内循环加速便越慢。
那么,这现象对于各种粒子的结构是否会造成影响呢?
因为各种粒子皆由游空子所构成,所以游空子内部循环的加速当然多少会影响各粒子的内部结构。可是,由于各粒子原本已有一套完整的内部循环系统,于是如果要让整个系统产生结构上的变化,那么游空子的内循环速度当然需要加速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各粒子中那游空子内部缓慢的循环加速,并不能够在每一个时刻都使粒子产生结构上的变化。而如果要实现这结构上的变化,那当然得需要循环加速的不断积累。而这积累过程的长或短,当然取决于各粒子内部的结构情况(包括各游空子原有内部循环的快慢)。
我们知道,电子乃是饱和的游空子重合体,因此电子的内循环加速自然会非常的缓慢,而这,正是电子寿命很久远的根本原因。
当放射性物质之原子核内的各游空子之内部循环随着宇宙大循环的进程(也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加速到一定的程度时,本来就较不稳定的大原子核的结构(大家知道,原子核的增大是有着极限的,一般情况原子核越大则越不稳定)则容易受到一定的破坏,于是核内的一些游空子重合体便会脱离出来而合成新的小粒子跑了出去,并伴随着静空子的受激而产生γ射线,而那变故后的原子核则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结构形式从而完成了一次衰变的过程。于是,由于放射作用的消耗,原子核中各游空子的内循环则会慢了下来,回到本来的状态并开始走向新的衰变过程。而这,正就是弱相互作用的实质。
归根结底,弱相互作用乃是物质基元“游空子”与众多的空间基元“静空子”因为经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导致游空子内部循环加速到一定的程度而最后导致物质结构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粒子的衰变只取决于时间的进程而与其他的种种因素(如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统统无关。
好,接下来我们要谈的乃是万有引力之问题了。
第四节 万有引力的实质
万有引力,乃任何有质体(即有质量之物)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那么,这力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质又是什么呢?
对于较小的粒子来说,万有引力作用并不明显;但对于较大的物体,其作用则是很明显的。我们这世界上的所谓重量,便源于万有引力。
现在,就让我们用已经知晓的物质与时空的知识去认识万有引力的实质吧。
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所有的物质皆由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所构成;而所有的游空子及游空子重合体,在其循环体之中那极性最弱之处,其中心体的负空体极性则会很容易地渗透了出来。并且,随着循环体的循环变化,这渗透出来的中心体极性在每一个方位上则会产生相应的强弱变化;于是周围的静空子中间体便会受此影响而产生出了极性感应激荡。结果,这静空子的感应极性激荡则一个传感一个地传播开去,形成了感应极性激荡之“场”,这“场”不过是一份份空间基元的感应极性激荡罢了。
这就是说:任何物质,其四周围的空间都会产生中心体极性之感应激荡。虽然,这由渗透出来的极性所引起的激荡较弱,但如果质量增大,则由于叠加效应,便会有所加强。
由于静空子中间体的极性感应激荡实际上只能是感应正空体在起主导的作用,因而与感应源起相互作用的则只能是静空子中间体中的感应正空体;因此,游空子循环体(属于正空体极性)与被感应的静空子的相互作用则乃是相排斥的作用(符合了电磁作用之原理),而游空子中心体(属于负空体极性)与被感应的静空子的相互作用则应该是相互吸引的。于是,当有质体与有质体处在空间里的时候,不管它们是否为带电体(非带电体乃有质体自身循环体所激发的两种电场相互抵消,故循环体没有与空间产生相互作用力),它们周围那中心体极性渗透而形成的感应激荡则皆存在着;而在它们之间,由于双方那感应激荡的方向相反,因而感应激荡起来更加困难,因此在它们之间双方受到的被感应静空子的反作用力更大,而这反作用力由于乃是吸引的,所以双方则呈现相互吸引的现象━━这正是万有引力作用之实质及过程。
如果撇开感应激荡源与空间体的作用机制,我们可以看到,构成万有引力场的这中心体极性感应激荡与构成电荷之电场的循环体极性感应激荡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由于,形成万有引力场的中心体极性乃是以吸引的方式开始感应静空子之中间体的,而形成负电荷之电场的循环体则乃是以排斥的方式开始感应静空子之中间体的;因而两者所形成的极性感应激荡之相位则刚好相反。而我们在前面已知,正负电荷之电场的区别乃是其极性感应之相位的相反而已;因此,从激荡波的本身来看,万有引力之场等同于非常微弱的正电荷之电场。
人们应记得,牛顿之万有引力计算公式与库仑之电荷相互作用力计算公式是何其的相象,其中的缘故,正乃上述之道理。
至于万有引力与有质体之质量及距离的关系,则比较容易理解:质量大,则有质体之中心体的数量多,于是静空子之极性感应激荡由于叠加的效应则越强,于是万有引力作用越强烈;而有质体之间的距离加大了,则由于感应极性激荡随着向外的传递因会受到静空子之循环体及中心体等的干扰而将逐渐地变弱,因此两物之万有引力的作用则会随之而变弱。
终于,宇宙中最基本的四种自然力的作用本质我们都已清楚。于是,我们现在便可以对它们进行概括和统一了。
第五节 四种自然作用力的统一
总之,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皆源于物质基元游空子与空间基元静空子之间或物质基元与物质基元再加上空间基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它们之间的所有的相互作用,说到底乃是两种空间状态“正空体”与“负空体”的相互作用。而这两种“密度”不同、相对于中间态呈对偶正负极性的空间体之相互作用,则最终来源于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则:即━━平衡趋势。而正是这“平衡趋势”,导致了正负空体的极性吸引;而正空体与正空体、负空体与负空体之间的相互排斥,则乃是因为逆“平衡趋势”所导致。因此,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然界的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全皆起源于“平衡趋势”之作用及逆“平衡趋势”之作用。宇宙正是在“平衡趋势”与逆“平衡趋势”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变化的过程。所以,她是永恒的、并且是美丽的。
宇宙的四种自然作用力在这里终于得到了终极高度的统一。就这一结果,却已是多少物理学家多年来的梦想。
参考资料:http://www.picc-xiamen.com/yzts/book/c4.htm
⑵ 磁铁的磁力属于什么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还是电磁力)
答案是电磁力。
强力和弱力的力程都很小,强力大约在10的负15次方米,弱力在10的负18次方米。因此这两个力不会有宏观的表现。
剩下两个引力和电磁力。引力的强度是电磁力的10负39次方倍,需要巨大的质量才能比较明显。而电磁力不同,它的强度大,力程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作用力的来源。比如压力、摩擦力、拉力等等都是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
⑶ 谁能给我解释强核力和弱核力
强核力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一般认为,称为胶子的另一种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强作用力。它只能与自身以及与夸克相互作用。强核力总是把粒子束缚成不带颜色的结合体。由于夸克有颜色(红、绿或蓝),人们不能得到单独的夸克。反之,一个红夸克必须用一串胶子和一个绿夸克以及一个蓝夸克联结在一起(红+绿+蓝=白)。这样的三胞胎构成了质子或中子。其他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对(红+反红,或绿+反绿,或蓝+反蓝=白)。这样的结合构成称为介子的粒子。 弱核力是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变的短程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 而对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 强核力、弱核力在原子核附近的发力机制属一种短程力,但这种短程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时,都全部转化成长程力,以光子为载体,如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强核力。所以可以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都有一个从短程力向长程力转化的过程,这种短程力表现为在原子内的发力机制。
⑷ 四大基本力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有强弱核力,有人说是强弱相互作用力
四大基本力是指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
其中强核力又称强相互作用力,是指强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最强的,也是作用距离第二短的
弱核力指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变的短程力,作用于所有物质粒子,而不作用于携带力的粒子
强弱核力和强弱相互作用力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呼,怎么叫都行。
⑸ 原子核强核力究竟有多大的数值估计
宇宙中四种力的翘首就是最强的核力了。但这个力到底有多大,从教科书到参考文献,都吞吞吐吐不肯给出具体数值,且史上也从未有人给出实验测试数据。
此问题理论上可这样处理:首先通过核反应测出质量亏损,根据质能方程得出结合能量,再间接估算核力。但这样的估算也难从任何出版物查到。
今天我就迈出这一步,看看强核力究竟有多大?
拿氘元素的实验数据,能推算单个质子和单个中子之间的强核力。
查核同位素专业数据表,得知:裂解氘成为质子和中子需要消耗能量2.22456MeV。
又有1MeV= 1.602*10-13J(焦耳)。
质子与中子半径近似1.11fm(飞米)。两个粒子脸贴在一起的时候,质心距离2.22fm为极限距离,再短就得把粒子压碎或者压扁了。
根据核物理基础知识,强核力是短程力,大约2.5fm之后就与长程的电磁力抵消,3fm之后强核力消失为0。
因掰开氘的质子和中子没有电磁力的参合,所以掰力的作用距离约为3 -2.22= 0.78fm,而不是2.5 -2.22= 0.28fm。
做功= 作用力*作用距离。因而平均掰力= 2.22456*1.602*10-13/(0.78*10-15)= 456N。
将单位牛顿化为公斤,则为46.5kg。
注意,计算出的掰力是平均数,刚掰的时候,质子和中子是贴在一起时候,这时候的核力是最大的,保守算也得将平均力翻倍即902N或93kg。
据说核力随距离是指数衰减的,这样的话,即将掰开前的力可以小得稍微大于0,但起始掰力加码到一二吨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两个壮汉也许才能有一线希望掰开氘核,虽然平均每人出掰力46/2= 23kg对壮汉是小意思,似乎科学网两女将CY《-》YC也能搞定,但要靠运气隧穿起掰的巨大势垒。保险起见的话,得用卡车才能拽开!
上述估算很粗略,平均质子中子掰开力的置信度,能有80%就谢天谢地了,因为强力减为0的精确距离无高精度数据。至于起始掰力置信度更低,因为核力曲线的精确方程未知。
其实教科书在画核力曲线时,也是含糊不清的,也没有明说距离坐标--到底是指的质心距离呢,还是粒子的表面最近点距离。官方核力坐标上能看出距离0.7fm时候,核力达到极限大值,如果该坐标代表质心距离的话,则说明核子是可以压扁的,因为没承压的质子半径1.11fm。我这里核力估算,姑且就把官方核力横坐标当质心距离解读。
至于质子与质子,或者中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估算,前者需要原子量为2的氦同位素He2的数据,后者需要原子量为2的0号元素的数据(或双中子滴线)。遗憾这些都没有,但可以粗略假定类同于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
从大质量原子核抠出质子或中子,更甭提多费力了,因为一个核子周围有很多核子贴在一起。就算从核表皮抠拽,一个核子也可能与3个左右的其它核子相贴,起码核力在前述估算值的3倍左右--140kg!
核力的估算,使我们更加认清了:物质世界的内核,真的是刚刚的,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⑹ 强核力大小的是多少
相互作用强度 是作用力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量子场论中一般以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来表征作用强度。耦合常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数。
例如 电磁作用以 精细结构常数 α = e^2/(2εhc) = 0.007 表示
引力作用以 GM^2/(2hc) ≈5 * 10^(-40) 表示。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而M为质子质量。
四大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分别为
引力:10^(-40)
电磁力:10^(-2)
弱相互作用:10^(-5)
强相互作用:1
但是耦合常数只能“粗糙”地表征相互作用强度。绝对的比较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还要看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例如 质子-质子之间的电磁力 与电子-电子之间的电磁力相同,而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却相差高达 10^6 倍。
对于你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进行估算:
氘(质子+中子)的结合能约 2MeV 多一点。
想象用一个恒外力 克服 核力 把 中子 拉出来,需要做功 2MeV≈3.2*10^(-19)^焦耳
核力是短程力,当中子-质子之间距离大于一定程度的数值后,核力立刻消失。
氘核的核半径约为 1.5*10^(-15) 米。核力的作用程(作用距离)一般也在这个量级。
因此不妨粗略地认为 中子拉出来的过程中,中子移动距离达到 10^(-15) 米时,核力就已经消失了。
F*S = W
F=W/S = 3.2*10^(-19)焦耳/10^(-15)米 ≈ 10^(-4) 牛顿
即粗略估算,氘核当中 质子-中子 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约 10^(-4)牛顿。
以上是对于氘进行的估算。如果对重核进行估算,那么由于重核中 质子-中子之间的结合能 约达 15 MeV,所以重核中的核力会略有所增加,在10^(-3)牛顿水平。
作为兴趣,有必要估算下 氘核当中的 质子-中子 万有引力
F = G*Mp*Mn/R^2 = 6.67*×10^-11 米^3/(千克·秒^2) * 1.67*10^(-27)千克*1.67*10^(-27)千克 /[3*10^(-15)米*3*10^(-15)米]
= 6.2 * 10^(-35) 牛顿
万有引力比 核力 小了约 10^(-31)倍。
⑺ 强核力的作用
强核力是一种强作用力,两个核子间距离很小,因而作用力很大,但是一旦两个核子距离超过一定限度,两个核子作用力会很小,从而分开.
⑻ 如果一个可以一控制强核力,那么他可以做出什么事情(能力)
除非他想全世界都为他陪葬,否则只能吓唬人。毕竟在如今一旦动用核武器就可能引起核大国的交战,后果就是地球毁灭与核爆,人类灭亡。
⑼ 什么是强核力
强核力是作用于强子之间的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中最强的,也是作用距离最短的(大约在 10^(-15)~10^(-10) m 范围内)。最早研究的强相互作用是核子(质子或中子)之间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作用。自1947年发现与核子作用的π介子以后,实验陆续发现了几百种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这些粒子统称为强子。
中文名:强核力
外文名:Strong nuclear force
别称:强相互作用力
简称:强力
⑽ 强核力和引力有关系吗
强核力在非常小的尺寸下才显出作用,作用力非常大,距离增大后几乎可以忽略。而引力是大尺寸物体的重力显示出来的。在他们的效果与性质上面,两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关系。引力现在公认的解释是广义相对论中的内容,利用空间的弯曲来描述。力学的统一就是在找强核力与引力的关系,现在最受欢迎的也就是弦理论。想用其他维度的空间弯曲来描述强核力。如果能成功的话,强核力与引力就是同根同源。只不过目前还没证实,所以还是个不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