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王谁了解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如,《旧唐书·列传·郑畋》:“代有忠贞之士,力为匡复之谋。我国家应五运以承乾,蹑三王之垂统,绵区饮化,匝宇归仁。”
三王常和五帝并称“五帝三王”,也常和尧、舜并称“二帝三王”,加上三皇合称“三皇五帝三王”。例如,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白居易《与元九书》:“二帝三王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礼记》云:“三皇禅奕奕,谓盛德也。五帝禅亭亭,特立独起于身也。三王禅梁甫,连延不绝,父没子继也。
2. 中国史上所称的三王指哪三位
(1)汉之王奉光﹑王商﹑王凤。《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颜师古注:"三王,谓邛成侯及商﹑凤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汉之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晋潘岳《西征赋》:"赵张三王之尹京,定国释之之听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王方翼﹞子珣,字伯玉,与兄玙﹑弟瑨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4.唐之王勃﹑王绪﹑王仲舒。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清钱谦益《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采风词翰继三王。"清赵翼《陔馀丛考.四三王》:"唐滕王阁有三王﹑则王勃作序,王绪作赋,王仲舒作修阁记也。"
3. 清代的三王是谁
清代初期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山水画家被称为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三王是太仓人。
而王原祁的族弟王昱又和王玖、王宸、王愫合称小四王。
希望是你需要的答案。
4. 属于太原名家(三王)是谁。
唐代边塞诗人众多,其中属于太原的名家就有三王,即王之涣、王昌龄、王翰。
在浩瀚星空,唐诗无疑构成了一片最为繁密、灿烂的星系。唐代边塞诗人众多,其中属于太原的名家就有三王,即王之涣、王昌龄、王翰。他们发出诗歌的光芒,完全可被称作光耀古今的星座。这是拥有2500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太原的骄傲。
5. 三王是什么字
没见过三王 三土倒是有 三土为yao垚
6. 开闽三王的开闽三王故事
唐末,朝政腐败,民生凋敝。以黄巢为主要标志的农民起义风云激荡。僖宗光启元年(885),安徽寿州人王绪率农民义军攻陷光州(治所今潢川),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从义军入闽,揭开了光州固始向闽台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
入闽平闽,除暴安民:据《新唐书》与《十国春秋》:王氏兄弟,本琅琊人,出身名门望族。秦将王翦34代孙。其五代祖王晔为固始令,善政多多,民爱其仁,勉留之,因迁家于此,遂世为固始人。王潮,字信臣,“沉勇有智略”;弟审邽,字次都,“喜儒术,善吏治”;审知,字信通,号详卿,状貌雄伟,方口隆准,喜读书,好骑射,常乘白马,号称“白马三郎”。其时,“四海尽疲于征战”,“中原正苦于伤残”。审知“蓄慷慨之气,负纵横之才”,每或抚髀暗惊,弯弧自誓曰:“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生乎!”唐末,僖宗入蜀,群盗起于江淮。黄巢义军之寿州人王绪,与妹婿刘行全,聚众万余而据寿州,自称将军。攻取光州,纳收士民,以广队伍。其时,王潮为固始县佐史,与弟审邽、审知,以材气知名,邑人号曰“三龙”。王绪为网络人才,施以计谋,使王氏兄弟率5000乡民从军,并任王潮为军正,主廪庾。是时,蔡州节度史秦宗权募士益兵,王绪附之。宗权任王绪为光州刺史,召其兵会击黄巢,王绪迟留不行,宗权怒而发兵攻绪,王绪遂率众南奔。至赣境,略浔阳、赣水;入闽地,取汀州、陷漳浦,但皆未能据之。王绪嫉妒贤能,“猜刻不仁”,凡才貌过己者,必暗除之,军中人人自危,“不保朝夕”,因而激起兵变,为部将所逼自杀,众推王潮为主。“潮令于军曰:天子蒙难,今当出交、广,入巴蜀,以干王室。于是,悉师将行”。王潮治军有法,军纪严明。深受刺史廖彦若贪暴之害的泉州百姓,喜闻义师南下,奉牛酒迎潮。王潮乃引兵围泉州,自光启元年八月始,历时一载,方拔泉州,遂有其地,并受任刺史。“潮既得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之”。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潮乃以从弟彦复为都统,弟审知为都监,攻福州,弥年不下”。义军颇得民心,各界捐粮筹船,劳军助战。《通鉴》云:“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诸蛮,皆以兵船助潮”。景福二年(893)五月,“潮入福州,自称留后”。“建州人徐归范以州应潮”,“汀州刺史锺全慕举籍听命,岭海间群盗二十余辈皆降溃,潮乃尽有五州之地”。乾宁初(894),黄连洞二万蛮众围汀州,王潮遣将举兵破之,闽地遂定。
王氏兄弟率义军南北转战,历时9年,自此平定了闽疆,统一了全闽,结束了地方割据,盗贼四起的局面。昭宗在福州建威武军,任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史,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底,王潮卒。审知欲将剑印交与二兄审邽,谓“按辈次二兄当受。”邽固辞曰:“我若能将泉州治理好,便心愿已足,节度使之职,唯弟可任,幸勿却兄长之意!” 开平时,为潮立庙,称曰:“水西大王”。次年,朝廷任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
治闽兴闽,造福八闽:唐前,福建经济、文化落后,及至五代、宋,却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文荟萃。尤其福州,一派盛世景象,号称“海滨邹鲁”。福建迈向文明之邦的历史大转折,始于王氏三兄弟率义军入闽,平定闽疆;其关键人物是五代时期闽国的创始人王审知。
王氏兄弟不仅是智勇双全的出色将领,也是颇具谋略和才能,治闽兴闽、造福闽疆的功臣。《十国春秋·司空世家》称:审知之兄王潮(846-698),“志尚谦恭,誉蔼乡曲,善于和众,士多归之”。平定、统一全闽后,王潮主政十余年间,“乃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明代河南副使、泉州人苏茂相曾赋诗赞颂王潮功绩:“鼙鼓中原沸似波,将军闽峤还横戈”,“事定千年无战伐,时清万户有弦歌”。
《新唐书》载:审知仲兄审邽(858-904)“为泉州刺史,检校司徒。喜儒术,善吏治。器宇宏宽,仁厚爱民。流民还乡者借给牛犁,助其耕作;帮修庐舍,助其安居;修桥筑路,方便行旅;惠农惠工,奖励生产;兴办义学,授业童蒙;革新制度,移风移俗。中原动乱,公卿士人多来投奔,审邽遣子延彬设招贤院,一一接纳,以礼相待。如杨承休、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这些李唐朝廷官员、一代名士,在李唐灭亡前后举家归闽,皆受到礼遇和重用,因之无比感激,悉心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为王审邽治政兴邦的智囊团。由此可见王审邽兄弟招贤纳士,以图大业的胸襟。审邽、审知偕处理政期间,“铲其讹弊,整其章条,三军无哗,万姓有奉”。“至则积恶者屏去,为善者获安。”王审邽协助王潮治理泉州,后其父子相继任泉州刺史,前后历44载,在泉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光前裕后的里程碑。泉州与宋元时代成为世界最大海港城市,审邽兄弟、父子奠基之功伟哉大焉。
王审知(860-925)治闽,更是勋劳卓显,因而代颂其功,史不绝书。政治上,一是尊奉中央,维护统一;一是实行“睦邻保境,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治方略,巩固边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战乱之灾,百姓免受繁役苛赋之苦。尤其是在“四方窃据”,民富兵强,左右纷纷劝其称帝时,他力排众议,拒不称帝,始终不渝地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真心实意地尊奉拥有中央政权的唐王朝和后梁王朝,“致君愈勤,述职无怠。万里输贡,川陆不系其赊;一心尊戴,风雨不改其志”。同时整顿吏治,广纳贤才,以巩固政权。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馆”,接纳中原各地避乱的知识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执教。在其当政的30余年里,正置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初期。而福建从未对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内一片升平,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为安宁的地区。经济上,重视和鼓励发展生产。比如,劝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亲自主持兴建或扩建了福清、长乐沿海大堤,泉州6里陂、9溪18坝,连江东湖,晋江40余华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员可达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同时围海造田,扩大耕地。在平原推广双季稻;在武夷山区开垦茶园,种植茶树,达1000余处;因地制宜发展纺织、陶瓷、冶金、铸造等工业生产。在传播中原文明上,倡导文教,兴办学堂,培养人才,教化黎民,达到了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间有私塾,使闽地成了学校层出,“童蒙来求,雅道靡靡,儒风优优”的礼仪之邦。迨至宋代,闽省已成文风昌盛之地,才俊辈出之乡,状元亚魁、进士及第超于中原,名臣贤相、科学巨擘、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十国春秋》称:此乃审知兴教之功也。在发展商业和海外贸易上,可谓前无古人。免除杂税,奖励通商。躬身踏察海湾,修建码头,辟建港口。疏通百余里的闽江水道,制造出可载六七百人的大船。两度扩展福州城区,使之7倍于老城。使福州、泉州由此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海上航线北至新罗(今朝鲜),南至南海诸岛,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泉州城市规模也一再扩大,吸引很多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教徒来此经商或定居。到宋、元时代,泉州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一流大港,其功归审知兄弟,当之无愧。活跃的海外贸易,为福建经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上述为政兴闽之道,福泽七闽之邦:使“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一年而足食足兵,再岁而知礼知义,方隅之内,仰止攸同”,“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版图既倍”。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王审知治闽“用仁信以御下,行慈惠以恤民”,宾贤礼士,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息兵养民,多有记述,评价甚高。如称颂审知“常衣袖绔败,乃取酢袋而补之”。一次,有使者献一玩物,审知自掷于地。谓左右曰:“‘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据《十国春秋》载:钱昱《忠懿王庙》碑文,盛赞王审知当政治闽有“五善”:“外涵大度,内用小心,慎刑既及于精详,举事悉从于简略,犯则不赦,令比秋霜之严;恩本无私,惠如冬日之暖。惟民教化,吏以法绳”,此可称善为政。“非正词不入于聪,非公事不宣于口,居无声色之乐,平生以礼义自守。念十家之产者,躬行节俭……”此可称善立身。“兴崇儒道,好尚文艺,建学校以训诲”,“独振古风,郁更旧俗”,此可称善教化。“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四方名士,万里咸来”,此可称善招纳。“尊天事地,奉道飨神”,“事非为已,愿乃庇民”,“三十年间,一境宴然”,此可称善谋福。“功惟理乱,志在尽忠;安不忘危,常为持险之诫;小当事大,罔违与国之道……”,此可称善守位。王审知“传册封者四五世,遗爱铭于人口,忠节出于国史。臣子之盛,不亦大乎!”
天复元年(901),昭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梁开平三年(909),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正式建立。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王审知病殁,皇上赐谥忠懿。后人为纪念闽王的功德,将他生前的宅第改建成闽王祠,祠前立有功德碑——唐《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记述了王审知家世及其生平事迹。祠内供有王审知塑像,祠堂门额上悬挂着一块四字镏金大匾:“功垂闽峤”。建于泉州市的“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陈列馆”,向海内外观瞻者集中展示了三王家史、生平和开闽业绩。廊柱上赫然写着这样的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军靖八闽”,“望出太原立德千载,支分固始流徽八闽”。
7. 三王是什么意思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
8. 历史上的三王是哪三王
1、汉之王奉光﹑王商﹑王凤。《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颜师古注:"三王,谓邛成侯及商﹑凤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
2、汉之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晋潘岳《西征赋》:"赵张三王之尹京,定国释之之听理。"
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王方翼﹞子珣,字伯玉,与兄玙﹑弟瑨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4、唐之王勃﹑王绪﹑王仲舒。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清钱谦益《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采风词翰继三王。"清赵翼《陔馀丛考.四三王》:"唐滕王阁有三王﹑则王勃作序,王绪作赋,王仲舒作修阁记也。"
9. 三王有谁
夏禹、商汤、周武王
【词语】:三王
【注音】:sān wáng
【释义】: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称。(1)汉之王奉光、王商、王凤。《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颜师古注:"三王,谓邛成侯及商、凤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汉之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晋潘岳《西征赋》:"赵张三王之尹京,定国释之之听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王方翼]子珣,字伯玉,与兄玙、弟瑨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4.(4)唐之王勃、王绪、王仲舒。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清钱谦益《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采风词翰继三王。"清赵翼《陔馀丛考.四三王》:"唐滕王阁有三王、则王勃作序,王绪作赋,王仲舒作修阁记也。"
10. 三王是指
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泛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原因是这是奴隶社会,未称帝,而称王!这三个朝代的开国之君称为“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