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艾米丽勃朗特
扩展阅读
股票股东盈余哪里看 2025-08-08 19:06:02
龙泉股份 2025-08-08 18:55:20

艾米丽勃朗特

发布时间: 2021-10-16 13:36:30

『壹』 艾米莉·勃朗特

不入俗流的气质
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女作家、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常以荒原的背景,基调凄哀哀伤,感情热烈深沉而又豪性奔放。笔下的爱情尤为炽热独特,其对比手法效果强烈,显示了诗人不入俗流的气质和创作风格。
Emily Bront is an unique female writer and poetess in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Her poetry is usually set on the wasteland, struck with a lonely and melancholy tone, accompanied by keen, profound yet bold and unstrained emotions. Her depiction of love is marked with particular intensity and uniqueness, characterized by the impressive effect of the use of antithesis, which illustrates the poetess' lofty disposition and style.
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女作家、诗人。近几年,随着“勃朗特”热的兴起,她的诗歌已和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一样凸显光芒并被全世界的读者所喜爱,然而对她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却很少有人了解。众所不知,正是她受了绘画艺术方面的熏陶,她的诗歌才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特别是她借用了绘画艺术中对比手法的应用,使她的诗歌形成了一种独特强劲的艺术张力。对比是创造丰富的艺术趣味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比(contrast),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对照,使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突出。”e’]P6 它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比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给读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包括文学作品......

『贰』 艾米丽·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在生前有联系么

哈,你很仔细嘛,出生年月的事情以前倒真没注意过,不过出生年月也可能是捏造的,然后各大媒体是以讹传讹。所有的书的介绍也就都这么写了。

比如 艾米丽·勃朗特 网络上采用的照片其实是WATER HOUSE画的《朱丽娅》,
你搜一下“沃特·豪斯”的图片应该就会看到。。。。
不过这比帖阿佳妮演的艾米丽·勃朗特的那个剧照来得好点。

还有就是艾米丽·勃朗特那个生日:7月20日,其实也是该帖吧某个狮子座的FANS乱填进去的,因为他坚决认为他是艾米丽·勃朗特的转世。同样是以讹传讹。所以你在现在出版的某些《WUTHERING HEIGHTS》里看到作者的生日是7月20日,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那些书商,电视台,照抄网络的东西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都很懒惰。

『叁』 比较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丽勃朗特 和简奥斯汀 写作特点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在艾米丽勃朗特短暂的一生中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杰作—《呼啸山庄》,有“我们现代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之称。一百五十多年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部神秘作品,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在帮助读者解读这部作品和了解作者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众所周知,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人们总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诠释。 本文拟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阐释《呼啸山庄》中来自《圣经》中的原型。这些原型涉及小说的主题、人物、结构、意象和象征。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使用了《圣经》中的“失乐园”、“救赎”和“复乐园”主题。凯瑟琳和希克历夫的故事即他们丧失其“乐园”的故事。他们所丧失的是“爱情”和“生命”的乐园。与“失乐园”密切相关的是他们二人的“救赎”以及由“救赎”而获得的“再生”。与原型主题相呼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凯瑟琳,希克历夫也被塑造成《圣经》人物。凯瑟琳被描写成夏娃,由于受到诱惑而背叛自我并遭受惩罚。希克历夫的原形来自于亚当,由于凯瑟琳的背叛而从天堂来到多灾多难的人间,也象亚当一样把责任归咎于夏娃—凯瑟琳。但同时,凯瑟琳又被塑造...
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当时 (十九世纪初) 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 (1810-1820) 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肆』 艾米丽勃朗特 资料

http://ke..com/view/9142.htm

『伍』 求艾米丽勃朗特的诗歌《希望》赏析

网络貌似没有。

我自己来一下吧。

希望只是个羞怯的友伴——
她坐在我的囚牢之外,
以自私者的冷眼旁观
观察我的命运的好歹。

这段主要在讲希望的状态:不过分参与你的生活,又会影响你的生活(友人),并且你的行为在他眼中,即会对他有些影响。为下文写冷酷做铺垫。

她因胆怯而如此冷酷。
郁闷的一天,我透过铁栏,
想看到我的希望的面目,
却见她立即背转了脸!

这段主要在讲希望的若即若离:希望是美好并且容易破碎的(胆怯),因为容易破碎所以冷酷,不轻易示人。而当我失去勇气,想亲近希望,好奇希望时,希望却又不见了踪影。表达了希望只可以幻想不可以接近(可以理解为希望到达了就是成功,接近了,明白了,就不是希望了)。

像一个假看守在假意监视,
一面敌对一面又暗示和平;
当我哀泣时她吟唱歌词,
当我静听她却噤口无声。

这段的假意监视和上文冷眼旁观与背转了脸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希望的“可远观不可亵玩”(实在找不找合适的词了,懂我意思哈),离得远了,难过了,希望就在那里给我打气(吟唱歌词);努力之后成功接近了,或者平静了,希望也就不是希望了(噤口无声)。

她心如铁石而且虚假。
当我最后的欢乐落英遍地,
见此悲惨的遗物四处抛撒
就连“哀愁”也遗憾不已;

这段第一句指强调上文希望的冷漠与可望不可即。因为之前都是在讲成功后希望的状态和努力中希望的状态。这里讲的是失败之后希望的状态(落英遍地,遗物四处飘散),虽然失败很让人伤心(哀愁),但更多的是没有实现希望的遗憾(不知道你能理解不)。就像我们想吃糖葫芦,没吃着,首先不是伤心难过,而是觉得很遗憾,怎么想吃没吃着呢?真想吃。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而希望,她本来能悄悄耳语
为痛苦欲狂者搽膏止痛,——
却伸展双翼向天堂飞去,
一去不回,从此不见影踪。

这段就很有意思了。失败之后,本来还是可以有那么点点幻想的希望让我们不是那么痛苦(正如婚姻破裂时有些人总会自我催眠一样),但是现实总会把那么一点点的希望都打破(一去不回,不见踪影)。

全文写了希望的一种微妙的可望不可即的状态。成功后的消失,失败后的消失,平静时的澎湃,让人心生顿悟。

一切手打。望采纳。

『陆』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什么

1、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
2、《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3、艾米莉·简·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作者。这部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柒』 爱米莉 勃朗特的身世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这从同时期的英国著名女诗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宁①的长诗《孩子们的哭声》,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国政府对民主改革斗争和工人运动采取高压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杀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有所反映。我们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诞生在这样斗争的年代!她生在一个牧师家庭里,父亲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国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大女儿玛丽亚(1814),二女儿伊莉莎白(1815),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勃兰威尔(1817),下边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后面四个都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们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们的母亲逝世,姨母从康瓦耳群来照顾家庭。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夏洛蒂和勃兰威尔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为中心来写小说,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则创造了一个她们称为冈多尔的太平洋岛屿来杜撰故事。 她们的家虽然临近豪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和她的姊妹们到西边的旷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镇中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旷野气氛的感染。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虽不懂政治,却十分关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党或保守党的期刊,喜欢议论政治,这当然是受了她们父亲的影响。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个比较激进的保守党人,早年反对过路德运动③,后来也帮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们的罢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继承了他的正义感,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这就为《呼啸山庄》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这个家庭收入很少,经济相当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经常出外谋生,以教书或做家庭教师来贴补家用,几年来历受艰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们自己开设一所学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鲁塞尔学习了一年,随后因夏洛蒂失恋而离开。一八四六年她们自己筹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诗集④,却只卖掉两本。一八四七年,她们三姊妹的三本小说⑤终于出版,然而只有《简爱》获得成功,得到了重视。《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也传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虽然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对于这三姊妹也是一种解脱,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书简集中所说的:“过失与罪恶都已遗忘,剩下来的是怜悯和悲伤盘踞了心头与记忆……”对勃兰威尔的悼念缩短了艾米莉走向坟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终于弃世。她们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继死去,这时这个家庭最后的成员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这一位后来才驰名世界文坛的极有才华的年轻女作家,当时就这样抱憾地离开了只能使她尝到冷漠无情的人世间,默默地和她家中仅余的三位亲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 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 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 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 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 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诗中最后慨叹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来,有所作为,却已挣扎不起,这种痛苦的思想斗争和濒于绝望的情绪,在她同一时期的诗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当我希望过歌唱, 我的手指却拨动了一根无音的弦; 而歌词的叠句仍旧是 ‘不要再奋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勃朗特弥留之际的描写: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捌』 艾米丽勃朗特

去她的家乡买,可以买到

『玖』 简述艾米丽勃朗特创作特点

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呼啸山庄》、诗文《贡代尔传奇》 创作主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写作风格:真挚、雄劲、粗犷、深沉、高朗

『拾』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是亲姐妹吗

是姐妹不过当年出书的时候被批判的是《简爱》,这本书在当时算是“大逆不道”的作品,饱受非议,而不是《呼啸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