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周威烈王
扩展阅读
股票股东盈余哪里看 2025-08-08 19:06:02
龙泉股份 2025-08-08 18:55:20

周威烈王

发布时间: 2021-10-16 09:34:29

『壹』 为什么资治通鉴的记载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王23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国为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罗。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太祖武皇帝

平王东迁时,周天子的威信还在。周昭王征讨楚国,失败逃跑时淹死在汉水里。他儿子周穆王下令楚国出兵讨伐徐偃王,楚王还是乖乖的听命令,此时周王的权威还在。
“郑周异质'也是重要代表性事件
引用两段:
”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此事实为春秋乱之始也。孟子云:春秋无义战。何为无义战?春秋各国征伐无序,无义之人和谈义战。春秋五霸轮流替换,各相征伐,以大欺小,各自为政,欺辱朝廷,故曰无义战矣。此事后,桓王怨之,欲以讨伐,然郑之祝聃射周王中肩,庄公始霸,史称“春秋”,故曰春秋实始于此事也。“

『贰』 周威烈王是谁

姬午

周威烈王(?—前402年),名姬午,为周考王之子。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晋”。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周考王子。考王死后继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
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 头号强国。
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叁』 《资治通鉴》为何要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因此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非常多的古代历史书籍,而其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史学上的一座高峰。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编著的一部史书,但司马光并不是从宋朝开始写,也不是从黄帝开始,而是从周威烈王开始。司马光以周威烈王23年作为开篇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三家分晋一事。

最后,周王自己亲手把礼制破坏,导致各国都比拼武力,纷争四起,最终被秦始皇一统天下,所以周威烈王23年发生的三家分晋之事可以说是影响了后代的很重要之事。

『肆』 读《资治通鉴》为什么说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是没有问题的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认为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教;要想维护礼教,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要想区分好地位,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礼教就是礼纪朝纲;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整篇文章立意清楚,论证有力。

司马光的逻辑是这样:礼法被破坏,往往都是管理者在“名份”方面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所造成的,所以名份最重要!而周威烈王就是破坏“名份”的管理者代表:未有大功于王室不得随意封为诸侯,韩、赵、魏三家不仅无功,还蚕食他们的宗主-晋的土地人口,势力增强与诸侯无异,周王室迫于形势才封三家为诸侯,所以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为诸侯是绝对的恶政,是周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林心如饰演战国女子

对于司马光先生的观点,我赞同一半,“名份”问题很重要,无可厚非,勿需赘言。但是,认为没有处理好“名分”问题是导致周朝礼法制度遭到破坏的第一原因,对于这样的逻辑关系,不认可!

一种政治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思想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它们与现实社会状态相背离。在西周初期,周公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礼法制度,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分封制度下的社会实际状况,所以,在当时,这套礼法制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为何这样说,分析如下:

周王室集团来自祖国西部,相对于东部的中原地区居民,它是外来户,周王室将全国土地分封它的子孙和功臣,给诸侯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要求诸侯承认周王室的宗主地位,并且承担必要的财政和军事责任,这样,诸侯管理自己属国时主观能动性较强,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周王室也可以集中各诸侯的力量打击可能出现的异己分子。此时,周王室的力量是最强的,而诸侯还在发展之中,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礼法制度也都能为大家认同并遵守。

范冰冰饰演商周女子

但是,到了周威烈王时期,整个社会状况与西周初截然不同了,周王室除了宗主身份之外,基本可以说毫无实力可言,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来维系早已为世人所抛弃的礼制,太过勉为其难了吧!依司马光观点,如果周威烈王不封三家为诸侯,周朝就可以长存永续,遗世千年了?而且,从现实利益角度来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对于维护周王室是有利的,当时,在诸侯列国中,韩、赵、魏的综合实力相当强劲,三家被封为诸侯,一定会拥戴周王室的地位,因为他们做为诸侯的合法性,必须以周王室存在为前提,所以,从策略来说,周威烈王的行为没有问题。

周王室日渐衰败,主观上说是历代政府问题积累造成的,客观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司马光把周烈威王封三晋为诸侯一事看做十恶不赦,欠妥!周烈威王表示自己也很无奈啊。

『伍』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

《资治通鉴》第一件纪事讲述的是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正是政策的分封拉开了未来春秋战国的序幕,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比较合适。

《资治通鉴》全书从威烈王王开始,到五代后周结束,中间记录跨越1300多年的历史,共290多卷300多万字,由司马光耗时19年编纂而成,书成于北宋年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所以这本书是由宋神宗来命名的,而不是司马光自己命名的。

在周威烈王前,还有事情,但是周威烈王的更具有借鉴意义,所以就从周威烈王开始写了。

『陆』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周威烈王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1]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具体更详尽内容请参阅资治通鉴网络

『柒』 周威烈王的谥号怎么来的他不是还犯了错误吗怎么威烈呢

周威烈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
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捌』 到底是周威烈王还是周安王

周安王(前401-前376年)),又称周元安王,名姬骄,为周威烈王之子。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

周威烈王: 姓名:姬午,在位前425-前402。
周安王 : 姓名:姬骄,在位前401-前376。

『玖』 周威烈王是加速周朝覆灭的祸首

是的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时承认赵魏韩三家分晋,政治立场上支持赵魏韩从而间接引发田齐代姜导致战国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乱时期。

春秋末期,天子号召力已弱但仍可号令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晋后又承认田氏齐国代姜氏齐国,齐晋皆为西周开国时的重要成员。作为天子的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晋国即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发了战国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周王室从此再无翻身之日。

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灭的祸首

『拾』 为八百年周朝敲响灭亡丧钟的君王,周威烈王,他究竟做了什么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於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於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