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
扩展阅读
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2025-08-02 03:29:50
水井坊历史股票价格表 2025-08-02 03:22:45
股票卖的多没有买的 2025-08-02 02:46:29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

发布时间: 2021-10-20 03:42:53

『壹』 为什么美国需要研究亚洲人的DNA图谱

1995年9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秘密召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会议,在FairmontSanFrancisco(费尔蒙特酒店),该会议由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英国前总统首相布莱尔,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政界强者和金融界强者索罗斯等人组成,伦敦-------华尔街轴心巨头共500多位“全球精英”参加。会议的核心主题就是如果保持在这些“全球精英”领导下的“世界经济繁荣”,会议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世界只需要20%的世界人口,就是10亿人口,人类中80%的人口是“垃圾人口”,而处置这些“垃圾人口”最有效,成本最小,反抗最小,收效最大的方法就是生化武器---也就是转基因食物。类似纳粹的集中营,纳粹的升级方法,实行种族清洗。而目标就是亚洲。在亚洲,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人口的第一和第二大国,占了世界将近40%的人口,加上周边国家,超过50%人口。

2003年8月,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开始执行计划,利用大豆期货,一下子摧毁中国70%以上的油脂压榨工厂,就是食用油工厂,然后低价收购这些倒闭的企业,打上中国的牌子,在中国大陆悄然销售。从而使美国的转基因大豆食用油开始在国内销售。悄悄的进入中国的家庭里。换一种说法,在美国的任何粮食里面,只要超过0.9%的转基因成分,粮食的包装上都会有明显的标志来警告消费者,而在中国,是没有任何提示标签。按美国标准,这些公司要赔10亿美金以上,如果上面没有标明转基因食物。

2008年,中国转基因玉米饲料悄悄在中国上市。然而中国某些学者在中国大陆鼓吹转基因食物的营养价值,说得难听些,这些东西比屎还垃圾。

2008年8月,中国举办奥运会。然而,总资产接近4000亿的美国金融巨头---高盛公司,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但是中国人肯定听说过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吧?高盛公司是其中之一的大股东。高盛公司开始在中国圈养猪,这也是为什么猪肉开始涨价的原因。控制了接近1000万头生猪量,转基因饲料开始消化进中国生猪的口里。大家可能听说过疯牛病,疯牛病就是因为转基因食物导致的,为什么中国之前没有疯牛病,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饲料没有转基因饲料。所以,以后听到疯牛病在中国流行,大家千万不要惊讶。

到现在为止,历时15年,所有的计划应经很清晰了,从食用油到饲料,再到肉食,再到主粮。转基因食品开始摆上中国的餐桌上。美国和华尔街对中华民族的灭绝政策正式开始,我们这一代可能看不到结果,但是,照这样下去,200年以后,中国大陆上的人,将会是现在的10%。为了中华儿女的子孙后代,大家千万不能吃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物是通过科学家在小白鼠上做实验的,实验经过是用小白鼠和小白鼠后代使用转基因食物,小白鼠的生育能力开始下降,小白鼠婴儿的死亡率剧增,大脑和身体器官发育变异,残疾和变异的几率大大提高,变异就是身体变小,一生下来就有肿瘤的样子,也有变大的,但是相对来说只有不到10%。到后面,小白鼠完全丧失生育能力,相信是人都知道丧失生育能力代表什么。就是灭绝。

为什么美国需要研究亚洲人的DNA图谱,这就是为转基因提供便利,完全针对亚洲人或者说是针对中国人。

为了你和你家人的未来,希望每个人都通知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让他们少吃转基因食物。

美国研究亚洲人DNA图谱就是为转基因食物做铺垫,当中国的DNA图谱完成,美国对中国人的计划就会执行到中国的各个方面。

『贰』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的单倍群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标记。
见右图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图,按此谱系树,现今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征。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后裔,包括棕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其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此后在M168突变的基础上,又分别产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个子类型,其中DE=YAP分为D=M174和E=M96两种;DE=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基因,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达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族、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F=M89则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现今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在F=M89的基础上,又产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几个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类型,亚欧大陆上除西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绝大部分民族都共有这个变异点,现今中国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在K=M9的基础上,又产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M=M4、NO=M214、P=M45=P*几个子类型,其中NO=M214又分为N=M231和O=M175两个子类,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现今中国汉族的主要类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础上,又产生了Q=P36和R=M207两个子类,其中R=M207分为R1a=M17和R1b=M173两个子类。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而整个R=M173类型被认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欧洲大部和西亚、南亚。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及其依据海岸迁移模型的可能迁移路线
无M168突变族群 单倍群A(M91):非洲,特别是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 单倍群B(M60):非洲,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变族群
M168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5万年。 单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东亚、北美洲,仅略微存在于南美洲、南亚、西亚及欧洲 单倍群F(M89):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 YAP+单倍群 单倍群E1b1a(V38):西非及邻近区域,从前称为E3a 单倍群E1b1b(M215):东非、北非、中东、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前称为E3b 单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达曼群岛 单倍群E(M96) 单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变族群
M8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5千年。 单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兰卡、中国、韩国 单倍群G(M201):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许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见于高加索、伊朗高原及安那托利亚;在欧洲主要分布于希腊、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亚;在北欧则极为罕见 单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及阿拉伯 单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变族群 单倍群IJK(L15, L16) 单倍群J*:主要发现于索科特拉岛,少量发现于巴基斯坦、安曼、希腊、捷克及突厥人) 单倍群J1(M267):主要分布于中东、埃塞俄比亚及北非的闪米人地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达吉斯坦的东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则与东安那托利亚有关 单倍群J2(M172):主要发现于西亚、中亚、南欧及北非 单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欧 单倍群I2(S31):中欧、东南欧及萨丁尼亚 单倍群I(M170, P19, M258):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发现于部份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几乎没有 单倍群J(M304):中东、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北非及东北非 单倍群IJ(S2, S22) 单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变族群
M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年。 单倍群K 单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亚、中亚、西南亚、地中海地区 单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亚、地中海地区、南亚,以往称为单倍群K2 单倍群LT(L298/P326) 单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变族群 单倍群R1a(M17):中亚、南亚、中欧、北欧、东欧 单倍群R1b(M343):欧洲、高加索、中亚、北非、中非 单倍群R1(M173) 单倍群R2(M124):南亚、高加索、中亚 单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单倍群Q-M242(M242):发生于约15,000-20,000年前。发现于亚洲及美洲 单倍群R(M207) 单倍群O1(MSY2.2) 单倍群O2(P31, M268) 单倍群O3(M122) 单倍群N(M231):欧亚大陆最北部,特别是乌拉尔人 单倍群O(M175):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南亚、中亚 单倍群M(P256):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单倍群NO(M214) 单倍群P-M45(M45):M45发生于约公元前3万5千年 单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单倍体夏娃则是理论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划: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欧亚型】H,T,U,V,X,K,I,J,W
【东欧亚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亚型】O,P,Q,S
除男性精子细胞外,人身体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的缩写,是承载线粒体遗传密码的物质。男人线粒体只伴随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后终结,不能遗传给后代。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mtDNA结构类型是反映母系脉络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检测古尸线粒体,可弄清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母系血缘关系、历史故事、迁徙路线、历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古代一夫多妻,有时抢掠战败民族女性为妻为妾。胜族由于不适应败族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如华夏族不适应寒冷、干燥、冻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胜仗带着抢来的妾返回祖籍并共同生活生育儿女。异族妻妾生育的孩子虽有一半异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视作其父民族的人。儿子长大后继续到异族领地抢掠妻妾,生育的孙子辈已有75%异族血统,但仍被视作属于其爷爷民族的人。虽然孙子的Y染色体仍然和爷爷的一样类型,但其母系线粒体mtDNA,以及身体常染色体已和其爷爷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断循环,导致民族的文化、语言虽然还是祖先的,但若干代后民族人口的血统、基因已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一个民族、地区人群的母系线粒体mtDNA结构类型和构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体更能反映其遗传和血统特性。

『叁』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的图谱简介

先对表中的基因作一个说明: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白种基因:F(印度—斯里兰卡基因)、G(亚美尼亚基因)、H(印度-斯里兰卡H基因)、I(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基因)、J(阿拉伯-犹太基因)、K(新几内亚K基因)、L(印度-斯里兰卡L基因)、M(新几内亚M基因)、R1a(阿尔泰/印欧东支基因)、R1b(西欧/印欧西支基因)。
黄种基因:N(极北基因)、O(东亚-南亚基因)
棕种基因:C(东北亚-澳洲基因)、D(矮黑人基因)
黑人基因:A(东非-南非基因)、RxR1(中非R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
科普特-柏柏尔基因:E3b(东非-北非基因)
印第安基因:Q(美洲基因)
注意:图中白色标记的突厥基因是笔误,应改为高加索基因。
图表No.1

俄罗斯的阿拉伯基因来源于犹太人,俄罗斯现有200多万犹太人,此外还有大约200万有犹太血统的人,他们在沙皇俄国和苏联迫害时期被迫改变民族身份(改变信仰、族籍)。俄罗斯人受东方印欧人的影响甚于伊朗人。
土耳其人也携带相当数量的阿尔泰基因,应该是他们居住于中亚时带过来的。而极北基因可能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原始部落带来的。
这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表明:现代德国人中属于雅利安基因占13%—20%。而俄罗斯人属雅利安人基因占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兰,超过50%。而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与塔吉克,雅利安基因分别占到45%与50%。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操印欧语民族中雅利安基因占30%—40%。
图表No.2

德国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斯拉夫人后裔,如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普鲁士人。
法国人的中东基因应该是远古时期的腓尼基、迦太基等中东商人留下的。
英国人历史上有过许多北欧人建立的王朝,比如丹麦王朝与诺曼王朝。
图表No.3

意大利人的中东基因主要集中于南意大利,尤其是被阿拉伯人统治过300多年的西西里,同时,这里也集中了后来而入的北欧基因,由11世纪的诺曼人带来。
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是北欧诺曼人的后裔。
芬兰人不同,他们是乌拉尔语系的民族,N极北基因在他们之中占很大的成分。
图表No.4

切尔克斯人与阿布哈兹、阿迪盖等高加索民族相类似,属于G染色体高频的人群。
图表No.5

乌兹别克人的R1a分为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土东伊朗粟特人与波斯人携带的雅利安基因,这一批人后来大多突厥化;另一个是中亚细亚草原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所携带的阿尔泰基因,这群人分别于10世纪、16世纪分两拨人南下中亚农业区,逐渐定居化并同化当地的东伊朗人。
维吾尔人中有比较高频的R1b,据估测源自于古代的印欧土著居民,以吐火罗人居多。另有14.5%左右是远古时代的汉藏语系部落与城邦以及驻守边疆的汉族兵后代。
哈萨克人属于比较古老的突厥民族,R1a与C各占有相当的比例。哈萨克人中的霍加部落多是波斯、中东的传教士后代,其中东基因便是来自于他们。
图表No.6

阿尔泰人、图瓦人、哈卡斯人是阿尔泰山原发性R1a高频的群体。
吉尔吉斯人最初与阿尔泰人等类似,也居住于阿尔泰山北麓以及叶尼塞河流域,后来迁到中亚。
雅库特人在形成之前,应该同化了不少古西伯利亚土著居民。
图表No.7

9世纪波斯人的萨曼王朝与东欧、北欧通商以后,有不少北欧的维京诺曼人来到中亚、西亚经商定居。中亚、西亚的黑人后裔有两种可能来源:一是被穆斯林统治者大量采购的黑人,二是伊拉姆人(埃兰人)的后代,但由于埃兰人已经消亡,前者很可能是大批来源。《一千零一夜》里就有许多黑奴伺候尊贵的波斯、阿拉伯主人。俄罗斯的黑奴在高加索还有后代。
图表No.8

中东阿拉伯人的东北非基因是原住民留下的。在阿拉伯帝国征服期间,中东有许多民族归依了伊斯兰教(如阿拉米人、巴比伦人、科普特人)。
印度印欧人来源于印欧语系东支。11%的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东北蒙古人种原住民中的米佐拉姆人被确认为犹太人后裔,全国2%的阿拉伯基因,他们可能能分到一份。此外阿富汗普什图人分支杜兰尼人也被普遍怀疑为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族”。印度的黑人大多属于安达曼群岛的土著。
图表No.9

满族之中有不少是汉族八旗。但他们的族别是满族。
蒙古有2%的伊斯兰教徒(基本上都是蒙古国西部的突厥语民族,以及移居外蒙的回族)。
包括鄂温克族在内的大部分通古斯语民族属于C高频族群。
图表No.10

藏族的阿尔泰基因来源于氐族等(小月氏)。
日本与朝鲜在原始社会时代有来自南太平洋的矮黑人种分布,后来北方的黄种人民族自东北亚南下,取代了矮黑土著的地位。
图表No.11

缅甸最早的居民是亚澳矮黑人种,后来操汉藏语系藏缅语的蒙古人种自青藏高原南下,将矮黑土著排挤出去。缅甸汉藏人中有少量土耳其、波斯、阿拉伯商人的后代。不过更多的是南亚人后裔,分布于缅甸若开邦的罗兴亚人便是一支典型的南亚印度民族,同孟加拉人一样。
图表No.12

汉族人虽然是染色体类型多样化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主体染色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汉族中的R1a、R1b人群多是盛唐时期来华经商定居以及内迁的突厥人、粟特人、波斯人等的后裔。

无论是从语言,考古还是DNA分析,汉族与现代的羌族都是很接近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汉民族在黑暗时期的关于昆仑山昆仑神的传说恰好应证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人就是定居的羌人。之所以现代汉族对羌族没有认同感,理由同上。进入定居生活的华羌集团开始渺视那些还保持原始生活的羌人,慢慢在中国西边形成两大对立, 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集团,即汉人和羌人。整个两汉王朝,汉羌不断兵戎相见。到南北朝,羌人一度在中国北方建立国家,称大秦。南北朝之后,羌人势力在中原衰微,转而向西南发展,形成西南众多民族。

『肆』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的华夏种族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mtDNA分析显示M系单倍群占85%,二里头文化母系M占64.3%(与以前相比,N系稍有增加),可以说明古中原母系无疑是M系高频为特征。山东长岛7000年前人骨mtDNA分析显示N系单倍群占70%,淄博地区距今 2500 和 2000 年前的人骨mtDNA均为N系,N系含有少量中亚-欧洲基因。可见新石器时代东部西部母系mtDNA差别巨大。西安现代组mtDNA:N系占37%,M占63%,;河南现代组mtDNA:N系占47%,M占53%;青岛现代组N系占40%,M占60%(在山东地区属于例外,可能是因为青岛是开放城市,外地移民较多);山东淄博现代组N系占57%,M占43%,但泰安、荣成地区N系高达60~67%,整个山东平均值N系占51%,M占49%。由此看出,在黄河流域,母系mtDNA-N的含量及分布,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从父系基因来看,根据龙山文化古人骨DNA的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文化先民,也就是龙山人。O3-M122是汉族的绝对主体,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汉族为59.5%、河南52%、陕西汉族56.7%,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可见黄河下流域O3-M122比例居于北方首位,母系mtDNA-N比例也是在北方最高的。
研究父系基因,同时也要关注母系基因。老亚洲CD原来对应的是母系M,均属亚洲旧石器人类。北方汉族母系基因M占绝多数,N非常低频。山东母系M和N各占一半,和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一样。早期父系O3原来对应的是母系N。新亚洲人O单倍群是3~5万年前起源于南亚的,分为O1、O2、O3。在旧石器时代1-2万年前,O1、O2先北上扩散,考古证实红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最可能和日韩O2b有紧密联系。虽然O3比O1O2起步晚,但北上爆发扩张取代了O1O2。古中原母系基因全是M,和藏缅族群相同,但当时古东夷母系N高频。随着龙山文化大规模扩张,mtDNA-N扩散到中原。胶辽官话Y染色体O3占66.70%,在全国各方言区居于首位。冀鲁官话Y染色体O3占64.90%,居于次位,并且母系mtDNA-N是在北方中最高的。龙山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O3大爆发扩张,彻底取代北亚通古斯C和羌藏D,获得母系M,并且把百越O1和苗瑶O2a赶退至长江流域。O2b被迫北上逃到东北蛮荒地区,然后通过朝鲜半岛,扩散到日本。龙山文化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终于形成了北方汉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的格局现状。
黄河上游藏缅族群及其西北汉族特有的O3e-M134高发频率,O3-M122比例低。而黄河下游以O3-M122为最,O3e-M134不多见。O3-M122是O3e-M134的祖型,O3-M122最早进入黄河中下领域成为东方主人,迫使O3e向西迁徒,与羌藏D系共处融合,形成了藏缅族群。有O3e-M134的地方一般都有O3-M122,但有O3-M122的地方不一定有O3e-M134。从黄河流域的整个趋势来看,O3e-M134是西部比东部高,越往东越低。在黄河下流域,O3-M122的含量显超过O3e-M134,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在O3-M122的细分谱系中,O3*-M122、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流域,显然是东夷集团的主体类型,因为这个单倍群在藏缅语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汉族里的比例却能占较大的比例。东夷人以O3-M122为最,几乎没有羌藏D系,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东夷O3-M122与夏周O3e-M134均属汉族父系祖先的两大来源。

『伍』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的四大人种

四大人种: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亦称棕种人。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波浪状且较为粗糙的毛发,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于远东大洋洲上的岛屿上,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例如新西兰北岛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而在建筑物的周围则一般会采用石雕来做装饰,海岛文明显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继承了隶属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据基因库网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论文显示:Y-Q1a3a存在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包括东部岛屿,显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迁徙到了这个区域!而这也为几百年来的大洋洲人种的来源之谜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陆』 人类基因组的四个图

人类基因组(英语:Human genome)又译人类基因体。是智慧人种(Homo sapiens)的基因组。共组成24个染色体,分别是22个体染色体、X染色体与Y染色体。含有约30亿个DNA碱基对。碱基对是以氢键相结合的两个含氮碱基,以A、T、C、G四种碱基排列成碱基序列。其中一部分的碱基对组成了大约20000到25000个基因。
全世界的生物学与医学界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调查人类基因组中的真染色质基因序列。发现人类的基因数量比原先预期的更少,其中的外显子,也就是能够制造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只占总长度的1.5%。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 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 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物作。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

『柒』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的中国人起源是什么

中国人与生活在东非的非洲人有关。

『捌』 欧美人基因与亚洲人基因的相似度是多少

应该说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人类基因组图谱表明,人与人之间基因密码的相似程度高达99.99%,差异仅有0.01%。

正是这0.01%的差异决定了人种与人种之间在外貌、身体形态和肤色、眼睛颜色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家现在还不能解释那0.01%基因是否能决定体能的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人种的人在生理和生化代谢方面肯定存在差异。

『玖』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的中国人起源

10万年前,C和D最先走出非洲,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接着东继续东进,扩散至亚洲和大洋洲。单倍群C-M130的人群却极可能是最早到达东亚的人群。单倍群C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东亚、大洋洲到美洲都有分布,尤其在远东和大洋洲高频分布,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没有被发现。C下游的分支,例如C1-M8、C2-M38、C3-M217、C4-M347、C5-M356和C6-P55,都有着区域特异性分布[24]。C3-M217是分布最广的支系,在蒙古和西伯利亚群体中最高频出现。单倍群C1仅在日本人和琉球人中出现,但频率很低,还不足5%。单倍群C2出现在从印度尼西亚东部到波利尼西亚的太平洋岛屿人群,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亚的一些群体中,且由于连续的奠基者效应和遗传漂变而成为了上述地方的特征单倍群。C4几乎仅局限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中。C5在印度及其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低频出现。C6则仅出现在新几内亚高地上。
单倍群D-M174在安达曼尼格利陀人、北部藏缅群体和日本的阿伊努人中高频分布,在其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群体也有低频分布(图1)[17,19,29,30]。D下分D1-M15、D2-M55和D3-P99三个主要支系,还有许多未明确定位的小支系。D1在藏族、羌语支和彝语支人群中广泛分布,在东亚其他群体中也有低频分布[31,32]。D2仅分布于日本,占日本40%以上,是上古绳文人的主要成分。D3在青藏高原东部(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群体中高频 [31]。D*多在安达曼群岛被发现[30],且已被隔离了至少2万年。其他一些被包含在D*中的小支系也多分布于西藏周边藏缅语人群、东南亚人群,阿尔泰人中也有少量来源不明的D*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N、O沿着喜马拉雅山南,进入东南亚。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CD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了CD棕色人种。也就是说,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单倍群O分为O1、O2和O3三个子类。东亚和东南亚80-90%的人属于O类型,在西伯利亚有一定比例的O1,在中亚有少量O1和一定比例的O3,在西亚有少量O3,在南亚有一定比例的O2和O3,在大洋洲有少量O1、O2和一定比例的O3,O在美洲原住民中基本不存在。
对于O1、O2和O3,除O1-MSY2.2和O3-M122各为一个单倍群外,O2-M268有O2a-PK4、O2b-M176和O2*-M268(XPK4、M176)三个下游单倍群。除以上五个单倍群外,O*-M175(xMSY2.2、M268、M122)构成单倍群O-M175下游的一个剩余单倍群。
◆O1-MSY2.2
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东亚和东南亚,在中亚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汉族、回族、汉藏语系羌语支人群、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人群和部分侗台语系人群。
◆ O2a-PK4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湖南汉族、岭南汉族、孟-高棉语系人群、侗台语系人群和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于苗瑶语系人群、孟-高棉语系人群。
◆O2b-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分布于日本人、朝鲜半岛人和印尼人中。◆O2*-M268(XPK4、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主要分布于汉族。
O*-M175(xMSY2.2、M268、M122
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
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