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六经注我
扩展阅读
西安标准股票行情 2025-08-09 09:07:08
期货为什么不如股票赚钱 2025-08-09 09:06:28
st金山开发股票行情 2025-08-09 08:54:25

六经注我

发布时间: 2021-10-14 20:59:32

1. 六经注我的介绍

六经注我,拼音是liu jing zhu wo,是指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出自宋·陆九渊《语录》。

2. 什么是“六经注我”

1、 “六经注我”出自 宋 理学家 陆九渊 语。意谓其思想皆出自“六经”,可以与圣人之言互相发明。
《陆象山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宋史·陆九渊传》:“或劝 九渊 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这是一种钻研儒家经书的治学主张和方法。
2、陆九渊治学主张"立大"、"知本"和"发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陆九渊集》卷十五)。他指出:"心只是-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同上书卷三十五)只不过,"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书卷一),因而,陆九渊认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同上书卷三十四)。就是说,人的本心合于天理,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己发明本心,那么就与往昔圣贤等同了。因为往昔圣贤也不过是能够发明本心、合于天理罢了。其间的差别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先后,六经也不过只是作为帮助印证自己发明了本心的文献资料而已。
陆九渊的弟子杨简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释了"六经注我"的含义:"《书》者,先生之政事;《诗》者,先生之咏歌;《礼》者,先生之节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变易。"(同上书卷三十六) 陆九渊这种"六经皆我注脚"的治经方法被后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继承和发扬,提出了"经学即心学"的观点,明确指出:"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阳明全书》卷七)。并且,更加详尽生动地解释了"六经注我"的内涵:"《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总之,陆王这种"六经注我"的治经主张和方法,不但与同时的程朱理学不同,而且,更迥异于汉儒重训诂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经"的治经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方法后期流于空疏和狂妄,成为空谈心性、不用读经的借口,从而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 什么是“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上述的是六红注我我注六经的意思.
那你所说的就可以解释为,“《六经》当注我”,是说你接受《六经》,与《六经》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我何注《六经》”,则是在接受了《六经》思想之后,自己如何加以发挥。

4. 最好用于丹的话 解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永远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并不是一种夸张地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一座峰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解读。所以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子一直在教学生是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就不要操心了,把眼前做好。我们知道,孔子其实他对于神、鬼的东西不大提起的,这就是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学生问到这些事情,他都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曾经有他的学生去问鬼神,(话音外)"老师真的有鬼神吗?那些鬼啊、神啊究竟是怎么回事?""人间的事你还没有做好,所以就不要考虑鬼神的事了。"那么老师淡淡地告诉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间的事你侍奉好了吗?你这种学习还是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学会人际关系,别去考虑鬼神。后来又问了一个很玄的问题,(话音外)"老师,人总会死的,那么死人是怎么回事呢?""生的事你还没有弄明白,开吗又去提到死呢?"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就是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所以所谓"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我知道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诗说的好,叫作"独钓寒江雪",我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立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在冬天能够钓上鱼来,但是他是为了钓雪而去。这就是魏晋人所说,你去访朋问友,可以一夜跨越膳溪,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返回了。为什么?我想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返。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这大概是一种立的标准,也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当这样的准则再流失过去,再走过十年,四十而不惑。
话音外:于丹教授认为,并不是每个人到了四十岁时都能够做到不惑,现代社会充满了变数,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其实关于惑这个概念,我们在《论语》的不同场合看见过阐述,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怎么样才能真正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其实我们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用加法的,其实物质的东西越多,人是越容易迷惑的。怎么样能到四十不惑呢?这就是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去。其实我们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当最后这个家摆的像胡同一样时,发现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东西奴役了,而且学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了,甚至不想挣的钱不受那个委屈了,当敢于舍去的时候,人才接近真正不惑的状态。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极尽高明之后,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真正有过极度的璀璨,在你二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曾经奋发扬厉过,那么走过"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这样一种淡定而从容。其实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刚好是要用在为社会所用的时候,那么再接下来走到五十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叫做知天命。

话音外: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指的是什么?是人们常说命运、命运,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难道孔子认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吗?于丹教授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决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那么孔子所说的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天命呢?孔子自己确实曾经说过,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学习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了,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而乱神"的,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天命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之天乎。"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不尤人,即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向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了,我要学习的是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知我者之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其实"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话,就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吗?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泄出去的抱怨、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如果你不再向他人推卸责任的时候,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那么孔子说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所以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其实人生的成长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道的是"知言"在与人言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这能够做到知人,知道他人怎么样。但是知人不能够担保你不尤人,你也会抱怨别人,因为每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短之间就会出现磕磕碰碰。再下一个层次就是"知礼",知礼之后,人就可以做到"立"了,也就是说人自我建立了,这种抱怨会少的多;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

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其实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述,《逍遥游》中说,做到"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就够了。什么意思呢?"举世而誉之"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在劝你的时候,让你往前走一步的时候,而不加劝,这个劝是劝勉的劝,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在别人的鼓励和纵容下再多做一点,他说我不会。"举世而非之"就是全世界都在苛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了的时候,内心可以保持不沮丧,不加沮,这样才叫做订户内外之分。

其实走到天命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想到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到独孤求败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武侠小说的表述中,经常我们会可以看到,一个少侠,初出道时,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青风宝剑,在这个时候,所有那种萧萧剑气,那种张扬的光彩,就是一个人的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人到三十来岁,真正安生立命,成为一个门派,一个掌门人,或者江湖上一个有名的侠客的时候,这个人可能用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来说对他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的成宏雄厚。等到这个人四十来岁,已经成为威震江湖的一个大侠,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而成为一种道义的化身的时候,这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也就说金属那种锋利、那种质地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这样一个外在的东西就可以了。而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什么是独孤求败的境界,但求一败而不得,因为这个时候人手中是没有兵器的,这个时候十八般武艺全都物化了,也就是说他双手一出可能就能啸出剑气,双全一抡可能就能成为铜锤,所有的武艺全都在这个人的内心里,全在他的肢体上,所以敌人为什么不能接这种招,不能破解呢?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他溶入了多少武艺,所以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崇尚的最高境界。所谓知天命其实就是把人间百态,人间学习的道理,最后达到了一个溶入的提升。达到这个境界以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话音外:耳顺就是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常常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甚至看到迫不得已的事,即使六十岁的老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执,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耳顺呢?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这一定是对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什么是"耳顺"呢?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的这个体系能够体谅到他的体系,如果你知道他带着怎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番谅解。孔子为什么面对那么多学生都能因材施教呢?其实这是一种高度。

有一个谚语说的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实"耳顺"之人,就是不管这个云在5000米还是在500米,他总能体谅到在他的高度、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

其实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是要自己先要做到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让自己的标准坚持在某一个地方。其实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所有外在知识之后,得到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这种陶冶熔铸就好象是我们小学或者中学时经常做的物理实验,老师给我们一个铅笔,一个圆分成七等份,涂上七种颜色,戳在那个笔上一转,出现的是白色。这种白色是绚烂之极之后,其实这就是一种外在天地之理在自己内心的融合,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后,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年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话音外:每个人到了七十岁是不是都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生命特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于丹教授认为,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岁就太晚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在有一座佛寺里,那么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的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样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的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就淡淡地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

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于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这不是寓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验,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做了一个实验,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加的前提呢就是他承受的最大极限,既不要把它压碎了,也不要把它压的不在成长了,就在确保它在能长的前提下压最多的砝码,那么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的最多,从一天几克、一天几十克、几百克,到一天几千克,直到这个南瓜跟别的南瓜毫无二质的长大,长成熟的时候,这个南瓜上面已经是压的几百斤的分量。最后的实验就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一试用刀刨下去是什么样的质地?当别的南瓜都手起刀落噗噗砸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刀下去弹开了,斧子下去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剧呲呲喀喀给锯开了,南瓜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棵成年的树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个生命的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其实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学习《论语》,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心,还对于是社会的岗位,都作出来无愧的交代,让我们越早提前实现那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越好。我讲圣贤的意义就在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显出人生大道,看待后世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的、或痛楚的、或欢欣的,一一去实现,建立起来自己的效率,正和起来一个民族的灵魂,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用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5. 六经注我是什么意思

六经注我,汉语成语,拼音是liù jīng zhù wǒ,意思是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阐发自己的思想。出自《语录》。

陆九渊鲜明地提出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观点。意思是,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至于没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阐发自己的思想,就是“六经注我”。

(5)六经注我扩展阅读

出处:宋·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注:解释;我:自己的观点。“我注六经”就是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而“六经注我”却是阅读者利用六经的话,来解释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误读。是指阅读者用经书里的思想、智慧,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所以“六经注我”,可以理解为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会其他领域的知识,打通经文与经文之间的思想壁垒与价值壁垒,对原有的经文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既六经为我所用。

6. 信而好古,我注六经是什么意思

信而好古
发音 xìn ér hào gǔ
释义 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出处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示例 这样,我们的~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读》)
六经注我
拼音:liù jīng zhù wǒ 注:自己的观点.牵强地用各种经典著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议论服务.出处:宋·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7. 六经注我的出处

出处:宋·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8.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是谁提出来

宋·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9. 六经注我和我住六经的区别

所谓我注六经就是说,我尽力去理解六经之中的本义。

而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借用六经之中的哲学道理来阐述我自身的想法。

前者不过是拾人牙慧,当时作者写六经的时代,不同于现在的时代。经历也是不相同的,盲目的去理解六经之中的本来想法,容易忽略时代的变化。

而后者往往是通读六经之后,借用其道理来阐释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人,自己都可以再著一部六经出来。

10. 陆九渊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何解

国学爱好者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名言
的。顺便说一句,如果不知道,那这个人不是初学者,就是伪国学爱好者。尽管有人考
证出来陆九渊的原话应该是“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后来这句
名言能成为解释学的两大原则的一个精炼的中式表达。

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容易理解,“我注六经”就是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用
时下流行的术语来说,叫做“文本还原”;而“六经注我”却是阅读者利用六经的话,
来解释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误读。但是“六经注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像陆九
渊那样,故意地“六经注我”;另一种,则是阅读者完全无意识地“六经注我”。

我看过一些现代《周易》注解,和一些所谓“研究家”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门。那
么一本简简单单占卜的书,经他们那么一注解或是一研究,居然变成了无所不蕴、天地
唯此的网络全书。有说里面体现了宇宙的奥秘的;有说里面反映了人类的命运的;最近
又听说,有一个心情灰暗、几乎要自杀的医学研究者,因为《周易》里的一句爻辞而忽
地振奋精神,结果是考入了某大学心理系当博士研究生,研究起《周易》来了,还说
《周易》“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其实《周易》里面何尝有这些?事实不过是:说里面体现了宇宙的奥秘的,其实是
他自己心里自以为有什么宇宙的奥秘,却不直说,而是借着《周易》的话说出来;说里
面反映了人类的命运的,其实也是他自己心里自以为知晓人类的命运,也不直说,而是
借着《周易》的话说出来;至于那位人生绝处逢生的博生研究生,自己的智慧看来并不
小,心理学思想也挺丰富,可惜也不直说,非要借着《周易》的话说出来,结果就成了
《周易》“很有智慧”,《周易》“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不是标准的“六
经注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