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外交家王海容离世享年多少岁
今日(9月9日)获悉:“著名外交家王海容同志于2017年9月9日13时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
王海容生于1938年9月25日,湖南长沙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84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只要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王海容参加国事活动的消息,以及陪同 毛 泽 东主席接见外宾的身影。人们把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和章含之称为中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在这“五朵金花”之中,由于王海容、唐闻生的特殊身世,成为两朵最引人注目的“金花”。
⑵ 介绍一下王海容
神秘人物王海容
说起她,如今50岁左右的人也许都不会感到陌生。谁也不会忘记,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上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毛主席身边的她。一头齐耳短发,乌黑发亮,一副学生时代戴惯了的白边眼镜,别致地装饰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她的年轻与风度,她的显赫的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时名扬海内,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她就是王海容。
“正门”进,“后门”出
王海容出身于一个知书识礼的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他对王海容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王季范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使王海容得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并得以“飞黄腾达”。王海容的母亲,叫肖凤林,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王海容对母亲很孝敬,后来一直跟母亲生活在一起。
王海容小时候曾有过其他的名字,“海容”这个名字,有说是她祖父给她起的,也有说是毛泽东为她改的。问她究竟如何,她笑笑说:“是的,是我爷爷给起的。”海容二字乃是取自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见,王家希望这个女儿,要胸怀四海,博学广闻。
王海容于1960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王海容读的专业是俄语系,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俄语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
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后,一开始就另有一番抱负。她并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这些知识。她涉猎很广,除了她的专业外,她对哲学、文学、数学,甚至军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即使是语言,除了俄语外,她对英语、法语、德语,也都拼命地学习。这为她后来“跳龙门”进入外交部工作,打下了较好的语言基础。
毕业以后,绝大多数的同学分配到中小学当老师去了,王海容则青云直上,这就使得她的同龄人更没有勇气敢于攀附她这个高枝了。这也许是造成王海容至今仍是单身的原因之一。
外交部之“王”
1965年11月,王海容进修学习结束后,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
从职务上看,她因为刚从学校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充其量也只能是个级别最低的秘书而已。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由于她的特殊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份量”。
王海容到外交部之后,的确春风得意。从她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接连荣升了好几级。那时候,有“坐直升飞机上来”之说,她虽然不是直上青云,但却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蹦跳而上的。
请看:1965年11月,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按一般的情况,那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而已。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搞了三四年。这期间,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级干部一般。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说是因为工作需要,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负责人”不是什么职衔,虽然权力在握,毕竟比较虚浮。时过半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1972年,接着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再过一年多一点,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了。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她失势倒运。
销声匿迹的六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了!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同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被宣布隔离审查。王海容也由于她的特殊关系,被宣布停职,并在外交部接受审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交代,她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撤销了,移交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1年。但是,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3年。这3年学习结束后,她又回到中组部等待分配,一挂又是3年。
1984年,王海容终于结束了漂泊无涯的“等待分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参事室是国务院的一直属局,从职务上看,当然要比她原来的外交部副部长低些,但级别上仍保留她的副部长级待遇。
自从她来到参事室工作之后,由于单位不大,人不多,她不但和室的几位领导朝夕相处,平时跟一般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在一起交谈说笑。这样一来,原来围绕在她身上的那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普通“高干”
王海容曾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对周总理每事躬亲的工作风范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到参事室工作后,她把周总理的工作作风也带了过来。她的职务是参事室副主任,但级别还是她原来的副部长级,可谓“高干”了。但她对分管的工作,事无巨细,都爱亲自过问,还爱亲自动手,因此,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半开玩笑地说:海容跟一个行政处处长差不多。
有一次,参事室要安排几位参事与一位来华访问的美籍华人女士座谈。事前,她组织工作人员将会议室、休息室等一应场所打扫干净,布置齐备。有关同志受命后立即行动,将有关场所里里外外清扫了一遍。王海容还不放心,她亲自来到会议室、休息室各处作了检查,桌椅沙发摆设得还算可以。末了,她又走进了洗手间,检查里面的卫生。她发现抽水马桶还有点点黄斑,嫌没有擦干净,就随手拿起抹布亲自动手擦洗起来。她干得一丝不苟,毫不以为丢面子,倒是让跟着进来的工作人员脸红了。
王海容性格坦率,心直口快,还带点儿湖南妹子的“辣味儿”。如今,她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本性难改,她性子急,办事情总爱雷厉风行,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要求工作人员也做到办事迅速、准确。你要在她手下工作,总会有被动受催的感觉。在工作中,倘有谁误了事情,或出了差错,又不幸碰上她心绪不佳或正在着急上火的时候,那你可得小心点,准备着“挨”训斥吧,并且最好不要争辩,否则将是火上加油,要是没摸透她的脾气,受她训斥可真是不太好受的。当然,这种“雷鸣电闪”的时候并不多见,而且往往是“闪电”刚过,很快也就“多云转晴”了。诚然,一般的情况下,她还是比较宽松的。看到你捅了“漏子”,或是出了毛病,她总是眨着眼镜片后的那双颇为严厉的眼睛,望定了你,连珠炮似的扫你一通:“你是怎么搞的?你的脑瓜子又犯糊涂了?”但说完之后,嘴巴却是微笑的。
随身的财富
王海容跟周围的工作人员,相处得比较融洽,平时,大家在一起,开开玩笑,聊聊天,她也有一份。有时,大家对时下的物价上涨问题议论颇多,她也同样会发几句牢骚。说到兴头上,她还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哎,你们给我参谋参谋,看我怎样才能发点小财,脱贫致富啊?”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半开玩笑地“怂恿”她,说:“嗨!你呀,想发财还不容易?你认识那么多人,凭过去的老关系,弄个批文什么的,还能不富?”王海容立即沉下脸来,说:“不义之财,我饿死也不要!”旁边的人又立即“开导”她说:“要不,你就写回忆录,你如今具有大大的新闻价值,就凭你的那些经历写个几十万字,最好拿到国外去发表,起码也能挣它个几千几万的稿费花花。”王海容听罢,故作姿态地说:“那倒也是啊!要得,要得!”
然而,这毕竟是玩笑话,王海容一直没有被这“几千几万的稿费”动过心。据说,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家报刊找她约稿,海外有些出版社还许以高稿酬,请她写回忆录,她都婉拒了。
然而,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海容对于她所拥有的这笔“财富”,一直深藏不露,从来不肯向外界披露。她把这些默默地锁闭在她的心里,凝结在她的记忆之中,至今还没有读到过她写的有关往事的片言只字。和她经历过相同或相似命运的人,都纷纷在写在发表,如章含之写了,发表了,唐闻生也写了,发表了,连毛泽东的生活秘书,那个当年曾是列车乘务员的张玉凤也写了,发表了,但是她却硬是不写。是回忆的链条断裂了没有接通?还是思考的果实还没成熟?是不愿将心中的隐忍披露于世?还是觉得为时尚早,时机未到?所有这些,我们外人都不得而知。
依然独身
王海容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了,但她至今没有结婚。对此,许多人都大惑不解,见了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免不了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还想结婚吗?”“恐怕过得很凄凉吧……”
据细心的同事观察和分析,她之所以没有结婚,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大学期间,她年龄尚小,虽然也是谈情说爱的时期了,但她的身世,她那时的心境,她能看得上谁呢?自从“白马王子”求爱受挫之后,几乎所有的男生对她更是敬而远之,不敢生发“恋爱”二字;在她风华正茂之时,她正春风得意,处于同龄人难以达到的事业高峰,尽管她并非就是那种“眼睛长到脑门上”的人,但也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后来,她颓然从高位上跌落下来,此后便是数年之久的门庭冷落,那时她既无心思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恐怕也不敢面向她求爱的勇士;待她重新走进社会生活以后,白发已经悄然爬上了她的头,再说她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决不愿意轻易委曲求全。
即使如此,人们发现,每天投寄给她的信件还是相当多的。这些书信中,除了工作的联系之外,也少不了异性的求爱求婚信,有热情奔放的,也有含情脉脉的。这些迟到的情书,一封接一封,从四面八方飞来。可是,王海容竟默默地将它们锁在抽屉里,将它们锁在心底里,从未与人谈起过。
找上门来的“丈夫”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天,传达室又给她送来几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她身边一位多嘴的工作人员禁不住问:“海容,是不是又有向你求爱求婚的信呀?”
听到这位冒失鬼唐突的问话,周围的同事都暗暗吃了一惊,不知王海容将会如何发火生气。谁知王海容一点也没恼怒,她笑了笑说:“这一点也不奇怪,不新鲜。有一次,大门口还找上来一位自称是我的丈夫的男人哩!”
原来不久前,有个对王海容仰慕已久的退役飞行员,先后给她寄了好几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无奈都被王海容藏之屉底,不回一言。这位飞行员按捺不住心中的思慕之情,决意要作一次爱情的“冒险飞行”。他不知道王海容家居何处,但她的工作单位办公的地方还是知道的。于是,他径直找上单位的门来,想直接找海容“当面谈谈”。像所有国家机关一样,参事室的大门也设有传达室,外人不经允许是进不了门的。这位勇敢的飞行员在院门口也不例外地被传达室的门卫挡住了。
“喂,同志你找谁?”
“我,我找王海容同志。”
“公事,还是私事?”
“公事,不,私事。”
“你是她的什么人?”
“一般的人。”
“什么一般的人?那你等下班后到她家去找她吧。”
“不不,我是她的丈夫!”
这位飞行员一急,居然把幻想说成了现实。传达室的门卫一听是王海容的“丈夫”,一时也慌了手脚。他们原来虽然听说过王海容迟迟没有成家,但谁能保证她一直不成家呢?说不定他们就在上一个星期天结婚了呢!
赶紧通报。门卫立即陪上笑脸,说:“你等等,我马上给她打电话。”
电话拨通了,门卫对着话筒说:“海容同志吗?你丈夫在门口找您来了……”话还没说完,门卫突然变哑巴了,脸变得死灰一般。原来,耳机里传来了王海容的大声斥责:“什么?你说什么?!我至今还是光棍女司令一个,哪来什么‘丈夫’?你给我把他轰出去!轰出去!讨厌!”
这位勇敢的飞行员最后会领教到些什么,可想而知。那位门卫因轻信来人之言受到斥责,心中羞愧难当,对这事也一直不好意思对外人说起。直到王海容将此事抖落出来,大家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奇闻。
今天的生活
今日的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她并不孤独。她有着一个幸福的热闹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个亲人:母亲肖凤林,弟弟王起华,弟媳裴震坤,侄儿王宇清,侄女王宇丹。她们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住房原是过去的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一条僻静的小巷,隔开了繁华的闹市,一座欧洲风格的雅致小楼,显得格外清静,幽雅。
王海容的母亲,年老多病。再加上历经沧桑,饱受挫折磨难,老人身心受损,脑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点儿的刺激。家里请了个保姆,但王海容下班之后,也少不了买菜下厨房。
⑶ 王孝范是什么人1962年毛主席宴请末代皇帝他在座
1962年春节毛泽东宴请末代皇帝溥仪时,其表兄王季范作陪,不是王孝范
2013年2月7日《人民政协报》第5版《毛泽东请溥仪吃年夜饭》记述:“1962年春节,国家刚刚摆脱了三年自然灾害,但国民经济仍很困难。毛泽东向来爱与党外民主人士交朋友,平时也很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因此,他便借春节之机请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的溥仪吃了顿年饭,并邀章士钊、程潜、仇鳌、王孝范这4位党外知名民主人士或湖南乡友作陪。”
这里的“王孝范”应当是“王季范”。王季范(1885~1972年),现代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邦模。毛泽东表兄。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毕业。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不久升为学监。1914年毛泽东入第一师范读书,又成为师生,感情日益深厚。对毛泽东不仅经济上解囊相助,学业上认真教诲,还尽力支持其革命活动。曾任长郡中学校长,育群中学(现长沙市八中)董事长。创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室参事等职。
王季范有一个孙女,即在“文革”中出尽风头的外交部副部长王海蓉。
⑷ 王季范的介绍
王季范(1885—1972.7.11)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邦模。毛泽东表兄。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⑸ 王季范的人物生平
王季范从小受教于较有声望的萧竹轩先生,他年少精敏,博览群书,熟读经史。二十世纪初,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优质师范(湖南大学前身)学习数学。在校期间,他深受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毕业时,正值辛亥革命失败,当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四分五裂,满目疮痍。他痛心于国弱民贫,何以报国?王季范毅然选择了教育,认为只有培育众多的人才,才能救中华于水火。志向已定,他即去湖南第一师范任教。不久,被升为学监(训育主任)。 1914年,毛泽东入第一师范读书时,王季范对清贫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解囊相助,学业上认真教诲,对进步学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也尽力支持。1915年上期,省议会作出新规定要求每个学生缴纳10元学费,有人反映,这是校长张干为了讨好政府而建议的。消息传到一师,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当即举行罢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内“驱张运动”。毛泽东看了“驱张宣言”,立即找到同班同学周世钊,说:这个宣言讲的都是张干私德如何不好,不切要旨。我们是反对他做校长,不是反对他做家长,既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如何办得不好,我们重写一个宣言如何?周世钊点头称好。于是毛泽东在君子亭蘸墨挥毫,很快写出一张新的《驱张宣言》,尖锐地抨击张干如何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害青年的弊政,文笔犀利,理直气壮。宣言写成后,毛泽东组织同学连夜赶印上千份,次日清晨带回,广为散发。有一个学监密告张干,说这份传单是毛泽东写的。气急败坏的张干当即决定:挂牌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
“张干做得太绝了!”王季范对毛泽东等学生受到处分愤愤不平。他对家人说:“这批学子志向高远,抱负不凡,我得替他们说说话,撑撑腰。”说着,饭也顾不上吃,匆匆步出了家门,首先找着杨昌济先生商量对策。王季范说:“《驱张宣言》中列举的事实不无道理,怎么能作出开除学生的决定呢?”杨昌济接口道:“毛泽东这样的优等学生也被开除,学校打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边说,一边拿起笔来写下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自己不能容忍学校当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并视为“柱天大木”的毛泽东开除。两人商议,决定联合全校教员,与张干评理。于是,王季范又联络徐特立、方维夏、袁吉六、符定一等先生,倡议召开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会上,王季范等人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为学生们鸣不平。张干被弄得狼狈不堪,在强大压力下,只得撤销对毛泽东等17名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王季范支持进步学生的行动,受到全校师生的交口赞誉。 1928年,王季范离开一师,出任长郡校长。长郡中学为前清长沙辖十二县(长沙、湘阴、浏阳、醴陵、湘潭、湘乡、益阳、攸县、安化、新化、茶陵)集资合办的。前任校长彭国钧主持校政时,因办学无方,教学无力,学校瓦解,已成废墟。王季范任职后,以兴学自任,锐意恢复校舍校规,集资添置桌椅与教学设备,经过他的全力操持,长郡不久便设高中,拥有学生300余人,为当时长沙较好中学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又聘名师执教,当时教员中柳铁珊(柳直荀之父)、李少聃(李淑一之父)和张石源、李友梅、王雄文、郭昆等皆为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是柳铁珊和王季范本人餐宿在校,身教言教并重,与同学们一样过着清简朴素的生活,夜晚常手提马灯一同查夜,晨操时,一直留在操场,等学生操完散队方才离去,所以全校师生与社会舆论,对王、柳无不敬重。
王季范育才,更爱才、重才,且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取录学生,无论贫富,不分畛域,全凭成绩,凡为考生,求情函件,即不拆阅,亲如外甥,亦不例外。当时湖南省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刘建绪之子违犯校规,他不畏强暴,力排异议,照章开除学籍,勒令出校。有李芬、李薰兄弟三人,原籍邵阳,不属长郡地域,冒籍入学,王季范怜其才华,破格录取。并对三人从严要求,精心指导,常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李氏三人终不负校长厚望,日后皆成为国家知名的技术专家。王季范曾于1934年授予长郡高二班优秀学生奖状中写道:“兹亦有为诸生告者,须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谈兵则纸上易于马上,决胜则疆场难于操场,欲成南楚文武兼资之才,当在风云变色之日,有能扫荡妖气,为人群伸正义,华夏增光荣者,庶不负明耻教战之意也。” 王季范常以大义而有专长(即德才兼备)为教育之本,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每周一举行纪念周活动,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每次他都给学生讲述孙先生事迹及三民主义知识,在每周三、五两天举行的朝会上,王季范亦亲临讲话,每次约半小时,不设长篇大论,讲话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以介绍欧美著名科学家、企业家为主,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期坦、福特、克虏伯等,另一则为介绍乡先贤事迹,如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等。期望长郡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能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中国日甚一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各地爱国抗日学生运动也应运而生。王季范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纪念周会上,王季范对“铁血歌”作了精辟的解释和生动的补充,他说:“人是有铁有血的,德国铁血宰相俾士麦不及严复,但他能用铁血精神,励精图治,振兴德国。我们同学穿青色制服,也就是铁的颜色,象征我们钢铁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爱吃辣椒,辣椒是红的,象征我们富有血色的中华儿女,同学们应以铁血献给祖国。”又一次纪念周会,王季范先到礼堂,在挂孙中山遗像下的黑板下大写“站在金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14个字。行礼后,他说:“我们应该有信心打败日本侵略者。哀莫大于心死,现在有些人悲观失望,自谓中国民穷财尽。”他指着黑板上的字说:“这叫做‘站在金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这真是自暴自弃最可哀痛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单讲湖南,八百里洞庭,为鱼米之乡,早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语,矿产尤其丰富……这些都为战略资源,怎么是民穷财尽呢?湖南交通方便,山川险固,进可以战,退可以守,自古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无湘不成军’之说法,只要大家振作,睡狮猛醒,厉兵秣马,一定可以对付来犯之敌。”他还经常教导学生,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并在学生的作文封底,选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段,希冀学生经受艰苦磨砺。许多学生因受王季范抗日爱国思想的潜移默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1936年底,王季范离开长郡。1937年春曾去河南教育所任秘书长,以生活不能适应北方气候,三个月即返湖南,曾任广益中学校长,代理育才校长,最后全力筹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当时湖南教育界各学校校长和教职员工,各有门户。王季范在优师系中有盟主之称。1944年初,衡粹全部财产毁于日寇轰炸之中,他由长沙迁来湘乡,在涟水东岸东台山麓九亩垅租赁民房继续开学。同年夏,日寇窜逼湘乡,各机关学校均纷纷迁避,王季范遣散同学、教员,安置家小,匆匆收拾教具后,只身徒步百余里至娄底三女校,作寓公一年之久。此时,他年逾60,垂垂老矣。 王季范毕生为教育呕心沥血,备尝艰辛,数十年间声誉鹊起;家长学生无不感佩。春风化雨,学生蔚然成材。王季范为学校操劳,一生从事教育,不治生产,栖无住所,生活极为清苦,长郡同学曾集资为他筑室于长沙北门外三角塘。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忧国忧民之心仍炽,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除对他领导革命胜利表示祝贺外,提出了“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重点,供毛泽东参考。1953年毛泽东同志接王季范去北京,一天,他应邀到毛泽东的住所唔谈时,直言道:“我这次应命来京,是想替国家做点事,主席你要放点事给我,这样心里才踏实了。”毛泽东笑道:“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哪会没有事做,我已经替你盘算了一件事——政务院参事,为建设国家出谋划策。”不久,王季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尔后,又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⑹ 王季范的书法价格
书法的幅度大小不一,他的价格也不同,王季范的书法价格每平尺5千元到七千元不等。书法的收藏价值会更高。
⑺ 在《恰同学少年》里面主要人物哪些历史上有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80%的剧情是真的,比如毛泽东带头组织的一系列什么读书会,新名学会等等都是有的,还有他和周围一些朋友如蔡和森,罗学瓒,罗章龙等等的友谊很深也是真的。
不过有些情节倒是真假参半:
1,萧子升确实跟他算同学关系,但萧虽然比他小,但比他早两年毕业,并不是像剧中那样萧读的是两年讲习班,他也是读了五年才毕业的。
2,毛确实有个同学易永畦英年早逝,但并不像电视上演的生病加受伤加校长体罚而死,而只是单纯地体弱多病死在家中的。
3,历史上毛确实带领200学生吓退三千士兵,但并不像电视上演的他和蔡,萧去谈判以稳定敌心,而且当时向警予,杨开慧等这些女生是不可能参与的。所以这是编剧的一点艺术性虚构。
4,向警予和蔡和森虽然后来成了夫妻,但决没有电视上演的谈恋爱谈得那么早,他们俩是在毕业后去法国时相恋并结婚的。
另外还有些地方是完全虚构的:
1,刘俊卿,赵一贞,王子鹏等都是虚构的人物,不过这些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赵一贞在历史上有原形人物,是一个叫赵五贞的姑娘在出嫁路上自杀以抗不平婚姻的悲惨故事,毛泽东还以此事发表了文章。
2,陶斯咏从没跟人订过婚,她终身未嫁
3,郭亮没当过警察,他是正正经经的一师的学生,毛的小师弟。
4,毛泽东坐霸王船,跟老板计较钱的情节也是虚构的。
⑻ 孔东梅.李敏.王海容.是什么关系
按照亲属关系,孔东梅与王海容是一个辈分的,王海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的姨表兄弟,也就是王海容老奶奶(王季范的母亲)是毛的二姨。
李敏是毛的长女,孔东梅是李敏的亲生女儿。
要按中国老的亲戚关系来说,孔东梅与王海容的亲戚关系还没出五服。
⑼ 王海容和伟人是什么亲戚
王海容
王海容(1938年9月25日-2017年9月9日),女,湖南长沙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84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1]
中文名
王海容
外文名
Wang Hairong
别名
王波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38年9月25日
人物关系
王季范
祖父
快速
导航
人物逝世个人生活人物轶事
人物履历
1938年9月25日,王海容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共5张
王海容
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读英文,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
1965年11月,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由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开始,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分量”。
⑽ 王海容的生平履历
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读英文,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
1965年11月,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由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开始,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分量”。
1965年11月,王海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按一般的情况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四年。这期间,王海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级干部一般。
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
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
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都被隔离审查。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王海容也被宣布停职。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检查交代,王海容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
1978年12月底起,王海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但是,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三年。
1984年,王海容终于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职务虽然比外交部副部长低,但依然保留着副部长待遇。从此,围绕在王海容身上的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却浮现了出来。
(10)王季范扩展阅读
人物轶事
少小出入中南海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在如花的季节里,王海容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在人生的航道上,她也是一帆风顺。
寓京二十余年间,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泽东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座上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从政之余,常拨冗约见家乡父老及湘籍先贤名流如程潜、齐白石、薛恭绰、章士钊、仇鳌、张干诸位老先生至中南海丰泽园小聚,王季范则每每出席作陪。
席间,宾主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毛泽东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诸位老友可携子女同来。少女时代的王海容就是这样随乃祖出入中南海,渐渐与毛泽东熟识的。
毛泽东对王海容、王起华姐弟有着一份特别的疼爱。王海容与毛泽东的次女李讷年龄相仿(长李两岁),由于她经常随王季范做客中南海,日久便与李讷成为亲密的朋友。虽然两人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异,但性格爱好却有不少共同之处。
因是毛泽东至亲,加上与李讷不同一般的友谊与亲情,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能在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几乎成了毛泽东家中一名“编外成员”。
正当花季妙龄的王海容衣着朴素大方,性格温和文静,更兼家风书香渊源,接人待物彬彬有礼,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养。举手投足间显现出一种寻常少女鲜有的气质。这令毛泽东十分欣喜。
一次,毛泽东与王季范祖孙在中南海闲坐聊天。“海容,你中学快毕业了吧?”毛泽东笑吟吟地开了腔。“嗯,今年就要毕业了。”王海容点点头。“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啊?”毛泽东又笑着问。“主席公公,我还没有想好呢!”王海容据实以告。“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哩!”
“我的学业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眼下国家是建设时期.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不少钱呢!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毛泽东见王海容小小年纪就知道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心中十分高兴。
他对坐在一旁的王季范说:“九哥,你生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你看海容,这般大年纪,就有了忧国忧民意识,这很了不得哩!”
“润之老弟,你快莫夸她了,海容缺点不少,还要搭帮你多多教育哩!”毛泽东听罢。摆摆手说:“九哥,你就莫要客气哟,什么帮不帮的,培养教育他们姐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啊!”毛泽东一番话让王季范、王海容祖孙激动了好一阵子。
1962年12月26日.正逢毛泽东七十寿辰。他破例在中南海举行家宴。除家人之外,还邀请了章土钊、程潜等数位湖南同乡老人与会,王季范当然也在邀请之列。
是日,毛泽东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各位来客可携带一名子女.王季范自然携同王海容前往。就在那天,王海容第一次见到随父亲章士钊同来的章含之。她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两年,自己竟然和毛泽东一样尊章含之为师,后来又共事于外交部。
在这次宴会开始之前。兴致颇高的毛泽东与诸乡贤海阔天空论古今沧桑兴亡,末了又问及儿孙辈近况。毛泽东诚心诚意聘请章含之为自己的英语“塾师”。
“拜师”之后,毛泽东又和王海容闲聊起来。“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喽?”
王季范闻毛泽东这番话,心情很不平静:“润之老弟,二十多年前我把德恒送到延安,你带着他走上了为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今天,海容跟着你,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怎么会不放心、不舍得呢?”
王海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高考时,王海容名落孙山,当化学工程师的美好理想顿时成了泡影。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甚好,北大、清华一类高等学府决无后门可走。当然,以季范先生的清廉家风,王家也决计不会向有关部门舰颜相求,更不会去敲毛泽东的“后门”。
最初的时候,王海容的心情虽然非常苦闷,但她并不气馁。她和一些落榜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家自学,补习功课。她心中依然有一个大学梦,依然有着对化学工程师的憧憬。1958年“大跃进”像春雷般激荡着神州,王海容那少女的心开始躁动不安起来。
王海容想参加工作,加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但是她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家庭的一致反对。他们想让王海容认真复习,第二年再参加高考。王海容的倔强个性第一次表现出来,她瞒着家人,满街奔走寻找工作,终于找到了北京化工厂。
王海容的心灵深处依然眷恋着化学,她还是想当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的传人。偷偷办妥了进厂的一切手续,王海容最后才向家里摊牌。木已成舟,面对既成事实,大家不知所措,愣了半天,到底还是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半是开明家风,半是无可奈何。
王海容很快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默默开始了她一生中短暂的徒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