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小国寡民
扩展阅读
如何看股票交易每笔图 2025-07-24 03:40:39
大润发客服电话 2025-07-24 03:17:59

小国寡民

发布时间: 2021-10-25 10:00:53

『壹』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意思: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

出自春秋李耳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小国寡民扩展阅读:

小国寡民的优缺点:

1、优点: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稳定政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甘”食“美”服的安静生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政治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贰』 老子小国寡民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即使有许多许多的器具也用不着,要使老百重视死,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不会向远处迁移了。这样,虽然有船和车,也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和士兵,也没有地方陈列了。使老百姓恢复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

使老百姓只知道吃得长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安乐,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吠也听得到,但是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

大意:

老子在此章中具体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家的情形: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风俗淳朴等等。

『叁』 古希腊城邦中的小国寡民是什么意思

古希腊小国寡民 民主政治形成原因

①地缘因素——多山,多港,多岛,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航海业发达,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占主导地位,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②经济因素——古希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观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③政治因素——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具有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特征.希腊城邦政体的类型大致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等.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称.贵族制由元老院和贵族会议掌权,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是一种较充分的民主政治.各种政体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公民政治这一特点,古希腊各城邦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贡献.

『肆』 小国寡民什么意思

个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许会很不正确,只是提供一种思路:
首先要明确一点:西周末年,东周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那种文化背景下,“国”与“民”分别指代什么?
古代词语的“国”,指的是诸侯的封地(另:“家”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让诸侯的封地小一些,才是小国的意思。而古代的民,指的是有文化,有姓氏的,严格来说可以算作贵族的一群人,可以说就是“国”之中的统治阶层。统治阶层不要多,这是好事儿。

也就是说,这是维护中央集权的一种思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和国家这个概念相同的词,是天下。

老子曾经是周王室图书馆的总管理人,看过的上古资料,比孔子多了不知道多少;又经历了东周江河日下的巨变,眼界也要比孔子开阔很多,所以,他的思想的深邃,是孔子也为之折服的。

因此,我觉得小国寡民不妨这样理解一番。

『伍』 《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徙:迁移、远走。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5)小国寡民扩展阅读

这一章蕴含着的是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环境。

作者成就: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陆』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犬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

『柒』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何优缺点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优缺点如下:

1、优点

(1)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2)稳定政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1)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

(2)怀柔政策,不利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稳定。

(7)小国寡民扩展阅读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对“小国寡民”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小国寡民论、

网络—道德经·小国寡民

『捌』 小国寡民的译文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道德经》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它更多的是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章都是为大国。《道德经》不仅谈小国、更多的是谈大国。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玖』 小国寡民是什么意思

小国寡民释义:
国家小,人民少。

小国寡民_网络汉语
[拼音] [xiǎo guó guǎ mín]
[出处] 《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拾』 何为'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 xiǎo guó guǎ mín )
解 释 国家小,人民少。
出 处 先秦·李耳《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小国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译文:

有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国,
虽然拥有武器但始终都用不到,
人民安居乐业、富足饱满,以致怕有危险而不愿迁居到远方。
虽有舟船可用,但没人要搭乘;
虽有盔甲武器等防卫的武器,却因为没有机会使用而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该国人民彷佛回到古时候,以结绳的方法记载一下曾经发生的事情就够了,
其他的用品及工具彷佛都是多馀之物。
人民对於自己已经拥有维生的食物、藉以保暖的衣物、
安全的居住环境及生活的方式跟习惯,都感到满足。
即使用肉眼就能看见邻近国家的活动情形,
大家养的鸡叫声也都互相听得到(距离很近),
但是两边的人民从出生到死亡之间,却因为没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来。
这是我心中的乌拖之邦。